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与路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工作论文,路径论文,我国论文,企业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2011)05-090-06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进入社会转型加速期,新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直接承载和实践经济变革的社会经济组织——企业领域,正在成为社会问题的聚集地,如劳资矛盾日益突出、企业的社会责任压力日益紧迫;员工面临的挑战与工作压力与日俱增、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以及由此引发一系列的个人、家庭、社会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已给员工个人、企业和社会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开始引发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问题很多单靠企业管理或员工个人能力已难以解决,迫切需要专业知识、技术与组织的协助。根据西方工业化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的发展经验,企业社会工作是有效参与解决这些问题的一项专业服务机制。于是,以解决这些问题为主旨的企业社会工作逐渐被人们关注,成为新时期建立问题解决机制的希望之所在。
企业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实务,从西方工业社会发展而来。海外一般称其为“工业社会工作”(Industrial Social Work)、“职业社会工作”(Occupational Social Work)、“工业社会服务”(Industrial Social Services)等,我国称其为企业社会工作。不管名称是什么,它们的含义和实质是相同的。企业社会工作具体是指通过社会工作人员与其他相关专家的合作,将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与方法运用到企业界,调动企业自身和社会的资源,帮助员工解决个人的、家庭的和工作上的种种困扰,提高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良好的工作适应关系与职业生涯发展,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组织的目标。[1]简单说,企业社会工作就是以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和技术(个案、小组和社区等专业方法)为工作手段,以企业为工作空间,以企业界的员工(包括员工及其家属、企业管理层等)为工作对象,以解决员工问题、促进员工职业生涯、提升企业效率为工作目的。
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企业社会工作无论在理论范畴还是在实务领域都已达到了比较成熟的境界,被广泛实施于企业界,对促进当地劳工福利、企业成长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我国大陆地区,专业性的企业社会工作还基本没有得到推进和实施,[2]还很难发挥其独具特色的功能。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员工问题的不断突显、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全球化推进以及社会工作教育与实务在我国的逐步推进,在我国开展企业社会工作已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因此,在现有背景下,探讨企业社工在我国的介入空间及其发展路径,对推动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促进我国和谐社会与和谐企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考察
综观欧美及我国港台地区企业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路径,我们可以发现,企业社会工作得以在这些地区发生和发展,其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的剧烈变迁带给企业大量的生存与发展问题——需求的存在是企业社工介入的根本前提。但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十分复杂,在不同的文化中会产生不同的企业社会工作,我们必须置于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对其加以认识和理解。[3]这里,我们从时代背景、服务内涵、组织结构和专业发展四个方面对我国企业社工的介入空间进行考察。
(一)从时代背景看企业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
对于当前我国企业来说,正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国内社会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内外双重挑战与时代要求,这为企业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契机。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本化管理成为世界各国企业管理的一股潮流。[4]企业开始把人力资源提升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注重人的社会性、心理性需求,强调人是社会人,注重员工的自我发展与潜能发挥。对于我国企业来说,要想更好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获胜,就必须顺应这种时代要求,关注人力资源的社会性与自我发展。而这种重视人的社会性、人的自我发展理念正是企业社会工作存在的基石所在。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它将了解人、帮助人发挥自身的活力与创造力,实现人际之间、人与社会(企业)之间更好的互动,促进人们身心愉快地工作与生活为理念。而这一点,正是人本化企业管理所极力追求的。可见,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为为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提供了思想基础。
其次,伴随经济全球化,西方国家发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21世纪迅速波及全球,这对处于全球商品链生产环节上的发展中国家影响尤为深远。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承担起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5]我国还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很多企业以追求利润为根本,对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缺乏基本意识。随着南方数起严重侵害职工权益的恶性事件发生,加之“重大矿难”、“毒奶粉”、“富士康事件”等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社会公众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以及企业职工要求“体面劳动”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同时,欧美等发达国家也相继依照“SA8000社会责任标准”对我国企业提出相关要求与制裁。这对我国企业的生存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如何提高企业社会形象、维护职工权益、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当前企业的重要任务之一。企业社工作为员工利益的维护者,强调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对人的健康与环境的关注,能有效地协调个人、企业、社区、工会代表等企业社群体系的内外关系,其介入有助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与实施。在巨大压力下,企业会倾向于寻求企业社会工作的帮助。这为企业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提供了价值基础。
可见,在今天这样一个越来越关注员工需求与发展、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良好时代背景之下,不管企业是主动还是被迫关注,都为企业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契机。
(二)从服务内涵看企业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
企业社会工作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反省和补充,它是以解决企业员工问题、促进企业发展为宗旨的。一九七八年美国“全美工业社会工作研讨会”给企业社会工作的定义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专门知识与技术,去满足工人的需求,并达到企业组织的目标。”[6]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社区发展部在其《工业社会工作资料及未来发展方向》文件中认为:“工业社会工作是一个社会工作实务范畴,在其中,社会工作者关注劳动人士就业及工作生活相关的种种需要,策划及推行适切的介入与服务,促进他们的工作生活素质及职业福利。”[7]台湾学者林万亿认为:“工业社会工作是应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实施于工业体系或工业机构(设施)中,透过工业社会工作人员与其他相关专家的协助,增进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良好的工作适应关系,充实员工职业生涯的成就,提升合理而有效率的生产环境。”[8]综合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企业中的员工,目的是为企业员工提供服务、围绕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困扰及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增进员工福祉、提升员工能力,促进企业的正常运转和良好发展。在西方工业国家,企业社工服务大多是以员工协助方案即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的方式提供,具体包括员工咨商(处理员工心理健康、工作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协调等个人问题)、生涯发展(对个人评估和训练以帮助他们做生涯规划)、健康福祉(教育员工健康生活、提升心理健康功能,预防员工生理、心理问题发生)[9]。
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进入社会转型加速期,经济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这给企业员工带来诸多挑战与压力,由此引发一系列有关个人、家庭、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具体说,一类是因经济体制转轨所导致的大批城市下岗职工群体,在重新就业、家庭生活和心理重塑方面遭遇重重困难问题;[10]第二类是城市中的白领员工职业压力大,目前有近60%的国内企业员工感觉压力较大,出现职业枯竭的员工接近10%,中青年员工尤为严重,心理幸福感低的员工接近10%,[11]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令人担忧;第三类,我国的农民工群体,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心理和精神问题较为突出。2010年“富士康员工自杀事件”即是这一问题的典型表现。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到员工的正常工作与生活及其身心健康,还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率甚至企业的形象。由于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涉及面比较广泛,这些问题有些单靠企业管理或员工个人能力已难以解决,迫切需要专业的知识、技术与组织的协助才能获得解决。事实上,这正是企业社会工作发挥专业技术服务作用的用武之地。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专业的助人活动,其目的是协助有困扰的个人、群体或社区解决问题,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促进其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12]它是一种具有强烈实践取向的社会行动,强调运用专业技巧和方法为在工作和生活方面有困扰的员工提供专业援助,特别是可以有效支持和促进他们工作关系和工作环境的改善,培育他们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助人自助”,从而为企业发展创造稳定和谐的环境和机制。可见,从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内涵看,它正好切合了当前我国的现实需求,这为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三)从组织结构看企业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
中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企业社工介入我国企业存在一个角色定位尴尬的问题。企业社会工作主要是在企业界,包括工商业界、二、三产业的企业,解决有关劳工福利、职业保障及其他有关问题。但在我国,虽然20世纪80年代已引入社会工作,但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制度结构中并没有社会工作制度,专业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也没有建立起来。那些本应由企业社工承担的企业职工福利与保障工作,一直主要由工会承担;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共青团、妇联等也以不同的方式提供企业福利活动。这使得企业社工服务的企业介入存在角色定位上的尴尬。但从这些组织的服务内容和方法角度考察,我们发现企业社会工作可以成为这些组织的有益补充。
首先,从工会、妇联、共青团、劳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服务企业社会工作情况来看。这些组织和部门主要是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服务宗旨,侧重劳动用工、工资福利、劳动保护以及帮困救助等职工整体利益问题,缺乏对职工个人发展的延伸服务和全面服务,职工在工作适应、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和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微观需求很难受到关注。而且我国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的工作方式长期以来带有行政性、非专业化特征,是一种与专业企业社会工作性质截然不同的工作实践。随着企业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化,这些组织在解决员工问题、缓解劳资矛盾上已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以工会为例,工会是企业中以维护职工利益为宗旨的正式组织,其通过与企业开展对话、谈判来达到对工人整体利益的维护,帮助职工解决诸如增加工资、减少工时、改善工作环境等问题。[13]但工会针对当前社会形势下企业员工出现的新问题,如员工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心理问题、希望得到人性化的对待等方面,则缺乏专业训练的人员和专业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难以满足员工需求。
其次,从企业内部的人事管理部门来看。在企业内部,规划企业职工福利与保障的部门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但该部门对员工福利保障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注,多以“管理主义”为工作理念,以提升工作绩效为着眼点,缺乏服务的理念和思维,忽视对影响员工个人工作绩效有关的个人心理、家庭、社区或工作环境等问题的关注,这必然影响员工生活质量与工作福利的全面提升。
而企业社会工作作为一项成熟的专业服务,其宗旨就是为企业员工服务,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等专业技术和方法,帮助员工解决各种问题,有助增进员工福利、改善劳资关系、稳定劳动力以提高生产力。它是从一个更加微观的层面关注员工的福利、生活与职业发展;同时,企业社工的专业理念与方法,如以人为本、注重服务与平等、注重精神与心理辅导以及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行政工作方法等等,可以弥补工会、企业人事管理部门及相关职工福利组织工作的不足,可成为这些组织或部门的有益补充。
(四)从专业发展看企业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
从海外和港台地区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看,企业社工的发展途径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由企业推动,企业为缓解劳资矛盾、解决员工问题,自发组织和设立相关部门,针对不同员工的不同需要与问题提供咨商、指导服务,比如美国企业的咨商部,台湾企业的员工生活辅导室等;二是依托第三方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推进,由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与企业签订服务合同,企业将本企业有问题的员工转介到这类社工机构中去接受专业服务;三是由工会推动,比如,美国总工会专门建立社区服务部作为直接的福利机构,为工会会员提供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四是政府推动,政府针对企业和员工出现的问题主动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或者直接提供相关项目与资金支持,奠定企业社会工作的地位,以促进企业社工的发展;五是教育界推动,教育界大力宣扬企业社会工作理念、方法,并提供专业人才培养以推动专业发展。
我国企业社工的专业发展虽然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具备良好的发展开端。首先,企业社会工作在部分企业已开始了实践发展,这主要靠企业自发组织。一是很多外资企业为适应国际上推行的企业社会责任、“SA8000”系列考核,纷纷开展企业社会工作。如广东台资企业裕元集团,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建立“员工生活辅导室”、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协助企业与员工解决各种相关问题。[14]二是一批富有远见的中国企业家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在市场经济的促进下,也自觉地从企业文化、人本建设入手,开启了没有社会工作名称的企业社会工作实践。如著名的海尔模式、蒙牛企业文化等,这些实质上已蕴涵着丰富的企业社工理念与实践。
其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推动企业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由于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是在中国社会对之严重缺乏认知的情况下从西方引入的,加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社工专业毕业生因编制问题很难进入民政、社区等社工专业对口单位,从而纷纷改行进入了企业工作。这促使很多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开始关注企业社会工作,并纷纷着手这方面的课程设置和实习基地改革,这为今后企业社工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最后,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迅速推进有助于企业社工顺利应用于我国当前的现实。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决定,并于2008年6月我国开始举办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这从制度层面上为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持。借此契机,部分地区政府和专业社工服务机构开始合作尝试推动企业社会工作项目。在这方面,深圳市走在了全国的前头。2009年11月,深圳市政府启动了福彩公益金购买社工服务项目,首先尝试由政府出资购买社工项目进企业服务。[15]这是我国企业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也是企业社会工作发展的现实推动力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企业社会工作在我国有它生存的巨大空间和发挥优势的土壤,关键在于如何去挖掘。
三、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嵌入式路径选择
结合企业社工在我国的发展空间,考虑到当前我国的体制结构,本文认为,企业社会工作应该以“嵌入”的方式开展,这里的嵌入是指在保持现有的体制框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社会工作将其特有的理念、方法及工作模式嵌入到现有的工作组织与体制之中。也即,企业社工要依托现有的体制与组织,寻找嵌入的结合点,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以促进企业社工的有效开展。
(一)制度保障上争取政府部门的介入与支持
任何重要制度的改革与建设都离不开政府的推动作用。企业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专业制度,如果缺乏促使其向专业性发展的制度保障、没有强有力的专业支持,其发展将会困难重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够完善,社会或民间组织也不太发达,绝大多数较重要的职业设置与认可及其专业、行业权威的形成都与政府有着重要的联系,在企业社会工作专业化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政府强有力的行政体系和行政力量可以提升企业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度。所以,企业社会工作要将其特有的理念、方法及功能融入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功能中去,积极争取现有行政管理体制及其资源网络的支持,尤其是政策与资源支持。
(二)组织形式上依托工会组织与专业社工服务机构开展服务
企业社会工作在我国尚缺乏一定的社会认同与角色地位,其开展需要依托一定的组织体系。笔者认为,其可以借助传统企业工会组织体系铺开,同时还需设立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不断开拓专业服务项目,以保持企业社工的持续发展。
首先,借助传统工会组织体系推进企业社工服务。工会是企业中除企业本体外最大的、合法的、以维护职工利益为宗旨的正式组织,也是调和、解决企业员工与企业经营者矛盾的法定组织,长期以来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组织体系。虽然工会与企业社会工作在性质、职能、方法上有着诸多的不同,但其追求的目标是相同的,即都是在追求员工满意度前提下,争取企业目标的实现,在员工需求与企业发展之间寻求平衡。可见,企业社会工作要在企业中开展,与企业工会关系最为密切。所以,企业社工要主动取得企业工会组织的理解和支持,借助其组织架构,依托于对工会成员的服务,与工会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企业社会工作在企业运行中的整合作用。
其次,设立专业社工服务机构开拓相关领域。当前,在我国私企和外企中建立工会受到一些现实因素的制约,即使工会组织健全,工会在实践中也往往无法为员工做主,而外企和私企员工的问题更为复杂和引人关注。因此,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还需直接成立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由专业的社工开拓相应的服务方案,通过市场化或者政府福利的方式为企业员工提供专业服务。这也有助于促进企业社工的专业拓展与社会认同。
(三)资源上以非政府—非营利组织为辅助
企业社会工作的开展与推进必然会遇到专项资金与专业人才问题。在当前情况下,我们除了争取企业经营者与政府的高度重视外,应该还要推动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介入以起辅助性作用。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是指在政府调控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沟通政府与社会主体之间的信息、平衡社会利益冲突、协调各方行为的“中介作用”的组织,如劳动就业指导中心、扶贫指导事务所和帮困基金中心等。[16]虽然我国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尚处于起步与发展之中,但随着政治体制的改革、政府职能的转换,这些组织将得到较快的发展,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其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社会动员能力、整合功能、协助功能等,可以弥补政府与企业的缺陷。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许多工作内容如教育、救济、扶贫、社会服务等与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有共通、重叠之处,可以为企业职工解决工作、生活、福利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弥补企业社会工作资金不足与人才不足的缺陷。因此,把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引入企业社会工作过程之中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四)服务提供上采取不同企业的相异嵌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我国正式加入WTO,我国经济结构日趋多元化,私有、外向型经济获得迅速发展,而大批国有企业不断解体、消失及改制,当前,不同的企业主体面临不同的现实条件与发展需求。企业社会工作要介入企业提供服务,就需要根据不同的企业性质开发相异的服务项目,[17]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取得企业社会工作的专业认同与有效发展。
第一,对国有企业员工提供团队建设服务。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经过“抓大放小”、“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国有经济调整原则,我国现存国有企业多为控制优势资源的大中型企业,其职工一般来说工作相对稳定、工资福利待遇较高。针对这种特点,企业社会工作可以在国企内开展团队性质的小组工作,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员工对工作的认同感,同时提升其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意识。
第二,对外资企业员工提供精神健康方面的个性化服务。伴随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外资企业数量不断增长,成为吸纳中国就业人口的重要力量。相对而言,外资企业员工工资收入较高,企业员工面临的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是职业与精神压力大、人际竞争与交往紧张、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等。针对外企员工群体的特征,企业社工可以主要开展压力缓解服务、员工关系协调、员工能力提升等个性化服务。
第三,对私营企业员工提供维权与充权服务。伴随改革开放,我国私营企业获得迅速发展。私营企业总体情况稳定,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发展规范,但是,一些中小型私营企业存在不少问题,如工作环境和条件恶劣、劳资冲突、工资待遇偏低等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员工心理与生理不适等等。因此,对私营企业员工的服务可以集中在员工的福利与权益保护方面,可主要运用社工的个案工作方法为有这方面需求的员工提供个案服务,同时也可以辅助以小组工作,让有同类需求的人员形成团体增能,以提高他们的权利意识,改善私营企业员工的整体环境,减少侵权现象。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企业社会工作在我国有其生存的巨大空间和发挥优势的土壤,关键在于如何去挖掘。不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社会工作在我国的推进与开展还面临一些困难与障碍,如受现有体制结构的影响,企业社工一时还难以获得独立的社会服务空间、其社会认同度和接纳度还有待提高、其开展还缺乏一定的资金与专业人才,等等。这些情况的存在无疑会影响企业社会工作的推进及功能发挥。笔者认为,要推动企业社会工作在国内的开展,须综合考虑企业社工在我国的发展空间及障碍,以“嵌入”的方式开展,也即企业社工要依托现有的体制与组织,寻找嵌入的结合点,找准自身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努力开拓服务领域和介入空间,以促进企业社工的有效开展。相信企业社会工作依托其专业服务,一定可为我国企业解决员工问题、提升企业效率以及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