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出版业与知识经济_知识经济论文

论出版业与知识经济_知识经济论文

论出版业与知识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业论文,知识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 1000 5218(1999)03-0073-0078

“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的理论, 或称“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 —Based Economy )理论、 “智力经济”(Intellegence Economy)理论,是国外的一种较有影响的经济理论。由于这一理论对于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近来国内很多人士开始关注并积极进行研究和探讨。1998年3月至8月,仅半年期间已出版了不同层次的知识经济类图书10余种。虽然,在观点上不尽相同,但是,大体上都围绕“信息”、“知识”、“智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而展开论述。

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科学、技术产业展望》的报告中特立一个专题,第一次比较正式、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有四个方面的特征:首先,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第二,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第三,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第四,人力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注:陈宪《“知识经济”的由来》,《中华读书报》,1998年7月1日,第11版。)。

出版业本质上是将人类“知识”加以出版的行业。不但出版内容受“知识”进步程度的制约,而且出版过程本身也受“知识”发展进程的制约。以“知识”为主导的知识经济社会将首先对出版业产生重大影响。

一、知识经济对出版业的影响

知识经济社会区别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知识经济社会中的“知识”包括人类在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及其以前社会所创造、掌握和积累的全部知识。在农业社会中财产占有方式是土地,简单劳动和手工农具起主导性作用;在工业社会中财产占有方式是资本,技术劳动和机器起主导性作用;而在知识经济社会中财产占有方式是信息,智能劳动和计算机及其网络将起主导性作用。知识经济社会并不意味着要否定农牧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存在和发展,而是意味着农牧业生产、工业生产以及其它行业中的科技含量占很大比重,以至占主导地位。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智能、信息、知识是紧密相连的,是事物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智能是发动机,信息是燃料,知识是动力。三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三者往往是对方的产物。如,个人的智能,取决于天赋,更取决于实践,取决于知识的增长;个人对信息掌握、处理、消化的能力,不但取决于其智能程度,更取决于其知识水准;个人的知识水准,往往依赖於自身的智能和对信息的掌握程度。智能、信息、知识不仅仅具有个人这个层次,还具有集体、集团、国家、民族以及全球等层次。各个层次都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功能;还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知识即科学和技术。在现代,知识的主要标志是高科技。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生产力的变化,使整个社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给出版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首先,是出版业劳动资料的变化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社会,我国将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同样,出版业也将面临这种挑战。特别是在以人工智能、空间技术和原子能利用为重要标志;以天体演化理论、生命起源科学、基本粒子理论为前沿;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为支柱的高科技领域在农业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及其应用技术、新能源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光电子与激光技术、海洋技术和环境科学技术等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之,对出版业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出版资料方面,尤其是在出版工具方面产生重大变化。出版工具是出版能力的重要标志,因为,工具是科学技术的物化形式,是衡量人类征服自然力的尺度。衡量出版能力的大小,其标志不在于出版“什么”,而在于“用什么”出版,即用什么工具和用什么材料出版。

书的载体形式由简册、帛书、泥版书、纸草书、贝叶书、羊皮书、直到纸写书,人类用了三四千年的时间,到了公元105 年才找到较为理想的载体材料——纸。纸标志着书写材料的革命,它为印刷制版技术和印刷机械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划时代的基础。

印刷制版材料的使用,始于公元7世纪的雕版。11世纪40 年代的胶泥活字版、标志着印刷制版技术的革命。后又经历了铜活字版、铅活字版、铅整版、塑料复制版、感光树脂凸版、柔性版、感光胶印凸版,使出版业有很大发展。

凸版印刷机方面,在1438年制成的螺旋式手板木制印刷机,标志着印刷业由手工向机器的转化。经过铁制手摇印刷机、蒸汽动力圆压平印刷机的使用,至1846年圆压圆印刷机的诞生才走向机械化的发展道路。本世纪中期,随着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印刷机械随之进入微机化、自动化阶段,向高速度、高质量、多色彩、多功能、自动控制的方向发展;标志着出版业开始进入信息化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出版业以往有个“手工捡字打头阵”的现象。在运用计算机排版之前,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铅字排版过程中的捡字、排字、拼版、摞版、运版、改版、倒版和上版等工序与当初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时代的手工的程度、手工的程序在本质上没有什么改进,没有什么变化。因而,尽管印刷设备和铸字设备有了更新,却并没有摆脱出版业的“手工捡字打头阵”的局面,并没有摆脱出版业的古代操作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延长了出版周期、制约了出版业的大发展。虽然,在美国于1883年发明了西文铸排机,标志着机械排版时代的开始,可是在我国自50~70年代研制过多种汉字铸排机,都因汉字所需字数多、字形杂,模库既大又重,排版速度慢,经济效益差,而始终未能得以普及。由于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精密机械技术和信息技术向出版业的渗透,使出版业跨越了“机器捡字打头阵”的整个工业时代,似乎一夜之间从“手工捡字打头阵”的时代迈入“计算机排版打头阵”的信息时代。出版业与其它行业的社会交往产生了重大变化。因而,使“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注: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下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版,第204页。)。这一论断在出版业也得到了生动的验证。

第二,是出版业劳动者的变化

出版业中的劳动者是具有一定出版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使出版工具产生革命性变化。出版工具的发展又迫使劳动者的素质随其提高。劳动者必须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道德法律水平、组织协调水平、学习创造水平、思维智能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和审美修养水平,包括保持健康的体质状况、心理状况等,才能与出版工具的发展状况相适应。

第三,是出版业劳动产品的变化

(一)在图书出版方面,由书、报、刊扩展到缩微读物和全息读物的出版等;

(二)在音声出版方面,由有线广播、无线广播、唱片、扩展到录音带、激光声盘等;

(三)在影像出版方面,由影片、电视片扩展到录像带、激光视盘(含电子图书)、便携式液显电子读物等;

(四)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应用程序出版方面,有了软件的出版;

(五)在光电信息传输出版方面,电子网络出版等,在传播方式上,从单一网络向综合网络发展;从有线网络向无线网络发展。

出版业的劳动产品的变化,又进一步要求劳动者素质、劳动资料的水平、劳动对象的质量随其变化而提高。

第四,是出版物生产形式的变化

在知识经济中,由于出版物的市场变化大,产品更新快,品种类别多、知识含量高,所以许多出版物的生产形式由大批量的刚性生产形式转向小批量的柔性生产形式。如,数字化电子排版印刷机和激光装订机可按客户所需数量和质量随时供货。

第五,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出版业的需求产生变化

在知识经济中,传统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减少;生产第一线的就业人数减少,体力劳动型就业人数减少;传统的办公室工作岗位减少;全日制就业机会减少;单向选择就业的情况减少。与此相反,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经营管理就业人数增加;科学技术、脑力劳动型就业岗位增加;使用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的工作岗位增加;非全日制就业机会增加;双向选择就业的情况增加。这两方面的一减一增,随之对出版物的需求也是一减一增。加之,供劳动者自由支配的时间逐步增加和劳动者能够自由支配的货币逐步增加,对出版物的总的需求指数也将会不断上升。

二、出版物对知识经济的渗透和影响

出版业主要通过其产品——出版物对知识经济进行渗透和影响。出版物(Publication)作为一种传播媒介(Communication Media)其产生及运行过程具有获取、筛选、编排、加工、转换、传递、反映、应用、交流、存储信息(符号)的工具、手段、途径和载体的功能。所以,第一,它不但对知识经济有很大的依赖性,而且也具有很大的适应性;第二,它对知识经济不但具有很大的渗透性,而且也具有很大的推进性。在这里出版物传播的目的性和社会意图起着关键性作用。

首先,出版物通过“信息”影响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在某种意义上是信息经济。人们往往把“信号”与“信息”混为一谈。信号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活动中无所不在。然而,并非所有信号都是信息。只有被对象“获得”并对其产生“反映”的信号才是信息。如:阳光、无线电波、文字、计算机语言等都是信号,但是,只有“获得”并对其产生“反映”者,才可说是信息获得者,“信号”才转化为“信息”。具体地说:一段文字,无论它是汉语、蒙古语、英语或其他任何一个语种,只有对于“接触”到这段文字并“理解”这段文字的人,才是“信息”。对于没接触到的人,不成为“信号”,更不成为“信息”。即便有了接触,但并没有理解,也只是一种“信号”,而不成为“信息”。因而,可以说,我们所说的“信息”是人类文化信息,它实际上是人类实践活动、智力活动的反映和结果;是人类认知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表现形式和结果的反映。所以,人们才去积极传递那些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有益的“信息”。而并不徒劳无益地去传递那些“信号”。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现代信息经济,即智力经济。出版物作为信息传播媒介,与信息技术有很多共同之处,它与信息技术一样有对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各个领域迅速“渗透”的作用;也与信息技术一样有较大的“增值”作用;并且与信息技术一样有“大众化”、“普及化”的作用。出版物通过上述三种作用影响着知识经济的进程。

第二,出版物通过教育与可学习功能影响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称为“教育经济”(EducationalEconomy)、“学习经济”(Learning Economy)。 信息一般包含:事实知识即知道是什么(Know—what)和原理知识即知道为什么(Know—why)。利用信息的能力方面则包含:技能知识即知道怎么做(Know —how)和人力知识即是谁知道(Know—who)。这些知识都需要学习。学习是工作人员进步的手段,是事业发展的工具。因而,“教育”将是知识经济的中心(注:李智渊《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电脑报》1998年9月21日,第1版。)。出版物是上述四种知识的主要载体之一,具有明显的可参考性,可学习性。因而,在知识经济教与学的过程当中,即在知识经济的培养人才方面出版物发挥其知识存储、知识传播、知识利用、知识转换的重要作用。

第三,出版物通过精神生产力的物化过程影响知识经济

在知识经济中精神生产力转化为物质生产力将日趋明显。出版物是精神生产力的结果,是精神产品。精神产品往往也是物质生产力的结果。出版物就是物质化了的精神产品,出版物是精神内容与物质形式相统一的特殊产品。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绝大多数还具有交换价值。出版物的使用价值,与其他物质产品不同,它不是直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的需要,出版物不能直接穿、吃、居、乘;而是直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即了解科学技术、学习文化知识、进行娱乐消遣、展开品评审美的需要等。

出版物不能直接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但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人们的“物质生产”的需要。出版物通过两个重要过程:科学技术的普及和科学技术的物化过程,即一方面,把精神生产力(科学技术)物化(普及)到“主体”(劳动者)身上;另一方面,把精神生产力(科学技术)物化(渗透)到“客体”(劳动资料)身上的过程中施展其学科、知识、人才密集所带来的成果的影响。在把知识物化到主体的过程中,出版物可发挥其启发性、开拓性、导向性、模仿性、示范性、智慧性、陶冶性、审美性和理想性的特长;在把知识物化到客体的过程中,出版物可发挥其指导操作具体性、科技信息转换性、技术要求规范性、理论原理引导性等方面的作用。作为被“物化的知识力量”的劳动资料“它表明,社会生产力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不仅以知识的形式,而且作为社会实践的直接器官,作为实际生活过程的直接器官被生产出来”(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 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版,第219~220页。)。 这种器官在知识经济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预言,智能机器人最多、最优的国家,将是知识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国家。

三、要抓住知识经济给出版业带来的机遇

1.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出版业应当是学科高度结合、知识高度密集、人才高度协作、企业高度集约的产业。根据CIMS哲理,出版业发展的第一阶段是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加强管理,协调力量,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等。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出版物开发过程的集成,提高质量、缩短周期、调准价格、加强竞争。在这个阶段把握好出版物的时空切入点是个关键。第三个阶段将是出版业企业之间的集成,这是企业间在较高层次上的联合。资源共用、信息共择、选题共创、风险共担、效益共享。在分配方式上将是按知识投入的比例分配。

2.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出版业要努力开发并利用好有形出版资源和无形出版资源(注:李人凡《高度珍惜出版资源》,《新闻出版报》,1998年7月1日,第3版。李人凡《人力物力资源的开发策略》, 《新闻出版报》,1998年7月10日,第3版。)。有形出版资源包括:原稿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和国内外市场资源等;无形资源,包括:创新能力资源(含:蓝图、方案、专利等)、名誉资本资源(含:单位牌名、商标等)、运筹程序资源、科技资源、信息资源、决策资源和时空资源等。简要地说就是要努力开发并利用好“出版能力”资源和“出版关系”资源,而且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另外,出版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当是资源高集约、低消耗,对环境高保护、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单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要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速度,出版业要积极发挥高科技的作用,使出版业尽早跨入智能化时期。出版物要实现手稿的扫描输入,声音的自动识别输入,软盘书稿的自动校对,计算机对书稿的编辑、翻译以及完成其他辅助工作等。计算机虽然不能完全代替编辑,特别是高级编辑的工作,但是它将大大地减轻编辑工作的劳动强度。编辑工作也将像其它出版工作程序一样,逐步地由出版物生产过程中的“当事者”,向这一过程的“监督者”、“调节者”迈进。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未来的生产中,“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关于机器体系所说的这些情况,同样适用于人类活动的结合和人类交往的发展。)这里已经不再是工人把改变了形态的自然物作为中间环节放在自己和对象之间;而是工人把由他改变为工业过程的自然过程作为媒介放在自己和被他支配的无机自然界之间。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版,第218页。)。

4.要看到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是生产的国际化、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网络化。这样就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实现出版网络化将是出版业的一场革命。出版集团的网络化,可使出版者快速、高效地寻找作者、读者;编辑、出版、发行部门可在网上及时交流信息。出版业将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多地介入计算机网络。网络出版、网络书店、网络图书馆、网络书库等将给出版业带来最佳社会效益和最佳经济效益。

知识就是力量的伟大思想,在知识经济的运行当中将会充分地得到证实。被马克思称为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12 月版,第163页。)的费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an 1561~1626 )所提出的这一伟大思想直到今天人们对它仍然有独特的体会。现在就用培根的两句话来作为这篇文章的结束语吧:“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结合为一”(注:《16—17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第9页,第47页。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第448页。);“达到人的力量的道路和达到人的知识的道路是紧挨着的,而且几乎是一样的”(注:《16—17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9页,第47页。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8页。)

收稿日期:1998-01-28

标签:;  ;  ;  ;  ;  

论出版业与知识经济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