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经营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经营战略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进入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选择的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思想要求人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和观念,摈弃传统的发展模式,减少和消除使发展不能持续的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的发展失衡。若想达到合理的发展,则需要提高生产的效率和改变消费,以最高限度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生产废弃物。”[(1)]
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经济的基本细胞,是传统发展模式的主要体现者和执行者。从一定程度上说,企业行为是生态环境问题、自然资源问题乃至一些社会经济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建立新的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在这种广泛而深刻的调整和转变,企业的经营活动自然会首当其冲。它要求企业顺应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潮流,选择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战略,在其经营活动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采用新的经营模式,不仅承担促进经济发展的责任,而且担负起推动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发展的责任和义务,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由于可持续发展是针对“自然——经济——社会”这样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有机复合系统,因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经营战略必须包括绿色经营、集约经营和社会经营这三个紧密相关的侧面。
二、绿色经营——注重环境效益
环境问题自古有之。农业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同时也引发了人与自然的彼此冲突。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沙化,这使农业文明被称为“黄色文明”。工业革命以黑色的煤炭和石油为主导能源,从自然界索取大量物质,转变为人类需要的产品,同时把废料排放到环境中去,造成对生物圈的黑色污染,带来了所谓“黑色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造成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破坏,工业文明则导致生态环境的全面衰竭。有资料显示,在约200年的时间内,工业生产方式对自然界造成的破坏,已经超过人类历史200余万年的总和,以至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并使人类走上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环境的恶化,就世界范围而言。发达国家应当承担主要的责任。[(2)]就一个国家来说,环境问题主要根源于一些企业只顾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对社会和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但随着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良好生活环境的需求日益强烈,环境意识逐渐成为世界性和世纪性的思潮,人类的价值体系、经济技术体系和社会政治体系出现了绿色为标志的变化,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目的的“绿色文明”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逐步植身于现代工业文明体系之中。这一变化导致企业经营必须朝着绿色化的方向发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称这种变化是企业与环境对抗的冰雪消融时代。
绿色经营是指企业在发展战略上自觉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将环境资源价值纳入生产核算体系,作为衡量企业效益和企业决策的重要依居;逐步淘汰落后的技术和工艺,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绿色科技产品的开发;积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采用清洁生产、少废无废工艺,在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都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努力降低直至消除污染排放,实现企业产值的绿色增长;开展绿色贸易,推动建立绿色市场,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引导社会的绿色消费。
企业家应当具备长远眼光,意识到在环境问题上,采取高姿态有利于企业的经营。绿色经营要求企业必须首先树立环境意识,并形成自己的绿色经营哲学。企业应当认识到环境资源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企业的经营行为影响着环境,而环境资源则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环境不负责任的企业,无法实现对资源的持续利用,并将自己置于自然和社会的对立面,必须遭到社会的唾弃和惩罚,并在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被淘汰。相反,企业完全有可能采取使环境和经济都产生效益的经营方式。
绿色经营的核心在于企业要积极开发绿色技术,设计绿色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创建生态式企业。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需要有消除污染和防止污染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作保障,这有赖于对绿色技术的大力投资。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的企业为此投入大量资金,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中国从1992年开始,也先后在世界银行的中国环境技术援助项目、中国挪威清洁生产合作项目中组织北京市26个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推广示范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生产效益。[(3)]
当今世界上已经出现了一种最新的绿色产品生产方式:为拆卸而设计(DFD),其目的在于完善生产环节,从长远目光构想、开发和制造产品,以便在产品使用寿命完结时,部件可以翻新和重新使用,或者安全地把这些零部件处理掉。在当前处理废弃物的费用日渐增加的情况下,产品易于销毁已经变得与易于制造一样重要。这一观念正在激起世界许多国家的制造商们的热情。JBM公司的环保意识产品设计中心主任雷·科比预言,在10年之内,所有产品都是可以拆卸和翻新的。[(4)]
德国蒂宾根赫尔穆特——凯泽咨询公司对欧洲1500家公司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环境技术将是今后10年世界市场上少有的几个增长点之一。不难看出,绿色经营既是全球可持续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也符合企业自身长期发展的需求,因而必将成为现代企业面向21世纪,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导经营方式。
三、集约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然而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导致了今天全球性的资源紧缺。因此,可持续发展要求在资源问题上实行从过去的粗放式经营到今天的集约化经营的战略转变,这意味着人类在资源使用的品种和使用的方式上将与传统工业文明形成重大区别,走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道路。
传统的生产方式是一种“原料——产品——废物”模式,其技术原则和组织原则是线性的和非循环的,因而表现为排放出大量的废弃物。据统计,当代人类消耗的大量物质资源中,只有2—8%得到有效利用,其余的92—98%都变成了废物,而所有这些废物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就有2/3可以重新利用[(5)]。
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为这种资源消耗型的粗放式经营亮起了红灯。据美国矿产局估计,按1990年的生产速度,世界黄金储备还可用24年,水银为40年,锡为28年,锌为40年,铜为65年,铝为35年,石油探明储量还可供开采44年,天然气为63年[(6)]。资源短缺早已成为全球所面临的十分紧迫的战略性问题,迫使人们从掠夺性经营转变为集约化经营。
就我国而言,虽然我国是一个资源总量比较丰富的国家,但按人口平均则完全属于“资源贫困国”。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资源能源的需求最也迅速增长,但国内石油的可采储量已不能保证2000年时的需要,煤的缺口也正在增大,在45种重要的矿产中,已有11种是紧缺的,进入21世纪时将有一半不能满足需求[(7)]。因此,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自然资源短缺的更大挑战,集约化经营对于我国企业发展更具紧迫性。
集约化经营要求作为经营单位的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致力于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从资源密集型向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转移,依靠技术进步实现产品的最大增值,努力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系数。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加强废物的综合利用,实现废物资源化。集约化经营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节约利用自然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发达国家的企业生产所需能耗物耗系数不断下降,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加快[(8)]。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生产普遍存在着能源资源消耗高、利用率低的状况,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经济效益低下,因而节约资源大有潜力可挖。我国企业必须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加强生产经营管理,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相反,如果继续以高投入、高消耗支撑数量型增长,很快就会遇到资源供给不足和生产成本上升的严重障碍,丧失国际市场竞争力,最终危及企业自身的生存。
2.开发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实现废弃物资源化。世界各国每年都因生产和消费而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垃圾,巨量的废弃物大大超出生态环境系统的自净能力,成为环境恶化的主要物质因素。然而这些废弃物只是所谓的废料,它们通过新的生产工艺完全可以变废为宝,转化为新的生产要素,创造新的物质产品。废物资源化不仅有助于消除环境污染,而且成为今天人们缓解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3.集约化经营的最佳方式是建立生态工艺,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生态工艺是对生物圈物质运动过程的功能模拟。在这种生产过程中,输入生产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在第一次使用产出第一种产品后,其剩余物成为第二次使用以生产第二种产品的原料,如果存在剩余物则作为第三次使用的原料。最后不可避免的剩余物以对生物无害的形式排放。这种生产方式通过资源的多层次利用,使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变为产品,因而可达到极高的生产效益,实现彻底的集约化。资源循环利用的思想在理论上完全成立,付诸实践则必须以先进技术作保障。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在内的企业对此作了艰苦探索,并已在某些产业取得成功。资源循环利用的集约化经济模式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带来了光明的前景。
四、社会经营——保证社会效益
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是人类选择可持续发展道路所希望达到的根本目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50年间,世界财富增加了7倍,但普遍的贫困和失业、社会的不公正、失控的人口膨胀、吸毒和犯罪等社会问题却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挑战。
就中国而言,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人口增长得到控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绝对贫困人口从80年代初的2亿降到7000万人等等。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等社会问题也日渐突出,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1995年3月,联合国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其中心议题就是消除贫困、减少失业和增加社会融合。会议通过的宣言和行动纲领指出:“社会发展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中心需要和愿望,也是各国政府和民间社会各部门的中心责任”,“人民是从事可持续的中心课题”,“把促进全面就业当作经济和社会政策一个优先事项处理”,“以果断的国家行动和国际合作达到消灭世界贫穷的目标”,“建立一个稳定、安全、公正、容忍、平等、团结的社会”[(9)]。此次有近190个国家出席的历史盛会,被舆论称为“可能像1972年斯德哥尔摩环境大会一样成为一个漫长过程的开始,成为全球改变思维的催化剂”[(10)]。
解决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无疑是各国政府的主要任务,然而不能把所有的社会问题都完全留给国家和政府去管,因为单靠政府是解决不了这些为数众多、纷繁复杂的社会难题的。实际上,政府的作用往往是利用一切手段(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等)调动所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解决。企业作为社会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充当着重要的社会角色,企业完全应该而且能够为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在人们看来,企业不仅要创造经济价值,而且要创造社会价值,应当同社会的其他组织一起设法解决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因此,在企业的社会职能备受重视的今天,为了避免社会对企业的批评以及企业被社会淘汰的危险,企业必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确立社会化经营战略,凸现企业的“社会人”角色,从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结合中寻求促进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途径。
企业实行社会化经营战略具体表现为对现代企业“社会经营观念”(sociobusinessconcept)的运用。这包括:①社会使命:企业负有对社会做贡献的使命,企业的经营必须符合新的社会标准;②社会经营行为取向:企业所能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实现一切经营行为。企业对社会资源的利用要考虑到对社会利益的影响,并以此来设定企业行为的最佳取向;③社会产品:企业提供的产品不仅是能够为企业本身带来利益的经济产品,而且必须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外延社会价值的社会产品;④社会服务:企业应当积极关心和参与教育、雇用及培训、社区开发、文化艺术、慈善事业等社会活动。
虽然企业有各种方式可以选择以创造社会价值,促进社会发展,但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最有效、最需要的途径是“学会如何将我们社会所面临的主要社会挑战转变成新型的有利可图的企业机会”,这也正是企业社会化经营战略的核心和本质特征。
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失业问题,它与贫困和贫富差距、社会动荡和冲突等问题都有密切关系。面对这种状况,社会化经营要求企业改变对雇佣关系的传统观念,努力给予员工就业保障,避免轻率而简单地将包袱推给社会。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开发新职业而创新的就业机会,那些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和企业家们往往能够捕捉到社会需要的苗头,并开创出满足这些需要的种种方式。企业的任务是“将社会问题变成经济机会和经济效益,变成生产力,变成人的能力,变成高薪工作职位,变成财富”[(11)]。
(贺昕 编发)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企业环境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