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线制”实施十周年回顾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周年论文,院线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2年9月,国内目前实力最强劲的万达院线与美国第二大院线公司 AMC并购顺利完成。无独有偶,在2012年贺岁前夕的“分账”博弈中,国内三十院线联手与五个制片公司达成国内电影上下游之间关于票房分账的平等协商机制。前一事件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院线并购案,后一事件则意味着国内沿用多年的固定分账比例将进入动态调整的新阶段。
这两大事件出现在2012年并非偶然。自2002年6月国内首批30条电影院线正式成立运营到2012年6月底,整整10年时间,国内电影院线在摸索中壮大的同时也在不断推动影院终端快速拓展,并反哺上游制片业呈几何数字壮大。10年间,国内电影业整体规模增长了近10倍,实现了从量到质的巨变。这种巨变奠定了中国电影业在规模上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电影市场,并开始在渠道方面向国际市场延展。就在万达院线并购AMC的同时,国内院线投资商家同时也在考察欧洲的电影院线公司,未来有可能出现新的并购动作。
在看到国内院线与整个电影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国内电影业存在的种种问题,比如院线数量过多,相互间实力过于悬殊;翻牌院线改革不彻底,院线在产业链中的作用受质疑;影院投资过热,单体影院盈利能力乏力以及国内制片业泡沫严重,投资风险加剧等。电影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必然面临的问题,值得我们警觉。
从“翻牌”院线到“四个统一”的现代院线公司
国内院线制实施的10年正是我国电影业开始全方面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的10年。10年间,国内电影业各环节均得到长足发展(见表1):从最初的872座影院、1611块银幕发展到目前的3293座影院、11835块银幕,每年拿到公映许可证的故事影片从100部左右激增至2011年的558部,2012年前三季度已经达到580部,并出现多部票房达超6亿元的重量级影片;年票房从最初的9亿多元发展到2011年的131亿多元,2012年全年有望达到160多亿元的高位。
与国内各行各业的改革不同,电影业的改革从发行和制片领域延展受挫后,尝试从产业的根基,即庞大的终端市场开始。2001年12月18日,国家电影主管部门颁布《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其中对以“院线制”替代原有的层级发行网络做了具体规定。2002年,国内开始强行推进院线制,到2002年6月底,不到半年时间国内出现30多个电影院线公司。这些院线公司中,除了中影星美院线和世纪环球院线外,其他均为各省市电影公司的翻牌公司。尽管当初明文要求各院线公司要打破地域观念,“以资本或供片为纽带,由一个发行主体和若干影院组合形成院线,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四统”思路,走上与欧美等电影发达国家一样的现代院线制,但当时国内电影人对“院线制”尚较陌生。业内对“院线制”认识的逐步深入,仍源自外资影院和国内民营院线公司的实践。
港资影院和外资影院的带动。早在1999年12月,百老汇影城北京apm店(即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的新东安店)开业,之后百老汇陆续在国内打造了14座系列影城,加上UME系列影城、嘉禾系列影城等,这些不同于国内以往的礼堂式影院和本土多厅影院的新型电影院开始出现。2004年1月1日,《外商投资影院暂行规定》开始实施,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西安等七大试点城市中,外资对影院的持股比例可高达75%,其余城市则不能超过49%。这一年年初,美国华纳兄弟国际影院公司宣布与万达集团合作共建“华纳万达国际影院”,并很快在大连、天津、南宁、武汉、哈尔滨5个城市建立了5座具有五星级水准的多厅影院。
这些影院以“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运营模式让国内电影人看到了现代意义上院线制的雏形。2005年,华纳退出国内影院市场,其旗下影院由万达集团收回,并成立了国内首个民营资本全资投建的院线公司万达院线。该院线以不同于国内其他36个院线公司的新模式,发展迅猛,从当年8592万元票房、列全国院线37名到2009年创下8.33亿元票房,跃居院线榜单之首,2011年票房近18亿元,占比国内17%的市场份额;2012年成功收购 AMC后,晋级亚洲第一大院线,全年国内票房有望达24亿元。
万达院线的快速发展,让国内不少影院投资公司看到“四个统一”的威力。很快,广东大地院线、浙江横店院线、北京时代今典院线等致力于全国市场开发的民营公司纷纷涌现,并迅速成为院线中的生力军。这些院线均在成立之初就有清晰的市场定位,和“四个统一”意识。
国有背景院线公司奋起直追。在众多民营院线公司的快速发展过程中,院线成立之初的“翻牌”院线公司开始奋起直追。比如以上海市电影公司原有影院为基础成立的上海联和电影院线,曾多年蝉联院线票房榜首之位。而以北京市电影公司旗下影院为主组建的北京新影联院线,成立之初就占比北京市电影市场的80%以上。还有以广东省电影公司旗下影院为主组建的南方电影新干线院线,与上述两大院线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这些院线一方面加大对旗下老影院的改建力度,同时吸纳大量新影院,并与其他院线之间展开兼并整合,“涅槃重生”。其中上海联和电影院线与宁波市电影公司下属的影院合并,实力大增;北京新影联一度与北方电影院线联手,雄踞北方市场;中影公司与广东省电影公司、云南省电影公司等多方联手,成立中影南方电影新干线,在南方市场风生水起。
国有、民营院线大融合。随着国内电影业各环节改革的深入,以及文化产业的振兴,尤其是数字技术在电影业中的普及运用,国内的影院建设在2006年前后进入快速道。与此同时,众多民营影院投资公司与国有背景的院线公司进入合作的蜜月期,出现了国有、民营院线之间的大融合。中影集团与星美集团联手成立中影星美院线,一直稳居院线榜单前三。金逸集团牵手珠江院线,改组后的金逸珠江电影院线迅速在广东市场上与中影南方新干线势均力敌,并开始向全国市场快速拓展。保利集团则在入驻万和院线后,以后来者居上的态势迅速成长;之后不久,国内电影业再度提速,众多业外资本蜂拥而至,奥纳、奥卡、左岸、耀莱、卢米埃、恒大等纷纷成为业界新兵,他们一方面以跑马圈地的姿批量建设新影院,一方面以后来者的姿态加入日益成熟的国有院线公司,充实着国内终端市场。而实力提升迅猛的业内新锐,比如博纳、华谊兄弟、小马奔腾等也开始涉足影院终端市场的投建。
种种势力同时发力,国内的影院投建在2006年前后进入爆发期,尤其是2010年开始,国内影院投建达到惊人的热度,2010年甚至新增了近900座影院,新增银幕数多达3030块;2012年影院投建虽有所降温,但前三季度也已新增435座,全年新增银幕数仍将接近3000块(见表2)。
表2:2002年—2012年国内新增影院、银幕数趋势图
数据来源: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其中2012年数据截止9月底。
中等院线实力大增。大院线通过兼并整合实力大增,中小院线也通过种种努力实现票房产出能力方面的飞跃。其中像浙江时代、四川太平洋、河南奥斯卡、山东新世纪、江苏东方院线等国有背景的中小院线公司,也开始在“四个统一”的引领下向现代意义上的新型院线公司转变(见表3)。从2012年前三季度各院线的票房总量不难看出,以往被认为实力在中等规模的大地院线,目前已经具备年产出10亿元以上票房的能力。该院线目前的影院数已经突破300座,银幕数超过1000块,是国内最早银幕数超过1000块关口的院线。而以浙江横店集团为投资主体的横店电影院线,今年的总票房也有望摸高6亿元,同比增速超过60%。这些中等规模院线实力的迅速扩容,有效地填补了地域市场发展的不平衡,为国内电影市场的整体提速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以国有资本为背景的浙江时代电影院线、四川太平洋院线、河南奥斯卡院线等,均在立足本地市场的同时向全国市场拓展,并全部跻身年票房5亿元以上的规模,为国内电影院线的整体提升打下了基础。
终端市场大发展:10年增10倍。各个院线公司的迅速成长,让国内的终端市场迎来大发展:2002年,国内只有不足900座电影院、1600块银幕,但到2012年9月底,国内的在营业影院已达3300座,银幕总数近12000块(见表4)。与院线制成立之初大部分影院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不同,如今国内的3300多座影院遍布在全国各城市,甚至县城和乡镇。仅以河北省为例,该省在经营的县城影院达130座,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以往的市场空白区。而大地院线旗下的300座影院,绝大部分位于非省会城市的郊区县。这些影院的出现,让全民观影成为可能,而院线制正是终端市场快速发展的重要推手。
终端市场反推电影发行和制片环节升级
终端市场是整个电影业的基石,与终端市场同步发展的还有国内的观影人群。在2002年,国内城市影院的可统计观影人次只有几千万,但到2011年,国内城市影院的可统计人次多达3.6亿人次。2012年前三季度,国内的观影人次已达3.3亿,远超去年同期,全年观众人次有望突破4.5亿。
表4: 2002年—2012年国内影院、银幕数趋势图
数据来源: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其中2012年数据截止9月底。
由放映终端和观影人群组成的市场基础的不断拓展反作用到制片环节,并对人市影片数量和上游制片水准提出更高要求。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市场容量增大,对入市影片渴求超过以往,2012年入市影片的数量将达300部左右,其中国产影片数量将突破200部;其次,市场具备细分的基础,对影片类型的多样化有了要求,比如惊悚片、动画片、喜剧片、爱情片等各种类型影片开始拥有较为固定的观影人群,为影片的类型化生产打下基础;第三,影院观影条件,特别是设备等硬件的升级,以及众多高制式影片,比如3D、巨幕影片与相应的放映设备完美融合,进一步推升了观众的观影期待。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对高水准影片的渴求度提升,要求制片环节必须提升品质。
这些因素作用在一起,推动着国内电影业各环节之间产生化学反应,从而推动整个电影业国模迅速升级:2002年前后,国内制作完成的影片徘徊在100部左右,但到2011年,国内出品的故事影片数量达558部,今年前三季度已达580部,全年产量有望突破700部;2002年,国内的票房跌至10亿元以下低谷,但2011年的可统计票房则冲至131亿多元,2012年前三季度高达121.8亿元,全年有望摸高160亿元(见表5)。
表5:2012-2012年票房及出品故事影片数量趋势图
数据来源: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其中2012年数据截止9月底,影片数量仅指故事影片。
院线制推动影院终端
院线制在推动电影产业升级的同时,不仅带来了电影院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同时促使电影院的管理运营从粗放型转向现代意义上的体验经济转变。在影院的硬件设施方面,现在的电影院无论从影厅设计、音响、银幕、放映机、装修等各个环节均进入国际一流行列。尤其是国内影院的数字化更新换代,走在国际前列。在国内目前的12000多个影厅中,支持数字放映的影厅超过11000个,支持3D电影放映的影厅达到8565个。此外,各种巨幕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目前国内共有IMAX巨幕影厅87个,中国巨幕影厅8个, X-LAND 12个,POLYMAX 2个。影院硬件的大幅提升,让各种具备视听冲击力的影片在电影院大银幕上的魅力得以充分释放,在吸引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的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新的文化娱乐消费体验。这些都是当前电影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基础。
在影院的软件方面,在目前影院设备先进、影院用地租金走高和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的现实处境中,各院线对影院的运营管理开始从原来的注重售票等粗放经营,转向影院多功能开发以及观众观影体验的优化等现代影院的新思路上。无论影院的售票大堂、卖品部、洗手间、走廊,还是贵宾区和影厅里,新型的多厅影院均开始借鉴星级酒店的管理服务模式,为观众提供更为舒适的观影氛围和休闲娱乐条件。而在数字化发展的当下,很多影院开始推出网上售票和手机客户端服务,这些都将让看电影变得更为便捷愉悦。
尝试国际接轨从终端影响国际银幕格局
国内院线制10年发展,从终端开始推动国内电影业实现升级。而院线在管理理念和运营实践中,也在不断缩小与电影发达国家的距离。国内巨大的电影市场,成为国际银幕的巨大黑洞,吸引着各个国家电影人的目光。并将从以下几方面影响着国际大银幕的格局:
首先,国内电影市场连续10年的高速发展,吸引众多国际影人前来中国寻求发展。无论《阿凡达》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还是《变形金刚》的制片人汤姆·德桑托,他们到中国的频次将越来越多,并把项目和制作基地安营扎寨在中国市场。
其次,国内市场的蓝海,让欧美各大电影企业相继进驻,并将与中国电影企业的合作。众多重量级合拍片的出现以及梦工厂等好莱坞六大公司纷纷进驻中国就是明证。除了中国元素凸显的《敢死队2》《钢铁侠3》,目前在筹备的《封神天下》《孙子兵法》等瞄准全球市场的合拍片,均是以中国故事和中国本土企业为主。
第三,国内的院线公司已经跃跃欲试,从终端打通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现在不仅万达迈出了坚实的一部,国内已经有院线公司相继考察了英国的第三院线公司和韩国的希杰娱乐,未来国内院线公司与国外院线公司的并购绝不会仅万达一家。
经过院线制十年的大发展,让电影院成为不少城市的文化地标,让电影走进千家万户,让看电影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选择,从而让电影产业真正成为文化产业的龙头,具备一定的影响力。与此同时,中国电影产业也开始登上国际大银幕,以多种方式参与到国际竞争,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之一。
国内电影院线作用再认识
国内院线从运营理念及规模方面均今非昔比。除了万达院线、大地电影院线、横店电影院线、金逸珠江电影院线等直营影院为主的院线在实现“四个统一”的前提下,开始整合资源,并开始主导市场之外,像中影星美和中影南方等国有背景的院线公司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意义上的“翻牌”院线,并已经开始向业内输出先进的影院经营管理经验。而像四川太平洋、河南奥斯卡等中小院线公司,也通过“四个统一”积累起较高的品牌美誉度,并摆脱了原来的地域局限,成长为面向全国的院线公司。
这些都是业内重新反思院线公司在整个行业中的作用。他们已经不仅仅是原来沟通发行方与放映方的传声筒,而成为可以影响上游制片与下游放映端的重要环节,并将对国内目前的发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发行放映的单一格局,实现差异化发行放映的新格局。在2012年底国内院线公司与五个电影制片发行公司关于分账比的博弈中,最终30多个院线公司联手捍卫3400多座影院方的利益,并与制片方达成双赢的结果。这些都说明院线公司在当今产业链条中的重要作用。
但同时也要看到,目前国内院线公司多达45个,当初希望通过发展过程中实现兼并整合的愿望并没有实现。而且为数众多的院线公司中,年票房在前20名的院线公司占比市场份额的90%以上,还有很多院线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加之当前影院用地租金和运营成本不断高涨,这些都让其他20多个院线公司的生存发展举步维艰。与此同时,在以加盟影院为主的院线公司中,票房产出能力较强的加盟影院处于强势,院线的管理输出能力相对较弱,进一步弱化了院线与影院之间的纽带关系。“翻牌”院线带来的地域势力割据后遗症,在当今的市场上依然存在。这些均亟待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