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试题研究和编制素养的提升:问题、要点与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养论文,要点论文,试题论文,策略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教师的评价素养变得日益重要。[1]虽然评价不等于考试,但考试无疑是重要的一个评价方式。而且对一线老师来说,考试也是他们所熟悉的,所以笔者认为,至少在现阶段我们可以把提升教师的试题(试卷)研究能力作为主要的抓手或者平台,来提高教师的评价素养。事实上,只要老师真的能够很好地开发和使用试题,那么“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理念也就基本能够得到落实。本文拟以语文教师为例,对教师试题开发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教师试卷研究提升的要点以及策略进行论述。
一、当前语文教师开发和使用试题的现状和问题
对于教师来说,试题研究往往渗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包括作业研究也可以看成是试题研究的基础。只要教师在试卷选择与编制、试卷评改与分析等环节中保持着一种研究的习惯,以“教学目标把握——试题命制——测验结果分析——教学改进”为主线的教师学业评价能力就会渐渐增强。但在实践中,语文老师通常又不是这样的,这也给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一)滥用“其他人”的考卷,把考试变成无明确目的的例行练习
在成绩至上的功利思想驱使下,许多学校为了营造“比学赶超”的竞赛氛围,纷纷加大了用来横向比较学习结果的测验次数,而且以体现“表面上”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学校一般都更愿意相信“背靠背”的出卷形式。所以,测验命题权要么集中在少数骨干教师,要么是委托外校命题,甚至简单购买商业性试卷。这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弊端。
首先,它极大地弱化了教师的评价素养。由于大部分考试都是采用“其他人”出的试卷,久而久之就在教师中形成了一种错误认识,“试题研究应该是上层领导或是那些编试卷的人的事”,自己只是等待着上层领导通过学生的试卷成绩来评判自己的业绩。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时间里,教师们往往以被动应试的姿态面对考试,也就不愿意过多地思考“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来评价学生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这一个至关重要的评价素养问题。这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其次,它让很多老师和学生丧失了努力的方向。事实上,很多“拿来”的商业化的试卷的质量并不高。它们对课程标准与教学要求的把握未必正确。更重要的是,由于教师并不知晓试卷的设计意图,无法分析学生每种试卷反应背后指代着什么意义,也就无法利用这些考试结果为自己的教学服务。这样一来,考试就变成了一次目的意图并不明确的例行练习。大家只是注重测验试卷与中考在形式上的接近,而对试卷本身的研究却几乎为零。在教师缺失了驾驭测验评价来改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后,他们的教学容易陷入无所适从的“振荡”状态。老师们和学生一样,无法在形成性测验后得到对学习进展的肯定,反而是越考越找不到教的感觉。
(二)批改试卷过于迷信答案,忽略学生的体验和思维过程
不少教师在阅卷过程中,只是拿着参考答案,低头批卷。特别是对于一些语言运用类的题目和阅读题常常对照参考答案,“采点”给分,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和判断学生答案的合理可能。这种站在评判立场的,流于形式的评改,常会忽略学生的精彩答案,甚至将有创意的回答视为错误。当学生屈从于这样的规则,也把揣度教师的参考答案作为追求的话,就会阻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语文学习不像学习,更像“猜谜”,更可怕的是“套话”。[2]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考试及其评分过于刚性,教师们习惯了以参考答案为纲的操作规则;二是教师没有先独立答题的习惯,在自己钻研试卷前,就开始翻看参考答案;三是部分教师专业素质有欠缺,缺少专业自信,担心自己的答案不正确,而迷信答案,禁锢学生。但在笔者看来,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我们学校老师已经习惯于用别人的考卷来考试。试想,如果我们用一份自己并不明白具体出题意图,也不清楚应该如何来解读分析学生具体答案的试卷来考试时,我们除了机械地对着所谓的“标准答案”来踩点之外,还能做什么呢?
(三)忽略试后的诊断分析,浪费考试所提供的重要信息
不重视测验的试后分析,浪费考试所提供的各种很有价值的信息,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又一个重要问题。事实上,试卷讲评课是非常重要的备课环节。一是分析试题意图、逐题得分率及学生答题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二是帮助教师总结前一阶段教学情况,针对问题,制定改进措施。[3]但是,很多老师都不重视这点。有的教师认为,语文考的是课外的内容,与自己上的课关系不大,主要要看学生自己的能力;有的教师只盯着当地试卷的特色和要求,将课堂简单化为几个板块,每天奉试卷为圣旨,把记忆类的知识强化巩固,对主观类创造类的题目,就碰运气。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在当前的试卷讲评课上,教师讲答案的时间远远多于分析学生答题的问题。教师不是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而是天马行空般地讲解着“编者的答案”,让学生在讲评课上疲于记录答案,而来不及充分思考自己的答案中存在的问题;只让学生循着答案认真订正一遍,却未必思考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答案。这是一种为了讲评而讲评的无效劳动。
二、提升语文教师试卷研究能力的基本要点
认识到当前存在的问题是第一步,接下去更重要的一步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语文教师的试题研究能力途径很多,很多研究者也都做出了很好的探索和总结。结合笔者所看到的文献以及本人这些年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要做好切实地提升语文教师试卷研究能力,需要抓住如下三个基本要点。
(一)让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唤醒教师对低效、频繁的测验的反思
在当前的大环境下,会站在学生立场,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的老师并不多见。如果老师自己去体会一下孩子一天的作业,就不会无节制地增加作业。许多教学行为问题的克服,必须要先触及教师的真心体验,简单依靠行政命令与条文规定,常常会事后反弹。如果采用“移情训练”的方式,让教师转换角色,真正地做回学生,可能是促进教师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的最好方式。
只有增强教师的学生意识,让教师经常站在学生的立场看问题,教师才会客观地反思自己教学行为中的不足;教师才会重视每次测验作业的有效性,关注试题是否符合学生的学情,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遵循由易到难的梯度,以及试卷的合理题量,参考答案的设置等问题。教师才会意识到随意拿一份试卷来考试的可能危害,才会对这些随意考试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有所顾忌。
以下是一位刚经历过“体验考试”活动的语文老师所写的一段话。
此时恰好做到了古诗文背诵,有一个怎么也想不起来,此时心更紧了起来,禁不住手心也出汗了,平时一再要求学生此类题目不能失分,反复给学生说这是送分的题目,千万要抓牢了,可作为老师的我今天却在这里卡壳了,太没面子了……追求完美的我却怎么也不能原谅自己!毕竟我是为人之师呀!想想自己平时在改卷时,遇到学生此类题目的失分,还是气愤难平,一味的埋怨学生如何如何不用功,今天看来,当初有这样的想法真是惭愧!记忆是有盲点的,为人师者尚且如此,况学生乎?
由此可见,只有当教师经历了真实的考试,体验过学生做题时的各种滋味,他才会真正理解学生在解题时的困难与遗憾。在笔者看来,让老师能够对考试压力下学生的真实感受有一个切实体验,是改变教师考试行为和观念,提升他们试题研究意愿的一个首要前提。它不会是充分条件,但肯定是必要条件。
(二)要让教师学会自己编制试卷
当前试卷来源多如牛毛,随处可得,而且老师也经常是习惯随便拿一份试卷来考试。正如前面所分析的,这种状况是非常令人担忧的。所以,我们必须让教师通过编制试卷的训练活动,来强化教师的命题意识和提高教师的命题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而要教师真正做好试卷编制,至少要抓住如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是加强课程标准的学习,做到心中有准则,考试有目标,评判有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应该具有的素质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教学测验命题的基本标准,是教育部门制定考试说明的基本依据。因此也是教师进行试题研究的基础。教师只有认真习读了课程标准之后,心理才能真正清楚,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语文课程评价应该重点关注哪些方面内容,以及应该采取哪些方法来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4]
其次是要清楚不同体例内容的命题原则。一般来说,语文试卷的体例可以分成基础积累和运用、阅读、作文三部分。题目编制要从以知识积累为取向,转为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要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强调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和实践性。特别是阅读教学要重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强综合,突出重点;要重视诵读、感悟和积累,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淡化语言知识教学要求,减少单项的、机械重复的试题,避免烦琐分析和形式主义。作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淡化文体,强化体验,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5]
最后是编制试卷时,还必须考虑题目语言表达上的准确与得体,同时必须考虑试卷评改的可行性。这就要求教师能站在学生的视角重新审视试卷,对引用的材料,题干、题支充分检查,确保试卷本身的准确率。教师对试题的知识点、能力的分布及难易度应该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出现知识点的重复考查、能力考查过于集中、试卷过难过易的现象。
(三)要让教师学会试后解读与分析,提高教师把握要点和诊断学生的能力
测验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产生评判的分数,而是帮助师生发现改进教与学的信息。然而,现实中的老师们往往把目光停留于分数的统计,而对试卷的分析、学生的诊断,以及学习改进的讲评不够重视。笔者认为,语文考试的总次数要严格控制。但如果组织考试了,却只统计分数,不认真分析,那可是对测验的莫大浪费。任何一次考试都会花费学生和教师的大量心力,考试也蕴含着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所以,要让老师通过认真的试后分析把这些重要信息提取出来,为改进教学服务。
试卷的解读与分析通常包括五方面的任务:1.试卷整体解构。对试卷的总体结构、题型题量和分值比重作整体分析,判断试卷的总体导向。2.透视命题意图。逐题分析试题的考点、选材以及切入的角度,解读命题意图。3.典型错误分析。比较分析参考答案与学生应答情况,对重点试题的参考答案作深入研究,并以此来分析学生的典型错误,分析学生在面对重要题型时的思维与表达。4.学生个别诊断。5.后继教学建议。
老师们通过对试题进行这样精细的分析,能够提升教师的阅读能力和文本意识,久而久之,试卷的解答也便驾轻就熟了。
三、提升语文教师试卷研究素养的策略
中国教育的很多事情是这样的:问题很清楚,而且理论上“应然”层面也说得头头是道,但就是缺乏真实、扎实的实践案例。基于我们对前述有关语文教师试题研究能力培养的理论认识,在过去几年,笔者所在的杭州文晖中学就沿着这些认识展开了很多真实教学实验。从目前来看,效果可以说是相当不错,学校的教学成绩也是节节升高。总结我们的实践经验,其核心就是策划和实施了“体验考试”、“解读试卷”和“编制试卷”三项实践研修活动。
(一)体验考试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大家曾批阅过成千上万份试卷,组织过成百上千次考试。老师们习惯于测验学生,却忽略了“被测验”的体会。于是,我们尝试让老师像学生一样经历考试答题的全过程,再让老师完全按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来评分,以引发教师对测验以及批改的反思。这一活动要求教师转换角色,充分体验学生考试的各种想法,同时关注教师的“评价素养”、“学生意识”和“写作素质”等。
在活动中,我们尽量通过活动完成以下几种“体验”:
首先要求教师独立完成一份模拟试卷,尽自己力量去完成每一个小题,包括下水作文。这是学生考试的体验。让教师以学生的角色体验一次语文测验,借此交流教师们的下水作文,以关注教师的“评价素养”和“写作素质”,引导教师树立“学生意识”。
接着换回角色,站在教师的角度,再读试卷,分析各题的测验目标,估析试题的测验质量,这是试卷编织者的角色体验,借此来研究和反思命题特点和规律,反思“教”与“考”的关系。
然后是按照平常阅卷的方式进行开放和半开放式交替交叉阅卷,评判同伴试卷的分数。在这过程中,要求真切体会学生,孤独应试,绞尽脑汁答题后,面对其他教师给自己的试卷批阅的对与错,心中产生的各种情绪体验,进而重点研究开放题评分标准的合理性。
最后讨论分析试题的测验目标与测验效果,重点研讨评分标准问题,思考改进评分标准的可能思路等问题并形成共识。
让教师体验考试,重新感受学生。这样实实在在的实践,比起理论灌输要强得多。亲身体验后建立的学生意识是牢不可破的。在这中间体验感悟到的一切,趁热打铁,用随感的形式写下来。让自己的想法变成文字,这样可以让教师时时敦促自己,不要让“考考,老师的法宝”去压迫学生。更多的是去思考试卷的有效性。不去纠结在学生的分数上,而是思考每个题目背后学生的思想、感受和能力的习得。
(二)解读试卷
“解读试卷”研修活动意在提高老师对命题评析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师的命题能力与把握教学要点的能力,改变教师试后分析的习惯。
首先要求教师能针对试卷进行评析,写清试卷命题者的意图,并对试卷的优劣质量进行分析。写出一份试卷评价报告。在这一过程中既要考虑语文测试的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试卷的题目的难度系数。特别是对一些语言文字较为含糊,本身有争议的题目进行梳理。对一些试题中表达不够清晰的,容易产生歧义的题目进行修改,提出修改建议。
接着是仔细阅读命题者的评分标准,要敢于对试卷的评分合理性和答案的准确性进行充分评价,千万不能唯答案是尊。这时候其实是将自己在考试上的答案和命题者进行一次交流。应该比较理性地去分析孰优孰劣。而不是一味否定对方的答案,重要的是能多角度的考虑问题,更有创意地写出自己的答案,特别是阅读题中的鉴赏题,能有自己真切的体验的分析,应该给予合理的评价,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和试卷题目要求的角度去整合答案,让试卷的答案和评分标准更趋合理化、科学化、人文化。
然后重点开展学生答题情况的诊断分析和后续教学的改进,诊断的内容可以包括学生的典型错误,试题类型与学生语文能力的关系,知识点与不同题型的表现方式等,关于后续教学的改进应该紧紧围绕教师与学生“教与学”“学与考”的关系上,这部分内容很重要,因为考试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效率的诊断和改进。
(三)编制试卷
目前,各地初中语文的试卷一般都分成三块:基础积累和运用、阅读、写作。我们不主张平时测验时将这三部分混在一起,用一个总分来表征语文成绩。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这三方面的积累与发展方式是有差异的,将三者分别呈现,更有利于学习导向与学习诊断。
关于阅读题的编制方法可以采用类似“课堂作业的现场设计”的形式来组织教师研究;关于写作题的编制,主要还是要靠教师个人的悟性、视野与见解。所以,我们的实践研修——“编制试卷”,主要以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为测验重点。
这种命题形式,把文学常识积累的要求渗透于诗文默写中,要求考生克服文学常识积累中容易出现的死记硬背现象,使作品、作家、语言三方面互为依附,形成良好的知识系统,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这种命题形式拓展了积累的内涵与外延。语文学习需要积累,而积累的内容除了语言材料之外,还应该包括文学常识、文化知识等。
文学常识的考查要适度,如果向知识属性靠近一步,就容易导致考生死记硬背;而如果向文学性靠近一步,也许会有助于考生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为此,我们在命题中进行了积极尝试,努力渗透文学性和文化性,文学常识积累和名句名篇积累融合在一起,统一考查,强调建立人(作者)、文(作品)和言(语言)的意义联系,文学常识命题和名著阅读结合,采用列举形式,增加了探究性。也就是说,文学常识不再独立考查,这也许是客观的选择;但是文学常识的渗透和依附,将化单纯为复合。
试卷编制完成后,可以安排一次试卷交流讨论。讨论中明确每个题目的出题意图和估计学生的得分率,对一些简单和无效的题目进行删改。对试卷的有效内容进行分析说明,并找出有关的理论支撑的依据,以体现试卷编制的有效性。
总之,我们在策划教师命题研究的研修活动中,一定要紧扣住教师的需求,融入到教学一线又高于一线进行实践,必定会收到不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