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梅[1]2001年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要遵循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的确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们党重新思考和认识社会主义,彻底抛弃过去的教条主义的思想,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所处历史阶段,社会性质等问题。在这一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本文共分两大部分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的关系。 第一部分:历代马克思主义者对实事求是认识的逐步深化和发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虽未在马克思学说当中明确表述,但这一精神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这一思想充分体现在马克思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当中,是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的。而毛泽东是最早对实事求是一词作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和理解的。毛泽东把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上升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而邓小平则把这一思想路线进一步发展,推向了新境界。邓小平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并提,使二者统一起来,并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固定下来。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只有把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正是在坚持这一思想路线下,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第二部分: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我们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在这一思想路线的指导下,邓小平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本文从六个方面分析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 1、在社会主义模式上,邓小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由于中国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是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其越来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邓小平坚持实践标准,从实际出发,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关系等方面,突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 2、在发展阶段上,邓小平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突破思想禁忌,正确把握我国社会所处历史阶段。邓小平坚持以生产力标准来判断我国社会发展,指出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的落后是必须正视的。明确指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学说作出了新贡献。 3、在社会主义本质上,邓小平突破传统的社会主义原则,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实事求是分析中国社会现实,不断转变观念,坚持唯物史观生产力理论,科学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冈扮裕。”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新贡献。 4、在社会发展途径上,邓小平突破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把体制与具体制度区别开来,大叫引入市场经济理论,根掘中国国情,明确提出计划和巾场都是平段,只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就可以利用。邓小平以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相结合,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马克思经济学说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5、在社会发)&动力上,提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邓小平坚持以生产力标准,纠正过去忽略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旧观念,创造性地提出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的新论断,指出改革的性质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纠正了斯大林、毛泽东晚年的一些错误思想,对社会发展的动力提出了创新性的思想观点。 6、在时代观5:,邓小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邓小平根据对当今世界形势和时代特点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和分析。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出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眼界观察世界,纠正了人们过去认为“战争和革命”是时代主题的看法,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保障。
李斌[2]2010年在《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历经近90个春秋,跌宕峰回,波澜壮阔,无论成功与挫折,胜利与失败,归根结底,都在于是否坚持和正确运用了一条科学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思想路线,乃党之魂、国之根,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之本。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中研究中国共产党科学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总体上讲,本文大体分为叁大块。具体包括引言和第一章至第七章。第一大块为引言。引言对本文的主要内容作了简要说明。着重讲了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史的叁方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内外有关中国共产党科学思想路线的研究现状;本文的基本思路、结构安排和主要特点。第二大块包括第一章至第六章。第一章,中国共产党科学思想路线的孕育(1919-1929)。本章突出中国共产党科学思想路线的孕育,经历了一个波澜壮阔、艰辛曲折的历史过程,这一历程实际上也就是一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史的开端。主要论述了:中国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新的理论指导,中国人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过程中,李大钊、陈独秀对此所做出的重大理论贡献和青年毛泽东的哲学追求;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制定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纲领,对中国社会各阶级作出了具体分析以及认识到了农民运动的重要性。第二章,中国共产党科学思想路线的提出和系统阐述(1929-1937)。本章着重叙述了“思想路线”概念的提出;结合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一文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科学思想路线的雏形;分析了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文章对中国共产党科学思想路线的初步阐述;最后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实践论》和《矛盾论》对中国共产党科学思想路线的系统阐述。第叁章,中国共产党科学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1937-1945)。如同所有社会运动的发展过程一样,中国共产党科学思想路线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是波浪式地向前推进的。在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摸索和积累后,这个进程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发生质的飞跃阶段。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和毛泽东在延安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明确提出;再通过1942年开始的在全党进行的整风,一条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路线得以在全党确立起来。第四章,中国共产党科学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1945-1957)。本章主要讨论了,中国共产党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创造了一系列符合科学思想路线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1949年新中国成立,表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从国情出发,借鉴苏联经验,把马克思主义一般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逐步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理论。以此,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科学思想路线。第五章,中国共产党科学思想路线的曲折前进(1957-1976)。历史的发展有时发生瞬间转换,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就是这样。党的八大召开之后仅仅半年多时间,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历史就进入了曲折时期。1957年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随后是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中国共产党艰辛确立起来的科学思想路线陷入初度迷误。面对严酷的现实,中国共产党人力图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建设实际结合起来,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倡认真读书、大兴调查之风,“七千人大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和毛泽东的认识论经典着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都对中国共产党科学思想路线进行了重新强调。但是,错误思想的趋向终究占据了主导地位,酿成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灾难,使中国共产党科学思想路线遭受到了严重迷误。第六章,中国共产党科学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与发展(1976-2008)。粉碎“四人帮”以来是党近90年历史中发展比较平顺、唯一没有发生大的曲折和挫折的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从中国共产党科学思想路线的视角来解读,从实践层面而言,坚持和贯彻科学思想路线,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理论层面而言,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路线;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路线作出了全面阐述和深化;江泽民同志“与时俱进”思想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30年“十个结合”的历史经验以及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都对中国共产党科学思想路线的发展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第叁大块为第七章。第七章,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科学思想路线的几点历史经验。这一章带有结束语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史波澜壮阔,绚丽斑斓。本章主要是讲中国共产党科学思想路线的所以然问题,并进一步作出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进行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概括。得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科学思想路线的几点历史经验: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科学思想路线的基本前提;全面地科学地认识中国国情是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科学思想路线的基本根据;深入实际的科学调查研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科学思想路线的基本路径;全面提高中国共产党人的主体素质是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科学思想路线的基本保证。
张晓昕[3]2014年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现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思想路线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这条思想路线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先后完成了新民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任务,正在进行着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能否始终如一地坚持好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对于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凝聚民心与力量、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纵观党的历史,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个不可忽视的规律,就是什么时候我党坚持贯彻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我党的历史任务就顺利完成,什么时候我党违背了这一思想路线,我党就遭受重大损失。怎样才能坚持这一思想路线,使我党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正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并进一步探索实事求是的实现机制。本文在借鉴大量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进行了历史考察,认为反对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出的最初动机;反对掺杂着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形而上学的思维和工作方法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的历史逻辑;形势巨变而思想僵化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遭到违背的思想动因;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的“左倾”思想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遭受践踏的历史动因;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到恢复的历史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实践观和真理观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到保障的根本动因。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看做一个整体系统,试图找寻影响这一系统运行的要素并加以分析,以期更好的贯彻这一思想路线。本文认为,影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现的要素包含主体要素,具体表现为主体价值观的影响、主体驱动力的影响、主体能力的影响;客体要素,包含客体联系性影响、客体变动性影响、客体复杂性影响;环境要素,包含政治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文化环境的影响。针对这叁大影响要素,本文提出了有效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现机制,即主体优化机制,包括提高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改造主体的世界观、优化主体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过程调节机制,包括解放思想、调查研究、群众路线、坚持人民利益;环境改善机制,包括优化政治环境、改善文化环境、治理社会环境。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指导下,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的原始动机和历史动因的分析入手,从主体、客体和环境等相关影响因素方面分析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效贯彻的实现机制,为更好地坚持和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参照。
王宝新[4]2013年在《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的社会实际情况相结合,这一历史过程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这一历史过程中,邓小平理论起到了决定性的承前启后的作用。邓小平理论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作为世界卓越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邓小平作出了足以流传千秋万代的历史贡献。邓小平作为我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在理论上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实现了第二次飞跃,在其毕生的革命生涯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围绕“社会主义的本质,怎么去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论题展开论述,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帮助人们理清了对于社会主义的困惑,切实指明了中国今后前进和发展的方向,邓小平理论也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体系的根基,也是对于马克思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全面深入地研究邓小平理论,尤其是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这一论题对于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有着必要的作用。本文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论,主要包括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以及研究的必要性。随后主要从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接力传承、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特殊贡献及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四个方面,较为系统地阐释了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以期更好地揭示邓小平理论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指导意义。第五部分是结语,是对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的概述性总结。
高供满[5]1994年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思考》文中提出本文从哲学的视角,论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阐明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于改革开放的作用和意义
冯秀清[6]2005年在《邓小平关于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及其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邓小平关于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前承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后启江泽民的“与时俱进”和胡锦涛的“求真务实”,在党的思想路线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思想史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比较研究方法,对邓小平关于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及其发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论文探讨了邓小平关于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着重阐明了邓小平关于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地位。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党的思想路线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发展。 论文揭示了党的思想路线理论在毛泽东思想中孕育形成,在邓小平理论中系统化,在“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从实事求是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再到求真务实,一脉相承,犹如一条金线贯穿其中。
李猛[7]1997年在《正确把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特点》文中认为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为今天我们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和科学指针。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一理论的精髓实质、基本线索以及这一理论形成的突出思路、出发点和归宿的论述,以便于我们正确把握这一理论的基本特点,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这一理论基本内容,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沈顺祥[8]1999年在《实事求是与“叁个有利于”标准》文中认为“叁个有利于”标准的形成过程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叁个有利于”标准是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深化和具体化。纪念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20周年.主旨之一是纪念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20周年,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坚持“叁个有利于”标准.切实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确保“改革在一些重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本刊编辑部[9]1988年在《总结反思 深化改革》文中提出从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到十叁届叁中全会,是我国经历改革开放并取得硕果累累的十年,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回顾改革十年所走过的路程,就是对社会主义再认识和不断深化改革的辩证发展过程。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的伟大历史功绩,正在于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集中概括了理论界率先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再学习、再认识的思想成果以及党和人民的智慧,在总结建国以
曾瑞芝[10]1998年在《把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不断推向深入──纪念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最伟大的历史意义,就是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今天,我们纪念十一届叁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就是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沿着十一届叁中全会开辟的道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一、十一届叁中全会以来20
参考文献:
[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D]. 张梅. 河南大学. 2001
[2]. 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史研究[D]. 李斌. 中共中央党校. 2010
[3].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现机制研究[D]. 张晓昕.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4]. 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D]. 王宝新. 吉林财经大学. 2013
[5].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思考[J]. 高供满. 唐都学刊. 1994
[6]. 邓小平关于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及其发展[D]. 冯秀清. 南京师范大学. 2005
[7]. 正确把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特点[J]. 李猛.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
[8]. 实事求是与“叁个有利于”标准[J]. 沈顺祥.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9]. 总结反思 深化改革[J]. 本刊编辑部. 实事求是. 1988
[10]. 把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不断推向深入──纪念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J]. 曾瑞芝. 理论月刊. 1998
标签: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邓小平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时政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