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阅读割裂走向“内”“外”阅读对接论文_张寒梅

“内”“外”阅读割裂走向“内”“外”阅读对接论文_张寒梅

——“爱阅读”背景下小学生阅读指导的有效路径探索

张寒梅 浙江省瑞安市阁巷小学 325200,

【摘要】

新课标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一课程目标的落实必须要靠语文教师有效的引领与推动。针对现阶段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割裂的现象,本文从“悦读”、“悟读”“导读”三个方面来探索“内”“外”阅读指导高效对接的路径。

【关键词】爱阅读 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阅读方法 阅读指导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一再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更是得法于课内,提升于课外,其中仰仗的是课外聚沙成塔式的积累。虽然阅读本身的性质决定了阅读指导的重要性,同时也使得阅读的错误方式和阅读指导中的困惑浮上水面。

一.“内”“外”阅读割裂的现状分析

1.课内阅读的“失导”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语文教师 “一课一文”地分析讲解,忽视了“教材就是个例子”的本质,在阅读教学中缺少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恰当指导。对待文本阅读,到底应该怎样读,读些什么,学生一片茫然,有时教师对学生虽有一定的方法指导,但多流于形式,不能持之以恒。

2.课外阅读的“失聪”

儿童课外阅读时,学生看似读了一本书,聊起出来却一问三不知;看过之后无感想,也没有问题;看了不少书,但是词语积累匮乏;阅读过程断断续续,不能静下心来;……困惑:书,都读到哪里去了?书,究竟该怎么指导读?

二.“内”“外”阅读对接的路径探寻

(一)动力:从“悦读”始

“把文本变成自己的”,前提是有学的动力;对课文的爱,是学生言语生成的动力。动力生成,就要从“悦读”始,“悦读”就是学生投入地读,情趣盎然地读。这里说的“情趣”,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1)纯正的语言的情趣;(2)幽默、灵慧的阅读教学风格;(3)趣味不绝,课后给学生留下思考、拓展和运用的语文空间。

1.课前鼓励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近作者,亲近名人,更准确地解读文本,课前,我总引导学生搜集、阅读与课文、作者或文本主人翁相关的阅读资料,让名家名作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扎根。在教学《夜莺的歌声》前,我鼓励学生收集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资料。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材料,于是战争的残酷,苏联人民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纷纷呈现在课堂。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有意识行为,主动体验的过程,自由而轻松的精神生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课后激励

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阅读的结束。让学生带着高涨的阅读兴趣,实用的阅读技巧离开课堂,是为了释放学生更多的阅读潜能,把课内阅读与延伸活动结合起来。因此,教师有理由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书籍,走进实践,让语言学习根植于生活这片沃土。这样才能凸显语文阅读的绚丽多彩,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悦读”是引发动力生成的一个方面。“悦读”伴随着整个阅读过程,各个环节都 要积蓄生成的动力,它是课“内”“外”阅读指导高效对接的基准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关键:以“悟读”兴

“理解总是不同地理解。”这就是“悟”的发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悟”与“读”辩证统一。现阶段的阅读教学只停留在反复读、热闹读的层面,读得不求甚解,缺少悟性与底蕴,该如何进行有效“悟读”呢?

1.身临其境——在情境中悟读。

情境“悟”读是一种意象的、画面的、情感的“悟”。无需严谨有序的逻辑分析,只是学生在基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关联文本中的“事件”、“场景”、和“形象”进行直观的情境体验。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借助角色体验、还原教学场景,尽可能让学生体会到文本中描绘得生动客观情境,身临其境,从而进入文本,加深感受。小学生喜欢模仿,善于模仿,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通过直观、形象地情境表演,让自身和文本融为一体,浑然入境,并感悟到了文本背后包含的人文思维,此时,再让学生阅读体悟,学生的个性思维和感悟如开闸的大坝,奔涌的知识之水奔涌而出,更深入的感悟到文本内涵。

2.字斟句酌——在推敲中悟读。

如果把文本看作是金字塔,那么塔基就是字词。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就是字词积累和学习的过程。每一篇文章的词语配置系统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仔细对比文本中的字、词、句、的精妙之处,培养学生的言语生成,感悟作者语言运用的巧妙,品味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并进行迁移学习。“悟”出了语言的规律性;也“悟”出了文字背后包含的努力,坚持的内涵。

3.驰思遐想——在联想中悟读。

阅读强调学生进入特定的语用环境,展开丰富的想象来表达情感。语言文字都蕴含特有的形象和情感。因此,在阅读中可以运用语言文字的联想思维,激活儿童意象思维,领悟和提高言语表达的品质。通过联想对文字和画面进行补白,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思维的发展。阅读时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的悟读方法要迁移到课外阅读,搭建“内”“外”阅读指导高效对接的桥梁,启示学生阅读要有效益,阅读要有质量,让阅读充满活力。

(三)途径:以“导读”成

当前,“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实验,江苏昆山的高子阳老师开展“利用童书进行写作指导”的实验等等。可见,课外阅读需要科学的方法指导,并逐步形成一整套的理论体系与操作系统。儿童课内外阅读需要教师或家长的带领、推动与引导,教师对课外阅读的认识方法与指导,决定着儿童阅读的基本形态。

“班级读书会”是一种被普遍认同的儿童阅读指导的有效载体,它的进驻课堂,标志着课外阅读由方兴未艾的活动状态落地生根,进入到循序渐进的理性实践层面。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结构分为五要素:(1)阅读对象,即作品。(2)阅读主体,即学生。(3)阅读情境,即内容。(4)阅读话题,即支架。(5)阅读引领,即教师。

大道至简,道法自然。重视语言的积累,让言语自然生长,这个已经成为共识了。孩子在十三以前,该读些什么?怎么读?时间从哪儿来?这要在“课程”这个层面解决。除了正常的语文课以外,可以将“阅读”纳入课程,把适合学生的读物安排进来。同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以课内阅读为支点,翘起课外阅读的大梁,使课“内”“外”阅读形成有效衔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魏星《语用:语文教学的新坐标》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5。

[2]张志伟《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实践与》浙江教育科学出伴,2001.6

[3]周一贯 《研读,一个正向我们走来的课题》 。

[4]《小学语文教学》会刊版,2013第五期。

论文作者:张寒梅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30

标签:;  ;  ;  ;  ;  ;  ;  ;  

“内”“外”阅读割裂走向“内”“外”阅读对接论文_张寒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