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区域间技术收敛对经济收敛的影响-基于技术收敛对劳动力工资收敛影响视角下的分析论文

我国各区域间技术收敛对经济收敛的影响
——基于技术收敛对劳动力工资收敛影响视角下的分析

宋 伟

(吉林建筑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摘 要】 文章从劳动力工资的视角分析我国各区域间技术收敛对经济收敛的影响,选取1978—2008时间段内的相关经济数据进行经验性应用分析。通过运用时间序列协整分析、误差修正分析等分析方法,探求我国各区域间技术收敛对劳动力工资收敛(经济收敛)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 键 词】 技术收敛;经济收敛;协整模型

一、引言

我国各区域间技术扩散对经济收敛的影响是怎样的?技术收敛与经济增长的敛散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通过调整区域间的技术扩散水平来达到促进区域经济收敛进而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是目前国内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将对这些问题给出答案。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可以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成功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亟需解决。其中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为了加速改革开放的步伐、尽快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党中央采取的各种阶段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导致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和完善,我国的经济运行正在与国际接轨,西方传统的经济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正逐步增强,通过市场调节的手段来达到改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其优势已逐渐显露出来。因此,运用西方经济理论中“经济收敛”的内容去衡量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从“经济收敛”的角度去分析影响我国区域间经济平衡发展的各种因素、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这些因素来达到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目的,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研究的热点。

影响区域间经济收敛的因素有很多,譬如新古典增长理论中所指出的区域技术进步增长率以及人口增长率,结合实际情况还有:各区域在经济收敛过程中所处的起始点位置、储蓄率等等。但其中最为核心的因素是——技术进步增长率。可以说在内生技术进步模型所给出的有条件收敛情况下,区域间技术上的收敛不但影响经济收敛而且还是决定经济是否收敛的原因。

本文剩余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回顾,第三部分是指标设计、数据与区域说明,第四部分是方法与实证过程,第五部分是结论。

二、文献回顾

Theo van de Klundert和 Sjak Smulders(1995)[1]以南—北两部门为前提,通过李嘉图内生增长模型分析了技术收敛导致高科技部门劳动力下降进而导致劳动力工资收敛的动态变化过程。Klaus Desmet(2000)[2]同样以两区域两部门为前提建立“完美预期模型”。模型指出:一项新技术的引入或是会加剧区域间的财富差异或是会降低区域间的财富差异,主要取决于新技术率先是由劳动力工资高的地区引入还是由劳动力低的地区引入,如果是由劳动力工资高的地区率先引入则会加剧区域间的财富差异,如果是由劳动力工资低的地区率先引入则会降低区域间的财富差异。Marjolein C.J.Caniёls 和 Bart Verspagen(2001)[3]给出了多区域间的知识溢出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得出:区域间的地理距离是影响区域间知识溢出进而影响区域间经济收敛的重要因素并通过模拟结果发现,区域间的收入差距与地理距离之间存在着反向的变动关系。David B.Audretsch 和 Maryann P.Feldman(2004)[4]通 过 介绍知识溢出的空间维度来阐述知识溢出作为一个影响因素在区域创新活动中的重要作用。Jeffrey D.Sachs 和 Andrew M.Warner(1995)[5]阐述 了经 济政策在经济收敛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指出对于增长速度较快的贫穷国来说,只有在遵从一定的经济政策条件下区域间才能达到经济收敛,这些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贸易开放政策和私人财产权保护政策。陈晓玲和李国平(2007)[6]对目前国内外关于经济收敛问题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龙浩(2012)[7]在其硕士论文中应用巴罗模型和萨拉伊马丁的劳动力流动经济增长模型,将其与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索洛模型合并,应用于我国的东中西部进行实证检验,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对我国区域间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潘文娜等(2011)[8]通过重新构建技术溢出指标、以35个工业部门为基础,分析了产业之间的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工业各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尹静和平新乔(2006)[9]同样重新构建了技术溢出指标,分析了地区间的技术溢出对区域技术进步的影响。林光平等(2005)[10]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对我国各省间经济增长的β-收敛情况进行了考察。张晨峰(2011)[11]对目前关于我国区域间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研究以及所得出的结论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夏方军(2009)[12]将空间计量方法应用到DR模型中对DR模型进行了修正,而后将其应用到我国各区域之中进行实证研究,分别分析了新古典收敛机制和新增长收敛机制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欧阳峣和生延超(2008)[13]以 Verspagen模型为基础分析了区域间知识溢出的条件的决定因素,进而为区域间的技术收敛乃至经济收敛的分析奠定基础。林兰(2010)[14]对技术溢出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和发展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张保胜(2012)[15]对于从技术距离到技术收敛再到经济收敛给出了一个分析思路,但是并没有给出从技术收敛到经济收敛具体的逻辑过程。李光泗和徐翔(2008)[16]采用计量方法对“后发优势理论”在技术收敛(经济收敛)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检验。

三、指标设计、数据与区域说明

本文以劳动力工资的变异系数作为衡量我国各省间区域经济收敛的指标,以高校教工数量的变异系数作为衡量我国各省间技术收敛的指标。在选择用来衡量技术收敛的指标上,目前的研究中有用区域科研经费、有用区域专利数量,本文选择“高校教工数量”作为衡量区域知识存量的指标是依据“知识存量必须以一定的载体作为依托、以一定的形式存在于载体中”。

其核心步骤包括,首先计算曲面数据中定位点的距离函数值,而其计算曲面外沿各个定位点V(x,y,z)的距离函数值S由下式获得:

高校教工数量与职工工资的数据来源为《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时间跨度为1978—2008年。

变异系数是用来反应个体之间波动差异大小的重要统计学指标,它剔除了量纲的影响,因此比标准差更加准确。它的计算公式为:E(X)。它的数值越小表明个体之间的差异越小,其值越大表明个体之间的差异越大。在经济收敛问题上,不论是选取宏观经济的哪一个指标(例如GDP增长率、人均产出、人均资本存量等),它的收敛则意味着其变异系数的逐渐减小,它的发散则意味着变异系数的逐渐增加。

从1978—2008年,每一期高校教工数量的变异系数值和劳动力工资的变异系数值为全国31个省份在这一时期的高校教工数量变异系数和劳动力工资变异系数。从而形成了两个时间跨度均为1978—2008年的时间序列,分别为:高校教工数量变异系数时间序列和劳动力工资变异系数时间序列。我们把劳动力工资变异系数时间序列设为响应序列Y,把高校教工数量变异系数时间序列设为输入序列X。

四、方法与实证过程

(一)技术收敛对劳动力工资收敛的影响过程

假定只存在南—北两个经济体,每个经济体只生产两类产品:一类是日用消费品,一类是高科技奢侈品。其中,北部地区技术水平比较高,而南部地区技术水平相对比较低。不同经济体之间所生产的日用消费品是同质的、所生产的高科技奢侈品是非同质的但可以相互替代。不同经济体的消费者具有相同的消费效用函数,这里暂定为(σ表示对日用消费品的消费占总消费的份额,1-σ表示对该科技奢侈品的消费占总消费的份额。),技术从技术水平较高的经济体向技术水平较低的经济体“单边溢出”。我们把对两类产品的生产产量定位Y1和Y2,技术水平较低的经济体对两类产品的产量为Y1S和Y2S、技术水平较高的经济体对两类产品的产量为Y1N和Y2N(这里,当市场均衡时我们有:Y1N=C1N、Y2N=C2N、Y1S=C1S、Y2S=C2S)。

在只有一种生产要素L的情况下,Y1i=L1i、Y2iiL2i,且 L1i+L2i=L;这里我们假定不同经济体的劳动力总量相同为L,并把日用消费品劳动生产率标准化为1,因此αi就表示对高科技奢侈品生产的劳动生产率(i表示技术水平高与技术水平低的两个区域)。αi非常数,它与Y2i有关,根据“干中学”原理,它随着 Y2i的增大而增大,αN>αS。定义技术缺口:(这里构造D只是为了后面的化简方便)。αNNY2N;αSSY2Sf(G);(这里 f(G)表示技术扩散所带来的正效应,f(G)>1,且f'(G)<0,表示技术扩散所带来的高科技产品生产上的正效应随着技术缺口的增大而增大。)

(1)协整模型估计及检验结果为:

当天,BVLGARI 酒店现场展出了“My Precious”臻宝奶瓶。TA有个可爱的中文昵称“小Q瓶”,特邀日本知名设计师深泽直人操刀设计,外形MINI可爱,难怪自2017年12月登陆日本市场之后很快销售一空。当然除了是颜值担当,小Q瓶实力也是不凡。它沿用了贝亲王牌的自然实感奶嘴,让宝宝们更好地实现母乳与奶瓶喂养间的转换,让喂奶也变得时尚拉风。活动现场已有不少爸妈被小Q瓶瞬间圈粉,希望为自己的宝宝选购。

根据(1)、(2)两式可得:

工资收敛可以被视为是人均收入的收敛,而人均收入的收敛代表着经济收敛,因此上述模型也可以说成是对因技术扩散所引起的技术收敛对经济收敛影响的一种理论上的分析过程。

同理,在假定不同经济体之间的高科技奢侈品可以相互替代并满足替代弹性为ε的CES生产函数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得出:

(推导过程略,有兴趣的读者可参加Klundert、Smulders(1995))

通过式(1)、(2)、(3)、(4)以及 L1i+L2i=L,我们可以得出:

从材料出发,单田芳先生的去世,让人们哀叹再无“且听下回分解”,这是一份敬意,更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份隐忧。我们不难发现,材料隐含着对文化传统的传承问题。

根据式(5),可知两区域之间技术缺口的倒数D与相对工资呈同向变动关系。D上升时,也会上升。当两个经济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技术水平差异时,数值上体现为 G=αNS>1,即 D=<1。

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参数显著(P值<0.05)。

③Clemens B.W.,Douglas T.J.,“Understanding Strategic Responses to Institutional Pressures”,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5,58(9),pp.1205 ~1213.

(二)我国各区域间技术收敛对劳动力工资收敛影响的实证分析

以1993年为突变点分两段分析。

即:

加入微观经济学的市场理论,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我们有:P1i=wi/e1i=wi;P2i=wi/e2i(e1i表示第一类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如前说述我们在这里已经将其标准化为1,e2i表示第二类产品的劳动生产率,i表示技术水平高与技术水平低的两个区域),当两类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总需求=总供给。

各参数检验显著。

也就是说在1978—1993年这一时间段内响应序列Y与输入序列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这种均衡关系可表述为:

模型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模型中已无突变点,即“模型稳健”。

从图1、图2中看,在1978—1993年这段时期内,我国各区域间的技术情况是收敛的(高校教工数量变异系数逐渐缩小),而劳动力工资变异系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说明在1978—1993年这段时期内我国各区域间的经济增长情况是发散的。也就是说,在1978—1993年这段时期内,我国个区域间技术上的收敛并没有引致经济收敛。

图1 高校教工数量变异系数序列X时序图

图2 劳动力工资变异系数序列Y时序图

从所得的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1978—1993年这个时间段,从长期趋势的角度来看我国各区域间经济收敛情况与技术收敛情况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其中反映经济敛散情况的劳动力工资变异系数Y的当期波动与反映技术敛散情况的高校教工数量变异系数X的当期波动存在着反向的变动关系,反比例系数为0.097。此外,我国各省劳动力工资变异系数Y的现期水平值还受到其前期水平值和高校教工数量变异系数X的前期水平值的影响。与其前期水平值之间呈比例为1的同比变化、与高校教工数量变异系数X的前期水平值呈同向变化关系。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劳动力工资变异系数Y的前期水平值和高校教工数量变异系数X的前期水平值对劳动力工资变异系数Y的现期水平值的影响即模型中的项视为是一种序列之间的“时滞”或“相关”。从模型所反映出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各省劳动力工资变异系数Y的现期水平值在1978—1993年这段时间内主要还是受其自身的前期水平值影响较大。虽然我国各省劳动力工资变异系数序列Y与高校教工数量变异系数序列X都有明显相同的向上变化趋势且通过检验可知二者之间具备确定的“协整关系”,但总的来说高校教工数量变异系数序列X对劳动力工资变异系数序列Y是有影响的但影响不大。

(2)建立反映短期波动的误差修正模型

为每位新入职的总体专业员工配备若干名项目导师,指导新人在具体项目实践中进行学习、锻炼。具体培养规划如下:

对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得误差修正模型残差序列。应用Eviews6.0对该残差序列进行自相关检验,结果显示该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性。即:

畲族山歌是无伴奏清唱,族人认为只要眼睛能看到的都能唱。演唱方法有三种:假声、真声和真假声结合。同时,畲民崇尚假声,认为假声唱的是内音,音色高且易于开音转音,唱出来的效果清楚、透亮,对于演唱者来说既省力声音又传得远,一出口就有调调,叫人听了感到痛快。 [2]这个理念和技巧恰巧跟现在大部分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中声乐必修课沿用的西方声乐体系(这里主要指美声)以及我国传统民族唱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值得借鉴。

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应用Eviews6.0得参数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误差修正模型估计结果

1.1978—1993年时间段

上海港自古以来是长江沿岸各港口的咽喉要道。地处长三角龙头区域的上海港迅速发展,将被建设成为国际航运中心。2016年上海港引航站引领船舶突破7万艘次,尽管船舶趋向大型化,但是进出上海港的大型船舶数量和通航密度呈逐年递增的趋势。通航情况更趋繁忙和复杂,这给水上运输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水上交通安全带来更多的风险。因此,了解和把握船舶航行的风险状态,对确保船舶安全航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数估计结果显示β0、β1的估计值都很小且检验不显著(P值>0.05)。

来自于专业脚手架承包商的正式雇员,全过程监督指导脚手架工进行脚手架搭设及拆除等相关作业,检查验收脚手架是否符合要求,同时负责作业过程安全。脚手架主管必须经过阿美认证,其证书有效期为三年。脚手架主管分为三种类型。

被解释变量Y的波动分长期与短期,协整模型反映的是长期波动,而误差修正模型则反映的是短期波动。从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看,变量Y的短期波动受变量X和ECM项的影响很小且检验不显著,说明变量Y的短期波动▽Yt仅仅是一个服从均值为0方差为的正态分布。在误差修正模型中ECM项反映的是长期均衡误差对短期波动的控制力度。在该模型中ECM项的系数为0.22且检验P值为0.32(不显著),说明在1978—1993年这段时期内变量Y与变量X的长期均衡误差对变量Y短期波动的控制力度很小。

与之前协整模型所反映的长期均衡关系联合,我们可以得到如下模型:

式中,k1、k2为奇、偶时隙输出与一次和三次环行相关的部分,即上述中的H矩阵,对其进行估计之后对相关部分进行抵消.然而,由于环路中存在其他的偏振误差,并且该误差是随机的,所以该相关系数也是不确定的,在工程应用中,为简化计算量,可取零输入状态时零偏实验中的特值.

模型ⅰ反映我国各省劳动力工资变异系数Y与高校教工数量变异系数X的长期均衡关系。

模型ⅱ反映我国各省劳动力工资变异系数Y的短期变化。

2.1994—2008年时间段

(1)协整模型估计及检验结果为:

在存在技术扩散的情况下,随着单向的技术溢出αN与αS之间的差异会逐渐缩小,也就是D会逐渐上升,根据上面的推导会随着D的上升而上升,直至D上升至1,也上升至1为止,也就是技术收敛引致工资收敛。

孔子有言:“善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让学生保持高度地学习兴趣,必须改革教学方法,运用灵活有趣的教学策略来让学生变得“乐知”。小学生一切行动以乐趣为前提,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投其所好,运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趣味教学法来展开教学活动,把数学课堂变得活力十足,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堂,进而爱上学习数学,达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目的。

云南省委、省政府一以贯之地推动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各地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劲头,不断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生长”的环境和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以积极帮扶中小企业发展为目标,自2014年以来,全省连续4年开展“两个10万元”微型企业培育工程。

模型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模型稳健”。

从图1、图2中看,在1994—2008年这段时间内,我国各省间高校教工数量变异系数序列X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说明在这一时间段内我国各区域间的高校教工数量还是收敛的,也就是我国各区域间的技术水平在这一时间段内是收敛的。而劳动力工资的变异系数序列Y在这一时间段内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说明我国各省间的劳动力工资在这一时间段内是发散的,也就是以劳动力工资为衡量尺度的我国各省间经济增长情况在这一时间段内仍然是发散的。技术上的收敛并没有带来经济上的收敛。

为节省计算量,简化分析过程,可使用如下方法:由于模拟中的阵列A、阵列B长度达170 m,因此,在评价阵型变化时无法尽数讨论线阵上的各个点的变化,可通过讨论阵列首、尾端的变化来衡量线阵的阵型变化剧烈程度。

从模型上看,在这一时间段内我国各区域间的技术收敛与经济收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关系或者说,在这一时间段内技术收敛对经济收敛有一定影响。具体数量关系可以归纳如下:在1994—2008年这一时间段内我国各省间劳动力工资变异系数Y随着高校教工数量变异系数X的减小(增加)而增加(减小),二者呈显著的反向变动关系。反比例系数为0.495。也就是说,每当高校教工数量变异系数X上升,使得减小到1个单位时,劳动力工资变异系数Y就减小0.495个单位;每当高校教工数量变异系数X下降,使得上升到1个单位时,劳动力工资变异系数Y就增加0.495个单位。技术上的收敛不但没有带来经济上的收敛反而促进了经济上的发散。尽管过程中有波动,但总体上看来是这样。这说明影响我国各区域间经济收敛的因素除了技术收敛以外还有其它值得我们去探寻的重要原因。

(2)误差修正模型估计结果:

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参数估计结果显著(P<0.05)。

从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果来看,我国各区域间劳动力工资变异系数的短期波动同时受区域间高校教工数量变异系数和长期均衡前期误差项的双重影响(检验结果显著)。与高校教工数量变异系数倒数的短期波动呈同向变动关系,弹性为0.696。也就是说各区域间高校教工数量变异系数倒数的短期波动每变动1个单位就会使各区域间劳动力工资变异系数的短期波动同向变动0.696个单位。此外,误差修正模型中另一个重要因素:长期均衡误差项对被解释变量(各区域间劳动力工资变异系数)短期波动的控制力度,在本模型中也较大且与被解释变量呈反向变动关系。比例系数为-0.78,也就是说:长期均衡误差项在我国各区域间劳动力工资变异系数的短期波动模型中起着重要的修正作用。

五、结语

从实证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各区域间以劳动力工资为衡量尺度的经济收敛情况受以高校教工数量为衡量尺度的技术收敛的反向变动影响明显,且影响系数逐渐加大。另外,经济收敛受时滞的影响逐渐消失。也就是说,经济收敛的当期值只受技术收敛当期值的影响,而受经济收敛和技术收敛前期值的影响逐渐减小。从经济收敛情况的短期波动来看,其受技术收敛的短期波动影响逐渐加大并且开始受到长期均衡误差项的影响。

综上所述,要想促进我国各区域间的经济收敛程度、达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缩小我国各区域间劳动力工资的变异系数)可以通过调整我国个区域间的科学技术水平使其变得更为发散(增加我国各区域间高校教工数量的变异系数)来实现。具体做法可以概况为以下两个方面:(1)保护科技发达地区的科技资源(高校教工数量),防止其流失;(2)将国家对科技的扶持由科技落后区域转向科技发达区域,促进科技发达区域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由平衡发展区域科技水平转向优先发展科技发达地区科技水平、以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从而达到区域间科学技术水平的协调发展。

面对参训教师对培训评价不高的问题,究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培训机构没有考虑教师的需求[13-14]。综观前人文献,青年教师是培训的主体,但是从他们的需求分析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只有准确掌握了学校和教师的需求,才能保证培训课堂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才能促进参训教师的行为转变[15]。基于此目的,以培训内容、培训师资构成、培训方式、培训考核方式为需求分析框架,然后对北京市2017年参加岗前培训的高等学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高校教师参加岗前培训时的诉求,针对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未来岗前培训模式进行新的探索改进。

我国各区域间经济收敛与技术收敛呈反向变动关系的这种与西方传统经济理论相悖的反常态现象是由我国自身的区域经济发展策略和特定的历史环境所决定的。在我国区域间的经济拉动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经济落后区域凭借自身力量的发展只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很小的一部分,其消耗的人力、物力等经济成本远大于经济发达区域带动其发展过程中所消耗的经济成本。也就是说,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是“规模报酬递增”的。因此,将一定量的经济资源投放到经济落后区域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其作用要小于将等量的经济资源投放到经济发达区域,让经济发达区域进一步发展而后对经济落后地区实施的带动作用。也就是说,在科技水平上我们要促进科技发达省份科学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让其充分发展,产生经济增长上的规模报酬递增效应以带动经济落后省份的发展从而达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Theo van de Klu ndert,Sjak Smulders.North-South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competion:convergence versus divergence[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5,50(1):213-232.

[2]Klaus Desmet.A perfect foresight model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skill specialization[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00,30(2):221-242.

[3]Marjolein C.J.Caniёls,Bart Verspagen.Barriers to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regional convergence in an evolutionary model[J].Evolutionary Economics,2001(11):307-329.

[4]David B.Audretsch,Maryann P.Feldman.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J].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2004(4):2713-2739.

[5]Jeffrey D.Sachs,Andrew M.Warner.Economic Convergence and E-conomic Policies[R].NBER Working Paper,1995,NO 5039.

[6]陈晓玲,李国平.地区经济收敛实证研究方法评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8):151-160.

[7]龙浩.劳动力市场配置与区域经济收敛:理论与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2.

[8]潘文娜,李子奈,刘强.中国产业间的技术溢出效应:基于35个工业部门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11(7):18-29.

[9]尹静,平新乔.中国地区(制造业行业)间的技术溢出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6(1):1-10,68.

[10]林光平,龙志和,吴梅.我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1978-2002年[J].经济学(季刊),2005,4(增刊):67-82.

[11]张晨峰.我国区域经济收敛性研究[J].经济纵横,2011(12):122-124.

[12]夏方军.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9):52-57.

[13]欧阳峣,生延超.技术差距、技术能力与后发地区技术赶超[J].中国软科学,2008(2):153-160.

[14]林兰.技术扩散理论的研究与进展[J].经济地理,2010(8):1233-1239,1271.

[15]张保胜.技术距离、知识溢出与区域经济收敛:一个分析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0):32-35.

[16]李光泗,徐翔.技术引进与地区经济收敛[J].经济学(季刊),2008(3):983-996.

[17]刘汉中.Enders-Granger方法在协整检验中的应用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8):137-144.

[18]叶浩,濮励杰.江苏省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7(5):766-774.

[19]邱冬阳.人民币购买力平价1997-2005年数据的协整分析[J].经济研究,2006(5):31-40.

[20]汪旭晖,刘勇.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基于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J].资源科学,2007(5):57-62.

[21]朱江,田映华,孙全.我国居民消费与GDP的误差修正模型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3(2):18-21.

[22]刘晓鹏.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1(5):53-56.

[23]李亚明,佟仁城.中国房地产财富效应的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11):1-6,33.

【中图分类号】 F062.4;F1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768(2019)06-0047-07

【收稿日期】 2019-05-07

【作者简介】 宋伟(1981-),男,吉林长春人,数量经济学博士,吉林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专职研究员,研究方向:技术进步、经济增长。

(责任编辑:张友谊 校对:程蓉)

标签:;  ;  ;  ;  

我国各区域间技术收敛对经济收敛的影响-基于技术收敛对劳动力工资收敛影响视角下的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