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梅 广西玉林市兴业县山心镇山心中心小学 537800
摘 要: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课堂教学朝着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新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课堂 提高 有效性
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教学都是教师永恒的共同追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具体做法如下:
一、激发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望
兴趣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欲望和意向,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机和欲望。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只有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乐于学,才有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获取更多的有效知识。
如教学“可能性”这一节,教师上课时说:“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主持人,大家认识他是谁、喜欢他主持的什么节目吗?”当教师拿出李咏的相片,学生一下子就会认出,并说出喜欢他主持的“非常6+1”和“幸运52”,有些学生还会说出“非常6+1”的砸金蛋等等。教师问:“给你一个金蛋让你砸,会出现什么呢?”学生发生争论:可能会出现“金花四溅”,也可能不会出现“金花四溅”。这就是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
二、开发学生思维,引导主动探索
现代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创造。只有学生的思维发散出去,学生才能去创造。思维,是人类智慧的源流;思维,是一种深刻的体验;思维,是推进有效学习的内部动力。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去主动寻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学生还能通过自主探索学会数学思维,促使知识与技能、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形成、发展。
如“比例尺”这一节内容,学生已有比的知识和对地图、平面图的初步了解,在很容易地在纸上画出同样大小的三角板后,通过比较,得出“图上的边长∶实际的边长=1∶1”。这时教师问:“你能把一个长50米、宽30米的篮球场同样大小地画在纸上吗?”学生面面相觑,小声议论着。当学生说出“篮球场太大,纸这么小,画不下一个篮球场”时,说明思维矛盾已经产生。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能力借助思考予以解决,会主动去探索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引出教学内容——比例尺。
三、和谐课堂气氛,释放个体潜能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养自己的信念、意识。此外,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可以消除紧张的情绪,抑制学习中的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兴趣,使内心世界变得活泼,从而有效地改善他们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和实践能力,个体的潜能也会得到释放。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四、优化课堂练习,加深知识理解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教材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品格、身心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还可以获得反馈信息,检验学习、教学的能力,提高评价教与学的水平。
优化课堂教学必须研究课堂练习的优化。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依据,从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练习,做到重点突出、精益求精、机动灵活、逻辑性强,使课堂练习得到优化。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课堂教学朝着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新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钱梦龙 《教育艺术是影响人的艺术》。
[3]阎承利 《教学最优化艺术》。
论文作者:卢 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6月总第20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8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思维论文; 学生学习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积极性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6月总第20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