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的历史把握_邓小平文选论文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的历史把握_邓小平文选论文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问题的历史把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文,历史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的发展是人的问题中的核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内容。邓小平非常关注新时期人的发展问题,他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论,在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中具体地历史地谈论人的发展问题,他反对那种脱离历史现实的抽象地、空洞地谈论人的问题。他把实现人的共同发展问题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范畴,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一个根本标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实现人的发展的根本途径;把改革作为人的发展的动力;把培育“四有”新人作为人的发展的目标。这就把人的发展融入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之中,具有强烈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了剥削和压迫,实现了人的平等,是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谈论人的发展问题不能脱离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状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是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战略目标同步进行的。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无不历史地受到他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体系中的地位所制约,人的发展无不现实地表现在具体的社会关系变革中。邓小平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人的发展问题在他的心目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视野中关注人的发展问题,“应当把发展问题提高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2页,第101页,第111页,第123页,第41页,第143页,第63页,第41页,第63页,第275页,第89页,第178页,第270页,第77-78页,第177页,第242页,第25页,第142页,第111页,第190页,第287页,第121页,第183页,第377-378页,第120页,第205页。)邓小平正是从这一高度来认识社会主义人的发展问题。社会主义人的发展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全人类发展的中心内容,只要解决好社会主义本身的人的发展问题,就能更好地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在研究邓小平关于人的发展思想时,要牢牢地把握住这个要点,否则就不可能正确理解邓小平论述社会主义人的发展问题的根本意义。正是在这个前提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人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而总结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落后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创造条件。他认为,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人的发展的社会,共同富裕、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2页,第101页,第111页,第123页,第41页,第143页,第63页,第41页,第63页,第275页,第89页,第178页,第270页,第77-78页,第177页,第242页,第25页,第142页,第111页,第190页,第287页,第121页,第183页,第377-378页,第120页,第205页。)邓小平是一位具有开拓精神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把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同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结合在一起,科学地把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明确地把人的发展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从而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人的发展的社会。这既在理论上继承了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又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实现人的发展,是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重大发展。

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应当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形态的发展阶段中具体地、历史地谈论人的问题,“不是谈现实的人而是谈抽象的人,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就会把青年引入歧途。”(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2页,第101页,第111页,第123页,第41页,第143页,第63页,第41页,第63页,第275页,第89页,第178页,第270页,第77-78页,第177页,第242页,第25页,第142页,第111页,第190页,第287页,第121页,第183页,第377-378页,第120页,第205页。)选择走什么样的道路是人的发展的首要问题,他结合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来谈论这个话题。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更谈不上人的发展问题;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能作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重点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解决中国的贫困落后状况;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才能有效地防止社会分配不公、经济不平等的现象。“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2页,第101页,第111页,第123页,第41页,第143页,第63页,第41页,第63页,第275页,第89页,第178页,第270页,第77-78页,第177页,第242页,第25页,第142页,第111页,第190页,第287页,第121页,第183页,第377-378页,第120页,第205页。)“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2页,第101页,第111页,第123页,第41页,第143页,第63页,第41页,第63页,第275页,第89页,第178页,第270页,第77-78页,第177页,第242页,第25页,第142页,第111页,第190页,第287页,第121页,第183页,第377-378页,第120页,第205页。)邓小平是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者,他认为社会主义阶段人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主义阶段的社会现实。他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结合起来,认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还不高,人的发展问题,“不能靠空谈人的价值和人道主义来解决,主要地只能靠积极地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来解决。”(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2页,第101页,第111页,第123页,第41页,第143页,第63页,第41页,第63页,第275页,第89页,第178页,第270页,第77-78页,第177页,第242页,第25页,第142页,第111页,第190页,第287页,第121页,第183页,第377-378页,第120页,第205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提高了,人的精神面貌就会发生变化,人的问题也就会逐步得到改善和解决。因此,他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同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是同步进行的,也是一个阶段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那就是,第一阶段,“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阶段,“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如果不讲中国的实际而照搬西方资产阶段的人性思想,那是不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也不能抽象地讲人的价值和人道主义的现实,更不了解社会主义人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关系。在人的发展问题上坚持现实主义的态度,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贫穷和落后。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新贡献。

“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2页,第101页,第111页,第123页,第41页,第143页,第63页,第41页,第63页,第275页,第89页,第178页,第270页,第77-78页,第177页,第242页,第25页,第142页,第111页,第190页,第287页,第121页,第183页,第377-378页,第120页,第205页。)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其实质就是从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的意义上来讲的。从人的本质特性发展的角度来说,邓小平已经认识到人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的劳动的发展、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从本质来说是一回事。邓小平指出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非常重视人的发展,他反复强调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最重要的因素。1978年3月他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8页。)后来他又进一步说,“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2页,第101页,第111页,第123页,第41页,第143页,第63页,第41页,第63页,第275页,第89页,第178页,第270页,第77-78页,第177页,第242页,第25页,第142页,第111页,第190页,第287页,第121页,第183页,第377-378页,第120页,第205页。)邓小平在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着重指出了人在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了生产力中人的主体地位。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在生产力的发展中,人是主要的动力。邓小平生产力理论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把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甚至认为人的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甚至人的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就已经是一种生产力!他说:“今天,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生产设备的更新,生产工艺的变革,都非常迅速。许多产品,往往不要几年的时间就有新一代的产品来代替。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我们的社会里,广大劳动者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他们自觉地刻苦钻研,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必将在生产中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8页。)

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强调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根本途径。每个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基础。狭义上的人的发展,是指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按照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原理,物质世界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客观基础,人的发展,离不开物质世界客观基础,邓小平深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问题,最根本的还是消除贫困和落后的问题,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是人的发展的基本内容。邓小平明确指出物质利益对人的发展的客观作用,他说:“真正到小康的时候,人的精神面貌就不同了。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2页,第101页,第111页,第123页,第41页,第143页,第63页,第41页,第63页,第275页,第89页,第178页,第270页,第77-78页,第177页,第242页,第25页,第142页,第111页,第190页,第287页,第121页,第183页,第377-378页,第120页,第205页。)他反对那种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的唯心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对于绝大多数的劳动者而言,基本上还只是谋生的手段,只有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才构成人的内在的、普遍的、持久的从事生产劳动的动力;也只有用物质利益才能从根本上启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和从事生产的积极性。邓小平进一步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革,从而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邓小平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社会上那些消极的现象必然会逐步减少并最终消除;必然会逐步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美好理想。

邓小平反复强调和一贯坚持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为增强国家实力,逐步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邓小平的这一思想,体现了他站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一切从全体人民的利益和整个社会发展出发来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也体现了邓小平以人民大众为核心的人的发展观。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每一社会形态的历史进程实质是人的发展的历史进程。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

邓小平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只有坚定不移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才能取得胜利。我们的改革开放,应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不仅仅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更为重要的是,它是民族和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是民族强盛、国家兴旺发达的生命之源。邓小平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作为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的根本动力。这是他的人民价值观和人民情结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把发展生产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作为中心。邓小平说,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根本目的是“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同时,他又认为,“调动人民积极性的最中心的环节,还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2页,第101页,第111页,第123页,第41页,第143页,第63页,第41页,第63页,第275页,第89页,第178页,第270页,第77-78页,第177页,第242页,第25页,第142页,第111页,第190页,第287页,第121页,第183页,第377-378页,第120页,第205页。)邓小平的逻辑是: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要以提高人民积极性为中心,提高积极性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这不是简单的循环反复,而是辩证地表达了改革的目的和手段的相互关系。1988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埃塞俄比亚总统门格斯图时说:“我衷心希望你们把发展生产力、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作为中心。”(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2页,第101页,第111页,第123页,第41页,第143页,第63页,第41页,第63页,第275页,第89页,第178页,第270页,第77-78页,第177页,第242页,第25页,第142页,第111页,第190页,第287页,第121页,第183页,第377-378页,第120页,第205页。)说明邓小平是把发展生产力和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当作社会主义改革的两个根本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两个目的。用邓小平的逻辑推断,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在社会主义的改革过程中是互为目的和手段的。劳动积极性是人的劳动能力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的最根本的内容。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的改革大潮中论述这个问题,认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现阶段人的发展的障碍是体制问题,必须改革旧的体制,为人的发展创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各行业改革的中心是改革旧的体制,下放权力,扩大基层民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调动劳动积极性,邓小平认为首先是要调动占全国人口最多的农民的积极性,因为,“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2页,第101页,第111页,第123页,第41页,第143页,第63页,第41页,第63页,第275页,第89页,第178页,第270页,第77-78页,第177页,第242页,第25页,第142页,第111页,第190页,第287页,第121页,第183页,第377-378页,第120页,第205页。)这说明邓小平总是从大处着眼,考虑绝大多数人的发展问题。在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同时,邓小平着重指出科技体制改革要创造一种环境,使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尽快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充分体现了他关心人才的发展。邓小平进一步把调动人民积极性作为社会主义民主发展进程的重要内容,“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2页,第101页,第111页,第123页,第41页,第143页,第63页,第41页,第63页,第275页,第89页,第178页,第270页,第77-78页,第177页,第242页,第25页,第142页,第111页,第190页,第287页,第121页,第183页,第377-378页,第120页,第205页。)他说,“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2页,第101页,第111页,第123页,第41页,第143页,第63页,第41页,第63页,第275页,第89页,第178页,第270页,第77-78页,第177页,第242页,第25页,第142页,第111页,第190页,第287页,第121页,第183页,第377-378页,第120页,第205页。)这些认识,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对人的发展问题的认识是全面深刻的。

社会主义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人的发展的动力。1983年春邓小平在视察江苏等地后高兴地看到,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人们的精神面貌改变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2页,第101页,第111页,第123页,第41页,第143页,第63页,第41页,第63页,第275页,第89页,第178页,第270页,第77-78页,第177页,第242页,第25页,第142页,第111页,第190页,第287页,第121页,第183页,第377-378页,第120页,第205页。)因此他总结说,“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2页,第101页,第111页,第123页,第41页,第143页,第63页,第41页,第63页,第275页,第89页,第178页,第270页,第77-78页,第177页,第242页,第25页,第142页,第111页,第190页,第287页,第121页,第183页,第377-378页,第120页,第205页。)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问题通过社会主义的改革是可以逐步和最终解决的。任何历史阶段人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积极性内容,有没有调动人的积极性,是判断一个社会阶段中的人是否发展的一个标志。邓小平在改革的大视野中关注人的发展问题,把人民群众看作改革的主体,各项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促进这个主体的发展。判断一切工作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是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中心的。这是把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发展理论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具体运用的方式创新。

四、培育“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目标,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事。

不同的历史时代,对人的发展要求和目的是不 同的。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理论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如何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人的理论。“四有”新人理论集中反映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人的发展要求,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

培育“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和目标,也是社会主义人的发展目标和内容。邓小平把培育“四有”新人看作是一项宏传的社会工程。他多次强调,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少年,要有理想,“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2页,第101页,第111页,第123页,第41页,第143页,第63页,第41页,第63页,第275页,第89页,第178页,第270页,第77-78页,第177页,第242页,第25页,第142页,第111页,第190页,第287页,第121页,第183页,第377-378页,第120页,第205页。)有理想是最重要的,理想是一种信念,是一种精神动力。邓小平把理想和纪律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它决定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为全民族提供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没有共同的理想,就不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搞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信念,什么也干不成;没有纪律,中国就会形成混乱的局面,不能有秩序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而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2页,第101页,第111页,第123页,第41页,第143页,第63页,第41页,第63页,第275页,第89页,第178页,第270页,第77-78页,第177页,第242页,第25页,第142页,第111页,第190页,第287页,第121页,第183页,第377-378页,第120页,第205页。)邓小平十分重视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的作用,“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展不够。”(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2页,第101页,第111页,第123页,第41页,第143页,第63页,第41页,第63页,第275页,第89页,第178页,第270页,第77-78页,第177页,第242页,第25页,第142页,第111页,第190页,第287页,第121页,第183页,第377-378页,第120页,第205页。)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2页,第101页,第111页,第123页,第41页,第143页,第63页,第41页,第63页,第275页,第89页,第178页,第270页,第77-78页,第177页,第242页,第25页,第142页,第111页,第190页,第287页,第121页,第183页,第377-378页,第120页,第205页。)邓小平所说的教育不仅仅是指道德思想的教育,而是指整个教育体系。邓小平注重谈论的人,是与文化素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8页。)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教育是基础,只有认真搞好教育,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文明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科学是人类的希望,“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2页,第101页,第111页,第123页,第41页,第143页,第63页,第41页,第63页,第275页,第89页,第178页,第270页,第77-78页,第177页,第242页,第25页,第142页,第111页,第190页,第287页,第121页,第183页,第377-378页,第120页,第205页。)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还强调:“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2页,第101页,第111页,第123页,第41页,第143页,第63页,第41页,第63页,第275页,第89页,第178页,第270页,第77-78页,第177页,第242页,第25页,第142页,第111页,第190页,第287页,第121页,第183页,第377-378页,第120页,第205页。)总之,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和科学。邓小平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2页,第101页,第111页,第123页,第41页,第143页,第63页,第41页,第63页,第275页,第89页,第178页,第270页,第77-78页,第177页,第242页,第25页,第142页,第111页,第190页,第287页,第121页,第183页,第377-378页,第120页,第205页。)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的大局出发,强调“四有”新人的重要性,只有培养出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文明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来,才能在生产中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最终战胜资本主义。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于能不能培养出一代社会主义新人。所以,一定“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2页,第101页,第111页,第123页,第41页,第143页,第63页,第41页,第63页,第275页,第89页,第178页,第270页,第77-78页,第177页,第242页,第25页,第142页,第111页,第190页,第287页,第121页,第183页,第377-378页,第120页,第205页。)“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人的发展目标,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实际运用和发展,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思想的新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

标签:;  ;  ;  ;  ;  ;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的历史把握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