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究的思考_教学技能论文

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究的思考_教学技能论文

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级中学论文,全日制论文,义务教育论文,课程标准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出台,意味着一种新型的体育教育方式的推广。与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相比,《标准》在指导思想、目标体系、学习领域、学段、内容标准、教学时数规定、评价方法等方面有较大的不同。《标准》尤其强调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运动兴趣,养成锻炼习惯,形成意志品质,促进身心健康,提高适应能力,使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这些不同之处,对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何尽快地接受、顺应这种变革,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结构,保证体育教学的高质量,成为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刻领会新《标准》,更新教育观念,沉着应对新挑战,已成为掌握现代体育教学新方法的首要任务。

一、在“技能体育”到“健康体育”的变革中,确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新《标准》确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体系,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突出“健康是唯一目标”,这是体育教育观念的一次革命。

辩证地看,时代离不开竞技体育,也离不开技能体育,但是就广大并非以职业运动员为目标的中小学生来说,“健康”理应是第一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标准》下的体育课,应更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关注人的健康,关注人的发展。因此,即使是在“运动技能”这一部分,新《标准》明确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注重学生基本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在高中阶段,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两种运动项目进行较系统的学习,发展运动能力。”(《标准》之“学习领域二 运动技能”)

由此可见,在新《标准》指导下的体育教育,应该是一种鲜活的创造性劳动,其根本目的是“健康”。

二、在“师本体育”向“生本体育”的变革中,确立“服务于学生”的教育理念

新《标准》课程基本理念(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部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如果说传统的体育课较多的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体育基本技能训练的“师本体育”的话,那么,这种体育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在教师的“文化霸权”和“专制控管”下,学生没有选择的自由,没有自主的权力,没有自觉的行为。独立思考的缺失,必然导致主体性的丧失,自主权力的抑制必然导致能动性的销蚀,自觉行为的丢失必然导致责任感的淡漠。

新《标准》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始终把学生主动发展放在主体地位,就需要体育教师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以服务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体育教育行为”应该服务于“学生的需要”,服务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服务于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这样的体育课,体育教育环境应该是民主宽松、生动活泼的;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应该是充裕的;学生自我表现的空间应该是广阔的;学生的思想和感情、判断和想象应该是自由的。这种体育课产生的效果是:学生在主体意识的觉醒、主体能力的体现和主体精神的发扬中,自尊自立地实现主体人格的自我完善,自信自律地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三、在“为教而教”向“为不教而教”的变革中,确立方法大于技能的理念

课程标准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五个学习领域实际上由两条主线组成,一条是身体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虽然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成五个学习领域,但五个学习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个领域都不能脱离其它领域独立实现课程目标。体育教学大纲则是根据运动项目划分学习领域,如球类、田径、体操、武术等,这实际上是一种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每个学习领域可以脱离其它领域而独立存在。领域划分的不同,蕴含着一个重要的理念转变,作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新《标准》使体育课的“教是为了达到最终不需要教”有了可能。

“教是为了达到最终不需要教”是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语文教育理念,在新《标准》下的体育教育,同样有其积极的意义。

毋庸讳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为教书而教书是教师的失职。要达到“最终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习最重要的是习惯的养成,就体育与健康教育而言,这种习惯包括按时作息、健康饮食、用好时间、科学起居等等。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即“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①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②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③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④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⑤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不可否认,体育与健康课还要学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但只有技能与技巧,就不是新《标准》下的体育课。要达到“最终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就应注重掌握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正因为如此,新《标准》在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之一“教学建议”(四)中第一条就提出“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的要求,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只研究教师的教法,不重视学生学法的研究和探索,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要注重学生的学法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提出了六条措施:“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以及迎接挑战的能力”;“通过布置适当形式的家庭作业,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以及对社会健康问题的责任感”;“有条件学校的教师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指导7年级以上的学生收集和综合信息,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发扬教学民主,经常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学生一起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这些措施落实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体育与健康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在“阶段负责”向“终身负责”的变革中,确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理念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责任较多的集中在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为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增强学生体质,比较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健康维度。这种体育教育,“阶段负责”的味道较浓。不难看到:体育教育活动如果只是为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体质考虑,那就只能培养受到身体训练,但在生活和交往方面低能的人,这些学生走上社会就可能“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如是这样,体育教师难辞其咎。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代能够承担改造社会重任的人。如果我们培养的人只有健康的身体,而缺乏道德,缺乏感情,人际关系就会不断摩擦,这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新《标准》增加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维度。与其它学科教师一样,体育教师,承担着比传授知识、技术、技能更重要的责任,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发展,在中小学期间为学生终身的做人和发展奠定基础。体育教师除了教知识、技术、技能之外,同样肩负着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学会待人处事,学会与人合作共事的重任。

新《标准》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一场革新,甚至可以说是一场革命。因为无论是教材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框架结构,它将更有利于实现体育的社会功能,体现体育育人的价值。作为全育教育工作者,只有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方能应对新的挑战。

标签:;  ;  ;  ;  ;  

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究的思考_教学技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