论语文素质教育中的“渔胜鱼”_素质教育论文

论语文素质教育中的“渔胜鱼”_素质教育论文

“钓胜于鱼”——语文素质教育谈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胜于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教《落棋有声》这篇小说时,学生对厂长选大黄还是选小李当车间主任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两派同学各抒己见,互不相让。一个学生问:“老师,你的意见是什么?”我犹豫了。此刻,我感到结论本身已无多大意义,学生这种积极参与,做学习的主人的精神让我激动不已。如果我说出自己的观点(而且不一定正确),那肯定会伤害其中一派学生的感情,我不忍心那样做。我想了想,说道:“两派意见各有道理,难分胜负,课后继续讨论。”我环视了一下,两派学生都踌躇满志。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语文课上教师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来裁判学生的答案。比如一篇文章的开头,一百个人来写,可能有一百种开头法,很难说谁对谁错,应是各有千秋,至多是有高下之分。一篇课文,即便出自名家之手,也可以让学生挑挑毛病,提提疑问。因此,语文学科是一门最适合培养学生优良思维品质的学科。它能在最大程度上为学生提供锻炼的舞台。像前面提到的那个例子,学生讨论厂长选谁当车间主任,“讨论”是让学生发展提高必不可少的途径。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胆量增大了,口头表达水平提高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了,各种思想火花发生碰撞,从而使学生得到锻炼。这个讨论的过程最重要,至于是小黄当选还是小李当选,都不重要了。借用课文《钓胜于鱼》中的一句话说,就是“我是为钓,不是为鱼”,过程比结论更重要。

我们看到,在语文教学中,那种“只为鱼,轻视钓”的语文教师不在少数。他们剥夺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力,不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动眼、动心、动情的机会,只让学生被动地去听。有的教师只会向学生奉送现成的答案,不去展示获得答案的过程。以作文教学为例,学生只是领命去写,教师只是在学生作文本上写几句套话,似乎这就是作文教学。可以断言,这种作文教学,永远也不可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写作是由“构思、书写、修改”三个环节组成的思维过程,“构思为要,修改次之,书写为轻”。而我们恰恰把最不重要的书写环节当成最重要的内容来对待,本末倒置。这就是“只为鱼”的思想造成的。一篇好文章,不可能一挥而就,必须经过作者的深思熟虑,书写只是个形式而已。如果我们把作文课扩展为“构思课、书写课、修改课、讲评课”这样的全程训练,肯定比现在的做法效果好。学生不仅应知道哪篇文章好,还应该知道为什么好;不仅应知道写什么,更应该知道怎么写。这里有个结果与过程的关系问题。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重在抓过程。

语文素质是人们立身行事的资本。没有语文素质,就不能适应21世纪的要求。我们要使语文教学在下个世纪有大的提高,要想为学生立身行事奠定良好的基础,可别忘了“钓胜于鱼”这句话。

标签:;  ;  

论语文素质教育中的“渔胜鱼”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