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学生素质发展中的学习策略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论文,策略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在教学研究中,对“学习策略”一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人们普遍感到,学习的优化与有效靠的不仅仅是一种程序化的使学习过程严谨、学习环节到位的系统式学习,还有一种超然于程序化学习之上的,使学习者作为主体能随时监控与调整自身学习活动的能动式学习,这种能动式学习不但使学习过程有效,而且使学习者本身主动而自信。这似乎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其能动与灵活的特殊性又似乎不限于方法本身,更带有一种技巧和谋略的寓意。那么,方法加技谋是否就是学习策略呢?对此,有关学习策略的定义尚有待于作进一步的界定,但我们已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中逐步感受到了学习策略的重要性,其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学习策略在学生知识获得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而且在学生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中也同样具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学生素质形成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学习策略的特征及其形成,以期在学生有效的学习和良好的发展中寻找到一条经济而便捷的新途径。
一、掌握学习策略是学生素质主动发展的重要条件
按素质结构层次的不同,我们可把学生素质发展的目标划分为三个方面,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注:柳夕浪:《关于素质发展目标分类问题的探讨》,《教育论丛》,1993年第1期。)无论哪方面的素质,其形成和发展都可划归为经由了两大途径:一是通过学习过程,主体借助外部力量(环境、教育)不断吸纳知识、积累经验、增长能量,使个人潜能如沃土培植下的种子慢慢发芽、破土而出;二是通过实践活动,主体借助内部调控不断反省自我、修检漏洞、调整方向,使个人行为如园丁抚育下的幼苗挺拔向上,迅速到位而不节外生枝。而笔者认为,素质形成和发展的这两条途径的畅通都是与学习策略有着密切关系的。那么,到底什么是学习策略呢?
(一)学习策略的定义及特征
前面提到,有关学习策略的定义目前尚无公认的界定。有的学者把它定义为“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而有的学者则把它定义为“是选择、整合、应用学习技巧的一套操作过程”;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有目的地影响自我信息加工的活动”或是“有意识地调控学习环节的操作过程”等等。(注:史耀芳:《浅论学习策略》,《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年第3期。)不同的学者对学习策略定义的表述用语各不相同,但仔细分析,我们却能从不同的定义表述中得出有关学习策略的共同的思想和特征,即学习策略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按步就班的学习过程,也不仅仅是学习活动的一个环节,它是一种主动的、超越于一般的学习程序之上的,但又紧紧监视与调控学习活动的一套操作系统。鉴于此种分析,笔者认为,所谓学习策略,应该是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针对一定的学习任务,依据学习的一般规则,主动对学习的程序及工具、方法进行有效的操作,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一种操作过策系统。具体来说,学习策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学习策略的艺术性特征。所谓“策略”意指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1978年版,第109页。)那么,学习策略显然就应当是根据学习活动的发展变化而采取的适合于学习活动规律的方式方法。当然,这里的适合于学习活动规律的方式方法,并非是指拘泥于一般的学习程序或套路的方法。尽管学习活动可以有一套的规则、程序或步骤,学习策略也并不排除对规则的运用,但学习活动又是因人而异、千变万化的,而学习策略最讲求的也是一个“形势发展”。因此,那种一般性的学习方法或技能并非学习策略的本质特征,在学习策略意义上的方法往往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是独特的、新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策略是带有艺术性的。
2.学习策略的主动性特征。贯穿于学习策略实质性的东西实际上是它的主动性特征。我们都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主动和被动之分。被动学习或称机械学习往往是以死记硬背的呆板的程序为特征的,谈不上学习策略;而主动学习或称有意义学习则非常注重学习策略。如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就非常重视学习者自身对学习过程的操作和控制,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倾向与行为作为有意学习的重要内部条件。所以,主动性学习必有其一定的学习策略相伴随,而学习策略之精神实质就是它的主体意识的明确和主动性的发挥。
学习策略的主动性特征主要体现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能动性和控制性方面。也就是说,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能动把握,是对自我学习活动的一种调整和监控,其调控的方式可以有两种:或者是学习直接干预学习环节,达到学习目标,或者是通过提高自身的认知功能,间接地达到目标。(注:史耀芳:《浅论学习策略》,《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年第3期。)
3.学习策略的对策性特征。学习策略总是在学习者面对具体的任务时,为解决具体的学习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方式,它具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学习策略,当然也要遵循一般的学习规律,采用或借用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它是针对一定的情境、目的,以及材料的特点,有选择地把这些方法加以具体化,从而相对地找到一种最优化的方法,最终形成一套有效的对策和对象性明确的操作过程。所以,学习策略对学习问题的解决,并非只看问题的“症状”而被动地满足于一般性的“消炎”方式,而是要分析问题的“病因”,力求主动地找到一种特效的最佳方式。
(二)学习策略在学生素质形成的两条途径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策略既是一种学习思路,也是一种操作措施。因此,联系学生素质形成和发展的两条途径,我们就不难看出学习策略在这其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及重要作用。就学习过程而言,学习者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过程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内化形式,不断将人类现有的一切据为己有;二是通过外化形式,主体运用心智技能不断解决现实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而这两个方面又是互为基础、密不可分的,它们所构成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知识与能力本身的关系问题。因此,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往往是通过内化与外化两种形式的反复交替才逐渐得到累积和提高的。而我们认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除了受学习过程本身的影响外,还同时受到学习者自身学习素质的影响,这种学习素质不单指个体作为人所具有的先天的学习潜能,还包括个体在后天的学习实践中所形成和掌握的各类学习的技能和技巧,这其中我们所强调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学习策略的掌握。
目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点最为突出:第一,学习方法单一、呆板,致使学生的学生活动枯燥、低效,付出的努力与得到的成绩不成比例,由此导致“厌学”情绪的增加;第二,缺乏必要而基本的学习方法,没有学会学习,一些学生处在智力不差但成绩低的“学习失能”状态,或成为智力发育迟滞、知识贫乏的“学困生”。因此,就这两点而言,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的问题就尤显急迫和重要。学习策略的研究恰恰就是针对学习效率问题及“学习失能”问题而兴起的一种有关“学法”指导的问题研究。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的接受和被动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注:张天宝:《试论主体性教育的目的观》,《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6期。)学习策略的最主要的特征也就是在于它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从内化的学习来讲,无论是学习的量还是质,都有赖于学习者对学习策略的运用。我国有学者认为:“学习失能”多半是由于学生主体的社会——情感、个性因素造成的,如性格上的退缩、行动上缺乏耐力和远期目标、作业兴趣偏低等。(注:袁登华:《“学习失能儿童”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1989年第1期。)学习策略的主要功能就在于,它可以通过对学习方法的积极运用,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性格特征,从而导致行动上的主动和坚定,带来学习成效的大幅度提高。这不仅使学习过程扎实有效,而且也为学生素质的主动发展创造了基本的条件。就外化的学习来讲,学生对心智技能的运用,本身必须有学习策略的指导和监控,才能更好地面对外部环境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迅速而准确地对这些问题进行判断、加工和处理。因此,学生学习素质的好与差,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在于他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对学生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从间接的角度来讲,是通过对学习过程的促进而奠定了学生素质形成的基本通路;从直接的角度来讲,由于学习策略是构成学生学习素质的一个方面,而学习素质又是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方面,所以,从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形成中的中介作用来看,学习策略不仅仅是学生素质的一部分,而且也为其它方面素质的主动发展创造了条件。
再就主体的实践活动而言,知识的掌握是学生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广义的学习不单指学生对人类遗传的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也包括对社会规范与技能等方面的学习。凡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使个体行为发生持久性变化的活动都可称为学习。因此,学习策略的作用也同样体现在广义的学习中。主体的实践活动既是广义学习的一种形式,也是学生素质主动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具体来说,主体的实践活动中人有不同思想活动和行为表现,而人的任何思想和行为又都是受人的意识活动支配的。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而且这种意识往往是有目的的、自觉能动的。我们都熟悉马克思的一段话“……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页。)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表明:动物,包括高等动物黑猩猩在内,是没有真正的意识的,就象有的心理学家在观察研究中发现的那样:黑猩猩能够对照自己在镜子里的形象除去脸上的有色标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自己的行动,但它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意识。这就是人的智慧之所以高于其他一切动物的一个主要原因。而主体的实践活动靠的也正是人的这种独一无二的意识。
那么,学习策略在这之中又起着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学习策略既是一种行动的对策,又是一种意识的控制方式,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中,学习策略实际上是以一种自我意识的形式出现的。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活动是主体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的一条重要途径,而一旦自我意识形成或确立,它又是主体主宰和控制自身活动的最强有力的方式。包括狭义的学习活动在内,凡与主体自我发展有关的一切活动,实际上都有自我意识的参与和控制。目前已有许多学者研究证明:自我意识与学生学习的效果有着密切的相关。除此而外,学生个性的发展、自我教育能力的增强概莫能脱离自我意识这样一个重要基础和前提。实际上,学生素质形成的重要方面——自主意识、自主能力的形成本身就是由自我意识发展而来的。因此,掌握学习策略,具有正确而清晰的自我意识,这不仅是使学生学习过程与实践活动富有成效的基本条件,更是使学生素质获得主动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学习策略的形成及训练分析
学习策略不同于一般的学习方法,它不是一种纯客观的、外在的可以照般照套的模具,而是一种个人的、因人而异、因势利导的操作对策系统,它与个人的素质、认知水平及自我意识水平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习策略水平的高低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水平高低的体现。因此,学习策略的形成,实际是一个较为缓慢而复杂的过程,它与学生其它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一样,是一种渐进的、累积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那么,要充分认识学习策略的形成过程就还需先了解一下学习策略的构成与内容。
(一)学习策略的组成要素
从广义的学习概念出发,笔者认为学习策略应由以下几方面要素所组成。
1.学习状态。所谓学习状态主要是指:“人在学习时生理、心理、特别是大脑所处的一种综合状态。它由供血供氧状态、注意状态、情绪状态等等构成。”(注:(钟祖荣:《古代学习论与当前教育改革》,《中国教育学刊》,1992年第1期。)注意状态一般与人脑紧张而稳定的意识状态有关,而情绪状态则一般与人的主导心境有关。
2.认知能力与学习方式。认知能力主要指一般的认知水平及其发展状态,如观察、记忆、思维等品质方面的特征;也指一些具体的技能技巧,如读、写、算的技能,组织、表达,操作、创造方面的能力等。学习方式主要由一般的学习方法组成。
3.认知策略与学习技巧。人在认知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认知能力,增长了各种各样的才智,认知策略实际上就是对自身才智与能力的利用能力或称指导方式。这是一种“特殊的、非常重要的技能,是学生用来指导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能力”,如在认知信息加工模式中,认知策略对认知能力的调节作用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哪些特征;(2)如何编码以便于提取;(3)如何从事问题解决过程;(4)怎样才有利于迁移。”(注:施良方:《学生认知与优化教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
4.元认知技能与自我评价。元认知是作为一种监控系统而超然于学习过程之上的,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系统的全面了解与整体的监控和协调。有的心理学家把它称其为自我意识或自我控制。具体来讲,元认知由三部分构成,即: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及元认知调节和监控。元认知知识是指人们所获得的与认知活动有关的那部分知识,它涉及人类智力及其活动。在这类知识储存中,有些具有陈述性质,如知道自己记忆力很差;有些则具程序性质,如知道什么时候凭借什么方式来弥补记忆力的不足。元认知知识大致又可分为关于人的知识、关于作业的知识和关于策略的知识三类。元认知体验是指从属于认知活动的认识体验或情感体验,它可以在认知活动之前、之中或之后的任何时候发生,但当个体在期望对自己的认知作出仔细的、有意识的监测和调节时,这种元认知体验就似乎特别可能发生。(注:J·H·弗莱维尔:《认知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33-137页。)元认知调节和监控则是由学生在试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用的自我调节机制构成的。如,计划自己下一步的行动;检索自己可能要使用的各种策略的结果,监控各种行动的效用,检验、修正、评价自己的学习策略等。(注:施良方:《学生认知与优化教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元认知技能除了具有自身的结构系统外,它同时也是由一些从属领域构成的,如元记忆技能、元领会技能等。
(二)学习策略的形成过程与途径分析
学习策略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单纯的形式训练所能奏效的。它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紧紧联系在一起,是随主体学习活动的逐渐深入和丰富而形成、扩展起来的。如我们讲到的元认知,虽然它是超然于学习过程之上的一种调节和控制,但却不能脱离学习过程而单独形成技能。学习策略的形成,应该说是一种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第一,学习者要在知识的学习中发展一般的认知能力,掌握一些常用的、基本的学习方法;第二,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提炼自己的心智技能,并把外在的学习方法逐步内化为具有个人特色的学习方式;第三,就是主体在利用心智技能与其独特的方式解决外在的一系列问题中,从其活动的结果反窥所用方式与技能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寻求进一步有效学习的技能、技巧或对策;第四,通过对新的学习时机与分寸的把握,再加上一定方法的灵活运用,逐步形成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活动计谋,即一种融情境与个性为一体的学习策略。
具体来说,在学习策略的形成中注意把握和利用以下几条途径,会使其过程更为有效和顺畅。
1.教师指导。从学习状态的调整、学习方法的运用到元认知技巧的掌握无一不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求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求教师教学生会学,而重学法的指导,则是教学生会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言,他们对学习策略的掌握也脱离不了教师的指导。已有实验研究证明:中小学生往往还不能利用自己的经验来帮助他们选择较有效的策略,他们对教师告诉的策略有种依赖性。(注:施良方:《学生认知与优化教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尤其在认知策略、元认知技巧的掌握方面,更是如此。当然,学习状态的引导也不容忽视,这是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发挥智慧潜能、创造新的学习对策的一个必要的前提和保障。
2.问题解决。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活动,问题解决不但可以使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所提高,而且随着问题解决过程的展开,个人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都会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尤其是对认知策略及元认知技巧的形成,问题解决不失为一条最有效的训练途径。所谓问题,它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即刻知道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为。问题解决则是由处理问题时所涉及的种种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构成的,它需要利用已习得的概念、命题和规划,并作出一定的组合,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注:施良方:《学生认知与优化教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由于问题解决对主体呈现了多方面的要求,不仅有知识、方法的要求,也有调节与监控能力的要求,因而,在主体经历了一系列问题解决的过程之后,其学习策略必然会有一个大的改进和提高。
3.错误领悟。这是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节与监控的一条佳径。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这看似经验之谈,实则隐含着一定的哲理。既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那么人就不应该逃避过失、鄙视错误,对于学习上的差错与失误更是如此。其实,学习的有效性不光来自于成功的操作,更来自于对操作本身的反省和总结,而错误则是人们反省自我的一个绝好机会。人们在对错误的反省过程中,不但对错误本身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也更易于认识自我,更可能由此形成相应的对策。在下一次的实践中,主体往往会以上次对错误的认识监控新的操作过程,从而逐步领会和掌握元认知技巧。
4.言语调控。在前面我们提到,元认知实际上就是一个监控系统,而监控的载体则是言语,没有言语的自我指导,个体也就不可能有自我监控的学习过程。有关研究证明:一些儿童之所以元认知活动水平较低,主要是由于他们在直接影响自我指导的言语活动方面存有欠缺。如由于不善于将思维用自己的言语准确地、操作性地表达出来,因而不能相应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再如,对于幼儿来讲,由于还不能自觉地、灵活地产生所需要的相应的言语化活动,因而他们也就很难根据学习的实际情况,灵活、适当、有效地选取和使用已具备的学习策略与技能。(注:周勇:《论言语在学生自我监控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教育论丛》,1993年第3期。)所以,加强对学生言语的自我指导与调控训练,也是促成学生元认知技巧形成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
综合上述有关学习策略的形成过程及途径分析,笔者认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和训练,既可渗透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也可设计一些专门的策略训练课程:同时,结合我国教育的现实状况,从学习促进人的素质形成的角度出发,面向学生发展的主要方面,还可采取分类推进的方式,如从文化知识学习、社会规范学习及运动技能学习的不同方面,实施策略的训练和迁移;另外,根据学生在不同时期获取知识的主导方式的不同及年龄特征的差异,还要注意策略训练的分层要求,使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学习策略的形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