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多重耐药菌防控集束对ICU多重耐药菌感染(MDROs)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监测2018年成人ICU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氢霉稀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感染发生率情况。2018年1-6月纳入102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为对照组;2018年7至12月纳入105例患者为实验组:采取多重耐药菌防控集束,比较两组患者MRSA、CRAB感染发生率。 结果 采取干预后,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情况为实验组MRSA感染例次千日发生率为4.38‰,对照组发生率8.26‰;实验组CRAB感染例次千日发生率为7.65‰,较对照组发生率1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成人ICU采用多重耐药菌防控集束,并可降低MRSA、CRAB感染发生风险。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
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患者多遭受严重创伤、感染,机体免疫力低下,往往更容易发生多重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s, MDROs)感染 [1]。MDROs指对通常敏感的常用的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ICU常见MDROs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氢霉稀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等[2]。据报道,MDROs在ICU的发生率为普通病房10倍[3],一旦患者发生感染,不仅延长住院时间,更增加患者死亡率[4]。有报道国外ICU采取MDROs集束化护理,包括加强手卫生、严格抗菌药物管理、接触隔离预防措施、单间安置感染或定植患者、环境和设备清洁消毒及效果监测,运用于临床。本文旨在探讨多重耐药菌防控集束对降低MDROs感染的有效性。
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2018年1月至12月我院成人ICU收治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年龄小于18岁;②48小时内死亡或转出;③癌症晚期或终末期患者。采取前后对照的干预性研究方法,将2018年1-6月收治的患者分为对照组,排除14例,纳入102例;将2018年7至12月收治的患者列为实验组,排除19例,纳入105例,两组病例中排除的病例数无差异。
1.1诊断标准 参照2011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及卫生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1.2干预措施 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MDROs集束,包括加强手卫生、严格抗菌药物管理、接触隔离预防措施、单间安置感染或定植患者、环境和设备清洁消毒及效果监测。
1.3两组患者均标本采集 规范标本采集时间:两组患者均在患者收治时、收治后第3天、转出或死亡时,如转出或死亡时间不足3天,即转出或死亡时留取标本。采集患者鼻腔咽拭纸;腋窝和股沟处皮肤表面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留取痰液、血液、尿液标本培养。
1.4医院感染监测的方法 检验科直接采用细菌自动鉴定仪分离鉴定菌株,检测抗菌药最低抑菌浓度、药物敏感性与耐药谱,数据导入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依据卫生部颁布《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及《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判断并确诊。
1.5院感管理及培训:由项目核心团队到各重症病房召集管理者及临床一线医护人员培训相关知识,包括:预防集束和监测标本采集方法。实施过程中,科室院感护士每天根据核查表,追踪干预措施执行依从性,但感控护士不参与数据的分析和采集。医院感染管理科将每月监测多重耐药情况进行汇总及反馈。
1.6 评价指标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一般情况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APACHE Ⅱ等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感染发生率: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情况为实验组MRSA感染例次千日发生率为4.38‰,对照组发生率8.26‰;实验组CRAB感染例次千日发生率为7.65‰,较对照组发生率1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国外文献报道多重耐药菌防控集束,可降低能降低患者院内感染风险[5],2014年,Derde等在Lancet报道了一项在欧洲13个监护病房的随机对照研究中,通过多重耐药菌防控集束,能有效降低耐药菌(尤其是MRSA)感染发生率[5],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目前仅对重症监护病房MRSA、CRAB感染发生率进行监测,采取干预措施后,MDROs感染发生率有改善。此外,多重耐药菌防控集束能够对ICU其他革兰氏阳性、阴性菌及真菌感染有效,尚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Climo M W, Yokoe D S, Warren D K, et al. Effect of daily Chlorhexidine bathing on 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3, 368(6): 533-542.
[2]黄勋, 邓子德, 倪语星, 邓敏, 胡必杰, 李六亿, 刘正印.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5, 14(1): 1-9.
[3]Al Johani S M, Akhter J, Balkhy H, et al. Prevalence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ong gram-negative isolates in an adult intensive care unit at a tertiary care center in Saudi Arabia[J]. Annals of Saudi medicine, 2010, 30(5): 364.
[4]唐晓铃, 孙顺霞, 吴晓春, 等. 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现状及控制措施分析[J]. 重庆医学, 2014, 43(34): 4653-4655.
[5]Derde L P G, Cooper B S, Goossens H, et al.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colonis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antimicrobial-resistant bacteria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an interrupted time series study and cluster randomised trial[J].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2014, 14(1): 31-39.
论文作者:冉瑞琴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
标签:发生率论文; 患者论文; 实验组论文; 防控论文; 两组论文; 医院论文; 标本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