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互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新课程论文,教师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08)05-0076-07
许多研究表明,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重要因素。众所周知,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投入,教师的观念、专业素养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都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水平和成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其内容与方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和针对课程改革的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也必然产生变化。新课程需要专业素养高的教师去实施,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会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教师也会为课程的改进积累经验,提出有益的建议。[1]
一、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与方法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对基础教育阶段的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体现了许多新的理念。诸如关注学生发展的三维目标,即实现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等。实现这些目标,一方面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实施过程也应当成为教师不断提高和成长的过程。新课程在课程功能上的变化,要求教师不仅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新课程在内容结构上的变化需要教师更新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内容,加深对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新课程倡导的教与学的方法,要求教师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设计与实施适合不同内容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提出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多元的评价方式,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单一的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评价。这些变化无疑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思考这样的问题,面对这样一些变化应当如何应对,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对教师提出挑战
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新课程对教师队伍提出的要求,并不会在课程实施之前完全达到,应当在实施过程中,在教师与课程的互动过程中不断趋于一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以及学校在课程实施之前通过不同方式的培训,使教师在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以及方法的熟悉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为新课程的实施做了准备。然而,课程实施与教师的发展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课程实施的进程中,许多新的和具体的问题才逐渐地暴露出来,教师才会切实地感受到自己在哪些方面还不适应,需要用什么方式使自己得到提高。笔者于2001年、2003年、2004年和2006年先后四次对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区进行调查评估,发现教师对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以及对培训和自身的适应性等方面的问题都发生一些变化。以下是教师在四次调查问卷中谈的有代表性的例子。
第一次调查时,教师的想法多集中于外在的、形式的和宏观的问题,而对具体的微观的问题想得不多。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改革势在必行,而且收益颇多。对于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也是一种磨炼。虽然工作上的内容更加多了,但也充实了自己的学习,对于自身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更浓。学生的不断成长与提高促使自己要不断地学习,为自己充电,以便更好地去教育学生”。
“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教师来说面临一次严峻的考验,因为我们自身的知识底蕴已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必须不断充电,以达到工作的要求,不然将会被淘汰!”
“对于这次课程改革,我是很有信心的,我相信课程改革一定会成功。在这之前,我从未参加过像这次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因此,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一脚深,一脚浅,在艰难地摸索着改革之路,但我所做的工作是有创新的。课程改革对我来说既是挑战,也是一次机遇,我会好好地把握,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我完全支持本次课程改革,但是老师的工作量太大、负担重,有时无力照顾全体学生,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如何更好地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差异以及主体地位?”
第二次调查中,教师所反映出的问题与态度更多地深入到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具体问题上。
“虽然教师改变了教学理念,在思想上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可是以往教学方法的积习,在短时间内还无法改变,再加上学生多年形成的定势,因此我个人觉得我所在学校的学生有点“夹生饭”的味道,我想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广,这种误区会改变”。
“在整个改革这段时间里,作为教师的我们工作努力,试图寻找更好的办法来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同事共同交流、研讨、集体备课”。
“通过近一年的课改教学,在使用新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过程中确实受益匪浅,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一些困惑和看法: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中的‘整式’和‘整式的加减’两节可否放在数学七年级上册的第三章中‘合并同类项’的前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性掌握。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中第一节‘台球桌面上的角’学生不易理解,特别是女同学和农村学生没有亲身体会。”
“初中数学新教材,书面知识看似简单,但练习中的题难度较大。留给教师的余地较大,这当然有一定优点,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任意扩展,但难易程度不好掌握,难了,怕违背《标准》,简单了,又怕智力高的学生吃不饱,影响他们今后数学学习”。
“通过半年的教学改革,在具体运用教材中,我认为有家出版社的历史教科书,是一本能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的好教材。但我有一些想法:书中给的资料太难,学生自己无法完成,如第一册第25页,第29页,第56页。探究活动课,如商鞅变法、我走丝绸之路等,不好操作。一些图示注解不清楚”。
第三次调查中,教师对课程改革进入理性反思和探索阶段,着力解决更深层次的专题性的、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课程改革在小学已是第四年了,‘改’的理念深入人心,而‘改’的行为正在形成之中。从初时热闹喧腾的场面走出来,教师们学会冷静面对并评价自己的教育、教学,然而怎样更加接近‘改’的本质,这是大家正在思考的”。
“成功的喜悦与困惑的忧思交织,使我们对新课程改革既充满热情又保持冷静。在平衡而真实的心灵路标指引下,我们不再简单地悲观失望或沾沾自喜,而是稳重、理智地在课改之路上探索前行”。
“在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新课改给学校带来的活力,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也明确了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注重了学生多元能力的培养,能够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由原来的‘授之以鱼’,变为了‘授之以渔’。不是领学生去打水,而是领学生去找水源,使教学更民主化、开放化、实践性更强,学生主体意识真正能够落到实处”。
“我是一名随着课程改革成长起来的教师,四年来感觉自己收获很大。从最开始困惑‘什么是课改的课’,害怕自己‘穿新鞋走老路’,逐渐在学习、交流与实践中明白课改的理念,并用理念指导教学,把理念化为行为。课堂上更注重学生的学情,而不是仅仅想着自己怎么完成教案,为了上好一节课,参加课改后,我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准备个人思考,伙伴互助,专家引领,校本教研,上网交流,显然工作需要动更多脑筋,但个人素养的提高很快,教育教学水平有进步,教科研能力有所增强,希望课改能够更‘实’一些,我们一线老师也要克服浮躁的心态,不光追求形式,关键在于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我”。
“随着教学理念和教材的变化,教学评价的方式也应跟上,也应出现多元化的评价,而不是单一的从考试的方面量化学生,评价方式发生变化,对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产生认识上的变化无疑会产生促进作用”。
“学校评价老师、家长评价老师。甚至整个社会评价老师都过分依赖分数。我想,课程改革要继续下去,学生的评价体系应该彻底改变,在看分数的同时也应该看重能力”。
第四次调查中,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更加理性和具体,在深入分析和研究与自身发展和学校文化有关的深层次的问题时,也思考存在的问题和如何使课程改革良性而有效地推进。
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些全新的课程理念怎样和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能力、教师的基本能力相结合,发挥更大的作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方式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是怎样在课堂上有效地实施、开发。
课程改革不仅仅是面向学生,更多的是面向教师这个队伍。只有教师的观念发生巨变,学生才能更好地受益。所以说是师生共成长,但有时针对班额过大,教师所教年级过多等因素,也制约了教师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作为普通教师很难从整体上加以把握。建议教育管理机关为教学改革设定不同时期的、明确的阶段目标,并分阶段进行总结、评价,便于一线教师学习、理解。
新课程改革让我们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们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改变。使我们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力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新课改中,我们学会了从另一个角度看教育,学会了在实践中反思,还明白了以前一些好的教学经验也不能丢弃,教学仍需要真实、扎实、有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前提。
课改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融洽了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增多了,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的僵化,促使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更加活跃,但是课改在我们乡镇学校很难全面开展,因教学经费十分缺乏,资源相对短缺,因而抑制了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
参与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研意识与教研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知识的欠缺与贫乏,在实践中,能很好地遵循课程改革的需要。课程改革以来,观摩过多次公开课,他们都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但在我平时课堂教学中,好像有时不需要这种方式,公开课和平时课有很多不同之处;参与课改后,老师的评价方式多样化,教学方法多样化等,不断促进我学习,觉得很充实。
新课程提倡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自主创新等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在新教材中多有体现,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时候很难做到面向每位学生,因为班额较大,评价体系滞后,多是以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
教师从开始的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逐步体会转变成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验及学习收获,紧紧抓住质量,课堂变实在了, “花架子”减少了。
从上述课程实施进程的不同阶段教师对新课程的感受和存在的问题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教师的需求和感受是不同的,对进一步提高和改进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实验初期,教师更多的是从整体上看,新的课程对我及其他教师意味着什么,我们是否有能力承担这样的课程改革的任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的改变,带来的教师工作量的增加,备课与上课的难度都加大了,需要的课程资源也增加了。而经过一两年多以后的第二、第三次调查,教师们对问题的认识和要求产生很大的变化。更多的教师关心学科内部的具体问题,关心教师交往、学校文化、教师文化、评价、校本课程开发、课程资源整合与综合应用等比较深层次和具体的问题。
二、课程实施不同阶段教师对于专业发展的需求
课程实施过程可以分为准备、启动和深化几个不同阶段。在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考察中,笔者发现,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
(一)课程实施的准备阶段
课程实施的准备阶段,其主要目的是使教师了解新课程、认识新课程,为具体的实施在观念、方法和条件等方面做准备。这一阶段,新课程作为一个全新的事物,教师首先需要对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因为教师对新课程没有具体的感受,很难预测在实施过程中会发现什么问题,基本上停留在对改革的概貌的认识、理念的把握和外部条件的准备上。在这一阶段,教师渴望获得更多的关于新课程的信息,他们对于新课程的理念、目标、新课程背景下自身的角色定位还处于模糊状态,同时,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与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可能存在某些方面的冲突,如何消解这些冲突,如何使教师正确理解新课程,在课程实施中摆正自己的位置,从一开始就树立起课程实施的信心,这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因此,这一阶段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让教师了解新课程,尤其要了解课程改革纲要、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思想精髓。而比较好的途径就是教师培训,这一阶段的培训与学习的内容应以整体的和通识培训为主,以宏观的和粗线条的问题为主。学习的方式以讲座、参与式研讨等为主。在义务教育课程第一次进入38个国家级实验区时,基本上采取了这样一种方式,收到比较好的效果。通过比较系统的讲座可以使教师们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新课程的背景与理念。通过参与式的研讨,可以比较深入地分析改革的现状与需求,了解自己和同伴以往对问题的认识,对某些观点可以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
(二)课程实施的启动阶段
随着课程实施的启动,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有些问题是启动前可以预测的,有些问题是在实际操作之前无法预测的。如教学的程序与方法的问题,对具体学生的指导与评价问题,班级学生人数的差异与教学方式的选择问题,教材的呈现方式与内容选择的适切性、难易度等问题。随着课程实施进入具体操作阶段,教师对很多问题有切身的感受,如在具体学科的教学中教师缺乏对教材内容、教学方式的准确把握,处于摸索阶段。由于新课程以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教材的选材与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很大变化,教师必须改变对课程与教材的理解,更新教学方式,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不再只关心如何教,也要关心为什么教、教什么的问题;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与教师原有的教学习惯发生冲突,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课、艺术课、历史与社会课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对教师来讲,都有一种全新的感觉。以艺术课程为例,每个单元都是一个主题,比如,《金色的秋天》《过年》《运动的旋律》《黄河的故事》,每个主题都渗透了舞蹈、戏剧、诗歌、散文、绘画等多种艺术。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广阔的教学视野。而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原有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会改变,综合运用课堂、学校、家庭与社会资源,也可能打破班级界限,根据课题的需要和兴趣组成研究小组。一项课题往往涉及语文、数学、地理、历史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实验员、图书馆员之间,教师与社会和家长之间的配合将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而我们的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教师都是分科教师,缺乏相应的知识结构,缺乏课程整合的能力,缺乏相互合作的意识,他们不知道如何设计与组织这种全新类型的课,这就无疑增加了实施的难度;随着课程实施的开展,新问题不断涌现,教师急需提高自身素质,解决摆在自身面前的种种现实问题,而这些问题只靠理念的把握和宏观的认识是难以很好解决的,必须采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与研究方式。所以在这一阶段教师的培训与学习的方式应该以具体的针对性强的问题为主,进行专题式的培训与研修,以及针对某一个具体学科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研究。特别是应当提倡运用案例分析和专题讨论的方法。这一阶段,教师对新课程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因此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诚挚地向有经验的教师或课程专家寻求帮助与指导。学校也要创设良好的人文氛围,定期举办各种学术沙龙、专题讨论会,同时组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使对教师教学的指导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课程改革中,许多问题只有在实施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暴露出来,使我们不断地认识和了解。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任务也就在于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我们原来不知道也很难知道的问题。正像富兰(M.Fullan)所说,不要假设你所要进行的改革是应该实施的和可以实施的。相反,应该假设实施过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施者与有关因素的相互作用来转变你对应该做什么的认识。[2] 对于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教师也是如此,在课程实施之前,我们并不完全知道新课程对教师意味着什么,即使是教师本人,也可能不十分了解他们将面临的新课程对他们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只有在实施一段时间后,对教师在新课程中的作用,在实施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才会逐渐显现出来。因此,应当在这一阶段安排多样性的、有针对性的培训与教研活动。如教学方式的专题研讨,某一学科的内容教学与评价的专题研究等。
(三)课程实施的深化阶段
互动调适的课程实施观要求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认识课程实施的问题,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境,对课程进行改革和调适。教师之于课程实施,实质就是“在其现实性上,调和影响课程实施诸因素,平衡课程理想与实施情境的关系,创造教学新文化的过程”。[3]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随着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教师在自身教学方面的不断探索使课堂呈现了新面貌。教师从最初的角色定位、适应时期到现在的发展、创新阶段。如湖北省武昌区一所中学的一节语文课《七根火柴》的教学过程,教师十分突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创设了动人的情景中,组织学生讨论无名战士为什么是“无名”? “火柴”意味着什么?“七根火柴”与“生命”之间的关系等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文本分析的能力,又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落到了实处。湖北省一所农村中学的一节语文课,在班级人数较多的条件下,老师进行了很好的教学设计与组织,运用快速阅读、寻找人物和冲突的线索、角色扮演、学生评价、故事续编等教学方式,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学们在课堂中十分活跃,课堂上的起伏应对决不止于少数学生,看得出老师是在用心去思考和设计教学的,操作层面上是很突出的,很好地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理念。“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4] 实验区的教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简单模仿到自觉行为,从外在地学习理念到内化的行动改变。在教师座谈中,一位教师说,“经过这几年的实验研究,现在已经由实验区的热情变为冷静地思考,主动地研究与调整。现在开展的教研活动与以往相比有很大不同,以前上公开课每一句话都要背下来,现在就不会这样做,而是抓住教学的几个主要环节,从总体上把握教学进程,教学过程中随学生的变化进行调整”。
在课程实施中,教师从最初对改革充满激情和冲动,中间又经历了改革的茫然和困惑,那么现在则进入了对课程改革的理性反思和探索阶段,着力解决深层次的专题性的、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以及评价等方面的问题。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过程,同时也必然是教师主动参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自身要成为研究者,要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针对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即所谓的校本教研。这一时期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应当以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为主。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主动、自觉和独立地开展教学反思和研究。教师可以通过确定研究课题、教研设计、行动研究、教研反思等程序开展各自领域的研究,提高自身研究能力。反思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的始终,反思是教师职业要求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它能使教师保持一种积极探究的心态,能指导教师的行动,使之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并按照预定的目的去计划行动。“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5] 正如J.Calderheal所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6] 仅仅停留在反思中,教师自身还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要亲自进行研究,研究自身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这就对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开展,教师自身积极要求进步,他们希望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特别是针对教学、管理、评价等方面长期困扰自己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反思与研究,把“开展自己的教研,发表自己的见解,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作为开展教学研究的目的。
新课程实施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赋予学校、教师充分的课程实施自主权,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要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与实施中来,他们要充分分析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创设体现自身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课程开发能力、设计能力、整合能力、具有课程意识。
评价是制约课程实施的瓶颈,学校如何评价教师,制约着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参与的热情,同时也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如何;教师如何评价学生,如何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这些都是教师进一步思考的深层次的关键问题。
为了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课程开发能力、评价能力,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学习,形成理论自觉,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善于思考,善于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勇于在实践中探索、解决出现的问题。这一阶段的教师培训从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发展到了教学、研究、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训的主体从师训部门的培训到以校为本的培训。为此,学校要创造良好的培训与教研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学习型组织,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立足本校,从本校实际出发开展研究,让教师成为真正的教学研究主人。同时给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研究成果、进行经验交流的机会。在第三次调研中,95.5%的教师都认为新课程下,与同事的交流增多了。在教学中遇到困惑或困难时,同事是最主要的帮助者。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有外部要求,更要有内部动力。内部动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发展的需要。人的行为的产生最终是决定于内在需要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当人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内部力场的张力,而周围环境因素则起着推动与促进的作用。人的行为方向决定于内部力场与情境力场的相互作用,其中内部力场的张力又是主要决定因素。[7] 我们要关注教师自身在专业发展方面的需求,同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设良好的外在条件。新课程的实施,既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也是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契机。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都是长期的任务,课程实施的过程与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课程实施的进程对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与目标的不断变化,教师培训与发展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性与多元化的趋势。明确课程实施不同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积极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策略,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
收稿日期:2007-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