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俭波 山东省平度市南村镇郭庄小学 266737
摘 要:要对学生开展良好的德育工作、提升其综合素养,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展开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在初级教育进程之中,品德与生活(社会)所处的地位及发挥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老师应当充分结合新课程改革标准,深入考虑具体的教学实际情况,全面有效地促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社会) 教学 有效性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得到了全面有效的推进,教育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其才智,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效,但是也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无论进行何种形式的改革,学校的课堂教育依旧是最为重要的活动方式,所以,怎样促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升,是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讨的。但通过对当前农村小学的实际教学情形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尤其是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之中,切实有效的课堂还达不到1/3。从其根本原因来说,首先是教师队伍的素养不高,其次是教育理念上的差异显著。所以,在作者看来,要转变当前的情势,必须把品德规划内化成为学生的品德理念、把学生的品德理念外化为详细的品德活动,促使课堂教育方式的彻底转化,构建更为合理有效的品德课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以学生生活为基准,将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融入实际
从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到:教育的内容和所采用的方式必须与孩子的生活相匹配,要能切实反映他们的需求,促使其从自身世界出发,自主观测社会,用心感悟生活,用属于自己的办法去研讨社会。孩子良好的品德形象的养成,是离不开现实基本生活的,许多的品德都是从生活之中学习而来的,也只有凭借在生活中的具体实践,才能检验其道德理念的实际情况。至于那些常规性的道德理念,虽然老师在课堂之上做了讲解,学生也进行了交流,但课后完成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比方说,通常会在公交车上看到学生给他人让座的情形,可以说,这种情形大家都见过,但是,作者曾经就看到不可思议的一幕,学生是给老人让座了,但脸上透露的不是一个学生该有的表情,而是一种无可奈何。很显然,这位学生的让座行为并非出于本能,也并非是心甘情愿,而是出于一种“压抑”的状态。很显然,学生是不愿意让出自己的座位的,但是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受到来自社会人士的一种无形的“压力”,不得不让出座位。这种情况绝非偶然,所以,在具体教育过程之中,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有效的贴近,在课堂之上,他们遇到的是自身所熟悉的人士,所做的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所体验到的是实际的情感,所获得的也是最为贴切实际的生活和道德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他们自主进行感悟和体验,在此过程之中学会为人处世。
二、展开有效的活动,促使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更为科学有效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属于一种活动型的综合性课程,集合了品行、社会、科学以及生活教育。在课程标准之中明确说到:该课程所体现的形态,主要是孩子直接参加的主题活动、游戏以及相应的实践行为。所以,先前的教育方式逐步淘汰,课堂更为活跃,活动过程也是五彩缤纷。在这一过程中,存在许多浮躁的情况,比方说活动主题没有实质意义、过程没有得到有效规范、内容众多缺乏深入引导等。在组织《冬天来了》的相关活动时,课堂时间只有四十分钟,但是其中所涵盖的活动内容却是十分繁多,有朗诵、画画、交流、练笔等,而且,还凭借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了不一样的冬天之美。学生虽然喜爱这种课堂的教育形式,但是,在课后并未获得实质性的东西,对内容通常一无所知。这种课堂教育看起来十分活跃,但是最终让学生学到的却是寥寥无几。因此,对品德课程的有效性进行判别,并非是单纯地注重老师所设置的活动量及其内容的丰富程度,而是需要注重学生在具体活动之中的行为、所掌握的知识、自身的感悟。
三、全面有效扩展,促使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更具“灵气”
在新课程标准之中,明确说到:在教育内容层面,要以教材为基准,但不能局限于教材,倡导老师从孩子的实际生活之中发掘有价值的内容,或者是和孩子协作,一起选择生活之中的内容。再者,可以充分运用孩子自身所选的内容来进行具体活动的组织,在教育活动的形式上要具有灵活性,内容指导形式,要依照具体的标准、条件、内容以及资源的差异性,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选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方式。由此可以明显看出新课程理念中的精髓——课堂生成。但是它的前提和基础是进行充分的准备预案,从当前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程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学校的老师和领导都不愿意耗费时间和成本来投放到这门课程之中,通常在进行教学之前并未做充分的准备。不但如此,从新教材的编订排版来看,内容十分简洁,通常都是设立几个典型的问题、几张简易的生活图画、小知识点的简介等,教育意义也未得到明显的体现。因此,不做充分的准备,要想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显然十分困难。老师在活动前要充分结合现实生活,充分发掘教育资源,对教材进行整合,有效设立活动方案。
总得来说,要促使品德与生活(社会)教育的有效性得到切实有效的提升,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各种目标、内容和对象为基准,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促使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更为真实、有效、科学。这样,课堂不但生动形象,同时也更为合理有效,相应地,其教育成效和品质也会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论文作者:孙俭波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3月总第2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2
标签:品德论文; 课堂论文; 社会论文; 内容论文; 学生论文; 方式论文; 实际情况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3月总第2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