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理论的中国主要旅游资源赋存丰度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资源论文,中国论文,模糊论文,评价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石,是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决定因素[1],其丰度将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故对旅游资源丰度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我国各省区都强调大力发展旅游业,但从全国角度对旅游资源丰度定量研究分析则较少,比如王凯选取了具有全国可比性的五种旅游资源,用密度指数、集中指数、总丰度和配合指数分析了中国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省际差异[2];黄成林选择了六种旅游资源用绝对数量、人均密度、地均密度三种指标和位序得分法,对中国主要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3];李经龙选择了19种主要旅游资源通过打分法对各省区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和等级划分[4]。这些研究为区域旅游资源丰度评价与对比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但缺乏对各省区旅游资源组合及相对优势资源的分析。故本文试用模糊评价方法对我国各省区旅游资源丰度及其组合情况进行定量评价。
模糊评价法是1960年代才兴起于西方国家的一种评价技术,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矿产、土地和能源等资源的评价中,1980年代末开始应用于旅游资源研究领域,我国学者程道品[1],李京颐[5]等探讨了模糊评价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楚义芳等利用基于模糊数学和灰色系统理论基础之上的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旅游资源评价因子体系和评价模型[6],王国霞等利用模糊评价技术建立了旅游资源评价的初始模型[7],邓俊国等在考虑影响旅游资源质量的各种因素基础上,建立了旅游资源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技术[8]等。而本文主要是用模糊评价法对各省区旅游资源的丰度进行评价。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我国到目前为止具有国际或国内统一入选标准的17种世界级和国家级旅游资源作为评价对象,不仅因为它们的知名度高、影响力强、声誉好,对游客有较强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影响范围非常广泛,既是大尺度旅游者的唯一选择,也是中小尺度旅游者的首要选择[4]。这17种旅游资源分别是世界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汉族地区佛(道)教全国重点寺院(道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4A级旅游景区(点)等。这些旅游资源类型在各省区(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数据来自国家旅游局网站(http://www.cnta.gov.cn)、国家自然保护区网站(http://www.nre.com.cn/)、国家地质公园网(http://www.geopark.cn/)、国家公园网(http://www.gigy.com/)、水利部网站(ht-tp://www.mwr.gov.cn/slfjq/)。
二、中国主要旅游资源赋存丰度的评价模型建立
1.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值的设置
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是对旅游资源赋存丰度进行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将选择的17种世界级、国家级旅游资源作为我国各省区旅游资源丰度评价的主要指标并建立评价标准值(表1),其评价因子集为
因对各省区旅游资源丰度评价是为了了解其在全国旅游资源体系中的地位,所以各类旅游资源赋存的优、中、差是相对的,分别以全国各省区中17种旅游资源数量的最大值、平均值和最小值构成相应的评价标准值。
2.评价模型的建立
由于不同旅游资源因子在各省区旅游资源体系中的影响度不同,在评价过程中需要委以不同的权重,以便分析不同类型旅游资源对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和旅游资源组合情况。根据旅游资源数量大权重应大和数量小权重应小的原则,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这里采用“超标倍数法”来确定各省区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权重,其公式为:
其中Ci为i因子的实际值,Sij为因子i第j级标准值,m为级别数,为因子i各级评价标准的平均值,Wi为第i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并对权重Wi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各省区17种旅游资源丰度评价的指标权重值ai(表2)和评价指标权重集:A=
。
然后,需要建立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以得到31个省区各单因素评判结果。仅以世界遗产为例,建立其对不同评价等级的隶属函数如下:
同理可建立其他16种旅游资源对不同评价等级的隶属函数,然后将各省区的旅游资源实值代入相应的隶属函数,最终可得到各省区17种旅游资源的评价决策矩阵R。最后,将各省区的权重集A和其评价决策矩阵R,根据合成运算法则B=A×R进行矩阵计算得到各省区旅游资源赋存质量的综合评价结果(表3)。
三、结果分析
1.各省区市旅游资源组合与优势分析
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权重可以反映各自的资源特色及其对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由表2可以看出我国各省区的旅游资源与特色,据此可将中国31个省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大省,人文旅游资源大省和自然人文综合性旅游资源大省三种,其中山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大省,黑龙江、内蒙古、青海是典型的自然旅游资源大省,而其他省份都属于自然人文综合性旅游资源的地区。这对各省区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上的正确定位与形象宣传有重要意义,如陕西省,过去在旅游开发上一直强调的是文化旅游大省,但实质上这里的自然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也正因长期缺乏对其优势与特色的认识,特别是在近几年各地都在大力发展“绿色”旅游以及游客对“回归自然”旅游的热烈需求的大好机遇下,陕西没能跟上步伐,这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限制了该省旅游业的发展。所以作为省级的旅游开发区域,各省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自己的旅游优势产业须对自身的资源特色有全面与正确的认识。
另外,根据各省区市旅游资源权重的极差及标准差可判断各省旅游资源的组合情况。由表2及通过相应的计算可知,浙江、福建、湖北、广东、湖南等省的旅游资源权重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较小,且权重标准差较小,说明其旅游资源组合最好;北京、天津、上海、青海、宁夏、海南、西藏等省区市的旅游资源权重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较大,而且它们的权重标准差相对也较大,说明其旅游资源组合较差;而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区市旅游资源组合一般,介于上述两类之间。我国大部分省区市的旅游资源组合一般,组合好的省区市也主要在我国的东中部,而组合差的省区市则主要是东部与西部省区。
2.各省区旅游资源赋存丰度等级分析
根据模糊评价理论,一般取最大隶属度作为最终评价结果。为了更好地细分旅游资源赋存丰度的等级,这里又将最大隶属度为中的省区市划分为两个等级,即若某省区市旅游资源赋存丰度的最大隶属度为中,则比较中与优、中与差的隶属度的值的和,若前者大于后者可判断该省区市旅游资源赋存丰度属于中上,评价结果为良好,反之,则该省区市旅游资源赋存丰度属于中下,评价结果为中等。由表3可知我国各省区市的旅游资源赋存丰度等级:四川、江苏、浙江、河南、山东、黑龙江、山西为优级;河北、北京、内蒙古、辽宁、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贵州、云南、陕西为良好;吉林、上海、广西、重庆、甘肃、新疆、西藏、海南为中等;天津、宁夏、青海为差。该评价结果与李经龙等[4]运用打分法对中国品牌旅游资源等级划分的研究结果较一致,文中属于优级、良好级、中级与差级的省份分别与李经龙等研究结果中的一二级、三四级及五六级的省份基本上对应。所以,用模糊评价法对中国旅游资源赋存丰度进行等级划分是可行的。但由于在进行旅游资源赋存丰度评价时选择了区域旅游资源系统中的17种高等级旅游资源作为评价指标,而没有考虑低等级与无等级旅游资源,这对于那些以低等级或非等级旅游资源为主的省区市的评价而言,如上海、北京、广东等省区就会出现偏差,所以对于评价结果要注意其对比性和参考价值的适用范围。
区域旅游资源本身是个动态的系统,不同时段旅游资源数量和地区分布在不断地变化,所以用模糊评价法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评价,不仅可方便地了解区域旅游资源赋存丰度及其分布情况,还可对同一区域旅游资源的历史演变进行分析;另外,该评价方法也可以延伸到区域旅游产业方面的竞争力评价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