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衡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_经济论文

不平衡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_经济论文

不平衡发展是区域经济的一般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论文,不平衡论文,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经济发展中的集聚效应

为什么经济增长必定首先在某些地点发生,然后再扩张到更广阔的空间?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同意这样一个假设:“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无论是劳动力还是资金都会自发地追求其自身的利润最大化。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基本的生产要素——劳动力、资金都有一个很顽强的流动趋势,都会从低经济效益的地区或部门向高效益的地区或部门流动,力求重新组合,改善资源配置,以发挥出更大的生产效率,争取更大的利润。如果外在约束没有达到十分严酷的程度,就会出现这种生产要素的流动。

从地域上来讲,资金和技术工人将寻找对他们最有利的地点来发展生产。十个指头,有长有短。由于自然条件、人文历史和其他方面的差别,有的地区比较富裕,有的地方比较贫穷。无论是在一个国家里还是在世界范围中,经济发展都不可能是均衡的。在经济成长初期,人力、资本必然向发展条件比较好的一个或几个点聚集,从而形成增长中心,有时也称为增长点。这些地点必然具有着某种先天的地理、人文上的优势,例如,港口(上海、广州),交通枢纽(武汉,沈阳),政治中心(北京、南京),或传统上的区域中心(西安,成都)。

为什么资金和技术工人会向这些地点集中呢?因为在这些经济增长点具有着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比较优势:

①规模效益

在一般情况下,产品生产都存在着一种规模效益。也就是说,扩大生产规模,有可能更有效地组织生产,提高分工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由于在这些增长点原来就有一定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投资容易取得规模效益。因此,凡是经济增长点一般都具有自我扩张的趋势。

②交易成本

在现代化工业生产中,需要有许多工人、工厂和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在每一道工序之间都存在着交易成本。在增长中心里,企业聚集在一起,企业和市场聚集在一起,企业之间,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交易成本低廉。运输成本是交易成本的一部分。如果只有一个市场和一个原料产地的话,那么,为了节省从原材料到工厂和产品从工厂到市场的运费,最佳的厂址必然会选择在市场或原料产地。如果有多个市场和原料产地,最佳厂址的选择比较复杂。主要的市场和原料产地对于工厂的选址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所以,新的增长点比较容易在较大的商品市场周围出现。市场规模越大就越容易吸引更多的企业到这里来投资。

③分工

专业分工是现代化工业生产的非常重要的特征。专业分工对于技术创新,生产组织创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资金、设备使用效率都是至关紧要的。在中心城市容易在各个行业之间形成专业分工。而在偏远地区往往不得不搞些“小而全”的企业,不容易提高生产和组织效率。投资于一个专业化较强的企业要比建设一个“小而全”的企业要简单得多,容易取得成功,风险比较小。专业分工本身也可以导致规模效益。例如,在“小而全”的企业中铸造车间往往由于生产品种过多,产量过低而亏损。但是,专业化的铸造厂就有可能提高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达到盈余。如果在一个区域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专业分工,就可以进一步吸引其他的企业向这个地区投资。

④信息

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对于现代化工业生产越来越重要了。在经济增长点投资,取得经济信息速度快,成本低。在中心城市到处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广告,有各种商品展览,促销活动,有各种各样的学术或商业会议。这些都以极为低廉的费用,甚至免费为企业提供了商业信息。如果远离经济增长点,信息不灵通,往往坐失良机。特别是象现代金融、投资、信贷、期货、证券等行业,信息比什么都重要。现代技术可以使人们非常迅速地得到金融、商业信息,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现代金融竞争中,形成信息的过程往往比信息本身还重要。这就迫使世界上的各个大银行非要高度集中、集聚在一起不可。所以,我们可以见到许多大银行都集中在一个城市里,甚至集中在一条街上,形成一个大都市中的特殊景观。

⑤外在效应

在现代经济学中经常提到外在效应。外在效应包括有正方面和负方面的效应。当一个工厂采取新技术,或者采用了一项新的生产组织方法提高了生产效率之后,周围的工厂很快就会跟上来,采取相应的变革。当一个工厂给工人办了技术训练班,训练的内容就会很快扩散给这些工人的亲属、朋友。由于大学和科研单位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发展科研成果,在大学和主要科研机关周围比较容易和企业建立和发展双向合作关系。因此,有利于形成高新科技的增长中心。地处增长中心的企业往往可以不花什么本钱或者只花很少代价,得到新技术或对生产组织进行有效的革新。

⑥基础设施和服务

由于企业相对集中,使得国家有可能在这个地区投入较多的资金发展交通、电力、通讯、供水等基础设施。同时,由于在增长中心的人口比较集中,为服务业提供了必要的需求规模,服务成本下降,导致出现了大批金融、咨询、保险、运输、保管、旅馆、饮食服务业和医疗保健等多种多样的行业。与此同时,在增长中心会出现一批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以及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生活质量的改善使得这个地区对企业和工人更加具有吸引力。如果在偏远地区单独建立一个工厂,他就不得不承担许多社会功能,从而增加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了竞争能力。

⑦竞争和企业活力

在增长点之外的企业往往在当地具有较强的垄断地位,因而容易形成坐井观天,固步自封的惰性,落后保守的传统势力比较强。这些企业经常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同时也遭遇到更多的政府干预。在增长中心,聚集着许多企业,使得任何一个企业都很难拥有垄断地位,相对来说政府的干预也比较弱。竞争使得企业具有更高的活力,改革的阻力比较小,容易采取新技术。经济增长点的环境有利于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和企业家的出现。这些正方面的外在效应会对增长点的形成助上一臂之力。

⑧要素流动性

在增长点,容易通过企业兼并、整合、破产来重组生产要素。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必须不断地更新生产组织,调整资金、劳动力的组合,优胜劣败,淘汰掉那些技术落后、效率低下的企业,把资金和技术集中在最具有活力,能取得最大利润的地方。在经济增长中心比较容易找到合作的伙伴。资金或工人在本地流动,成本低,障碍少。如果向其他地区流动,资金重组或工人迁移都会导致较高的成本,甚至会遭遇许多非经济因素的障碍。

⑨消费者的选择机会

在许多大城市中,人们不难发现许多大旅馆都集中在市中心,许多饭店集中在一起,形成一条食品街;服装店集中在一起,文物、古董集中在一处,印刷、出版公司集中在另一处;娱乐设施、剧院也往往集中在一个区域内。服务业和商业的相对集中可以为顾客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更加富有吸引力。

⑩厂商或产品的声誉

如果一个银行在纽约华尔街开设一个办事处,一个贸易公司在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租用一套办公室,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商业声誉。在经济增长中心,由于竞争相当激烈,法制比较健全,公司比较重视自身的信誉,调查在经济中心的公司的信誉也相对比较容易。为了提高厂商及其产品的信誉和知名度,许多大公司无论如何也要挤进经济中心去。

2 经济发展中的扩散效应

经济增长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四周地区有着负方面的影响。对资金和技术力量的吸纳作用占主导地位。“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等到经济增长点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事情开始走向反面。

经济增长点的高速发展会受到来自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约束。这就迫使增长点的发展速度放慢,原来已经积聚的增长点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开始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于是出现了由增长点向周边地区的扩散效应。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缪尔达尔(Myrdal)曾经用世界各国的实例描述了经济增长中心扩张的过程。他认为经济增长点扩张,把外围逐渐结合进整个生产体系,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同时他又指出,在财富和经济活动从中心向外扩散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新的增长点。新的增长点可能具有劳动力上的优势(比较廉价),市场的优势(靠近人口众多的市场),自然资源上的优势(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或清洁的空气等等)。技术进步使得一些原来被认为是不可克服的劣势不再成为建立新的企业的重要的障碍。也就是说,这种扩张可能是向中心城市的郊区发展,也有可能是向另外的一个城市或另外一个国家发展。

出现扩散效应的原因是:

①规模效益消失。当生产规模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如果继续增加资本或劳动力投入,对企业的管理会越来越困难,运行成本越来越高,也就是说,增加要素投入的边际利润逐渐下降。如果生产规模超过了本地市场的最大需求量,厂商必须要寻求新的市场。企业远离市场,自然会加大运输成本和其他运行费用。能不能在别的地区打开新的市场还要受到许许多多经济或非经济因素的制约。所以,对于不同的产品有着不同的最佳生产规模。世界上没有一种产品永远具有正的规模效应。如果企业规模越大,边际利润越高,那么,这个企业必然会不断扩大,把别的企业都兼并起来,以至到了最后,全世界只要一家厂商就可以了。显然,这个假设不符合客观规律。

②技术革新增加了生产扩散的可能。首先,随着技术革新,有些工业所必须的适度生产规模在减小。技术革新使得原来必须要集中在一起才能进行的生产活动具有了分散经营的可能性。

其次,当新产品、新技术出现之后,由于新产品往往伴随着更高的利润,已经成熟的增长点具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因此,必然要把相当一部分资金和技术力量投入新产品的开发中。在这种情况下,增长点会主动地把一部分原来的产品转移出去。

③市场的发展。通常,市场扩展有两个基本途径,一、通过技术创新或生产组织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推出新产品,改善售后服务等等,战胜对手,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二、开发新的市场。经济发展促进了市场的发展,而市场的发展必将改变原有的工业布局。在经济活动中心的激烈的竞争迫使一些企业离开中心地区,寻找新的市场。显然,在周边地区或后进地区存在着较多的机会开发新的市场。

④许多企业对经济信息的时间性不是特别敏感。由于现代通讯网络的发展,这些企业未必一定要在增长中心设厂,也一样可以适时得到信息。

⑤在经济增长中心,高速增长往往伴随着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现代化工业的另一种外在效应,不过,这个效应对周围邻居只有负方面的影响。当居民的生活水平、教育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要求保护环境的呼声就会日益强烈。政府在民众的压力之下会通过各种立法来限制工业污染排放标准。越是人口集中的都市,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高。这些要求显然会提高某些企业的运行成本,迫使这些企业不得不向其他地区迁移。

⑥城市交通拥挤,给许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企业员工上下班的时间加长,无形中削弱了这些企业的竞争能力。

⑦土地价格飞涨,迫使许多企业要离开中心。特别是在一些迅速发展的大都市内(例如,香港、台北、上海、北京、广州等)土地价格上升之快,已经使得许多企业无法在都市内立足。由于在都市内兴建饭店、旅馆、娱乐设施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土地的机会成本迅速上升,使得土地的拥有者们宁愿把土地用于服务业,而把工业企业迁出都市区。

⑧中心城市的生活费用上升,与此相应的工资水平也节节攀升。在许多国家的大都市内,劳工组织的力量比较强大,对工资、福利的抗争使得劳动力成本大幅度上升。这使得留在经济中心的企业竞争能力下降。

⑨由于交通、通讯和银行系统的改进、完善,大大降低了贸易成本,有可能打破原有的市场界限,增加了在增长点以外地区的投资机会。

⑩由于知识传播速度的加快,使得外围地区的生产效率和技能迅速完善,竞争能力加强。外围经济的效率不断提高,具有越来越大的吸引力。

3 后发优势

在经济活动从增长中心向周边扩散,老的增长点向新的增长点转移的过程中,通过贸易、投资和技术转让,外围享受到“后发优势”。

①中心地区在生产水平上和技术创新上领先,相对地享有贸易上的优势。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外围地区具有优势。开发一个新技术或一种新的生产组织方法可能要很长的时间,很高的投入,但是,要学会和推广这些却只要较短的时间就可以办到。所以,后进地区和国家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超越一些历史发展阶段,直接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为赶上先进赢得时间。

例如,在1853年到1873年期间,美国、日本和欧洲在纺织工业、冶金工业、铁路交通和轮船上大量采用了英国在工业革命第一阶段发明的成果,迅速缩小了和英国之间的差距。世界经济中心逐渐地从英国转到了美国;在1951-1973年期间,日本采用了许多美国发明的技术,在汽车工业、电力工业、合成纤维和电话通讯等领域迎头赶上。在许多生产领域中出现了增长中心的转移。

②如果后进地区和国家能够创造一个较好的投资环境,就有可能吸引大量的外部资金,“借鸡生蛋”,大大缩短积累资金的时间。

③外来投资,引进技术必然大大加速对本地工人的技术训练,改善本地的人力资本的素质。特别是本地企业可以直接学习先进的生产组织方式,建成现代化的新企业。改造一个老企业,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往往要比建立一个全新的企业要难得多。在这个方面恰如毛泽东所说:“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可以写最好,最美的文字,画最好、最美的图画”。

④在经济活动从中心地带向外围转移的同时,也必然会把市场信息同时转移了过去。新兴地区往往可以直接获得各种市场需求信息,能够直接投入产销对路的生产活动。这使得后进地区在使用有限的资金时可以少走很多的弯路。

在经济中心的扩张过程中,中心地区从外围取得资源、利润,并向外围提供商品、技术、设备、销售网络、劳务和市场。在中心和外围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中心和周边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分工关系也不断发生变化。

后进地区完全有可能利用先进国家的资金和成功的经验和技术,出现较高的发展速度,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或超过先进国家,改变世界上经济实力的布局。在外围的新兴工业中心有可能取代老的发展极,成为下一轮竞争中的带头人。

4 增长点的转移

经济中心的集聚和扩散使得国民经济在不平衡中向前发展。

约翰·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用核心—边缘的关系来描述要素市场不平衡发展的过程。在一个区域内经济增长中心只有一个,但是,在边缘地区中希望能够成为下一轮增长中心的候选地点却有很多。究竟哪一个地区会中选呢?

经济活动从中心向外围扩散通常是按照不同行业的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程度,由低向高,一个一个部门扩散的。经济活动是否能够从中心向外围扩散,是否能够形成一个新的增长点,取决于两个地区之间的比较优势。第一,新的增长点必须要比原有的经济中心具有更强的比较优势和吸引力。第二,新的增长点要比其他的候选地点更加具有竞争能力。新增长点具有的比较优势越强,经济活动转移的梯度就越大,转移的速度就越快。

对于不同的行业来说,各个地区的固有的比较优势各不相同。市场和原料的分布、企业技术管理、通讯网络、政府政策和其他要素都会影响新的增长点的形成和分布。为了成为下一轮的增长中心,在周边地区之间将出现激烈的竞争。机遇稍纵即逝。

新的增长点的形成对于原来的经济中心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新兴增长点提高了自身的生产能力以后,在许多产品上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不再需要从原有的经济中心进口,并且凭借着成本上的优势开始和原来的经济中心展开竞争,从而破坏了原有的经济秩序。另一方面,新兴地区和国家变得更为富足以后,国内需求上升,特别是对高科技产品,高档商品的进口需求增加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些产品必须来自于原有的经济中心,出现了扩大市场的机会。

新的增长点的形成不仅对原有的经济中心产生冲击,对于新增长的四周邻居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当然,在新增长点出现的高速增长会鼓舞周围地区和国家的信心、斗志,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这些都是正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一旦出现了新的增长点,同样会产生集聚作用,吸纳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而对周围地区和国家产生了一个负方面的影响。在两个方面的影响中究竟哪一个起主要作用?在这个问题上,增长点的规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新的增长点规模越大,对周边的集聚、吸纳作用就越强,维持的时间就越长。

如果增长点的经济规模不大,例如,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他们崛起之后从美国、日本手中把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接了过来。由于他们的经济规模比较小,没有很久,这些地方的工资水平就上升了。当工资水平上升到了一定的程度,他们也丧失了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他们像当年美国和日本一样不得不把手中的球传出来。现在,这个球落在中国手里。

在中国经济改革中出现了一大批很有竞争力的企业,在生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取得了明显的优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在近年来,每一个单位中国出口商品中的劳动力成本非但没有上升,反而明显下降了。这里面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一、大批的乡镇企业、合资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在经过了开发初期的调整、磨合之后,生产线比较稳定地开动起来了。劳动生产率上升了,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二、虽然中国工人的工资水平也在不断上升,但是却没有像“四小龙”当年那样很快就出现了严重的增加工资的压力。在中国有12亿人口,特别是是广大的农村还有一、二亿剩余劳动力。企业家无须花费很高的代价就可以找到足够的劳动力。巨大的劳动后备军的存在以及相当大的城乡差别使得大部分工人对提高工资收入的要求不是十分紧迫。中国工资上升的速度要比其他国家慢得多。

只要中国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继续保持比较优势,世界上的资金就会继续流入中国。1995年发展中国家共吸引外资1000亿美元,进入中国的外资就高达360亿美元。在1996年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资金流入国,实际利用外资500多亿美元。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和贸易总值在世界上的份额持续上升,而且,毫无疑问,还会继续增长。无论在亚洲还是在全世界,中国都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的增长极。

和所有的增长点一样,中国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表现出对资金和技术的吸纳作用。对周边国家来说,很可能竞争性大于互补性,负效应大于正效应。

当然,中国经济也会像其他国家一样逐渐趋于成熟,随着工资水平上升,对资金和技术的吸引力下降。但是,中国经济规模非常之大,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工资差别比较显著。由于经济、文化、语言、习俗的一致性,把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向国内其他地区传递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向国外传递的成本。当广东、福建、沪宁杭地区的工资水平升高以后,他们会把这个球传给安徽湖南、江西等地,等到这些地方的工资水平上升了,再向西北、西南传递过去。要等到整个中国大陆的工资水平都升高到相当水平,才有可能把这个球传到境外去。这个传递过程相当长。目前还很难预测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使中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丧失竞争力。但是无论如何,让中国的邻居等待那么长的时间才能享受到由经济中心发散出来的好处,这恐怕不是一个很好的消息。

周边国家不会无所作为。他们可以调整自身的经济结构,投入竞争。这些国家和中国的经济结构比较相近,同质性较高。从现有的资金和技术情况来看,他们能够生产的产品和中国差不太多。因此,他们无可回避地要在国际市场上遇到中国商品的竞争。无论什么企业,开始启动时,生产成本都比较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试,磨合,投入大规模生产之后才能把成本降下来。由于这些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成本比中国商品高,所以就不容易吸引国际资本投入。如果不能大规模生产,成本难以降低,也难以增加自身的资本积累。没有足够的资金,就难以启动更多的企业。形成了一个因果循环。如何面对来自中国的竞争是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所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难题。

按照同样的逻辑,我们可以预见,如果中国丧失了当前的机遇,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在南亚或其他人口众多的地区扎下了根,那么,中国想要从他们手中接过发展的机会不知道要花费多大的努力。

在国内市场上也存在着同样的竞争。新的增长点的出现和成长规律取决于市场竞争。对于不同的产品有着不同的市场。有些商品的地区性比较强,不适合于长远运输,例如,豆腐、副食品、家具等。有些商品适用于全国性的统一市场,例如,电子设备、计算机、电视机等。市场的大小决定了竞争的对手。在西安市内可以容纳好多家豆腐店,竞争对手就在西安城内。可是,要在西安建立一个汽车生产基地,竞争对手是湖北的二汽和长春的一汽。是否需要在西安再建立一个汽车厂就很值得探讨了。同样,如果西安的计算机工业发展上去了,那么,要在太原发展计算机工业就相对困难多了。

经济增长中心出现扩散效应之日必是另一轮聚集效应开始之时。这个聚集效应是落实在新的增长中心上。对于经济增长中心以外的地区来说,为了在下一轮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就应当睁大眼睛盯住增长中心。要研究哪一个行业的集聚过程已经快要结束了,在什么情况下,经济中心的这个行业将开始扩散?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捷足先登,把机会接过来。

眼睛不仅要盯住经济中心,更重要的是要盯住邻居。在经济竞争中,真正的竞争对手是资金、技术和其他各项生产要素基本上处在相同层次上的其他地区。

标签:;  ;  ;  ;  

不平衡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