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1997年中国股市波动分析及预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股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1996—1997年中国股票市场股价指数波动轨迹分析
1.股市波动轨迹的波浪理论分析
以上证指数日收盘指数波动轨迹(时间:1996.1.22—1997.9.30)为例,运用波浪理论对其进行划分,具体结果见下表。
1996—1997年上证指数波动轨迹波浪分析
波浪序号起点 终点
循环波 基本波 点位时间 点位时间
① 516.45 1996.1.22 738.61 1996.4.29
② 738.61 1996.4.29 636.36 1996.5.30
Ⅰ ③ 636.36 1996.5.30 1246.98 1996.12.9
④ 1246.98 1996.12.9 898.17 1997.1.7
⑤ 898.17 1997.1.7 1500.40 1997.5.12
a 1500.40 1997.5.12 1096.82 1997.7.7
Ⅱ b 1096.82 1997.7.7 1256.04 1997.9.10
c 1256.04 1997.9.10
相对升(跌)点数
基本波 循环波
① +222.16
② -102.25
Ⅰ ③ +610.62
④ -348.81
⑤ +602.23+983.95
a -403.58
Ⅱ b + 59.22
c -158.66*
-403.02*
注:1997.9.30上证收盘指数为1097.38点,为带*数据计算依据
由上表可以看出:自1996.1.22至1997.5.12,上证指数自516.45点上升到1500.40点,上升983.95点(1500.40—516.45 ), 相对升幅达190%(983.95/516.45),完成了循环周期波浪的第Ⅰ浪; 之后便开始了对第Ⅰ浪的调整(第Ⅱ浪):自1997.5.12至1997.9.30,相对下跌403.02点(1097.38—1500.40),跌幅达26.86%(403.02/1500.40),相对于第Ⅰ浪上升的983.95点来说,下跌了40.96%(403.02 /983.95)。截至1997年9月底第Ⅱ浪调整尚未结束。
2.1996—1997年股市上升的动因分析
(1)股市上升是新一轮经济周期启动运行的必然反映
1996年4月取消保值补贴率、5月份和8 月份连续两次调低银行存贷款利率,标志着连续两年困扰经济发展的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遏制。调低银行贷款利率,据推算减息使借款人1 年减少利息支出达1000亿元,其中国有企业少负担700亿元,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担,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环境。统计资料显示,1996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回落到6.1%,尤其是12月份的零售物价指数回落到4.4%,GNP 增长率回落到9.7%,表明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进而进入低通胀、 高增长阶段,是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启动运行的标志。这是股市上升的根本动因之一。
(2)存款利率的下调扩大了股市需求,促使股市上升
尽管1994—1995年我国处于高通胀期,但由于实行了保值补贴和个人收入的稳定增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稳定增加,1996年取消保值储蓄并两次调低利率,在居民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的情况下,部分银行存款自银行流入股市,扩大了股市需求,在我国的股市规模偏小的情况下,无疑加大了股市的供需矛盾,促使股市上升。
(3)新兴证券市场的投机成分较浓,加剧了股市波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很快,在短短的十几年内走过了西方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200多年的历程,成绩斐然。 但与成熟的证券市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突出的表现是证券市场功能以筹资为主,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相对薄弱;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中,占总股本60%的国家股及法人股不能流通;市场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个体投资者比例过大;上市公司普遍存在重筹资、轻转制的倾向,规范运作程度不高,多数公司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内部制衡机制;市场规模较小;相关法规不完善;监管力量薄弱和监管滞后等。体现在1996—1997年的股市波动中,出现了用银行信贷资金和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炒股,个别机构相互勾结,操纵市场,散布虚假信息欺骗投资大众等过度投机行为(主要体现在第Ⅰ浪中的第③和第⑤浪末期),最终导致政府的行政干预,引起股市较大幅度的波动。
二、未来中国股市走向分析及预测
1.基本因素分析
(1)政治稳定、 国民经济进入高增长低通胀的良性轨道决定中国股市长期向好
党的十五大为我国未来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为我国的长治久安从指导思想和组织上提供了坚强的保证。今年上半年的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显示,GDP稳步增长,增幅为9.5%;通货膨胀率持续下降,平均为4.1%,表明国民经济承接去年经济成功“软着陆”的良好势头,已进入高增长低通胀的良性的发展轨道,同时表明我国经济进入本轮经济周期波动的扩张初期。
(2)证券市场作用和地位的进一步明确和加强, 决定我国股市在规范中稳定发展
纵览十五大绘制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蓝图,在规范发展中迈向新纪元的我国新兴股份制经济和证券市场,担负着服务于“国有企业改革、壮大国有经济”的历史重任。
作为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股份制企业最能体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它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有利于社会资本分散所有和集中使用,有利于提高企业资本的运作效率,也有利于产权交易与重组。而要进行产权交易和重组,在股份制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证券市场,乃是交易成本最低、交易规则最公平、交易行为最规范的场所。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我国新兴股份制经济和证券市场的实践,如发行新股、增资配股、收购兼并、股权置换等等,也在这方面迈出了积极探索的步伐。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大多由国有企业改制转轨而来的我国沪深两地上市公司,共通过发行A股筹集资金1235亿元, 其中投入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占55%;近几年,已有近120 家上市公司成功地兼并了200余家国有企业。以四川长虹、上海石化、 一汽轿车和科龙电器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上市公司,借助证券市场的特有功能,迅速成长为各自行业的巨头;以青岛海尔、深康佳和西单百货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上市公司,通过兼并、联合等,迅速实现了资产的大规模扩张。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发展已初具规模:到今年8月底,在上海和深圳两地上市的公司数已达708家,上市总股本1597亿股,上市股票市价总值达到16400多亿元, 市价总值已占GDP的24%;开户投资者达3100多万,证券经营机构超过300家,其中具有承销商资格的有153家;3000多个交易网点覆盖全国, 直接从事证券业务的人员逾10 万;取得证券相关业务资格的注册会计师达1108人,律师达1703人,资产评估机构达115家。同时,法规建设初成体系,管理层在监管和调控市场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经验。
但是,我国的证券市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前述种种不规范问题,因此,决定了我国证券市场只能在规范中稳定发展。
2.未来中国股市波动走向分析及预测
中外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轨迹的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经济的增长,无论处于何种社会制度,都存在周期波动变化的发展规律,但是由于各国条件的差异或一国不同时期情况的变化,经济波动的周期有所差异。正确的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可以影响经济波动的幅度,避免大起大落对经济造成过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可以延长经济周期波动扩张期的时间,缩短紧缩期时间。
对我国国民经济周期波动研究表明,在1953—1995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共呈现出9个周期,每个周期历时4—6年, 最近的一个周期自1991年到1996年,历时6年。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与以前显著的不同在于属于增长型的周期波动,也就是在增长中逐步走向稳定。
假设新一轮经济周期时间仍为6年,其中扩张期为3年,则本轮经济周期到达波峰的时间为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晴雨表”的股票市场,在经济扩张期的相应时间内必然是上升趋势,因此,我国股票市场长期向好是有坚实基础的。
通过以上基本因素和经济周期波动性分析,运用波浪理论作如下预测:在本轮经济周期中,我国股票市场的股价指数有可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八波形态,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波,1996—1997年其运行轨迹属于该循环波的第Ⅰ浪和第Ⅱ浪,目前仍处于第Ⅱ浪调整之中,之后展开的便是第Ⅲ浪。假定目前所处的第Ⅱ浪调整止于第Ⅰ浪升幅的 0.618到0.5(相应的上证指数为894至1008点,深圳成分股指为2878至3475点,而这种假定有如下合理根据:(1 )股指在该点位附近相当一部分股票已显示出有一定的投资价值;(2)自5月份第Ⅱ浪调整以来,沪市最低下探1025点,深市最低下探3679点,都未下跌至第Ⅰ浪升幅的0.5), 第Ⅲ浪上升所能达到的升幅, 如果与第Ⅰ浪的升幅(上证指数自516.45点升至1500.45点,上升983.95点;深圳成分股指自930.05 点升至6019.23点,上升5089.18点)持平,则第Ⅲ浪所能上升到的高点理论值约为:上证指数1877至1991点,深圳成分股指7967至8564点。必须指出的是,第Ⅲ浪运行的轨迹,正如1996—1997年已完成的第Ⅰ浪那样,同样是波动性上升的,可能与其后的第Ⅳ浪(调整浪)一起完成一个完整的、由八波组成的次一级周期波动。至于深沪股市股指上升到上述预测高点的时间,考虑到第Ⅰ浪、第Ⅱ浪运行持续的时间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公布时间,很有可能在上市公司1998年年报公布前后的1999年3或4月份。当然,能否上升到甚至超过上述预测点位,从根本上说,宏观上取决于国民经济增长高速度低通胀的良性发展,微观上取决于上市公司的业绩有较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