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栋 北京市平谷区医院普外二科101200
【摘要】目的:探究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早期诊断及导管溶栓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后,采取溶栓治疗,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20例患者中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分叉处有明显的缺损,但是不见明显的阴影。其中主干栓塞15例,空回肠动脉栓塞5例.所有患者进行抗血管溶栓治疗,血栓均溶解,肠功能恢复正常,不存在明显的凝聚现象。结论:对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采用肠系膜上动脉造影(DSA)或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MSCTA),能及早对患者病情进行辨别,进而减少死亡率,早期导管溶栓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肠系膜上动脉;导管溶栓;早期诊断;治疗效果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急性肠缺血性疾病,该病具有发病快,病情变化明显的特点,如果治疗不及时则会对患者的病情造成影响,甚至出现死亡的现象。基于该病的特殊性,在临床研究中必须强化对该病的认识,做到早确诊,早治疗,提升治疗效果。医护人员必须对患者的病情有一定的了解,做到早期诊断和及时介入治疗。在本次研究中将选取2012年9月-2014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后,采取溶栓治疗,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4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 12例,女8例,患者年龄在34-78岁,平均年龄(57.1±1.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研究标准,患者表现为突发腹部持续性剧烈绞痛,伴频繁呕吐或腹泻,排除存在严重合并症的患者。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
MSCTA方法
在应用阶段采用非离子对比剂80-90ml,注射速率3.0~4.0ml/s,同时延迟时间在20s左右,必要时采用智能采集技术。在控制阶段对扫描时间、层厚及重建间隔进行详细的分析,必要时采用投影仪或者容积重建(VR)技术对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进行重建,程序应用结束后对个梗阻部位进行观察[1]。
DSA方法
经皮股动脉插管直到主动脉,同时选择性插管直至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在发展阶段必须仔细观察应用范围,明确狭窄部位及梗阻部位,留意分支情况[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治疗方法
应用DAR-1200DSA机,采用Seldinger技术,将患者局部麻醉后,进行右股动脉穿刺,首先将猪尾造影导管安置在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处,并确定开口部位,其次将导丝直接送入到肠系膜上动脉中,按照导丝交换位置的变化趋势,在肠系膜上动脉起始处远端约2cm处,手推造影剂同时要明确范围,并全身肝素化。而后再次置入导丝,保证置入位置合格后,交换合适溶栓段长度的溶栓导管,将导管末端侧孔置于栓塞段远端约1cm处,插入溶栓导管内芯。最后分时间段给予尿激酶共80-120万U,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溶栓边造影情况[3]。
2.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20例患者中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分叉处有明显的缺损,但是不见明显的阴影。其中主干栓塞15例,空回肠动脉栓塞5例.所有患者进行抗血管溶栓治疗,血栓均溶解,肠功能恢复正常,不存在明显的凝聚现象。术后恢复良好[4]。
3.讨论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具有发病率高,病情反复变化的特点,如果不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会对患者的病情造成影响,因此必须早期对其进行诊断。
在实践中主要以MSCTA方法和DSA方法为主,;多层螺旋CT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可发现重建后的肠系上动脉阴影面积,并了解肠管水肿及肠系内部特征,能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诊断,进而确定具体应用形式。DSA方法是当前诊断急性肠系上动脉栓塞的主要标准,能明确栓塞的位置和范围,对后续治疗起到一定的指导性意义[5]。
血管腔内治疗急性肠系上动脉栓塞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普通治疗模式会出现导管溶解效率低的情况,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治疗,因此必须采用导管溶栓的形式。导管顶端采用的是球形闭塞导丝,在应用过程中能完全堵住导管的两端和小孔,为了避免顶端球形闭塞导管的情况,需要保证所有药物都经过激光切割侧缝直达血栓内部,提高溶栓效率。同时采用尿激酶溶栓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肠系膜上动脉的供应,减少肠坏死的发生几率。此外在应用阶段要明确药物浓度,将浓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断提升溶栓效率。
在本次研究中,20例患者中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分叉处有明显的缺损,但是不见明显的阴影。其中主干栓塞15例,空回肠动脉栓塞5例.所有患者进行抗血管溶栓治疗,血栓均溶解,肠功能恢复正常,不存在明显的凝聚现象。说明对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进行早期诊断能第一时间发现病情,并对病情有一定的了解,在后续治疗过程中明确治疗方式。对患者采用导管溶栓的治疗方式,能缩短肠坏死范围,减少切除肠管长度,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对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必须尽早进行诊断,选择适当的诊断模式,工作人员要掌握操作模式,明确操作技巧。溶栓治疗的方式能缩短治疗时间,是治疗该病行之有效的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明,刘长建,乔彤,刘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早期诊断及导管溶栓治疗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12(23):99-102.
[2]韩辉.急性肠系膜缺血模型的制作与实验研究及缺血修饰蛋白对肠缺血临床诊断的初步探讨[J].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4,12(24):89-91.
[3]邱怀明,曾晓华,闫小纺,易翠荣.急性肠系膜缺血的DSA诊断和经皮血管内治疗的临床价值探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08(23):78-81.
[4]庞永平.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2014,08(24):189-191.
[5]冯素萍,马英杰,侯国新.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早期诊断及DSA介入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14,20(03):380-381.
论文作者:徐国栋
论文发表刊物:《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24
标签:肠系膜论文; 动脉论文; 栓塞论文; 导管论文; 患者论文; 溶栓论文; 造影论文; 《卫生部公告》2015年第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