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三个转变促进素质教育&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之我见_素质教育论文

实现三个转变促进素质教育&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之我见_素质教育论文

实现三个转变 推进素质教育——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管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见论文,教学改革论文,素质教育论文,中学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的一个具有时代要求的概念。它是以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基本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是对教育本质认识的一大进步。它与“应试教育”比较有两点明显区别:一是功能不同。应试教育是选择教育,为了筛选人才,必须采用淘汰制,因此不可能面向全体;素质教育是合格教育,是为了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达到合格公民必须具备的良好素质。二是目的迥异。应试教育只是为了升学,以分数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造成学生为考而学,教师为考而教,急功近利,乃是教育上的短期行为;素质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全面培养人的素质,发展个性特长,目的在于育人,所以并不强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它立足于教育的长期效应。

为什么近年来党和政府反复强调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呢?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从本质上讲,它是由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加快两个文明建设的步伐,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根本任务所决定的。

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变革。我们中学历史教学应主动适应这一变革,服务于这一变革。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特征是竞争促发展,优胜劣汰。要在竞争中稳操胜券,关键在于提高人的思想品德、文化及身体等综合素质,培养大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当前学校中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这类人才的,所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第二,它是由当今竞争激烈,和平、发展成为历史潮流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当今世界竞争十分激烈,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实力的竞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整体国民素质的竞争。90年代以来,随着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世界总的发展趋势是走向缓和。维护和平,谋求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首要任务。经济领域、高科技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要使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尽快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关键在于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在于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这一切的实现关键在于教育。而目前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与跨世纪人才要求是很不适应的,所以必须改变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实施素质教育,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怎样改革中学历史教学,切实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到实处?我认为关键在于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的三个根本转变。

一、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实现由单纯传授历史知识向学史明志、以史育人的转变

中国唐代大思想家韩愈提出“文以载道”。这里所说的“道”是指文章作者所阐述的道理或思想主张。作为思想性、教育性极强的历史学科,可否说“史以载道”。但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只注重历史知识传授的倾向,如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求学生记住某几个时间、事件、结论,忽视思想教育,这对培养提高跨世纪接班人的思想素质是不利的。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以史育人,笔者认为,首先是教育者自身应提高思想认识,要从21世纪中国能否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生产发展水平,能否实现民族振兴的高度,来认识历史教学中加强德育的重要性。其次是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抓住契机,把对学生思想品质、个性心理素质的教育,渗透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

我在讲授日本法西斯暴行“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先播放《中国近代风云录》中有关这段历史的录相。当同学们看到日本法西斯强盗残暴地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同胞的惨绝人寰的场面,听到日本飞机对国民政府都城南京狂轰滥炸的爆炸声,全班同学对日本法西斯切齿痛恨,对腐败无能的国民政府愤恨和蔑视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看完录相,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请同学们讨论:“只有弹丸之地的日本法西斯为何能如此猖獗地屠杀、蹂躏我有五千年文明史泱泱大国的同胞?”“国民党军队为何不能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卫祖国的领土领海领空?”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的从政治制度方面找原因,有的从中日经济、军事实力比较中找差距。最后,我把同学们观点加以整理归纳,把当时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情况进行比较,然后得出结论:落后就要挨打,腐败必然亡国,振兴中华,时不我待。这是德育与智育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和谐发展的过程,是以史为鉴,以史育人的过程,它既生动形象地传授了历史知识,又渗透了思想教育,达到了学史明志,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目的。

二、在教学方法上,实现由指导学生单纯识记历史,向分析历史、探求规律的转变

首先,教师要加强业务进修,提高自身分析问题、阐释问题的能力,形成强烈的分析意识,探求规律的意识。其次,上课时应重点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分析历史:讲授中应重点教给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检查中重点考查学生是否具备独立分析、解决历史问题、总结历史规律的能力。只有教师把这种强烈的分析意识贯穿于平时的备、教、批、辅、考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才能改变历史教学中重识记轻分析的现状,提高学生历史学科能力。

我在讲授《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这一节时,提出了两个问题要学生边阅读课文边思考。

(1)毛泽东为什么要选择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其依据是什么?

同学们读完课文,认真思考分析,踊跃发言,我在评析同学们的观点后,帮助学生从分析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入手,联系大革命时期中共在湘赣地区播下革命种子的史实,逐一剖析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原因,然后帮助学生分析归纳井冈山道路正确的依据。从理论上讲,它是中共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符合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从实践上看,它符合中国国情,井冈山星火形成燎原之势,中国民主革命沿着这条道路取得最终胜利的史实是最有说服力的依据。通过从分析问题入手,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探求历史规律,这对于提高学生历史学科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三、在教学内容上,实现由就史论史的教学向相关学科知识渗透的“大文科”教学转变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它相关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综合性极强的历史学科更是如此。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我在教学中除注重历史知识传授外,注意与历史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立体网络。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真可谓一箭双雕。

我在教完近代世界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改革)这一单元后,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留给学生课后讨论。

(1)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改革)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共同作用是什么?

(2)革命(改革)的根本原因和共同作用说明了马克思主义那一哲学原理的正确?

第二天上课,我先请几个学生谈谈他们对上列问题的看法,然后我作了如下总结:各国革命(或改革)最根本原因是各国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革命(改革)共同作用是都扫清了资本主义发道路上的障碍,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正好说明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革命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先进的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实现教学指导思想由单纯传授历史知识向以史育人的转变,教学方法由识记历史向分析历史的转变,教学内容由就史教史向与相关学科渗透的转变,是改革中学历史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由于本人理论水平有限,以上管见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标签:;  

实现三个转变促进素质教育&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之我见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