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材是老师教学的工具,用好教材至关重要。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一、就教材而教。仔细研读教材,了解编者意图,把握好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二、课程改革在不断推进,我们使用的教材也是不理想的,所以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灵活处理教材。
关键词:教材 钻研 灵活处理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数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我们的数学教材也更新了一次又一次。面对现在的教材,我有很多的感触。对于一线老师来说,用好教材至关重要。下面谈谈我对用教材的一些看法:
一、就教材而教
我们的教材是教材组专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即使是教材中不起眼的细节都可能蕴含着特定的教学意图。因此在备课时,我们要仔细地研究教材,了解每一步的含义,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真正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例如在“用列表法解决与吨有关的实际问题”一课时,我就直接选用了教材中给的例题,让学生讨论:“怎样能把所有符合要求的方法都找出来,并保证不重复也不遗漏?”学生意识到有规律地找才能不重复、不遗漏,从而引出用列表的方法进行解决。学生列完表后,训练学生自己检查:“你选出的最佳方法是不是刚好8吨?”培养学生检查的习惯。这节课的设计我就是遵循教材的设计,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解决了“运煤”问题。而且学生学会了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知道了要想不重复、不遗漏就要有规律地查找,最后还培养了学生认真检查的好习惯。可见,就教材而教也是有它的可取之处的。
二、灵活处理教材
郑毓信教授在《数学教育:动态与省思》一书中指出:“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方面,现行的任何一种教材都不能被看作完全理想的,它必然地有一个发展和改进的过程,广大一线教师不仅可以而且也应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此来看,任何教材都有取舍增补的空间。当前,我们一线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但前提是在仔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只有了解了编者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同时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才能更好地灵活处理教材。
1.增加铺垫内容。例如,在五年级解决问题与方程的第三个例题。方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与原来的思考方式不一样,第三个例题是出现了两个未知数,这时如何解决呢?我先出示了一道原来学过的问题,让学生先来解决。然后把已知的信息变为问题,把问题变为信息,让学生去观察,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虽然信息问题变了,但等量关系式没有变,我们可以接住这个等量关系式解决今天的新知识。从而引出: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教材中的例题,有时可以直接与学生一起解决,有些需要有一定的铺垫,有了这些铺垫,学生在理解新知识时会更加的水到渠成,掌握得也会更加扎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挖掘补充内容。在前几天我听了一节课《倍的认识》,教材中是先研究胡萝卜和红萝卜的关系,认识“倍”;再研究胡萝卜和白萝卜的关系,进一步巩固“倍”的认识。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那位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挖掘补充。首先通过红花和黄花的关系,让学生明确:“哪个量是一份?一份是几个?”“另一个量有这样的几份?是几个几?”所以( )的数量是( )的( )倍。其次出现:苹果2个,桃子6个,桃子的数量是苹果的2倍,对吗?怎样改正?让孩子认识到:一份是标准,一份是多少,其它的量也要按标准来分。接着出现:8个红花,黄花可以画几个?学生出现了4种情况:红花是黄花的8倍、4倍、2倍、1倍。让学生明确了:标准变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就变了。而且发现了一种特殊情况:当两个量同样多时,一个量就是另一个量的1倍。然后让孩子自己创造“倍数关系”。通过展示明确标准没有变,红花变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最后通过做游戏和练习,总结提炼出线段图,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明确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这位教师仔细钻研了教材,对教材进行了挖掘补充,层次清晰,层层递进,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能灵活地掌握知识。三年级的孩子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我们在教学中也要逐步渗透,把知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整合教材内容。《植树问题》这一课的备课时,我发现:如果只抓住一个例题讲的话,孩子会了这道题;当把这些问题混合在一起时,他们还是不会解决,不能准确分析出它属于哪一种情况。因此我把上课的重点放在寻找不同情况下树的棵数和间距之间的关系上。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画图,讨论,发现:两端都种时,种一棵树一个间距,最后棵数比间距多1;只种一端时,一棵树一个端点,最后棵数和间距同样多;两头都不种时,一个间距一棵数,最后棵数比间距少1。然后比较这三种情况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解决书上的例题,以及后面的练习。这时,让学生重点考虑这属于植树问题的哪一种情况,分析清楚了再解决就容易多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用画图的方法以及一一对应的思想帮助理解分析问题,在今后的学习中也可以用这种解题方法。可见,如果我们把植树的这几种情况在这里都让孩子去发现并进行比较,能让孩子们更好地建构植树问题的模型,可以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材是老师手中教学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不断积累经验,充分应用好教材,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我们的教学不但“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论文作者:尹晓雪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2月总第2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4
标签:教材论文; 学生论文; 例题论文; 间距论文; 关系论文; 黄花论文; 情况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12月总第2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