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日关系中的“脱困”_中日关系论文

论中日关系中的“脱困”_中日关系论文

中日关系“脱困”之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日关系论文,之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日复交30余年来,国际形势和中日两国的国情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日关系也迎来了新的历史转型期。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双方应集中高度的智慧,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从两国关系的大局和各自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研究确立符合国际国内形势发展需要的平等务实、合作互利的新型国家间关系。

总体较好,问题不少,个论堪忧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在政府和民间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员往来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政治方面,两国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党、军队之间和民间团体之间建立了许多对话机制,交流频繁,渠道畅通。尤其是中日民间人士会议和中日友好21世纪委员会、中日友好交流会议等都是重要的民间对话渠道,为增信释疑、维护中日友好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经济方面,中日两国的相互依存度不断增加,两国贸易从中日复交时的11亿美元,发展到2003年的1350多亿美元,增长了100多倍。日本已连续11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已成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据预测,去年的中日贸易额有望达到170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不久将达到2000亿美元,中国有可能超过美国而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日本企业的对华投资也出现新高潮,累计合同金额559.6亿美元,实际到位金额206亿美元,共27730余项,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资和技术引进来源地。日本还是中国最大的官方发展援助(ODA)提供国,占中国所接受外国政府贷款总额的一半以上,对此中方一贯给予高度评价。近年来,部分有一定实力的中国企业已开始进入日本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投资日本。

在地方自治体及民间层次上,迄今中日间的友好城市总数已达222对;每周定期航班已达480个;双方人员往来已发展到2002年的360万人次,平均每天有上万人往来于两国之间;中国的在日留学人员占所有在日外国留学人员总数的70%,日本的在华留学人员数也一直位居前列。毋庸置疑,这些都为增进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推进两国关系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总体来说,中日关系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在经贸往来、民间交流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但也必须看到,近年来,两国在围绕历史、台湾、领土、海洋权益和安全等问题方面不时出现干扰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不和谐声音和摩擦。尤其是日本政府领导人再三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亡灵的靖国神社,严重伤害了中国及亚洲各受害国人民的感情,直接导致了两国间政府首脑数年没有正式互访和民意相互好感度下降这种双方都不愿看到的局面。

即使在表现较“热”的经贸合作与人员往来领域,较之于民间日益高涨的热情和呼声,官方在地区合作、市场准入和自由贸易协定缔结等方面的反应也过于迟钝,有关旅游签证发放和留学人员接收的政策保守,措施滞后,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也严重制约着两国关系向更高层次的全面发展。

对于当前的中日关系似可概括为“经热政冷、民热宫冷、总体较好、问题不少、个论堪忧”。若两国政府不采取果断措施而任其发展下去,很可能危及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其结果不仅不利于中日双方,也不利于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曲解+误解+不了解+不理解=信任危机

《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这三个政治文件的原则和精神为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奠定了政治和法律基础,为21世纪的中日关系指明了方向。但令人遗憾的是,中日关系非但没有健康地、持续地协调发展,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反而是“经热政冷”、“民热官冷”这种极不对称的失衡状态。分析其原因,可概括为:曲解+误解+不了解+不理解=信任危机。

所谓“曲解”,是指极少数人蓄意歪曲事实,制造摩擦和矛盾,妄图把两国关系引入歧途。如在历史问题上,日本有人故意否认侵华事实,把“侵略”改为“进入”;公然把世界公认的“南京大屠杀事件”说成是“捏造的”;说什么中国“绝对没有忘记那段被侵略的历史,有朝一日强大了肯定会进行报复”等。这些颠倒是非的不实之词,一方面等同于继续往受害国人民的伤口上抹盐,一方面是在误导日本青年,煽动对立和仇视心理。与此同时,在现实问题上又无端散布“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等,在国民中制造恐惧氛围和防范心理,诋毁中国的形象。

所谓“误解”,是指在不掌握对方真实状况的情况下,就不顾客观事实地胡乱猜测,主观推论,错误理解,从而在彼此间造成误会乃至麻烦。如前两年日本有人大谈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论”,把本国迟迟难以摆脱的经济困境嫁祸于对方;推断说日本企业基于互利互惠的市场原理到中国投资的行为将导致国内的“企业空洞化”,却闭口不谈1997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时中国从地区的整体利益出发,宁可牺牲本国的利益而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不谈中国经济的发展对日本经济的复苏作出的巨大贡献。当然,其中的一些误解和猜测已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其余的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印证。

所谓“不了解”,是指由于客观上的沟通交流和调查了解不够,仅凭道听途说或是一知半解,就主观上想当然地得出与事实不符,甚至完全违背事实的似是而非的结论。如有人怀疑中国近年公开的国防预算数字不实,增长幅度过快,因此就说中国试图“搞军事扩张”。事实上的情况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确保“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一直坚持邓小平的“军队要忍耐”的指导思想,在让军队“勒紧腰带,过紧日子”的同时,大量裁员,严格控制军费开支,国防投入并未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况且,从能力上讲,中国的经济总量不及日本的1/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日本的1/30,军费开支远不如日本的多,武器装备大大落后于日本;从战略意图上讲,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决定了其“稳定周边”的外交战略,中国既没有针对日本的扩军计划,更没有针对日本的军事活动,日本突感中国的军事威胁增大,若不是对中国情况的不了解,就只能从自身政策和心理感受上的变化找原因。

所谓“不理解”,是指对对方的行为虽已了解了,但由于种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无论如何也无法从根本上对对方的行为给予认同。如周边的国家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不认同的问题,有日本人解释这是民族文化的不同造成的,但在包括中国在内的深受日本当年侵略之苦的亚洲邻国的人民看来,这只强调了日本自身的一面,却没有考虑到受害国国民的心灵创伤,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再如,有日本人把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等同于“反日教育”,这也是出于对中国历史和国情的不理解,甚至是不了解。只要仔细研读一下中国被奴役、被侵略、积贫积弱的近现代史,事情就不难理解了。况且,中国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也并非像某些日本人所说的那样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才开始。当然,在讲到中国的近现代史时,就不能不涉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因为这是历史,是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它并不是针对日本的。如果非要说有的话,那就是从毛泽东时代起,中国的历代领导人都始终告诉中国人民把极少数发动侵华战争的军国主义分子与广大的一般日本民众区别对待,应与广大日本人民世代友好下去。否则的话,哪来大量日本战争遗孤被中国老百姓抚养成人?又何来中日邦交的正常化呢?与此相反,对于部分日本人蓄意篡改历史教科书、主张修改和平宪法第九条、把自卫队开到未经联合国授权的伊拉克战场、甚至把中国的台湾省纳入日本防卫的“周边事态”等,广大的中国人民确实既不理解,亦不能接受。

由于上述这些太多的“曲解”、“误解”和“不了解”、“不理解”,从而导致了彼此的互不信任,使当前的中日政治关系陷入了建交以来前所未有的困境。

停止曲解+消除误解+增加了解+加深理解=互信合作

对于当前中日关系面临的困境,是为中日复交付出心血乃至生命的中日老一代政治家和各界人士所没有想到的,也是每一位真心希望中日友好的两国人民所不愿意看到的。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则需要双方从战略大局出发,从利益共同点入手,从具体事情做起,立即停止人为的恶意曲解,逐步消除主客观原因造成的误解,加强多层次的交流沟通以增加了解,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以加深理解,通过排除障碍,达成共识,共同创造“经热政热”、“民热官热”的和谐氛围,推动中日关系的全面、健康、协调、持续发展。为此,就要做到:

——恪守各项原则,维护政治基础。中日双方都视对方为重要的国家,视中日关系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为建立和发展中日间平等务实、成熟稳固的新型国家关系,双方就必须严格遵守《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共同宣言》等三个政治、法律文件所体现的原则精神,维持和巩固由三个文件构成的政治基础。“反省历史,永不再战,尊重主权,反对霸权,和平友好,合作发展”是三个文件的基本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日本要对那场侵略战争切实进行深刻的反省,以及用实际行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彼此换位思考,创造良好环境。如何认识历史和日本将走什么样的道路,绝不单单是日本的内政问题。要想取得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邻国的理解与认可,在日本首先拿出诚意的同时,还需要双方设身处地,换位思考,遇事多考虑对方国民的感情,多从两国关系的大局着想,为消除疑虑、增加互信创造良好的社会和舆论环境。在这方面,负有重大责任的政治家、舆论界不仅要注意自身的影响,凡事三思而行,做中日友好的促进派,而且对于一些错误的观点要及时加以批判,对于一些不当的言行或过激的情绪要循循善诱,多做解释、说服和教育工作,确保中日关系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巩固既有成果,扩大共同利益。在论及今日中日关系之际,人们往往看负面的问题多,看正面的成果少,有些甚至以偏概全,以点遮面,给人以悲观的印象。但实际上,中日复交30余年来两国间在多个领域里所取得的成果是巨大而又斐然的,甚至是令其他双边关系望尘莫及的。关键是我们要用唯物主义的两分法去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地看待目前的中日关系,在重视并积极解决这些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分歧与问题的同时,充分肯定业已取得的战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寻求和扩大双方的利益共同点,从而为两国关系的更大发展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开拓中日友好合作、互利双赢的新时代。

——加强民间交流,确保世代友好。中日两国有着长达两千余年友好往来的悠久历史和长期的民间交流传统。战后,由于种种原因,两国之间竟有27年处于极不正常的状态,是民间交流在非常困难的环境下开启了中日交往的大门,并通过“渐进积累”推动了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实现;中日复交后,民间交流的阵营迅速扩大,与政府间的交流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促进了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全面发展;冷战后,随着形势的变化,中日民间交流顺应时代潮流,互惠互利,脚踏实地,始终不渝地致力于中日友好和两国的繁荣与发展,为两国关系逐步走向成熟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

——提高战略对话层次,推动东亚共同体建设。已过而立之年的中日关系,走过了复杂而又曲折的历程,既形成了互相依存、无法割舍的共同利益结构,也埋下了一系列矛盾和摩擦的火种。但每当矛盾和摩擦出现时,由于两国间存在着诸多的利益共同点和坚实的民间友好基础这种抑制因素,通过双方的具体对话总能以理性思考战胜感情冲突,使中日政治摩擦得以保持在可以控制的一定范围之内。然而,这种就事论事、临时抱佛脚的消极对话方式只可暂缓矛盾与摩擦,却不能标本兼治、一劳永逸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需要中日开展更高层次的战略对话。

中日的未来在亚洲,亚洲的未来在于中日合作。为实现中日的战略和解与合作,双方在提高战略对话层次的同时,有必要共同推动东亚共同体这种多边合作的进程和妥善处理与美国的关系。这是因为,东亚共同体的建设不仅是时代的潮流和呼声,有利于地区的共同繁荣、发展与和平,而且通过共同参与,也有助于扩大中日的利益共同点,有助于培养双方的亲和力、认同感和一体感,有助于逐步消除彼此间相互猜疑的心理障碍。

展望未来,中日关系面临着许多历史性机遇与挑战。中日两国应抓住大好机遇,共同迎接严峻的挑战,为了各自的利益和共同的繁荣,也为了东亚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加强战略对话,跨越分歧障碍,朝着合作友好、互利双赢的共同目标携手共进,开创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

标签:;  ;  ;  ;  ;  ;  

论中日关系中的“脱困”_中日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