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河治理与滩区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河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从黄河去年水灾的特点入手,分析黄河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河道淤积河床抬高;主要危险是黄河洪水漫滩后主流失控,容易造成河床摆动,甚至顺堤行洪、大堤溃决的洪水灾害。造成这种状况的深层次原因是滩区生产活动与黄河治理的矛盾;管理体制部门分割、上下失调,激化了黄河水少沙多的矛盾。解决的办法:优化“三约束”,建造黄河洪水漫滩主流稳定的工程保障体系和自控防洪体系,形成洪水涨落有序且不断改善滩区生产条件的良性循环,力求以相对少的投入收到大的治黄效果和综合改善自然环境的社会效益;机挖“三淤”,疏浚河道,人工塑造河槽;充分发挥现有防洪和引黄工程作用,实现自流“三淤”(淤临、淤背、淤滩);制定政策,筹集治黄资金;理顺体制,强化黄河主管部门的协调作用。
黄河是我省最大的客水来源,现已成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黄河山东段的治理已成为整个黄河治理的关键。建国后,治理黄河的重点一直在上中游,这在当时是正确的,但随着情况的变化,治理的重点应逐步下移,这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关系到治黄的大局。从现在的情况看,转得晚了,转得慢了,去年中常水、滩区出现的大灾害,就是有力的证明。对这个问题,山东各级领导,特别是沿黄各级领导、主管部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黄河滩区的形势、主要问题及现实危险
正确认识形势是进行科学决策的依据。分析形势就要分析当前黄河滩区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本质。今年黄河洪水的突出特点是:水量不大,水位高;含沙不多,流速慢;上淤下冲,水灾上重下轻。在花园口7860米[3]/秒的洪水进入高村站流量为6200米[3]/秒,水位62.87米,比1958年17900米[3]/秒和1988年6400米[3]/秒流量时水位高出0.99米。艾山站5010米[3]/秒流量时比1989年5120米[3]/秒流量的水位高1.03米;泺口站4780米[3]/秒比1989年5000米[3]/秒流量水位高出1.08米。洪峰传播流进速度之慢为历史之最。在正常情况下,洪峰从花园口到高村的传播时间为40小时,今年为106小时。高村至孙口正常时间为20~40小时,这次为120小时;泺口至利津站正常时间为16小时,而这次为65个小时。由此可见,黄河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两大堤之间形成了横向截面倒比降和多级悬河;主要危险是洪水期间,河道洪水漫滩后,没有形成维持主流稳定的工程保证体系,很容易造成河道摆动,甚至顺堤行洪的险情。因此现在治黄的主攻方向应该是:充分利用现有工程措施和滩区乔灌木生物约束条件,使黄河泥沙尽量向滩面落淤,向河槽少淤,形成滩面沉淤、河槽冲刷的良性循环。这是研究黄河滩区治理和河道整治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现代科技治黄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从当前黄河大堤和滩区滞洪的条件看,完全能够保证实现这一治黄目标。今年黄河汛期,出现险情的均不在黄河主管部门标定的险工地段。像鄄城桑庄那样重要的险工根本没有偎水,这说明黄河大堤的防洪系数是很大的,我们应把治黄重点向河道整治和滩区的治理方面转移,以河道整治带动滩区治理和坝堤加固。从滩区滞洪和淤沙能力来看,完全具备这一转移的基础条件。今年汛期进入菏泽的洪水33亿米[3],而流出菏泽的洪水23亿米[3],即菏泽滩区拥有10亿米[3]蓄水能力。菏泽地区黄河段总长156公里,如果从河道中挖沙填满这10亿米[3]洼地,在河宽600米的情况下可以下挖10米。这充分说明河沙分布不合理,大都集中在河槽,必须对河道进行清淤;同时证明滩区具有很大的落淤空间,能够大量屯沙。现在黄河两大堤间黄河泄洪能力也是潜力巨大。以菏泽地区为例,在平均河宽为6公里,流量超过10000米[3]/秒,黄河洪水平均流速大约是2米以上,也就是说水深每增加1米,流量大致可增加12000米[3]/秒。从去年黄河洪水偎堤高程看其安全系数也足以保证我们进行以上意义重大的转移。
二、深入分析造成目前黄河主要危险的主导原因,确立黄河滩区综合治理的正确思路
造成这种状况的直观原因是多年来黄河少水多沙,断流淤槽,深层次原因是滩区生产活动与黄河治理矛盾的反映,是上、下游管理失调,水少沙多矛盾激化的结果。多年来,有关部门没有分析河道行洪和滩区行洪的本质区别,更没有采取实际措施,使滩区行洪速度限制在泥沙起动速度以下,所以滩区一旦漫滩,就会冲毁滩区的生产设施,破坏滩区生产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滩区群众为了保护自身利益,防止黄河滩区行洪破坏生产设施,便年年筑生产堰,使黄河泥沙不能及时落到滩上而造成集中淤槽的恶果;而黄河上游建库拦水,改变了黄河下泄的时空分布规律,更加重了黄河水少沙多的矛盾,大量的泥沙沉积在狭窄的河道里。这种淤槽不淤滩的结果,就造成了黄河大堤之间的多级悬河。
认真分析去年水灾的经验教训,准确理解、正确执行“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治黄方针,抓住“百船挖河大战”的难得机遇,加大下排治理力度,切实做到优化黄河滩区“三约束”防洪体系,保证形成滩面沉淤、河床冲沙的工程条件,做到在黄河洪水漫滩的情况下,河道稳定,主流不改,使黄河洪水涨落有序,既加大黄河自身冲沙动力,又加快滩区沉淤、保护和改善滩区生产条件,力求做到在经济合理的机挖辅助下,造成黄河河槽冲淤平衡或微冲的形势,实现滩区黄河治理与发展经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治理目标。为此:
第一,要重视“三约束”理论的指导作用。十年来,东营市、黄河河口管理局和胜利油田从发展油田、开发黄河三角洲的紧迫需要出发,团结治理河口,稳定黄河现行流路,取得了重大成功,并在其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初步提出了“三约束”理论,这是治黄理论的重大突破。黄河三角洲当前的大好形势以及已经展示出来的极为光明的发展前景,从本质上讲是治黄历史经验的积累和“三约束”理论突破的结果。
“三约束”理论的基本内容是:黄河的本质是在一定能量推动和多种约束之下的流体运动,推动黄河运动的主要能量是位能。黄河发源于世界屋脊、我国三大台地之首的青藏高原,依次流经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从源头到入海的落差是4800米,形成了气势恢宏、能量丰富、奔腾咆哮的特征。黄河的主要约束有三种:一是河床的硬约束;二是黄河滩地乔灌木的生物约束,即软约束;三是地转流和河口地区的海动力牵引性约束。当黄河的约束能量大于黄河自身的能量时,黄河就呈现稳定状态,没有水灾,反之就会造成灾害。研究黄河治理就是研究黄河能量与约束之间的平衡关系,研究治黄方式就是研究三种约束形式的优化组合,形成在任何洪水状态和时空条件下约束能量都大于黄河洪水能量的防洪体系和调节手段。传统的治黄方式只重视到河床硬约束的作用,而未注意到后两种约束,更没有研究他们之间的优化组合,所以,总提不出可供国家决策的明确坚定的彻底根治黄河水患的方案。河口地区初步实现了“三约束”的优化组合,就实现了河口的稳定和黄河流势的稳定,达到了黄河自身输水冲沙的目的。
“三约束”理论在治黄上的突破至少有三点:
一是把能量平衡的理论用于治黄,明确把海动力和地转流的牵引性约束引入治黄,从而找到了黄河历史自然选择利津流路的根本原因,并为长期稳定现行流路找到了可靠的自然动力根据,为设计建设强化海动力治黄工程指明了方向。在黄河口海域,退潮速度快于涨潮速度,从而为向深海和外海域输沙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而海动力、克氏力、风暴潮力多种约束偶合的结果,使现行河口自然向南偏移,不利输沙,所以我们的工程措施,一定要把黄河入海口引向东北强海流区,从而发挥海动力最大的输沙作用。
二是明确把生物约束即软约束列入治黄,从而为利用自然力治黄开辟了新领域,并为正确制定清障标准和把滩区生产条件与治黄统一起来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根据和现实依据。
三是为设计建造完整可靠的防洪体系、确保黄河在洪水漫滩的情况下主流稳定,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具体的设计方案。
第二,准确理解“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治黄方针,变“滩区行洪”为“滩区滞洪”。五十年代提出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治黄方针,几十年来指导治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对方针的理解和执行方面有偏差,主要表现在没有提出下游分洪的必要性,更没有提出如何分洪的问题;没有正确区别河道行洪和滩区行洪的本质差别,从而引发了不少矛盾和防洪工作指导中的某些错误。经验证明:滩区应以滞洪为主,行洪为辅。靠滩区滞洪落淤改善滩区生产条件;靠滞洪后提高的水位以及滩区滞洪落淤后的回流水冲刷河道。这就是说黄河洪水平槽溢流后,首先向两岸滩区分滞,由于水位的提高强化了河道的冲刷力,达到了分水分沙、淤滩刷槽的目的。洪水继续上涨,超过大堤洪水警界线时,则向堤外滞洪区分滞;达到滞洪区水位警界线后则应向分洪河道分洪。其分洪方式均应是超过防洪警界线的自动高位分洪。如此就形成了一个可以自动分洪、自动调节的防洪体系。这一体系建成后,即使遇到花园口23000米[3]/秒的洪水,我们亦可泰然处之。应该指出,实现水利工程系统的自动调节是有史以来国内外历史性水利工程的成功经验,也是我们在规划、设计、建造黄河防洪体系中应该追求的重要目标。对黄河来讲,只要长远治理规划科学,具体工程措施正确,经过长期努力,就一定可以实现整个防洪系统的自动调节。
洪水下降时,河道先回流滩区洪水,再回流堤外滞洪区洪水。堤外滞洪区的回流方式应该是底闸泄洪。这些洪水在滞洪落沙后变清,回流到河道后即相应减少了河水的含沙量,从而进一步加大了河道的冲刷力。这就形成了黄河涨落有序、主流不改、滩区落沙、河道冲沙的良性循环,使黄河的自身携沙冲刷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滩区滞洪,可以避免滩区行洪对滩区生活、生产设施的破坏,而且落淤均匀,可以改善滩区的生产条件;向堤外滞洪区实行高位分洪,可以使滞洪区的土质得到改良,防止土地沙化。滩区行洪的弊端已被今年东明县王店乡滩区样板田的破坏和前几年东平湖分洪时造成的土地沙化情况得到了印证。只要我们向群众讲明这个道理,相信他们就会自动放弃筑生产堰,在洪汛期间主动帮助黄河主管部门向滩区放淤滞洪,就会使滩区治黄防洪与滩区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活动与治黄要求统一起来,形成良性循环。这是黄河滩区乃至黄河经济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滩区行洪”的错误理解之所以被有些同志接受而且长期坚持,主要是认为这会加快洪水下泄,而“滩区滞洪”会造成涌水危险。其实不然,因为洪水的下泄速度主要取决于河道的节点截面。而黄河山东段的截面早已定型,艾山275米,泺口466米,利津460米,只要我们设计艾山以上的河道截面大于艾山截面,就不会涌水。相反,由于黄河大堤之间的滩区的宽窄不一,如不加格堤滞洪导流,就会造成滩区洪水的无序运动,导致水流之间的相互撞击,洪汛即出现许多奇怪现象,局部水面忽高忽低,声音异常,俗称“鬼浪”,这就是滩区洪水的无序流动、水体惯性能量相互撞击形成的。这种现象若发生在险工地段就会酿成大祸。从“滩区行洪”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树立“滩区滞洪”的正确指导思想,学习明代大水利专家潘季驯的治黄措施,建造格堤,制止滩区洪水的无序流动,保持河势的稳定,保证河道行洪畅通,强化河道的冲刷能力,就可以把治理黄河和发展滩区经济统一起来,从而真正取得治理黄河和发展滩区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三、科学规划、合理施工,建造科学的防洪体系
去年黄河中常水酿成滩区大灾的教训,引起了各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的重视,水利部决定对黄河下游实行百船挖河大战,山东省已决定用3年时间把滩区群众搬出堤外,重建永久性家园,这为黄河治理和滩区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过去黄河尾闾摆动,河道流势不稳,不仅造成对沿黄社会生产力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河口地区和滩区经济的发展,也造成黄河自身防洪工程的巨大浪费,使历年的社会投入(资金、人力)和自然投入(植被)无法形成防洪工程的年度积累、优化组合和不断强化。沉痛的代价,使我们认识到:稳定河口是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基础和前提,稳定河势是黄河滩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这次工程建设,应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达到“固堤、正滩、定向、深河”的要求。(正滩,即把现在滩区的倒比降调整为正比降)
第一,必须首先树立长期稳定黄河现行流路的指导思想。树立长期稳定黄河现行流路的指导思想是搞好滩区治理和河道整治科学规划的基础和前提。现行流路是黄河历史的、自然的选择,是河南、山东自然地势和渤海动力决定的,是最佳流路。黄河入海处海域涨潮速度慢,退潮速度快,自动往海里抽沙;渤海海流自动向深海和外海输沙,这为在一定工程条件下,保证使河口畅、流路稳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人民治黄五十年在治黄理论上的重大发现。建国以来,这条流路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形成了配套的兴利除害工程,是人民治黄伟大成就的重要标志。因此通过人工治理,长期稳定现行流路,应当成为我们的国策,成为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治黄共识,成为现在和将来规划黄河流路的基本要求。这是国家和国际上支持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前提条件。
第二,认真分析现行流路,特别是山东段存在的问题。黄河流路山东段是历史形成的,黄河大堤是在清朝民堰的基础上加高形成的,局部存在着不少问题。为此应该进行认真研究,对不合理的区段积极创造条件加以调整。从整体上看,主要问题仍然是拐点偏多,流水不畅,这是洪峰难以控制的原因之一。黄河山东段,直线距离500多公里,而归黄河部门主管的却长达628公里。据测算,河道每缩短10公里,黄河大堤安全系数就增加1米。应该进行这方面的专题研究,以明确长期挖河的方向和各区段的挖河重点。
第三,认真组织好“百船挖河大战”。要正确确定挖河时序、区段、宽度和深度,正确确定淤临、淤背和淤滩的顺序,即正确地确定“一挖三淤”,以使投资少、效果大、事半功倍。根据宋代欧阳修“束水攻沙、疏其下游、浚以入海”的主张,以及我们多年的实践,应该首先把疏浚的重点放在河口段,这样既可以加大黄河自身冲刷能力,又可以达到机械挖河与黄河自身水动力冲沙紧密结合并与海动力输沙巧妙结合,形成顺序输沙的完整体系,从而大大强化机械挖沙的效果。为此,河口间潮带以上和间潮带以下需要采取不同的工程措施。间潮带以下必须建造导流堤。河口导流堤的方向应指向东北方向强流区,两堤间距适当并稍高于高潮位,其伸入海域的深度即为下挖深度。根据渤海湾一般海浪影响深度不超过5米的特点,可以设想一期挖河工程导流堤下伸至5米海域。这样才能既切断岸边流携沙、又防止潮汐回沙对河口的淤积,同时加快导流堤外的造陆速度,从而把保持河口口门畅通和加快河口造陆巧妙的统一起来。菏泽段应抓住这次挖河机遇,抓紧调整河道,人工塑造合理稳定的河势。应认真研究、科学确定河道宽窄。太宽,挖沙量太大,并且减弱河水自身的冲沙动力;太窄,下泄能力不够,漫滩机率太高。具体河道参数,应根据菏泽地区来水量情况,由专家论证后确定。机挖成本将是工程成功失败的关键,应一开始就精心研究这个问题。
第四,建造软硬约束优化组合的河道控制体系,确保在漫滩的情况下主流不改。在两堤之间建造硬软约束、优化组合的河道、滩区防洪体系,确保黄河在滩区漫滩的情况下主流稳定,涨落有序,既强化河道冲沙动力,又保护和改善滩区生产、生活条件。为此,在搞好“一挖三淤”的同时,规划设计建造格堤,把格堤与护滩工程结合起来,即把河道的护滩工程作为格堤的坝头,这样护滩工程、格堤、大堤共同组成滩区的保障体系;设计建造滩区防护林带,加强滩区洪水的软约束控制。滩区林带的设计既要符合滩区农业开发,建造丰产田的需要,又使其方向有利于滩区洪水向河道回流,并使回流速度减缓到滩区泥沙的起动速度以下,以使滩区洪水泥沙沉淀,清水回流。建设滩区防护林是一举多得的大事。
第五,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引黄设施,搞好黄河汛期的自流放淤。在搞好“一挖三淤”的同时,应研究利用现有引黄设施,实现黄河汛期的“自流三淤”,这肯定是经济合理的“三淤”方案。只要对现有引黄工程适当改造,同时,加强地区之间和上下游的协调,就可实行自流放淤。这是在新的现实条件下以黄治黄的捷径和重要形式。现在山东共有引黄闸60多座,适当加以改造就可以实现黄河在不同的流量下自动淤临、自动淤背、自动淤滩。这种“自流三淤”的方案实际上是汉朝王景治水方案在现实条件下的发展和运用,是人民治黄五十年来所建造的大批引黄工程应该发挥的多元效应。认真做好,不仅对治黄有重要作用,而且会大大改善“三淤”所及的土壤条件和生态环境。
四、制定优惠政策,筹集资金
大河治理,防洪防灾,必须有稳定的资金保证。水、电、路、讯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就经费而言,身置四基之首的水却解决得最差,成为一大社会经济难题,很值得认真研究。究其原因,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割裂了水利的投入与产出的自然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累了解决这类问题的丰富经验。这就是开征专用基金附加费(税)。八十年代以后,开征城市维修税,使各级城市政府有了维修城市稳定的资金保证,于是全国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步伐显著加快。电、路、讯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促进了这些事业的迅速发展,而且使这些行业成为世人倾慕的职业。身居四基之首的水,理应采取与它们大体相等的优惠政策。为此,建议:现行优惠政策应长期坚持;尽快开征黄河水资源费;开征黄河水电附加费,建立治黄专用治沙经费;国家免除黄河滩区农业的一切税收;沿黄各地市均应建立滩区经济发展基金。在国家投资逐步增加的情况下,以此基金与上级专项滩区经济发展资金配套。
五、理顺体制,加强领导
根治黄河水患是我们国家民族的大难题,又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大目标的基础工程。经验证明,凡是重大问题,只有上下协调,条块结合,形成社会整体合力,才能得到解决。黄河是千古难题,只有中央各部门协调一致、沿黄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主管部门与沿黄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紧密结合,才能在历史的积累和当代的创造中较快地解决。
第一,进一步理顺领导体制。实践证明,国家建立黄委会主管黄河的管理体制是符合黄河的实际的,是人民治黄五十年取得伟大成就的组织保证。但是现在看主管而未能统管,水电分家,条块分割,已无法发挥黄河自身的整体优势,也无法解决近几年来越来越严重的黄河下游的断流矛盾;黄河主管部门如何与沿黄地方结合,如何形成条条主管和块块结合的整体优势,也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显然,应该认真研究能够发挥黄河自身及其流域整体优势的领导体制,以回答时代对黄河提出的紧迫要求。
第二,进一步解放思想。黄河主管部门和沿黄各级领导,不仅应重视治黄而且在思想上要从黄河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在历史的和现代的治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才能制定出根治黄河的科学方案。从思想方面讲,要正确处理两个关系:第一是主管部门要正确处理防洪工作中的集中统一指挥与治黄方案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的关系;第二是地方政府要正确处理防洪和治黄的关系。我国历史上许多正确的治黄方案,特别是利用水进行自动调节的科学方案,在现代治黄过程中,却没有采用,许多新的科技成果,不能及时形成决策,甚至采纳了错误的意见,重要原因就是第一个关系没有处理好。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年年参加防洪,而对本区段的许多治黄问题,本来可以解决,却长期不去解决,就是没有处理好第二个关系的反映。主管部门应该研究调动地方政府参加治黄的具体政策和办法,不要仅把地方看作在防洪期间可以利用的力量,而要把地方看作在治黄中必须依靠的力量。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以河为界划分省界的办法,在平原地区不利于、甚至严重干扰大河主管部门的统一协调作用;不利于、甚至严重干扰科学方案的制定和落实,也割裂了经济区的自然联系,严重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从黄河某些河段的治理情况和经济发展状况,已清楚地表现出来。
第三,组织要落实。实践证明沿黄各省市层层建立条块结合的治黄领导小组,把专业队伍与地方力量结合起来,形成整体合力,是非常必要的。引黄灌区是兴利工程,同样组成条块结合、相互参与的领导班子,是协调关系、消除矛盾、提高效益的组织保证。有的地市让黄河引黄闸的负责人到乡镇任职,对搞好灌区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应该在试点的基础上提高结合层次,明确职责,规范工作,努力在全河推开。
第四,工作要落实。一是在严禁沿黄群众再筑生产堰的同时,调整政策,改“一麦一水”为“一麦一草”,以增加滩区群众的年度收入。二是制定河床主槽行洪标准,分段落实责任,相应落实资金和政策,并且定期检查。研究廉价挖泥设备,并与发展滩区灌溉事业结合起来,力求做到淤堤平衡。三是研究险工坝头基石走失原因,选点进行以桩固石,防止基石走失的实验。这是使黄河岁修经费形成工程年度积累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四是治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年初研究年度治黄计划,汛前研究整体防洪方案,年终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下年度应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