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行为干预对躁狂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论文_林峰

林峰

(江苏省解放军102医院康复中心 213000)

【摘要】 目的:研究探讨冲动行为干预对躁狂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06月我科接受120例躁狂症患者展开调查研究。采用数字随机的方法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60例患者,对照组的有6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治疗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冲动行为干预,在护理干预三周后,护士对两组患者进行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评定,应用统计软件对两组数据展开分析,分析观察对躁狂患者的护理疗效。结果:对照组的社会能力因子分明显比观察组低,而激惹、精神病理以及迟滞因子分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冲动行为干预对躁狂患者的护理效果良好,可显著提高患者社会能力,降低冲动行为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 冲动行为干预;护理;躁狂患者

【中图分类号】R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2-0207-02

现在冲动行为的定义仍然没有统一,广泛意义上的冲动行为指对他人及本、动物、物体的损害举动,这样不但对病房管理工作产生较大的困扰,也对医疗服务质量造成严重干扰[1]。躁狂症病人的冲动行为经常对他人及至社会的安危构成威胁。在精神健康治疗中,应该对病患的冲动行为适时地进行干预治疗及护理,来阻止和预防其产生冲动行为,确保病患本人和他人的安全,这对整个社会都是非常有意义的[2]。本研究对我院于2013年12月~2015年06月部分躁狂患者实施冲动行为干预并进行观察,取得较好疗效,对此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躁狂患者的诊断标准按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3]中所述,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06月接诊的120例躁狂症患者展开研究,所有患者症状和体征均符合躁狂症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19~59岁,平均(33±1.1)岁;病程1~117月,平均(31.2±3.4)月。观察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18~58岁,平均 (32±1.3)岁;病程1~119月,平均(32.43±2.3)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均无明显差别,(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对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同时实施冲动行为干预,主要是分析了解住院病患实施冲动行为的因素所在,把握发病规律、特点和心理想法,对于其各种表现形式,而积极实施的对应预防措施。例如针对病情强制喂药或者及进行ECT治疗;对于潜伏的危险现象,应用言语干预;医患之间建立起友好关系,日常生活中及时调解病患和周围人群的关系。分别护理治疗三周后,观察患者治疗后效果以及精神改善状况比较。

1.3 临床疗效评定

疗效评价参考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评定:由专业陪训的专科护士通过观看和交流,依据病患症状展开评定。NOSIE量表一共有30个条目,每条目依照“没有、有时有、常常、经常、一直是”5 级进行频率评分,依次计分为0、1、2、3、4,然后依据量表方法得到因子分。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选择spss18.0展开数据统计,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应用χ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比较,当P<0.05时,差异存在统计学价值。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NOSIE量表评分对比

数据显示对照组的社会能力因子分明显比观察组低,而激惹、精神病理以及迟滞因子分显著高于观察组,各方面观察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对比见表1。

3.讨论

精神科护理过程中,躁狂患者的冲动行为非常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对于引起病患冲动行为的因素,现在研究的结果仍然存在争论之处[4]。冲动行为是由心理、环境和生物各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亦是受风险与保护因素的相互影响产物,所以在治疗中除必需的药物医治以外,也应该增加心理调整、言语干预以及行为干预仍是不可或缺的,这样可以保护病患和医护服务人员,以减少风险,而且具有预测意义,有关冲动行为和躁狂症状的关系现在大多数人认为二者关系紧密[5-6]。

对躁狂患者进行社会文化知识教育,健康常识教育以及行为干预是极其重要的,本文章应用NOSIE量表来评价冲动行为干预对躁狂患者的护理效果,从结果可以看出,对照组的社会能力因子分明显比观察组低,而激惹、精神病理以及迟滞因子分显著高于观察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冲动行为干预对躁狂患者的减少激惹性较强减轻精神病症状具有较好的效果,能够增加患者的社会能力以及社会兴趣。

综上所述,冲动行为干预对躁狂患者的护理效果优异,可以有效改善病患的精神状况,减少冲动行为的发生,提高病患的社会能力,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崔立谦,曹莉萍,邓文皓,等.早期阶段双相Ⅰ型躁狂患者杏仁核静息态功能连接初步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4,40(10):601-606.

[2]王长虹,苏林雁,聂慧瑶,等.对立违抗性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冲动行为及社会心理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6):424-428.

[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82.

[4]李遵清,韩鹏,仇爱玫.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2):1098-1101.

[5]易慕辉,何湘军.一例躁狂症合并膀胱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9):1798-1799.

[6]周莉,韩春晖,于鸿艳,等.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模式在学龄期儿童哮喘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70-72.

论文作者:林峰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4

标签:;  ;  ;  ;  ;  ;  ;  ;  

冲动行为干预对躁狂患者的护理效果分析论文_林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