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现代公共文化志愿服务体系的思考论文_陈秀梅

完善现代公共文化志愿服务体系的思考论文_陈秀梅

深圳市宝安区青少年服务中心 广东 深圳 518000

摘 要: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在促进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以及思考,基于公共文化志愿服务的重要作用及其发展现状,就完善现代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展开了探讨,提出了加强公共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以期为公共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关键。公共文化志愿服务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范围、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公共文化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公共文化志愿服务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肯定,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1 文化志愿服务及其现状

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开展,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志愿服务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领域更加广阔。从相关制度文本来看,如团中央《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2013年11月修订)中指出,“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资源,自愿为国家、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从学术研究来看,有学者认为:“志愿服务是人们不为直接物质利益,奉献时间与精力,为帮助他人、帮助社会提供的服务。”也有学者认为:“志愿服务是利他行为的一种形式。”简言之,上述有关志愿服务的定义或观点,为我们进一步理解文化志愿服务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视角。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会长、广东青年职业学院教授谭建光就“志愿服务”作了定义,他说,上世纪90年代可以用“志愿精神”来概括,20世纪初是“志愿行动”,如今则是“志愿生活”。谭建光认为,在一个健全、文明的社会中,公益不再是一种外加的、只讲奉献的“苦差”,而应该是个人以及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每个投身公益的人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与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在助人的同时丰富自己的生活。总体来说,文化志愿服务具有一般志愿服务的共性和特征,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文化志愿服务是我国众多志愿服务行为或门类的一种。但文化志愿服务又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仅体现在发动方式上,也体现在实践指向上。文化部、中央文明办《关于广泛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指出,“文化志愿服务是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繁荣发展城乡基层文化的有效途径”。为此,也可以说,文化志愿服务既是我国近年来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不断深化、分类不断细化的直接表现,也是文化主管部门积极推进建设现代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综合已有实践和研究,我们认为,文化志愿服务是指有关机构、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自愿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事业而开展的非营利性利他服务和公益活动。它主要由文化部门倡导、发起和组织,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以获取报酬为目的,与构建中国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紧密相连。

近年来,我国文化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十分迅速,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持续开展、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另外,各地方、有关机构和单位,积极开展了以“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广泛开展,把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贯穿于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之中,形成了文化志愿服务与公共文化服务互动共生的发展格局,进一步充实了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了公共文化资源的合理调配,拓展和创新了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的供给渠道。总的来看,文化志愿服务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开展的时间不长、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高要求相比、与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实际需求相比,我国文化志愿服务还存在一些挑战和不足。

2 完善公共文化志愿服务的路径

2.1 积极开展文化志愿服务

伴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和志愿服务的蓬勃发展,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志愿服务也已成为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推动方式。与此同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环境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尤其是在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方面亟须寻求新的突破口。因此,为适应当前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所处的新的发展环境,文化部门主动作为,积极组织开展了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从实践维度进一步来看,新的发展环境不仅要求积极开展文化志愿服务,而且也使推动文化志愿服务有了更加坚实的社会基础。2015年11月5日是第30个“国际志愿者日”,也是深圳市义工联合会成立25周年。据最新统计,目前深圳注册志愿者达到120.9万人,位居全国前列。深圳已经搭建实体型、网络型、资源型“三位一体”的志愿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参与的互联互通。

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网络逐步完善,现有的公共文化基础为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对文明生活方式的追求更加强烈,广大人民群众对常态化、多层次的志愿服务、文化活动的迫切需求,为全面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提供了社会氛围和发展动力。因此,可以说,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既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设的题中之意,也是积极推动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在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推动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力开展,要不断创新工作手段和服务方式,整合社会资源,激发文化活力,逐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

实践表明,文化志愿服务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有效实践。为此,在新的发展环境下亟需全面深入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而且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志愿实践中,更要高度重视和发挥文化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当下,要着力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改善文化民生、促进社会参与等途径来建构文化志愿服务所具有的引领与整合价值。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一方面,全面开展文化志愿服务事业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形式,积极全面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将有助于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真善美。

另一方面,全面开展文化志愿服务事业是改善文化民生的现实需求,也是促进社会参与的有效途径。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够培育志愿服务文化、弘扬志愿精神,而且也能够改善我国文化民生需求样态。

2.2 推动文化志愿服务迈向制度化、常态化、社会化

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实践归宿。而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又是创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方式的一种有效途径。常态化、多元化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够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也能够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层次、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为此,全面深入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要坚持多措并举,通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积极推进文化志愿服务朝着制度化、常态化、社会化方向迈进。

2.2.1 弘扬文化志愿服务精神

开展文化志愿服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把握志愿服务发展规律,深入挖掘和提炼文化志愿服务精神内涵,凝聚文化志愿服务思想共识,在生动鲜活的文化志愿实践中大力弘扬文化志愿服务精神。20多年来,我国内地第一个法人义工组织、第一批国际志愿者、第一部义工法规、第一个“义工服务市长奖”在深圳诞生;在志愿服务队伍中,涌现出丛飞、孙影、陈观玉、曾柳英、郑卫宁等一批杰出的爱心典型;参与和打造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高交会志愿服务、文博会志愿服务等一系列活动品牌,社会反响良好。特别是在承办深圳2011年大运会的重大任务召唤下,20%的市民以志愿服务方式奉献大运、127万志愿者投入大运服务、43万辆汽车参与志愿“绿色出行”,遍布全市的大运U站、众多“红马甲”、“蓝马甲”活跃的身影,市民中形成了“人人都是东道主、人人争当志愿者”的良好氛围。二十多年的志愿工作积累,深圳志愿服务已经深入人心,社会各界逐渐理解、认同、支持、参与志愿服务,为建设“志愿者之城”打下了坚实基础。

2.2.2 创新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加大项目开发力度,完善项目对接机制;健全文化志愿服务回馈制度,整合配置文化系统资源,在坚持志愿服务精神原则下,适当地给予文化志愿者一定的物质与精神激励;建立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支持机制,适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做好相关保障工作,争取多方支持;建立活动式文化志愿服务与日常式文化志愿服务的长效互动机制,把文化志愿服务融入公共文化服务的各种日常实践之中。

2.2.3 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

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要在志愿者培训、权益保障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培训方式,通过多种手段和举措,对文化志愿者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分类、分批对急需的文化志愿者骨干进行培训,发挥骨干的模范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志愿服务水平。2011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全国率先作出建设“志愿者之城”的决定,经过各方共同努力,目前全市涌现出9464个志愿服务组织、活跃各领域的120.9万名志愿者,在促进社会和谐共建、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2.4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全面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既要立足文化系统,又要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志愿服务,调动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社会化发展,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为满足群众常态化、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深圳宝安区按照不同人群和专业特长,招募了“文化义工”、“文化钟点工”、“文化辅导员”三类文化志愿者,“文化义工”主要从热衷公益文化事业的社会人士中招募,参与到宝安的各类大型文体活动中去,从事活动的召集、组织、咨询等服务工作;“文化钟点工”主要从具有某项文体特长、热爱广场文化的群众中“采购签约”,以政府常态化方式采购多元的个体服务,主要是引领推动广场、街区文化建设,开展群众性文体基础辅导。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共文化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大力弘扬公共文化志愿,通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加强对公共文化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全面深入开展公共文化志愿服务,提高文化志愿服务水平,促进公共文化志愿服务规范化、专业化、常态化和可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黄玉娇,顾松.南宁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若干思考[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15, 17(2):53-56.

[2]杨青.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理念 探寻公共文化志愿服务之路——扬州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 科教导刊, 2013(29):219-219.

[3]贺芳.浅谈公共文化志愿服务的实践与思考——以肇庆市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5(7):111-112

论文作者:陈秀梅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7/6

标签:;  ;  ;  ;  ;  ;  ;  ;  

完善现代公共文化志愿服务体系的思考论文_陈秀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