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视野中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与启示_大学生论文

大学生视野中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与启示_大学生论文

大学生视野中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野论文,启示论文,传统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非传统安全问题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国际热点问题。冷战结束以来,尤其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并与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互相转化,对国家安全、国民安全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非传统安全涉及国家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应为政府及其民众广泛关注和了解。

我们在大学生中做了一次深入调研。本次调研于2006年7~10月在北京某医学院校进行,共分发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6份。召开座谈会4个,197名大学生参加座谈。调研结果基本反映了大学生对中国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认知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非传统安全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总体认知

冷战结束后,中国所面临的直接战争威胁相应减少,非传统安全问题逐渐显现,国家安全的范围在扩大,问题更加复杂化。但承平日久,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却在淡化。在对“现在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问题调查时,有38.3%的学生认为当今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逐渐增强,15.4%的学生认为和以前相比没有什么变化,而高达46.2%的学生则认为是逐渐减弱。因此,高校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国家安全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我国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威胁,增强非传统安全意识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围绕着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因素问题,很多同学认为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主要因素仍然是传统安全问题,比如中国的台湾问题形势严峻、美国的霸权主义咄咄逼人、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势力蠢蠢欲动。另外有一些同学认为非传统安全问题是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他们以东南亚金融危机、“非典”肆虐全国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为佐证。关于国家安全建构中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地位和作用,有50.4%的学生认为,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于国家安全具有同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有21.4%的学生认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前提下非传统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更大一些;有27.8%的学生认为,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孰轻孰重,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对非传统安全的内涵和范围进行调研时,有些大学生认为,传统安全主要是指军事入侵、领土纠纷等问题,那么传统安全问题以外的其他安全问题就是非传统安全问题了。问卷调查更具体、清晰地反映了大学生对该问题的基本判断和认知,围绕着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范围,问卷设计了8个选项,学生们可以做出多项选择。有82.7%的学生选择了“人口危机”,82.7%的学生选择了“恐怖主义”,81.2%的学生选择了“能源危机”,77.4%的学生选择了“金融危机”,51.1%的学生选择了“国际犯罪”,38.7%的学生选择了“外交冲突”,33.1%的学生选择了“政治冲突”,13.9%的学生选择了“军事冲突”。但座谈也显示,大学生在强调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区分时,往往忽略了二者之间的相互转化。例如,恐怖主义向来被视为非传统安全问题,但“9·11”恐怖袭击事件却是由许多传统政治安全问题直接转化而来,如美国霸权政治与伊斯兰国家原教旨主义之间的矛盾,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旷日持久的冲突,当然还有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给世界特别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反过来看,武器扩散本来是传统安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一旦与国际恐怖主义因素联系起来,就成为非传统安全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关于威胁中国安全的非传统安全因素排序问题。大学生对问卷中设计的8个影响中国安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进行了优先应对排序,排出了前四位非传统安全问题,分别是:金融安全、文化安全、流行疾病和人口安全。应该看到,大学生对这些问题的选择具有某种必然性,将金融安全排在第一位反映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对大学生的强烈震撼,选择文化安全显示了大学生对市场经济对人们思想的冲击以及西方国家“文化霸权主义”的高度关注,而流行疾病和人口安全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则与“非典”肆虐全国以及中国人口问题日益凸显密切相关。

二、大学生对中国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具体认知

1.经济安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与此同时,中国面临的经济安全问题也日益显现。调研中,大学生一方面对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予以积极肯定,并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另一方面又对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表达了自己的关切。在关于目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可多选)的问卷调查中,有84.6%的学生选择了人口问题,68.4%的学生选择了资源问题,62.8%的学生选择了技术问题,62.4%的学生选择了环境问题。这表明,大学生对今后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并表示了深度的忧虑。但不少大学生对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估计不足。他们虽泛泛了解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对中国经济存在的愈益明显的对外依赖性和由此产生的脆弱性并没有深入的认识。这说明大学生仅对影响和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较有意识,但对相关外部因素则缺乏全面的了解。

2.信息安全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来自全球信息安全领域的种种威胁对我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信息安全问题逐步成为我国信息活动和国家安全保障必须面对的经常性问题。当前,我国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信息安全意识淡薄,信息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基础信息技术严重依赖国外,信息核心技术缺失;西方敌对势力通过网络对我国展开舆论争夺、思想渗透和文化侵略,严重威胁社会的安全和稳定等。大学生是我国网民主力军,对于中国的信息网络安全往往具有更直接、更感性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同学认为网络安全非常重要,但在关于网上浏览和发布信息时的安全感问题上,有49.2%的学生表示“有时候安全,有时候不安全”;18%的学生认为“一点也不安全”;30.5%的学生则认为“还算安全”,只有2.3%的学生认为“非常安全”。在分析我国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时,有46.2%的学生选择了“安全意识薄弱”,34.2%的学生认为是安全保障技术落后,16.2%的学生认为管理水平落后。

3.流行疾病

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往来与人员流动的加强,客观上为各种流行疾病的传播和蔓延提供了便利条件。目前,对整个人类和国际社会构成严重威胁的流行疾病是艾滋病。2003年的“非典”作为一种新发的恶性传染病,则被视为仅次于艾滋病的严重疾病,它传播速度快、蔓延范围广、消极影响极大。在座谈会上,不少大学生谈到,“非典”不仅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安全,而且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影响,但同时大学生也表示“非典”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影响并不大。问卷调查中,有60.9%的学生认为“非典”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一些间接的影响,但是问题不大;25.9%的学生认为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仅有12%的学生认为受到了严重影响。这说明由于政府和学校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再加上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受到了较为普及和全面的医学教育,因而在面对突发流行疾病问题时学生们能够淡定从容,显示出较多的成熟和理性。另外,大学生虽然充分肯定政府抗击“非典”取得成功,但对“非典”肆虐全国以及从中暴露出的疾病防控机制所存在的问题仍记忆犹新,因而,问卷调查时,有44%的学生表示中国现在对抗流行疾病的能力一般,13.9%的学生认为能力较弱,仅有36.5%和5.6%的学生认为“比较强”和“很强”。

4.人口安全

人口安全问题是中国特殊的国情。中国目前人口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口过度膨胀给资源和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此外,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人口素质有待提高、全球化条件下人才流失严重、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人口流动和迁移带来的问题和隐患等,也是中国人口安全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关于人口安全的调研,大学生基本上能从国家、社会、个人多个角度来看待中国人口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在问卷调查中,有高达80.5%的学生认为人口问题与中国国家安全关系非常密切。在关于我国人口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可多选)的调查中,有80.5%的学生认为,劳动年龄人群规模庞大、就业问题严峻是主要问题所在,反映了大学生对就业问题的高度关注和担忧。68%的学生选择了“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低”,62.8%的学生认为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48.5%的学生表示人口绝对数量继续增加是主要问题。另外,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和大规模人口流动和迁移所带来的问题,也在大学生关注之列。这些数字表明大学生对于中国人口安全问题认识较为清醒和深刻。

5.环境安全

20世纪末期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度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荒漠化加剧;酸雨呈蔓延之势;水资源危机日益加剧等。由于环境安全问题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受到大学生的高度关注。问卷调查中有45.1%的学生认为环境安全是水资源安全,27.1%的学生认为是大气环境安全,另有17.7%和10.5%的学生分别选择了生物物种安全和国土安全。这反映了大学生对我国的环境安全问题了解得并不十分全面,大学生对与个人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水资源问题和大气环境问题有较多的意识和关切,而对相关度不太高的生物物种和国土安全则一定程度上漠视。另外,关于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成效问题,有73.3%的学生认为尽管采取了治理措施,但环境污染仍旧在加剧。有9.8%的学生感觉没有什么治理,情况越来越差;有8.6%的学生认为情况还和从前一样,没什么变化;仅有8.3%的学生表示乐观,认为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治理,情况好转。

6.文化安全

发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国家文化安全、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中国已有多项文化习俗被其他国家抢先申报为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一个遗憾。在问卷调查中,有45.9%的学生对于中国保持了两千年之久的文化习俗被别国抢先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感觉很气愤,不能接受;45.1%的学生认为,我们缺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失去了才知道珍贵。另外,大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有些学生认为由于西方国家文化霸权的扩张,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些本质的东西正在淡化和丧失,因而在开放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自身文化的发展。在对西方文化应采取怎样的态度问题上,90.2%的学生认为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丰富我们自己的文化;6.8%的学生认为应该抵制一切外来文化,保持我们的文化特色;1.9%的学生认为西方文化先进,中国应该放弃自己的文化,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可见,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绝大多数学生表现得理智和清醒,只有少数学生态度较为偏激和偏执。

三、大学生对非传统安全教育的看法

学校是对大学生进行非传统安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那么大学生是如何看待大学非传统安全教育现状的呢?对于加强非传统安全教育,他们又有怎样的想法和建议呢?

首先,大学生表示,“非传统安全”对他们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陌生而新鲜的名词。座谈中不少学生表示,虽然自己知道“9·11”恐怖袭击事件,亲身经历过“非典”肆虐全国,对中国所面临的“人口危机”、“能源危机”、“金融危机”等问题有一些了解,甚至是有深入的思考,但大学国家安全教育并没有使他们认识到这些问题实质上是非传统安全问题,更没有把这些问题上升到危及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在随后的问卷调查中,有50%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有38.3%的学生表示听说过一点,但是不太了解,只有11.7%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

其次,大学生认为,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途径,大学非传统安全教育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国家安全是一种融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为一体的综合安全,只有全面认识和理解国家安全,才能树立明晰、准确的国家安全观,进而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但座谈中,不少学生谈到大学国家安全教育往往仅侧重于传统领域的国家安全教育,因而他们对军事、国防、领土等传统的国家安全问题较具感性和具体的认识,而对非传统安全概念以及相关问题则认知模糊、片面。关于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途径,学校除了军训期间对学生有过短暂集中的国防安全教育外,其他系统的、有针对性的非传统安全教育几乎就不存在了。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了解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主要途径有:38.3%的学生选择了电视新闻,有22.9%和21.8%的学生选择了报纸刊物和网络消息,而仅有18%的学生选择了课堂听讲。在对目前大学里的非传统安全教育现状进行评价时,有47%的学生认为“较差”,有45.1%的学生认为“一般”,而认为“比较好”和“很好”的仅占7.1%和2.6%。从这些数据中我们看到,大学并没有很好地发挥非传统安全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目前的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还处于宣传阶段,远未达到有计划、有目标、规范化教育的层次,而其中非传统安全教育更是普遍缺乏,远不能适应时代和形势发展的需要。

最后,大学生希望进一步加强大学非传统安全教育,更多了解中国非传统安全问题。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群体,也是一个具有较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的群体。座谈中,大学生们表达了对非传统安全问题以及相关教育缺失的高度关注。他们希望能有更多的渠道了解非传统安全问题尤其是中国非传统安全问题的相关知识。调查显示,有67.7%的学生“非常欢迎”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非传统安全教育方面的内容。关于学校开展国家安全(包括非传统安全)教育的方式,有65.8%的学生认为最好是老师授课、专家讲座与兴趣小组等多种形式组合进行。

四、建议与对策

1.从战略高度看待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

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维护国家安全、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国家安全意识如何,将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命运和未来。高校必须审时度势、与时俱进,重新审视教育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将教育视为国家安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际竞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切实重视对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尤其是非传统安全教育。

2.强化综合安全意识,突出非传统安全教育

冷战结束以来,尤其是“9·11事件”后,非传统安全威胁泛滥,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如果说近代以来,安全始终跟战争与和平相关的话,那么今天,安全则更多地与发展、改革和稳定相关。非传统安全问题给国家主权、国家治理和全球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时,既要加强传统的军事、政治领域的安全教育,同时又要突出经济、文化、信息、环境等非传统安全教育,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非传统安全威胁对国家安全的冲击力丝毫不亚于传统安全威胁,从而增强大学生综合安全意识,帮助其树立新的全面的国家安全观。

3.构建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有效机制和长效机制

高校应该从关乎民族、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将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视为一种政治性、战略性和现实性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非传统安全教育,逐步构建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有效机制和长效机制。第一,渗透于“两课”教学。“两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要结合“两课”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将非传统安全教育贯穿渗透于《法律基础》、《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制作具有个性化特色的电子课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第二,渗透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非传统安全教育不但应贯彻于“两课”课堂教学,而且还应该将其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使非传统安全教育渗透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结合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等特点,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对其进行非传统安全教育。比如,组织班级间或院系间的辩论会,聘请专家作专题讲座、现场答疑,举办图片展览和宣传板报,播放相关教育影片等。第三,渗透于大学生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中。对刚入学的大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应将大学生军训和国防教育视为对其进行非传统安全教育的一个良好时机和切入点,抓住有利时机,拓展国防教育内容,渗透非传统安全教育,使刚入学的大学生对非传统安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日后系统地接受非传统安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将非传统安全教育渗透于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充分发挥大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种社团的作用,都是对大学生进行非传统安全教育的灵活、有效的方式,有必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标签:;  ;  ;  ;  

大学生视野中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与启示_大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