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20法则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法则论文,在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什么是80/20法则
80/20法则也被叫做帕累托定律,是著名的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ifredo Pareto,1848-1923)发现的。在从事经济学研究时,他偶然注意到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在调查抽样中,他注意到19世纪英国大部分财富流向了少数人手中,某一族群占人口总数的百分比和该族群所享有的收入或财富之间有一项一致的数学关系。
但是帕累托更有意义的另一发现是“这种不平衡的模式会重复出现,而且有数学上的准确度”。[1]80/20法则成为这种不平衡关系的简称,不管结果是不是恰好80/20。通常80/20法则讨论的是顶端的20%而非底部的20%。
现在人们对这项发现有许多不同的表达法,如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8/2法则、80/20定律、不平衡原则等。实际上,人们采用80/20法则是一种量化的实证法,用以计量投入和产出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2]
80%和20%只是一个滑动的变量,可能是70/30或15/85或40/60,也可能是90/10。但是通常不是我们认为的50%的努力产生50%的回报,50%的原因导致50%的结果或产出,这种“50/50谬误”往往是最不正确而且是非常有害的。
这个定律的发现是有违一般人的期望的,通常情况下,我们80%的努力也就是大部分的努力是与我们得到的报酬和成果没有关系的,或者说没有直接关系。80%的收获来自20%的努力,其他80%的力气只是带来了20%的结果。
80/20法则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即在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收获、原因和结果之间普遍存在着不平衡的关系。少的投入可以得到多的产出;小的努力可以获得大的成绩;关键的少数往往是决定整个组织的产出、盈亏和成败的主要因素。[3]
透过80/20法则,人们得出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例解,如:
80%的资源由约20%的人口所消耗;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在一个企业中,20%的员工为企业创造了80%的财富。[4]
你的电脑80%的故障可能是由20%原因造成的;80%的时间里你穿的是所有衣服中的20%;20%的字会在你一生中组成80%的文句;你20%的朋友会占去你80%的会友时间,……。总之,80/20法则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二、学校中的80/20
人们通常认为教育是一个很有弹性的领域,是无法用数字来量化的,我们更愿意相信教育是需要“全面发展”的,我们对“一分耕耘、一份收获”这句格言简直是顶礼膜拜了,果真如此吗?我们可以做个分析看看。
如果你是一位班主任,你会发现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耗费你80%精力的学生大概是6-10个,甚至是只有5-6个学生,占班额的10-20%,其余80%的学生大概也就占用了你20%的管理时间和精力。如果你数一数,有20%的学生不但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通常有很好的学习成绩;当然也有20%的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包括学习成绩都很差,通常你找去谈话的学生都在这20%中。
如果你是一位数学教师,你会发现20%左右的学生对数学很感兴趣,当然也有20%的学生是拒绝学数学的,他们认为学数学是无用的或者干脆说他们不会数学,不管你怎么劝说他们。这与一个学习研究机构得到的结论没有很大出入:只有30%的学生擅长数学。如果是语文教师,你也会发现你的20%的学生作文写的很有味道,其他80%的文章很难说是好的。这些都是随机的,在一个时期可能会在个体身上发生变化,但是比例大概是这些。
教师的课堂教学20%或者是30%是高效的,可能产生了80%的教学效益。对学生注意力的研究表明:在一堂课中,小学生的有效注意力时间是20-25分钟左右,但是在多数情况下,由于教师的讲课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吸引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一堂课上能学会的东西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是事后的重复,导致教学时间和教学量不断加大。另外,教师80%的教学量只产生20%的效果。或者,我们可以大胆推测,有20%的课堂教学可能是无效的。这些告诉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注重改进教学策略的同时,要注重改进学生的学习策略。
让我们分析一下学校的资源利用情况,看看是否也有符合80/20法则。学校中有20-30%的资源被超负荷使用,承担着70-80%的活动,如多媒体教室、自修室、学生阅览室、操场等(如果学生教室不计算在内);有20%的设备是闲置的,或者利用率极低,但是这些设备可能占有学校固定资产总量80%,如学校的体育馆、贵宾接待室、校史陈列馆、体操房(健身房)、室内游泳池、教师阅览室等。这给我们一个提示:我们要在使用率比较高的设备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保证最高使用率的20-30%的设备正常运行,并且提高某些设施的使用率。
学校中的人力资源的使用情况如何呢?大约有20-30%教师的工作是令学校非常满意的,但是大约有10-20%的人员的工作绩效是无法达到学校要求的,或者是不称职的或者是业务能力差,上面的20%的人员经常被调动去顶替下面20%人员的工作。那么,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学校要培养哪些人员为骨干就很清楚了,让所有的人成为骨于教师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但是提高整个师资队伍的素质要抓住哪个层次的人员也是必须要搞清楚的。这里的80和20未必是因果关系,但是符合80/20分法。
学校中20%的政策对学校的运行产生了80%的影响,这预示着学校中80%的政策是低效的或者是无效的,既然只有20%的政策得到了有效贯彻,有80%的是被打了折扣的或者是无效的,学校应该了解哪些政策是必须要彻底贯彻的,哪些政策只要敷衍一下而不会产生什么负面效应。
校长用20%的时间处理80%的学校事务,大概有80%的时间是瞎转悠——应付各种会议、讲话,处理各种看上去有用的关系,谁还认为自己忙活的都是正经事情呢?如何提高时间的利用率也是摆在现代校长面前的一个极好问题,一位校长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打发自己的时间,而把整个学校的师生搞的团团转,大谈“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空耗资源和时间,那是有些问题的。
有些事情可能并不构成一定的因果关系,但是可以给我们实施的“素质教育”提个醒。教师和学生时间80%是在课堂上(甚至比例还要高一些)度过的,其他活动时间只占20%,课外活动的时间少,课堂学习负担过重。语文、数学、外语以及考试科目耗费了学生80%的时间,其他非考试科目还占不到20%,考试科目学习负担过重。如此,学生综合素质低下就不是出人意料的了。
三、80/20法则给我们的启发
大部分人并非天生的分析家,结果通常是将一些事情弄得非常糟糕。学校管理随时随地都要作出决策,我们很难及时有效地收集各种数据和资料,我们就要想一想:什么因素是少数的关键,什么是无关紧要的多数。是不是一些虚假的繁荣掩盖了事实真相?是不是在一大片平庸无奇的下面隐藏着一小部分好东西?显而易见的答案、明显的事实、沿袭已久的传统智慧、约定俗成的观念等等,看似有意义,其实可能没有丝毫的重要性。
80/20法则是教给了我们一种分析方法,它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
☆ 关键的少数和无用的多数,只有很少的事物能真正产生有用的结果。学校一天上10节课的用处很大吗?教师一节课讲45分钟效果很好吗?学生学校生活结束后的生活所依靠的不是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影响他们更多的是在学校形成的习惯、思维的品质和基本价值观。
☆ 所付出的努力中,大多数并不知目的为何,因此学生的困惑、抵触、绝望、厌倦只会让我们感觉很迷茫。
☆ 通常你所认为的理所当然的事情并不是教育的本质,如升学考试再热乎也未必然就是教育。
☆ 有些东西分析得太透彻却行之无效,因为教育太复杂,永远不会得到最彻底的解释,当我们必须事事都去做时,却是什么也做不好。因此“全面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什么也无法有效发展”,导致教育效益低下。
☆ 教育上的大部分成就常常不是累日的课堂教学带来的,而可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活动导致的。大部分活动,不管就整体而言或者就个别而论,都是在没有效益地耗费时间,对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来说,这些活动未必有实质贡献。
应用80/20法则,我们还要改变一下可能是非常流行的观念,需要:
☆ 奖励优异表现,而非赞美全面的、平均的努力。
☆ 关注重点,而非事事关心,应该学会放弃一些东西。
☆ 不是在所有方面表现优异,而是在几件事情上追求卓越。
☆ 永远也不会有最完善的课程,完美既无可能,也无必要。
☆ 哪种教育的价值取向也谈不上最好,例如人文价值取向,只是某种形势下的需要。
人的发展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我们在谈论教育的时候常常是“不惜任何代价”“不讦任何成本”,学校里也流传着很多美妙的格言,如“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教育是要消耗资源的,并且也确实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教育只能消耗有限的资源。学校不可能为全部学生和教师的“全面发展”提供无限的物质资源和时间资源,让他们得到完全彻底的发展(此话很难听,但是事实何尝不是这样的),因为学校也设有必要承担社会应该承担的那部分责任,那么我们就必须学会分析,通过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创造更大的教育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