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安徽农业大学林字与园林学院 安生合肥 230000
摘要:文章以城市荒野景观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这些荒野景观的发展历程、设计手法以及形成环境带给使用者的印象与感知。荒野景观的理念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追求,更是一种践行的态度,设计师们包容且多元的设计理念表现出对时间的尊重。文章以苏黎世大学耶荷公园景观设计为例分析说明了生态单元在荒野景观中的发展、作用,希望能给同行们一些有用的启示。
关键词:荒野、生态单元、景观再现
1、荒野景观的研究发展历程
荒野在我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中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但是在西方特别是美国环境伦理学研究过程中,已经成为讨论的热点之一。罗尔斯顿把他的环境伦理学探索,冠名为“哲学走向荒野”[1]。
我国对荒野的认识多年来存在误区,传统观念认为,荒野是没有价值的地区,或应当被开发的地区。这在建国初期,就体现在黑龙江开发“北大荒”和大规模砍伐原始森林的“大跃进”运动中。但是,自从1998年我国长江、松花江和嫩江出现的特大洪水,以“铁”的事实揭示荒野的意义以来,我国环境决策意识由“浅生态学”开始向“深生态学”发展。荒野的保护开始纳入国家重点实施计划。2000年我国国有重点林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2001年国家对扎龙湿地第一次实施“生态供水工程”。荒野的生态价值悄然进入我国环境决策的视野[2]。
但是荒野环境以怎样的方式与城市环境和乡村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联想我国近几年出台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湿”的政策,表明我国的荒野保护的实践已经走到理论的前面。但是我国至今没有展开对荒野的调查和统计,因此我们不知道有多少荒野。人们对荒野的传统看法还没有彻底地改变,现在看来,停留在部分层面的森林、湿地、草原和江河的管理,不能等于那些部分之和的整体荒野的管理。所以,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应当明确荒野的意义,迫切需要恢复荒野的名义,尊重荒野的内在价值和持续存在下去的权利。
2、荒野景观的含义
荒野一词,英文是“wildness”,狭义上,它是指荒野地;广义上,它是指生态规律起主导作用,没有人迹,或有人到过、干预过,但都没有制约或影响自然规律起主导作用的非人工的自然环境。如原始森林、湿地、草原和野生生物生存的迹地等。荒野在哲学认识上是被遗忘的角落,但荒野的生态功能和不可取代的价值,已经引起世界各国有识志士的关注。因为荒野具有如下一些特点:源发自然性与建构自然性,多样性与统一性,稳定性与波动性,局部斗争性与整体的和谐性。
现在我们听到许多保护荒野的呼声,不少地区还提出并总结出恢复和重建荒野自然的“经验”,但是,不少地方对荒野自然的认识失当,甚至相左。如有些地方在原始草原被破坏后的治理,不是采取“遵从自然”的方式种草,而是硬要植树造林;一些地方的原始湿地被破坏后的恢复,不是自然而然地顺其水土,而是硬要种树;事实上,在任何荒野地区,自然次生的森林远比人工林有生长优势,而且恰恰是荒野自然生产力的强大威力,才能使荒野真正恢复生态。所以,在荒野地区保护荒野不在于造多少人工林,而在于防护人为的破坏。
3、荒野景观四种类型
3.1映像的荒野
映像化的荒野更像设计师对荒野的一次成像,是一种抽象化和剪辑化的人工自然,它作为一个场景丰富了城市人群对荒野的想象。这样的荒野景观更多的体现为一种舞台的布景效果,强调的是观赏与体验。大部分环境要素都是人工的,只有结果呈现出自然荒野的效果,而且一般来说设计成果就是最终的景观形态,也就是说景观元素基本上都是一次成型的,如果缺少后期的人工养护,景观形态会发生改变。
3.2片段的荒野
它是指设计师截取一些自然的片段植入城市景观,在人为的景观体系中引入自然片段,使得环境体验多出了一种抽象效果。这一类型的设计有的是一个微生态圈;有的是一个自然场景;有的甚至只是采用了自然的信息片段,但无论选题如何,它们都不是一次成型的,而是需要时间来丰富和完善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再现的荒野
这是放任景观以荒野的形态自由地发展,不去进行传统意义上的一次种植带来固定不变的形象,而是通过自然的筛选和改变发展出一个具有相对稳定基因的生态圈,这里没有建造的景观,只有自然而然。
3.4标本的荒野
在景观形成的全过程尽可能的减少人的痕迹,更多是为了创造一个没有人的自然景观,强调原生环境与城市的强烈对比。设计师把真实自然标本化,成为一个展示,不需要人的参与活动,人只是一个旁观者。它提供的是一种超现实环境体验,让人们在感叹和敬畏大自然的同时反思人类自身与地球环境的深刻关系,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关系。
4、再现的荒野景观中的生态单元种类分析——以苏黎世大学耶荷公园景观设计为例
4.1设计背景
青山绿水、具有荒野气息的耶荷公园位于瑞士苏黎世市区北部,向东濒临苏黎世山森林,向西延伸跨过温特图尔公路到凯福山脚。耶荷公园中不需人工维护的植被,潺潺的溪流、乱草丛生的池塘以及奶牛牧场等自由景观元素,形成有别于一般城市公园的荒野形象。城市空间和自然荒野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互交织,共生共荣的互动使耶荷公园成为苏黎世的重要开放空间之一。
4.2设计理念
Terra方案便是设计师顺应时代精神,对“自然”的诠释:只要尊重大自然的法则和界限,自然可以是人类最好的伙伴。因此,耶荷公园是为自然生态发展和人类工作休闲提供同样便利条件的多功能区域:一方面根据地形和自然的特征为动植物群的多样化发展提供方便的生活条件和庇护所,另一方面为未来的校园师生和访客营造多样化、多层次的活动空间。
4.3耶荷公园自然荒野的形态和生态设计
根据自然发展的规律和地形特征,风景园林师塑造地形,进而营造微地貌变化,为地方生物的发展创造多样化生境。设计的种植框架是让植被慢慢发展,既允许其蔓延,也容纳出乎意外的自然发芽,在有些地方也会播撒一些当地草籽,但更多是由风、鸟或小动物来传播种子。
4.3.1地形塑造
基于对既有自然地形条件的研究,风景园林师根据水流关系和山坡坡向坡度对地形进行简洁大方的处理,主要干预手段有沿着公园边界的人工山青、将校区与公园分开的溪流通道以及衔接东西两侧公园的绿色步行桥。在公园中营造人工山脊,因地就势设计溪流渠道,设计绿色步行桥形成公园的生态通廊 [3]。
4.3.2微地貌分化
出于对动植物所需多层次生境的考虑,在公园的诸多区域配置和安排了不同类型的微地貌。采用钻土、木片、沙砾、乱石等材质地面,有些是为自发生长的植被预留的,有些是为特殊的植物种子设计的。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地带是多层次的:树桩、树根和腐烂的树枝最适合潮湿生境或水中,它们促进小环境的潮湿气候,为两栖类动物的藏身提供基地;沙质、钻质土和泥灰岩的土壤,以及其上散乱的石头为罕见的动物和植物提供了生境和领地。分化的砾石、岩石和砂岩为那些喜欢小气候环境和贫膺土壤条件的植物和动物提供生境。人们的活动空间与动植物的生境是交织的,穿插公园之中的林间慢跑路径、草地聚会场所、野餐与烧烤场地等为各种年龄层次人群的活动需求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外部空间[4]。
4.3.3丰富的动植物群
耶荷公园亲近自然的特性通过对当地植被的应用得到强化。根据土壤、日照以及景观层次的不同,山毛棒、枫树、像树、杨树、锻树、杉树、榆树、柳树、桦树和松树等20多种5 000多棵树木交替种植,草本植物有野胡萝卜、蓬子菜、摩香草等30多种,灌木也有30多种,如黑刺李、玫瑰等,此外还有常春藤、铁线莲、黑莓等攀援植物。
丰富的地貌和植被为地方动物提供了理想的生活环境。人工湖和湖边湿地是野鸭的家园,四季都可以看到成群的野鸭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湖中有蟾鱼游来游去。蝴蝶、蜜蜂在浓密的草地上飞舞,晚上的青蛙塘边蛙鸣一片,松鼠在像树丛里跳来跳去,为贮存像实而忙碌着。
4.4.4总结
耶荷公园的景观设计致力于自然活力,尊重和关注每一个景观元素所显示的生命。这里山林湖泊的自由形态和自然野趣与大学建筑空间的方整有序的对比和交汇,构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选择模式—易于被接受的城市中的“自然荒野”。耶荷公园为人们创造了在城市中体验几乎是荒野感觉的可能,表达了人们对于乡村的渴望以及他们的梦想[5]。
5、结语
目前虽然城市荒野只是城市景观设计的一个小的分支,但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法,一种新的城市景观体验。一直以来,景观设计师们常常在设计的最初就构想出景观建成后的形态,基本上不会留出自然界对景观进行调整的空间和时间,设计图纸就是最终结果,没有完善的过程,而且这样的景观基本上都需要后期维护。而荒野的存在是有时间维度的,它不是一件一次成型的作品,它是经过自然选择、淘汰、平衡之后的相对稳定的存在,即使没有人工维护,它也能保持其小型生态圈的平衡。它是一个展示生命过程的自然舞台,也是一片生长在城市文明里的野性空间。越来越多的城市荒野景观体现出设计师们更加多元且包容的设计思想,它的存在告诉我们文明和荒野并非对立,也提醒我们尊重自然、尊重过程、尊重时间。
参考文献
[1]陈望衡,荒野与园林——“生态园林主义”建构的思考,风景园林规划设计,20160825
[2]霍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纽约布法罗,1989: 118-143
[3]李零,侯禾笛城市空间与自然荒野的互动—苏黎世大学那荷公园景观设计,中国园林,2011 ( 9 ):10-14
[4]李雱,(瑞士)侯禾迪.城市空间与自然荒野的互动-苏黎大学耶荷公园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11(9):10-14.
[5]李加佳,蒙小英.城市中的荒野景观[J].华中建筑,2016:37-40.
论文作者:张浴鹏1,宋新月2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6
标签:荒野论文; 景观论文; 自然论文; 公园论文; 苏黎世论文; 环境论文; 城市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