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化护理在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心绞痛发生率中的效果论文_董静然

黑龙江省铁力林业局职工医院 152500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程序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心绞痛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 6 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与对照组相同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程序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及心绞痛发生率。结果 护理前两组抑郁及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抑郁及焦虑情况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绞痛发生率27.1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程序化护理可以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负性情绪,降低心绞痛发生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程序化护理;急性心肌梗死;负性情绪;心绞痛;应用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最为严重的类型,由于冠状动脉长时间持续缺血导致的心肌坏死。该病的临床表现是突发心绞痛或胸骨后疼痛、发热、心功能衰竭、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及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患者的心理因素及不良情绪等有关系密切,心血管系统对情绪变化非常敏感,负性情绪易导致人体产生多种心理应激,加重心血管疾病的进展,所以,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显得及其重要[1]。笔者通过对该院收治的5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程序化护理,并将临床护理效果与同期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进行比较,现做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 6 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8例,其中男性64例,女性54例,年龄43-77岁,平均年龄(59.7±6.2)岁;广泛前壁梗死50例,前间壁梗死20例,心内膜下梗死30例,后壁梗死1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记录患者病情,静脉溶栓、心电监护、止痛、吸氧等治疗,常规健康教育及指导用药等。观察组采用程序化护理:(1)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突发性强,病情进展迅速的同时伴有心绞痛,患者易产生恐惧的心理,护理人员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主动与患者交流,分散其注意力,使患者的情绪稳定,对其疼痛情况及时询问并予以安慰,针对患者的疼痛情况服用止痛药。(2)用药护理:在介入术和药物溶栓治疗期间,嘱患者按时用药,观察并了解患者的用药反应,用全导心电图定时检查,在出现并发症时,分情况进行药物治疗;心率失常会发生在溶栓24h后[2],广泛前壁和侧壁梗死患者中,在治疗时可以使用利多卡因。要关注慢性心律失常在心内膜及后壁梗死患者中的发生,在治疗时可以使用异丙肾上腺素,定时观察患者的身体情况,如出血点、紫斑等。(3)运动护理:帮助患者进行呼吸运动,每天早晚各1次,10min/次,要做到均匀、细长、深沉,同时可以配合音乐疗法。(4)饮食护理:嘱患者饮食以低糖低盐,少食多餐为原则,忌辛辣,多食用维生素及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低的食物。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及心绞痛发生率

1.4判定标准 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的负性情绪:50分为两种量表的临界点,重度焦虑或抑郁:>70 分;中度焦虑或抑郁:60-69分为,轻度焦虑或抑郁:50-59分。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抑郁及焦虑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抑郁及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抑郁及焦虑情况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护理前后抑郁及焦虑评分比较(分)

2.2两组心绞痛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心绞痛16例,对照组发生38例,观察组心绞痛发生率27.1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应用一系列有序而简单的程序对危重症患者进行护理是程序化护理的实质,护理流程严密、护理技术精湛、护理方式人性化和个性化,是优质护理中较为典型的护理模式,是使常规护理的被动性转为主动接触患者和为患者考虑的护理模式[3]。程序化护理不仅能显著缩短护理时间,而且可以使护理效果得到良好的保障。程序化护理措施有较好的预见性、有序性和针对性,缩短护理中不必要的手续,集中时间救治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危重症疾病,施行程序化护理尤为重要,程序化护理对抢救程序进行了规范,进一步缩短了抢救时间,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及协作能力,有利于在发病后的短时间内给予患者最及时的针对性抢救治疗,挽救患者心肌功能,预防死亡等严重后果的发生。本研究显示,护理前两组抑郁及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抑郁及焦虑情况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绞痛发生率27.1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程序化护理可以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负性情绪,降低心绞痛发生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梁建伟.程序化护理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心绞痛发生率的效果分析[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1,(1):72-73.

[2]李秉秀.程序化护理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心绞痛发生率的效果分析[J].内科,2016,11(1):167-169.

[3]赵秋娥.全程护理干预对急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的影响[J].健康研究,2014,34(2):234-235.

论文作者:董静然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5

标签:;  ;  ;  ;  ;  ;  ;  ;  

程序化护理在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心绞痛发生率中的效果论文_董静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