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对干部执政能力的影响_社会价值观论文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对干部执政能力的影响_社会价值观论文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改造及其对干部执政能力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传统论文,执政能力论文,其对论文,价值观论文,干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47(2010)06-0035-03

中国传统价值观是中国人为了保持自身与外部世界达到一种均衡而产生的文化心理模式,已经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传统价值观更新的速度和程度却不能适应这种现代化的要求,因而与当今社会的许多新观念发生了冲突。那么,中国传统价值观包含哪些内容,它与现代社会新观念的冲突表现在哪些方面,它对于干部的执政能力有什么影响,这些都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价值观辨析

中国传统的价值系统是以儒家的价值观为主导,融合了道家、墨家、法家、佛家等诸派的价值观而形成的,其内容相当丰富。这些价值观反映了中国人的价值判断、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

1.人生价值观

我国传统的人生价值理论,都把着眼点放在人禽之辩上,都把人本作为道德与价值的基础。孔子的“仁者爱人”说,孟子的“仁、义、礼、智”四端说,以及荀子的“人道莫不有辩”说,都是强调人有不同于动物的特殊本质,这个特殊本质,就是指的人的价值。儒家的“人禽之辩”不仅使人摆脱了神的束缚,而且把人从动物中解放出来,这是一种人的觉醒,是有它的进步性的,但与此同时,儒家的人的价值观也存在不少问题,也必须给予澄清。

第一,把人的个体价值归结为人的社会价值,强调人的社会义务与责任,强调人对社会的服从。荀子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群,彼不能群”,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为了“能群”,又必须实行“分”的原则,即通过名分地位、贵贱等级来抑制个人的需求,从而达到社会全体即“群”的和谐。这种观点从人的社会价值方面强调人对社会、对群体的责任,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如果只强调这方面,而忽略了对人的个体考察,忽略了整个人群中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就是用人的社会价值取代人的个体价值。这种理论往往成为等级制度或专制制度的辩护者,与民主制度是不相容的。

第二,把人的价值归结为道德价值,强调人对道德的遵守与认同。把人的价值归结为道德价值,势必把人道德化,从而忽略了人的自然属性,即人的生物性的一面。这样归结的结果,在文化上表现出两种倾向:其一,用道德价值判断人生价值,把道德上的成就看做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成就。从历史上看,它确实为中国塑造了不少浩然正气的道德人物,成为中华民族做人的典范。就是在一般百姓之间,也惯于用道德眼光看人,这无疑具有正面的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不少流弊,产生不少欺世盗名的伪君子和表面谦恭的野心家、阴谋家。其二,把人的生命价值抽象为纯粹道德性的生命,忽视了人的物质利益和需求,忽视或抹杀了人的生物性条件。

第三,以人的社会价值或道德价值取代人的个体价值的结果,会导致个体与社会的严重分离。这种价值观一方面呼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具有合理的进步思想,另一方面却又承认封建等级制和专制制度的合理性,维护封建特权。传统价值观这种内在矛盾性,实质上既有理想主义人格的一面,也有其虚伪的一面。儒家这种价值观上的理想主义,主观上是基于对社会矛盾的调节企图,但在客观上,它往往扼杀人对幸福的追求和对生活的创造进取。这种价值观,不但使其他价值的发展受到抑制,而且它本身也变得越来越僵化和教条,成为统治阶级控制人们自由发展的工具。

2.自然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把天地自然看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因此认为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应该是寄以深切的关怀与同情,把自然看做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或共鸣的有情宇宙,即所谓的“天人合一”。但在西方文化中,包括古希腊文明和近现代文明,都把自然作为人类认知的对象,其主流都是把自然宇宙看做是与人类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

中国和西方自然价值观的区别,所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中国对自然的看法采取的是一种与自然相对的认知态度,人与自然以情相感,以心相通,只能产生相和谐的境界形态,涵养人生的道德,激发文学与艺术的灵感,而不能产生科学知识。而西方则在认识和控制自然的价值观下,产生出高度发达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21世纪的今天,人们面对生态失衡、环境恶化、能源短缺、资源匮乏等一系列问题,开始反思过去那种与自然对立的价值观的合理性,特别是西方的许多人士开始向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还是中国古人的自然价值观是对的。

3.道德价值观

中国传统价值系统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由它向外辐射,影响并扩及所有的价值观。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孝悌”是道德价值观的核心。中国是以农业立国的社会,其社会组织是以家庭为本位的,由此而产生出来的道德价值就是儒家所创造“孝悌”观念。《论语》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由“孝”的道德价值推衍下去,就是“忠”。《礼记》说:“事君不忠,非孝也。”经过统治阶级的提倡,忠孝合为一体,这种道德观再往下发展,就是道德价值的系统化,也就是“三纲五常”。

(2)重义轻利。儒家讲“义利之辩”,认为这是划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将义与利对立起来。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汉儒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此话成为后世儒者的至理名言。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使人们不能正确地对待合理的物质需求和对生活福利的追求,使中国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3)重情理,非公理。中国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讲究合乎“情理”,这个情理的“情”包括:亲情、恩情和交情。由于中国人重亲情、重恩情、重交情,所以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特别注意关系的亲疏、恩情的厚薄、交情的深浅,对于同一个问题,由于涉及的对象不同,会作出完全不同的处理。人们为了父母、亲戚、恩人、朋友,什么事情都可以做,甚至不顾自己的安危,不怕违反法律。孔子主张,父亲偷了人家的东西,应该“子为父隐”,反之亦然。孟子也主张,父亲杀了人,儿子应该背着父亲逃跑。他们都认为,这种因亲废法的行为,不仅不应该受到谴责,反而应该得到表扬,因为这种行为合乎孝道,合乎情理。这就是儒家在孝道与公理发生冲突时所作出的判断。

中国人偏重情理,其长处在于社会生活中具有浓厚的人情味,人与人之间容易形成融洽而亲密的关系。其短处在于:其一,彼此之间的责权利界限不清,容易有意无意地侵犯别人的权利和利益、放弃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容易出现互相推诿、不负责任的现象。其二,在公共事务中容易发生徇私舞弊、徇私枉法、任人唯亲的弊端。

4.经济价值观

(1)平均思想。在儒家的政治思想中,比法家更重视民生及社会的安定,但是,在单一型农业经济中,“庶民安”与“财用足”往往是矛盾的,因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济资本与财力都非常有限,其规模狭小,仅能自给自足,因此要做到“财用足”是不可能的,这就使经济上分配与生产发生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无论儒家还是法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分配的求“均”上。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以“均井田”来达到“谷禄均平”的目的,以此来防止暴君污吏兼并土地。这种理想化的自然经济,认为财富趋于平均,人们就能安于土地了。平均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就是无争夺、无嫉妒,大家皆能相安无事。

(2)重积蓄节约。重分配的结果使物质财富的增加受到抑制,而人口及人们的需求却与日俱增,在这种情况下,重积蓄、重节约的观念应运而生,企图以此调节由于财富不足所造成的社会矛盾。因此,积蓄、节约、节流,成为中国数千年来极其重要的经济思想和价值观念,它几乎成为“勤俭持家”的最高美德,受到儒、墨、道、法各家的共同推崇。

储蓄与节俭的观念与匮乏的农业经济是基本相符的,在财富少、生产不发达的农业生产中,要避免天灾人祸,储蓄和节约都不失为一种维持和调节经济平衡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一旦积淀为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就很难对社会的经济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对工商业的发展尤为不利。

二、传统价值观对干部执政能力的影响

上述这些价值观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那么,这些传统的价值观与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有什么关系呢?简单地说,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包括创新能力、民主决策能力、依法执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等,而上述这些能力的强弱是与干部的价值观正确与否有直接关系的。因此,笔者认为,领导干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观念,才能提高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执政能力,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贡献。

1.转变家长制、等级制观念,提高民主决策能力。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家长制、等级制观念是以家庭为本位的农业社会的产物,它不但造成家庭内部人与人关系的不平等,而且也造成整个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不平等。在现代社会,我们有些干部仍然存在着这种观念,把自己与群众的关系看成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办事独断专行,不尊重群众的意见,这是与现代社会的要求不相符合的。现代社会的和谐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关系平等的基础上的,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都应受到尊重,特别是党的干部必须把广大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这就要充分发扬民主,听取群众的意见,才能作出正确的、科学的决策。

2.转变重情理、轻公理的观念,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现代社会需要法治观念,中国传统的重情理、轻公理的观念却与之背道而驰。中国人讲亲情、恩情和交情有其长处,但是当其与公理、国法发生冲突时,则必须服从公理和国法,否则我们这个社会就没有公正和秩序可言,结果就必然会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

3.转变分配和消费观念,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中国传统的分配观念是平均主义,反映了社会中下层对经济生活平等的要求,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它与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是不相适应的,因为它违背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严重地扼杀了人们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必须加以转变。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是崇尚节俭,它是古代社会物质生产相对匮乏的产物,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有它的局限性。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社会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的观念又出现追求物质享受、超前消费的倾向,特别是有些干部享受欲望强烈,奢侈浪费,恶性消费,引起了恶性开发,造成了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很大的损失,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近党中央提出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党的干部应该树立节俭的观念,在物质消费和经济开发中精打细算,做出表率。

4.弘扬天人协调的观念,提高辩证思维水平。在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中,有许多合理的成分,其中天人协调的思想,值得现代人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弘扬。这种观念要求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良性互动。这对人类的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近些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空前进步,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大,但与此同时,自然也增大了报复人类的力度,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危机等难题日益困扰人类。我们应该运用辩证思维,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缓解开发自然所带来的负面作用。

总之,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中有很多优秀的东西值得继承,也有很多不适应现代化要求的东西需要摈弃,只要我们勇于破除旧观念的束缚和中西文化的偏见,以开放的胸怀面对世界,那么,再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就一定能够实现。

标签:;  ;  ;  ;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对干部执政能力的影响_社会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