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目前尚无治愈方法,仅能进行临床控制治疗,本文从中西医两方面探讨三子养亲汤通过抑制气道粘液高分泌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三子养亲汤;支气管哮喘;气道粘液高分泌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以及细胞组分参与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产生,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其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目前全球哮喘患者至少有3亿人,中国哮喘患者约3000万人,且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增产趋势,目前尚无治愈之法,仅能临床控制症状治疗[1],西医治疗多使用吸入糖皮质激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或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茶碱缓释片,白三稀受体结抗剂等,长期用药副作用大且价格昂贵,这些都限制着其临床应用。在西药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并逐渐运用在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治疗当中。
1.中医病因病机
1.1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哮病”范畴,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如朱丹溪所说“哮喘专主于痰”,痰的产生主要归结于人体津液不归正化,凝聚成痰,内伏于肺,形成“宿根”,“宿根”又称“夙根”,“宿根”学说是支气管哮喘病因病机中的重要内容,《景岳全书?喘促》:“喘有宿根,遇寒即发,或遇劳累即发者,亦名为哮喘”。“宿根”的实质,主要是脏腑阴阳失调,素体偏盛偏虚,肺失布散,脾失健运,肾失蒸化,津液疏布失常,凝聚成痰,内伏于肺。
1.2肺不能布散津液
肺位居上焦,主气司呼吸,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肺气通过宣发肃降运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的疏布和排泄。若肺气亏虚,无力推动津液的运行输布,津液停聚,则生痰饮水湿。同时,有形之痰,多由肺系所出,因此,中医认为“肺为贮痰之器”。
1.3脾不能疏布水精
脾处中焦,主运化,为水液升降疏布的枢纽;脾气在水液的升降布散运动中的枢纽作用,使水液上行下达,畅通无阻,从而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若脾气虚损,或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则水谷不化,致使痰湿内生。津液停聚或水谷精微不能输布转化,均可聚湿生痰,上注于肺,便引发咳嗽、咳痰等症状,故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肾不能蒸化水液
肾处下焦,主水,为水之下源,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人体全身水液代谢的作用,肾气的蒸化作用及其肾阴肾阳的推动和调控作用对于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起重要作用,肾开阖不利,水液代谢失司,则停聚为水湿痰饮;命门火衰,火不暖土,脾失温运而湿聚痰生;或肾阴不足,虚火灼津,煎熬津液而成痰,《古今图书集成》“肾生痰多虚痰,久病多痰......非肾水上泛为痰,即肾火沸腾为痰,此久病之痰也”。
2.粘液高分泌与哮喘的关系
2.1中医学所说的“痰”特性中的黏滞胶着、凝结积聚与气道黏液高分泌特性极其相似。气道粘液高分泌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为慢性咳痰,中医“哮病”定义为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以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哮病》“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2.2病理学研究显示气道粘液高分泌主要由气道上皮杯状细胞增生和粘膜下腺体肥大引起,而杯状细胞增生则更加常见。既往研究表明大气道病变部位黏液分泌细胞增多,因此咳嗽和咯痰等症状主要与大气道病变有关;但小气道的上皮和内腔同样存在黏液聚集,而且小气道内腔黏液堆积程度与气流受限严重性密切相关,这与中医所认为的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极为相似,在哮病所表现出咳痰、痰多等症状与有形之痰有关,而咳痰较少的病人和无形之痰有关。同时二者的特性都会使得病程缠绵加重,难以医治。
2.3生理情况下,气道黏液是呼吸道的重要防御机制,但黏液的过度分泌会引起黏液纤毛清除功能障碍和局部防御功能的损害,导致细菌感染难以控制和加重气道阻塞。而高度硫酸化的黏液造成气道微环境酸化,使常用抗生素的杀菌效能明显降低,导致下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难以清除,病菌定植,使感染持续存在,进一步刺激黏液高分泌的加重。因此,黏液高分泌与感染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呈进行性恶化。而黏液高分泌也成为了哮喘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重要因素。此发病机制与中医学中痰饮伏肺,遇邪引触的发病机制和发病特点吻合。
3.祛痰利气的治疗原则
哮病的病变部位在肺,痰饮伏肺理论是古今众多医家对于哮喘发作病理的共同认识之一。在众多治疗方法中,温肺化痰是哮喘的常用治法。在哮病认识中,都非常重视"伏痰"。中医学认为,在哮病发作时,应攻邪治标,巧疾利气为主;平时应扶正治本,补肺、健脾、益肾为主。因痰为哮病"宿根",为哮病发作的内因。因此无论在哮病急性期还是缓解期,都应注重祛痰治法。
4.总结
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哮病范畴,乃因伏痰宿痰内停,蓄于肺窍,遇外那诱发,引动伏痰,气动痰升,痰气交阻,气道阻塞所致,在发病机理上归之为正虚邪实,正虚则因肺、脾、肾三脏亏虚,脾不化精,肺不布津,肾不化液,聚而成痰,痰伏于肺而成为支气管哮喘主要的病理因素。气道黏液高分泌不仅仅是一种“临床症状”,更是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的高危发病因素,加速疾病进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制约因素,临床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应充分认识气道黏液高分泌的重要临床意义即化痰的临床意义,三子养亲汤出自《韩氏医通》,由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组成,具有顺气降逆、化痰消滞的功效,能从根本上治疗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夙根”,为三子养亲汤的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9(39):1-24.
论文作者:李俊玲1,李毅1,卿雯琪1,罗小荣1,吴鸿阳1,董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6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5
标签:气道论文; 黏液论文; 支气管哮喘论文; 津液论文; 哮喘论文; 宿根论文; 粘液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6月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