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研究与现代文明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文明论文,未来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百年学术
对世界文明的反思
未来学和未来研究是一个既有前瞻,又有后顾,同时以现实为着眼点的软科学领域,和世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从事未来学研究的早期,我沉溺在这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基础研究;在应用研究方面,则更多地注意它的理论和方法在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立法化等方面的社会功能。真正触发我对世界文明进行反思的,却是我在1978年到国外参加的一次学术活动。
1978年9月,在文明古国埃及的首都开罗举行世界未来研究联合会第六届世界大会,世界各国云集在这里的未来研究专家们共同探讨“相互依赖的世界和文化特性”问题。虽然,大会以这一问题作为主题的意图,是交流各国专家学者从文化(各国的民族文化)特性的角度研究世界文明变迁、预测文化特性未来能否保存的成果和发现。换句话说,大会实际上探讨的是世界文明的全球化和地方化这两大倾向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这样的探讨,自然离不开对世界文明的多领域、多层次的反思。
对反思的理解,不见得每个人都是相同的,对世界文明的反思尤其是如此。有的人认为,反思世界文明,就是对以往的、历史上的世界文明的回顾与思考。持有这种看法的人,我以为是占绝大多数。还有一些人认为,反思世界文明,类似于“反面乌托邦”。他们(例如有些未来学家)把乌托邦分为正面和反面两种,前者美化事物(如世界文明)的未来,认为事物的未来比它的现在更美好。后者则截然相反,即丑化事物的未来,认为事物的未来比它的现在更丑恶,更不如。不论是正面还是反面,这里所说的乌托邦都是对事物未来的前瞻与思考,具有鲜明的未来指向性,因而和上述第一种反思大相径庭,和回顾没有太多的联系。以第二种反思来看待世界文明的人,我以为占人数的比例不大,但却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第三种反思,也可以称为反向思维或反方向思维。它实际上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思考对象的过去或未来无关,其特点是从事物的反面或事物发展的反方向来考虑问题。例如,当思考的对象是世界的工业文明时,它往往从工业文明的反面(如弊端、负面影响、消极作用等)或者发展的反方向(如果它倒退回农业文明、倒退10年或100年等等)来思考此一文明的发展变化。以这种方法来思考问题的人固然很多,但具体到世界文明,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反思的人却并不多见。也许,参加开罗会议的意大利经济学家、罗马俱乐部的创始人奥雷里奥·佩切伊是其中的一个。他和他的许多罗马俱乐部成员虽然没有用第三种反思这种方法去假设世界文明的反方向发展,但却用它研究了世界文明的反面,预言了世界文明将走向毁灭性的未来。
由罗马俱乐部成员提交的第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犹如一块巨石,曾在西方世界激起了千层波浪。这部带有“反面世界文明”色彩的著作,历数西方工业文明的种种弊端,断言现代社会如不改弦更张,克服种种弊端,工业文明得走向反面,世界末日也将为期不远。作为西方社会各界的警世通言,《增长的极限》所主张的新的增长方式和其他理论观点,引发了有关世界文明未来的持久论战。从此,罗马俱乐部被看成是西方未来研究领域中的悲观派的代表。和它针锋相对的乐观派的代表,是美国赫德森研究所及其领导人、被称为“玫瑰色未来的预言家”的赫尔曼·康恩。后者认为,西方工业文明和世界文明非但没有走向反面,而且前途光明,经济增长也远远未到极限,而且也不可能有极限,因为科学技术和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康恩和他的赫德森研究所的同事,在《今后200年——美国和世界的一幅远景》等著作中,针对罗马俱乐部的理论和观点,提出了他们对世界文明的截然相反的看法。
西方未来研究领域中的两大流派、即悲观派与乐观派围绕世界文明而进行的长期论争,其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如何认识和处理人和自然的相互关系。罗马俱乐部所披露的世界工业文明的种种弊端,其中包括人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利用,是世人,其中包括康恩等未来主义乐观派在内有目共睹的。因此,乐观派和悲观派的分野不在于他们所面对的事实或问题,而在于他们对事实和问题所抱的态度。有人曾简单而形象地描述悲观派和乐观派的区别:如果把一杯水看成是一个事实、一个问题或一种资源,那么悲观派和乐观派对这杯水被使用的状况显然会持不同的态度;当水被喝到剩下半杯时,悲观派会说,事情不妙了,水只剩下半杯了,而乐观派则会说,情况不错,不是还剩有半杯水吗?我认为,在世界文明的现状和未来走向这一问题上,人们也是用这种简单的标准,来区别悲观派和乐观派的。
尽管罗马俱乐部被定位为悲观派,但它敢于正视世界文明的弊端和西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却是可取的、难能可贵的。敢于正视现实,不人云亦云,对从未被人否定的西方工业文明表示怀疑,显然是需要勇气的。我赞赏的正是罗马俱乐部成员敢于向传统的、占压倒地位的观点提出挑战的勇气。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完全赞同或支持他们的观点。事实恰恰相反,就世界文明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来说,和罗马俱乐部的成员相比较,我显然要乐观得多。从罗马俱乐部成员的思想和活动中,我获得的启迪是:无论是对世界文明过去的反思,对现状的审视,还是对未来的前瞻,不但要考虑正面的、积极的因素,而且还要考虑反面的、消极的因素。
我对世界文明的反思
我首先、或者说我曾经费力去思考的一个问题是,究竟什么是文明?它和文化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对文明的理解,显然是多种多样的。通常人们认为,文明就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是说,文明就是文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文明是指社会发展到更高水平的阶段,就是说,文明是高于前一阶段的社会发展阶段。我倾向于后一种说法,因为文明显然和文化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毕竟应当是有区别的。华裔美国学者成中英教授在《21世纪:中西文化的融合与中国文化的世界化》这篇文章中,是这样表述文明与文化的区别的:
“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系统,体现在彼此相关的价值行为与活动中,这一系统也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与活动轨迹就是历史。这些轨迹的表征就是文明。我们必须区分文化与文明,这在中文中的‘化’与‘明’的意义分别也是明显的:‘化’是动态的过程,‘明’是认知的状态。但文化与文明是离不开的,有文化就有文明,文化可以说包含着文明,有文明不一定表示文化的活动仍在,但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再造文化。”
成中英教授把文明看成是一种表征,是一种状态,我以为是和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发展阶段相近的。在我国,通常把文明看成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社会处在物质生活和非物质的精神生活的一定发展阶段的体现,因此它总是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的。例如,我们用农业文明来说明农业社会的社会经济形态,用工业文明来指称工业社会的社会经济形态,在今天则用信息文明来标识信息社会的社会经济形态。
我经常思考的另一问题是,如何去对待和研究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不言而喻,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世界范围看,就是一部恢宏的世界文明发展史和兴衰史。我们可以从历史和社会的不同角度,去观察和透视文明进步的各个方面,并形成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或构筑文明进步的面面观。对世界文明进行观察、透视和研究的成果和汗牛充栋的文献表明,占压倒多数的是正面的、积极的对文明进步的歌功颂德。其主要原因是,人们通常习惯于关注和追求文明所带来的好处和利益,容易接受功利主义的支配。在大多数人看来,凡是“文明”的,则总是“非野蛮的”、“非愚昧的”、“进步的”、“发展的”、“先进的”、“现代的”,因而是“无可厚非的”。而对于为了获取文明进步而付出的惨痛代价或招致的恶果,人们则往往显得麻木不仁、熟视无睹或掉以轻心。固然,更多地考虑文明的正面和积极影响,同时以正面的、积极的研究成果来鼓励人们追求文明进步的热情、增强人们追求先进文明的信心,并不是什么坏事,但也容易带来意想不到的不良后果:其一,诱使人们不顾一切、不惜任何代价地追求文明;其二,使人们难以超越传统的、正面分析的狭隘界限,全面地用新的视角去对待和研究世界文明的进步,因而只能形成片面的、狭隘的文明观。显然,用上述态度去对待和研究世界文明的传统,既不能完全放弃,其弊端也应当加以克服。
还有一个问题,即如何用新的视角、超越传统的方式方法来研究变化中的世界文明?过去,我们有意或无意中接触的关于文明正面的、积极的东西,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而对其负面、消极的东西却知之不多,甚至知之甚少。加深对世界文明的负效应的了解和研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作为未来追求“现代文明”的借鉴,减少盲目性,避免可以避免的损失,减少可以减少的代价,应当说是一种用新视角、新方法来研究世界文明的模式,是值得尝试的。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尝试这样做。世界文明发展的成果正在日益刺激和增强对世界文明副作用研究的社会需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个越来越引人注目的动向是:有关文明进步的代价观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科技进步和现代文明的弊端、负面影响和不良后果,世界受到的损害和破坏,文明的阴影等等,已经成为人们研究和探讨的重大课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类正在自食盲目地、不顾一切地追求现代文明的恶果;现代文明的消极影响,已构成了对人类社会未来的严重威胁;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最强大的力量,在现代高科技越来越眩目的光芒照射之下,当代文明进步已呈现出越来越浓重的阴影,对这种阴影的忽视、漠视或宽容,都是不负责的、不可取的、有害而无益的。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和读者朋友沿着历史发展的足迹,用批判的、警惕的眼光审视文明进步、尤其是当代文明进步的代价和消极面,是件有意义的事情。和读者朋友一起探讨避开文明陷井、摆脱当代文明困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正是作者撰写《破损的世界——现代文明的阴影》一书的初衷。当然,这绝不意味着作者对文明进步的全盘否定,而表明作者在肯定文明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强调人类为了追求文明进步曾付出昂贵的代价,应当以史为鉴,在开创未来的新文明的过程中,尽可能降低追求文明进步的代价,并成功地迎接伴随文明进步而来的各种挑战。
人类世世代代创造的世界文明,是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在创造世界文明的过程中,人类有得也有失:在缔造了人造世界的同时,牺牲了自然界与人类的均衡与协调,使世界遭受损失和破坏。如今,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日益支离破碎的世界。在反思世界文明时,我们通常要面临主题和重点的选择:是以世界文明的得为主题、为重点,还是以它的失为主题、为重点?我选择了后者。除了得失的选择外,我同时还面临着其他的选择。这些选择和世界文明多样性并存的格局,和历史性、区域性、典型性、代表性、影响性等因素相关。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显而易见的,除了东方文明、西方文明、阿拉伯文明、伊斯兰文明等大文明之外,还有形形色色的小文明。在多样性文明并存的格局中,哪一种文明在今天占居主导地位呢?我认为是西方文明。从历史性来看,我相信以现代文明。而不是以古代文明和近代文明作为反思的主要对象会更有价值和更有意义。占主导地位的现代西方文明,大多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因而西方自然成了我区域性选择的重点。就典型性、代表性和影响性方面的选择而言,也非西方现代文明莫属。作为主流文明的西方现代文明,是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因为它实际上成为其他文明仿效的对象,成为其他文明的典范和榜样,对其他文明已经产生不可低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西方发达的现代文明中,发育成熟的是工业文明,而不是起步较晚的信息文明。两者比较起来,工业文明的失比信息文明的失更明显,也更易于评估。对我们今天造成主要威胁的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恶果,笼罩世界的最巨大的阴影也是来自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现在把西方信息文明及其影响力作为主要反思对象,似乎还为时过早。
世界文明集各种文明之大成,因而显得极其复杂。这种复杂性的一个具体表现是世界文明的两面性,即它不但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尽管本书探讨的主题即世界文明的消极面,只是庞大而复杂的世界文明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我们却不能忘记和忽视这个子系统和整个大系统以及其他子系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现代科学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和分析复杂的问题和现象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方法。我认为,只有建立在世界文明整体观和系统观的基础之上的分析与研究,只有采用跨学科、多学科的系统科学方法与复杂性科学方法,才能科学地反思世界文明,尤其是世界文明的消极面和不良影响。基于这样的认识,作者把对上述方法的运用,贯穿于《破损的世界——现代文明的阴影》一书的始终,和读者朋友一起反思文明的副作用和负效应。
跨学科的新视角和评估准则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反思世界文明的过程,也是努力进行以下两种探索和尝试的过程。首先,是努力尝试着从新兴的研究领域中获得启迪和借鉴,例如从战后崛起的现代未来研究、技术评估学、全球问题研究和全球学、生态学研究和生态学运动、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等新兴的科研领域中汲取营养,从新的角度来审视世界文明、尤其是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阴影。其次,是努力尝试着建立衡量文明阴影和世界文明破损度的某些准则,如价值伦理准则、和平准则、发展准则、生态准则、全球性准则、未来准则等等。当然,作者有自知之明:个人专长和能力极为有限,上述努力和尝试很可能事倍功半甚至以失败告终。但可以聊以自慰的是:敢于尝试和参与是可贵的,不怕失败是勇敢的;如果能由于《破损的世界——现代文明的阴影》一书的写作而获得就教于读者、并获得读者朋友(其中包括专家学者)的指正的机会,为什么要放弃呢?
借助于上述新兴学科领域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去进行尝试,犹如手中有了审视文明阴影的三种得力工具:显微镜、放大镜和望远镜。有了这些工具,可以对世界文明的阴影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对世界文明的负面影响的长远性也可以获得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我们并不忽视、排斥或否定传统研究领域在反思世界文明阴影方面的功能。我们之所以更多地从新兴研究领域获取借鉴,是因为它们更贴近今天的世界文明。在现代科学沿着精细化和综合化两大趋势向前发展的今天,以跨学科、多学科研究见长的上述新兴领域,也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很难绝然地把它们精细地区分。例如,以未来指向性为基本特征的未来研究领域,和各个领域、其中包括上述新兴学科领域的未来紧密相连。它包括了以事物未来为研究对象的各种活动和专门学科。未来研究领域的各种研究活动主要分布在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军事和全球问题等六大分支领域,并且以粮食和人口、资源和能源、城市和交通运输、自动化,情报资料剧增和信息化、空间开发、教育、环境、科学技术的经济社会影响、各种类型的全球性问题(其中包括全球的和平与发展)为重点研究课题。而未来领域的各种专门学科,通常指未来学、预测学和分布在各个领域的分支学科,如社会预测学、经济预测学、科学预测学、技术预测学、军事未来学、城市未来学、人口预测学、教育未来学、医学未来学、能源未来学、环境未来学、信息未来学、全球未来学、技术评估学等等。未来研究领域的研究对象、研究重点和分支学科等方面的状况表明,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实际上或者包含了上述某些新兴学科领域,或者与上述某些新兴学科领域相互交叉。这些状况还表明,未来研究领域与世界文明的发展休戚相关,它必须在反思世界文明的过去,审视世界文明的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和探索世界文明的未来。通过对现代未来研究成果的借鉴,我们不难发现:世界文明的未来走向,世界文明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事关人类未来命运的长远性问题。以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为主要标志的现代文明的消极影响如不能有效地加以克服,世界文明的未来发展、当代人和人类子孙后代的利益,都将继续遭受严重的威胁。
技术评估活动的开展和技术评估学的诞生,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研究在近20年来的兴起,也使我们在反思世界文明阴影的过程中获益匪浅。科学技术是两面刃,它既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也使世界文明蒙上重重阴影。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水平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科学技术本身,而在于人类如何使用这把两面刃,在于如何扬科技之长、避科技之短。人们由于片面追求科技带来的经济利益,由于崇尚“技术至上”主义,因而往往对科技的不良影响视而不见或避而不谈,对科技的滥用则抱有听之任之的态度。技术评估活动的出现和技术评估的立法化,标志着人类开始认真地审视技术的两重性,即它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技术评估活动,起源于科学技术发达的美国。技术的影响,尤其是消极的影响,日益引起美国人、其中包括政界人士的关注。本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参议员达达里奥在国会提出了关于确立技术评估制度的提案。这项提案从提出到通过,竟花费了长达十年的时间。此后,美国国会成立了技术评估办公室,使技术评估走上制度化。随着技术评估活动的开展,它成为技术领域的未来研案和未来预测的一个突出方面,并且在全世界得到迅速的推广。
所谓技术评估,就是在进行技术开发和应用时,预先从各个方面、根据各种观点研究技术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对技术的利弊、得失进行综合的评价和估计,为技术开发的计划和决策提供依据。其目的在于扬长避短,确保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沿着健全的方向发展,使技术能够真正对人类、社会、自然界的发展作出贡献。
这种全面的技术评估活动有别于一般的、传统的技术估价。后者着重从技术的效果(例如市场的开拓、技术的可能性)并针对某种目的来进行,具有较大的片面性,只用来为局部决策服务。而且,它对已完成的技术,采用制定有关规章制度的办法从外部加以制约,以克服其不良影响。全面技术评估则是在技术刚开始开发,就进行预先的评价和估计,从多方面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它在技术由开发到完成的全过程中,一方面不断修正技术本身的内容,另一方面增加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内容。两者的区别还在于,从事技术评估的人是从各个角度选择的有关领域的专家,而技术估价活动的参与者则仅仅是熟悉技术、具有分析能力的技术工作者和技术决策者。
技术评估的重点是技术可能带来的弊病和危害,研究弊病和危害的可能性大小和波及范围的大小。它从技术开发的各个阶段(计划、构思阶段,研究开发阶段,应用推广阶段,衰退阶段等)进行评估,有明确的评估内容(技术内容、技术开发目的、该技术的对比技术、技术性质等)和评估目的,从社会、经济、人类、生态、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普遍查找、分析被评估技术可能带来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然后,它在分析和整理各种影响的基础上,指出为社会所不容的、对人类和社会危害很大的影响,即非容忍性影响,进而制定用以对付和防止危害性影响的措施和对策,即提出技术的某些改良方案。最后,它还要根据已得出的改良方案,对被评估技术作出全面评估,以进一步判断该技术是否必要、是否值得开发,并根据利弊得失的衡量比较和被评估技术与现有技术的对比,来判断该技术是否适于推广和应用。
技术文明作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组成部分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因而,技术评估活动和技术评估学的诞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们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可以说,它们是人类对文明、尤其是技术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产物。它们的兴起,不但标志着人类开始科学地、系统地审视自己创造的文明可能造成的恶果,而且标志着人类首先选择技术文明而不是其他方面的文明,作为消除文明的不良影响的重点对象。
本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诞生的新兴交叉学科——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以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作为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它的诞生有深刻的学术背景和社会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研究的社会化、“外史论”导向的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兴起、交叉科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新阶段的到来,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也应运而生。美国的反战运动、环境运动、消费者运动、民权运动、妇女运动、黑人运动等等,也促进了这门新兴学科在美国的形成与发展。它实际上是人类反思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文明危机,反思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科技与社会等方面的深刻矛盾,反思人类自身的生存条件、生存环境和生存基础的产物。它对科学技术造成的社会后果、尤其是不良的社会后果的分析和研究,它所提倡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发展观、价值观、科学观和教育观,为我们提供了审视文明发展的新视角,加深了我们对科技文明的本质及其消极的社会影响的认识。
我们考察文明消极影响的另一个新视角,来自全球问题研究和全球学。全球问题研究和全球学的由来与发展,和世界著名未来研究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的历史紧密相连。罗马俱乐部成立于1968年4月。它的创始人和第一任主席佩切伊,是意大利的经济学家和实业家。他认为,世界的状况在日益恶化,各种问题盘根错节地交织在一起。例如人口和粮食、资源和能源、都市化、工业增长和环境污染等等。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这类问题是一种全球性问题,难以靠一个国家的力量来解决。他强调应该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并通过全球的合作,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随着以全球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第一本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的问世和以罗马俱乐部为核心的全球问题研究活动的发展,从全球性问题的角度探讨人类和全球未来的新兴学科领域——全球学开始兴起,并迅速传播到世界的其他角落全球学研究,具有方法论上的两个明显特点。首先,它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大系统,把人看成是这个巨大系统的控制者。这是全球学研究全球性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它强调,只有站在全球大系统的高度来研究全球性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全球学研究通常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其次,全球学一反传统的研究世界问题的方法(从国家、地区等局部到整体),即不是从局部出发来看待和研究全球性问题,而是采用新的方法,即从整体到局部、从全球的角度研究全球性问题,然后再从全球相互配合的需要,分析国家和地区应当为整个全球承担何种义务,应当采取何种共同的行动,来致力于全球问题的解决。借鉴全球问题研究和全球学的研究方法为反思世界文明和考察世界文明的消极影响,我们可以断言:世界文明的消极影响的具体表征,正是形形色色的全球性问题;只有从全球的角度,妥善解决世界文明的消极影响和阴暗面,才能使世界文明更好地向前发展;要达到这样的目的,走向世界文明的更加美好的未来,则必须依靠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此外,全球问题研究和全球学给予我们的一个宝贵启示是:任何全球性问题,都属于科学研究的最复杂、最高层次的对象,世界文明及其消极影响也不例外。解决这类问题,一方面需要依靠人类发挥一切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不能急于求成,它们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长期使命。
除了上述新兴的学科领域之外,我们还可以从生态学研究和生态学运动中找到观察、分析和研究文明消极面的新视角。生态学这一概念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1866年。据文献记载,它是由德国动物学家赫克尔在《有机体普通形态学》一书中最先提出的。这门学科后来发展成一门研究生物的生存条件以及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生态学运动则指始于本世纪60年代,并在美国和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的群众运动。这一运动的兴起,和研究生态问题的科学家们的“生态系统”理论有关。他们认为:整个生物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不但包括人类自身,也包括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和它的生存环境以及其他生物在生物界这一系统内相互依赖并互为生存条件;因此,人类不应该破坏人类生物圈和损害生态平衡,否则人类将自取灭亡。生态学运动正是以上述理论和观点为指导思想的运动,其基本目标是反对环境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在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及其思想的影响下,这场社会运动发展得更为迅猛,并推向整个西方世界。生态学研究和生态学运动为我们反思世界文明及弊端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即从生态学的角度考察现代工业文明的负效应,反思环境、发展和世界文明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从本质上说,当代生态学研究和生态学运动反对的正是现代文明的消极面,即反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制增长和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反对核武器、核试验和核动力,反对既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又导致空气、土地和河流的严重污染以及人类生物圈的灾难性破坏的一切行为。
标签:现代文明论文; 罗马俱乐部论文; 未来学论文; 工业文明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人类文明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人类进步论文; 经济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