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涵义亟待规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涵义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一词在目前的应用十分广泛,其涵义似乎不容怀疑。但是,如果认真思考一下,它的涵义似乎又不那么清楚,从而引起了许多争论。
19世纪末,日人西周把“science”译成日文“科学”, 意为分科之学,后被引用到中国, 一直使用至今。 “science ”是由拉丁文“scientia”译来,原意是“知识”。但是单纯的知识并不就是科学,那么何谓科学?
“科学”的涵义
当前国内外对“科学”所下的定义很多,不下几十种。下面列举几个:1、《辞海》:“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2、《现代汉语词典》:“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3、《韦伯斯特新20世纪字典》: 对科学有几种解释,其中主要一种是“科学是一部分的研究和知识,它们尤其是通过实验和假说,使事实和原理系统化”;4、G·萨顿在《美国百科全书》中把科学理解为:“科学之义为系统化的实证知识”;5、 郭湛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认为:“科学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由上可知,对科学涵义的理解分歧很大。大体上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认为科学是分科之学,立足于分析方法,可通过实验、逻辑论证的知识体系,是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这是对科学的狭义理解,以下简称“科学(狭)”;另一类则是把科学作为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的同义词,这是对科学的广义理解,以下简称“科学(广)”。
不同理解引起的混乱
当前许多人在使用“科学”这一名词时,对其广义和狭义,不加区分、随心所欲地使用,造成很大混乱而不自觉,这是许多问题争论不休的根源之一。
例如,立足于科学(狭),很多人认为:就是自然科学中的地质学、地理学……也不是科学(狭),因为它们的研究对象不能主要通过实验方法来验证,数学方法来描述、预测。但是,当前通常仍把它们作为地质科学(广)、地理科学(广)。近几十年兴起的生态、环境、人口等问题,按上述说法亦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狭)。人们记忆犹新的是,不久前在美国进行的人造生物圈的实验以失败告终。
科学(狭)主要研究具体事物的性质、因果关系,不研究道德、伦理等问题,因此,伦理学不能称为科学(狭),但它也是人类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从而出现了许多混淆。它们既可以是科学(广)的,又可以是不科学(狭)的。使人们无所适从。
科学的反思
当前,许多人把科学(狭)无条件地抬高到科学(广),其原因是由于科学(狭)近百年来在技术、社会进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而自觉、不自觉地高估了科学(狭)的价值。现在科学的一些负面影响,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这种对科学(狭)的高估的副作用日益明显。
从表面上看,这种高估是有利于科学(狭)的发展。因为人们若把它当作完美无缺的,就不能分清其优缺点,如何能进步?此外,把科学(狭)做广义理解,也会不自觉地排斥不同于科学(狭)的其他知识体系的发展。
本世纪以来西医与中医的辩论亦表明了这一点。中医的知识体系,显然不能用科学(狭)来解释,因此,被许多人认为是不科学(广)的。但实际上,中医、中药正在逐渐地被国内外广大人民所接受,在医治一些疑难疾病时有明显的疗效,而后者恰恰是科学(狭)的西医难以医治的。
对“科学”(狭)的高估可能是阻碍我国知识创新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人在仿效“叶公好龙”的故事,他们口头上强调创新,但面对“创新”知识体系时,又认为是不科学(广)的。
以上事实表明,对科学的涵义必须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