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目标的设计现状和改进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目标论文,初中英语论文,现状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美国著名教师克拉克认为,教学目标是“目前达不到的事物,是努力争取的、向之前进的、将要产生的事物。”[1]徐英俊进一步指出:“教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愿望,是对完成教学活动后,学习者应达到的行为状态的详细具体的描述。它表达了学习者通过学习后行为和特征的预期变化。”[2]教学目标发挥着导向、控制、激励和评价的功能,能够帮助教师清晰地确定教学思路,是教学的“第一要素”。
一个完整、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一般包含四个要素:对象、行为、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这四个要素体现了教学目标导学、导教、导测量的功能,即从学习者出发,清楚地陈述学习者学习的行为、行为发生的情境和行为达到的标准。
(1)对象(Audience):说明学习的主体,解决“由谁来完成行为”的问题。
(2)行为(Behavior):说明在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获得怎样的知识,具备怎样能力,态度会有什么变化。解决“能做什么”的问题。
(3)条件(Condition):说明影响学习者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或范围。这是完成行为的前提,它表示学习者在完成规定行为时所处的情境,即“该在哪种情况下评价学习结果”。
(4)程度(Degree):学习者达到教学目标的最低表现标准,可以从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进一步说明行为要达到的水平和程度。解决“做得怎么样”的问题。
一、初中英语教学目标的设计现状
依据上述教学目标制定的原则,笔者对北京市8个初中英语教学设计中的目标案例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这8节教学设计分别来自北京市的4所中学。从办学条件和生源条件来看,较好的2所,中等的1所,较弱的1所。每所学校的案例各2节。执教教师中,教龄10年以上的有3人,5~10年的有2人,5年以下的有3人,基本上代表了不同类别学校、不同专业素养水平的教师。具体内容见表1。
1.教学目标的语言
教师选择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述教学目标,有的用中文,有的用英文,还有的在同一篇目标描述中既用了中文,也用了英文。在8个案例中,共涉及教学目标32条,其中中文表述19条,占59%;英文表述13条,占41%。在中文目标中,教师多数使用“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在本节课结束时,学生能(够)……”的句式进行表述;在英文目标中,教师多数使用“Th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的句式进行表述。这两种方式都有利于清楚地表述出课堂学习活动结束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2.教学目标的主体
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应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3]因此,教师应以“基于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为指导思想来制定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教师要从学生的视野去观察课堂、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学生为主体表述教学目标。在32条教学目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有30条,占94%;以教师为主体的有2条,仅占6%。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教师已经从教学目标的表述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3.教学目标的维度
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的描述涉及“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五个维度。[4]8位教师中,多数都从知识目标、技能/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等三个维度表述了教学目标。在32条教学目标中,涉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方面的有26条,占81%;涉及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的有5条,占16%;还有1条目标的维度被标为“过程与方法”,其表述为“自主学习,同伴交流、合作,感知体验”。可以看出,教师普遍具有从多个维度描述教学目标的意识,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已经从过去单一或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注重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技能、丰富情感态度,从而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4.教学目标的动词
教学目标表述的核心就是动词。在8个案例中,教师共使用了14个不同的中文动词和10个不同的英文动词,具体内容见表2。
教师要遵循“具体、清晰、可操作、可测查”的原则,选择恰当的行为动词,以此反映出学生“学会了什么”或者“能做什么”的学习结果。中文动词中,符合这一原则的行为动词有4个,分别是“用……做”“写出”“描述”“介绍”,占29%;英文动词中,符合这一原则的行为动词有3个,分别是“write a short passage of” “retell the story” “describe”,占30%。多数动词都比较模糊、宽泛,例如“了解”“理解”“掌握”“听懂”“读懂”“use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等,所对应的目标达成程度不清晰,很难具体反映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学会了什么样的知识和提升了什么样的技能,这些动词代表的能力无法在一节课中达成,也无法得到检测。还有部分动词虽然是具体的,例如“审题”“谋篇”“问答”“practice…ability” “answer the questions”,但是其对应的行为并不是课堂学习的结果,而是课堂学习的活动,依据这样的教学目标去开展教学,教师很难判断和确认学生是否达成了教学目标、完成了学习任务。还有个别教师只使用了名词表示学习内容,缺乏相应的行为动词,例如“new words and phrases” “imaginary situation”,无法看出教师对学生学习之后的预期结果具体是什么。综上所述,由于教师动词选择不当,造成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目标不实,学习策略目标游离以及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目标贴标签等现象。
5.教学目标的程度
在8个案例中,有些教师虽然明确了行为的方向,但是缺乏对行为程度的描述,没有对行为起到补充和限定的作用。例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了世界各地的假期”,这段话仅仅是对现象的描述,并没有明确指出在本节课的学习结束后,学生在文化意识这个维度上“学会了什么”或者“做得怎么样”,用这段话也很难检测本节课上学生是否在文化意识方面有所收获或者有所进步。有的教师也具有对行为程度进行界定和描述的意识,但是所使用的词语比较模糊,并不能真正对行为起到补充和限定的作用,例如,有位教师在“知识目标”中进行了如下表述:“进一步使用现在进行时描述日常生活事件”。“进一步”确实体现了本节课语法教学不同于小学阶段同一语法项目教学的定位,但是,对于“进一步”是指会运用更多现在进行时句式描述日常生活事件,还是指从运用现在进行时的单句过渡到语段、语篇进行对话和叙述,却体现得不够明确。
二、改进教学目标设计的建议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北京市初中英语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基本能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学生在历经课堂教学活动后的多方面变化,但是教学目标叙写不明确、表述空泛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为了设计出具体清晰且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前可以反复追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学生学完后将能做哪些他们以前不会做的事?第二,如何观察、测量这种变化?这里的“做”代表的就是预期教学效果,即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了回答好这两个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促进教学目标的准确预设和有效生成。
1.解读文本
教师要深入细致地研读教材。一方面,透彻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教材编写的思路并从话题、结构、功能、任务、文化、策略等不同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思考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关注语言在形式、意义和功能三方面的和谐统一,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恰当的语境中形成语感、正确运用语言;另一方面,深入挖掘教材文本的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区分层次
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全面分析各类目标的层级水平,服务于不同学习基础和水平的学生,使其都能获得认知结构、思维品质和情感态度的改变。教学目标的层次要分明、清晰有效。教师可以从两方面体现目标的层次性:一方面,明确学生的预期学习结果需要通过达成不同层次的要求逐步实现从低层次目标向高层次目标的螺旋上升;另一方面,明确不同学生在目标达成层次上存在的个体差异性需要通过在设计目标时的多层次的要求得到适应。
例如:(1)大多数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这些句型(You should…; You'd better(not)do…; I think you should…; You need to…)为他人提出合理性建议。
(2)通过本课交际活动,程度较好的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上述句型及词汇提出合理、得体的建议;程度较弱的学生能够运用上述句型及词汇简单陈述建议。
(3)多数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目的、运用不同阅读策略完成阅读任务。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只有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才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
3.选择动词
教学目标的语言要逻辑清晰,切忌模棱两可。在选择教学目标的动词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预期结果,教师必须遵循“具体、清晰、可操作、可测查”的原则,使用不同的行为动词,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才能准确评价目标达成与否。对于“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学习策略”一类的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互补式的方法,把反映学生内部心理过程的教学目标转变为可观察、可测量的外显行为。以中文表述为例,动词通常分为六类,具体内容见表3。
4.明确程度
除了精心选择好行为动词外,教师还要合理确定教学目标中行为动词所指向的表现程度,通常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因此,教师要从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描述教学目标的程度,进一步说明行为要达到的水平。除了在行为动词上体现程度的差异外,还可以使用表示范围的词语(全体、大多数、多数)和形容词(程度较好的、程度较弱的)等其他方式体现对不同学生的目标达成度的分层要求。
制定教学目标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基础,也是提升学习成效的关键。初中英语教师应该特别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充分利用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持续思考和实践,在深入分析教材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表述,使目前尚显笼统、模糊的目标不断向具体、明晰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