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权崛起与挑战国家范式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霸权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历史上的霸权崛起
崛起,在英文中是RISE,意味着大规模地兴起。在国际政治语境中,崛起与衰亡(
DECINE、FALL)天然相联系。在西方语境中,崛起带有“霸权交替”、“霸权转移”的 潜在逻辑。在他们看来,崛起意味着一个新的霸权的兴起。而在西方的现实主义理论看 来,崛起就意味着冲突和战争,崛起是与战争相伴随的。在他们那里,崛起都是战争的 ,没有和平崛起,而霸权却可以带来稳定与和平。正如西方学者不承认社会主义可以与 市场经济结合一样,他们也不承认崛起可以与和平结合。美国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指 出,“一个富裕的中国将是一个决心获得地区霸权的侵略性的国家——不是因为一个富 裕的中国将具有邪恶的动机,而是因为任何国家为了生存而使它的繁荣达到最大限度的 最佳办法就是统治世界上它所在的地区。”米尔斯海默的依据就是他的“大国的悲剧” ,他认为,自从近代民族国家形成以来,国际政治的性质并没有大的变化;在无政府状 态的国际体系中,任何大国都没有更多的选择,只能不由自主地参与安全竞争和追求霸 权。亨廷顿也指出: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和苏联,在经历高速工业化和经济 增长的同时或在紧随其后的年代里,都进行了对外扩张、自我伸张和实行帝国主义。这 道出了一个基本的现象:西方国家的崛起都是非和平式崛起。
在国际政治中,崛起的方式往往比崛起本身对世界的影响更大。速度、方向、意识形 态以及更为重要的对世界平衡的影响,会给其他国家带来疑心、戒心、嫉妒和恐惧感, 引起反抗和反作用。19世纪末的德国和20世纪初的日本惊人地飞跃发展,就引发了原有 势力激烈的反作用。中国共产党一直非常关注强国崛起的方式。2003年11月24日,中共 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会,学习的内容就是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发展的历 史,探索历史规律。2004年2月23日,政治局举行第十次集体学习,中央领导人最关注 的一个问题是,在目前的世界政治局势下,中国的和平崛起能否实现。(注:参见2004 年3月5日《报刊文摘》。)向中央领导授课的学者秦亚青和张宇燕介绍了四次大的世界 格局转型。其中前三次都是大国崛起导致战争。第一次是拿破仑战争产生了维也纳体系 ;第二次是一战形成了凡尔赛体系;第三次是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的形成。这些都是战争 导致的世界格局转型。
为什么历史上的崛起都伴随着战争和冲突呢?这实际上与历史上崛起的方式紧密联系。 历史上的崛起,不管是西班牙的崛起,还是英国的崛起;不论是德国的崛起,还是美国 的崛起,都有很多共同点,这就是西方式的崛起都是零和崛起。具体地讲,其特点是:
其一,西方式的崛起都是以殖民扩张为基本表现形态的。正是凭借着殖民扩张,葡萄 牙和西班牙在16世纪实现了经济繁荣和霸权。如葡萄牙在1493—1600年间,从非洲掠夺 了27.6万公斤黄金,价值50亿美元以上;在对巴西300年的统治中,又掠夺了6亿美元的 黄金和3亿美元的钻石。葡萄牙在对拉美国家300年的殖民扩张中,共掠夺黄金250万公 斤,白银1亿公斤。以当时葡萄牙的人口计算,人均掠夺的海外黄金和钻石的价值就达1 000美元,而其当时的人均年收入不足20美元。西班牙在1521—1544年间每年平均从美 洲掠夺黄金2900公斤,白银30700公斤;1445—1560年上升到每年黄金5500公斤,白银2 4.6万公斤。这40年中,共掠夺黄金16万公斤,白银445万公斤。这种掠夺使西班牙和葡 萄牙在短期内成为欧洲的强国,成为霸权国家。
其二,重视商业扩张和市场争夺。西方式的崛起伴随着商业的大规模扩张,为了给日 益庞大的商品找到销售市场,争夺霸权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拥有霸权的国家,其产品不 仅拥有优势的市场地位,而且拥有优势的价格地位。换句话说,就是霸权国家的产品可 以一本万利。例如葡萄牙用极为廉价的镜子之类的工业品换取印度的胡椒、肉桂,中国 的瓷器、茶叶等产品,运到欧洲后高价出售。例如,胡椒在印度3卡特左右100公斤,而 在欧洲达到40卡特,获利14倍左右。西班牙从美洲运回的蔗糖、可可和烟草,在欧洲出 售后利润高达500%—1000%。正是看到这一点,后来的霸权国家荷兰极力发展商业贸易 。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的中心:不是权力的中心,而是商品和货币的中心。荷 兰人酷爱“商业利润”,政府以商业扩张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于是,荷兰成为“世界 性商场”。为了争夺商业利润,荷兰与葡萄牙、西班牙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包括荷兰的 东印度公司劫掠西班牙的运钱船和攻占西班牙的领地——巴西的雷西弗城。英国的崛起 与荷兰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对于贸易的重视。曾经在18世纪担任过英国 首相的威廉·皮特讲过一句话:“英国的政治,就是英国的贸易。”在英国,商业的地 位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荣耀。笛福曾经讲:“商业,在英国不仅可以同贵族身份相容,而 且创造了贵族。”为了追求独一无二的商业霸权,荷兰与西班牙,英国与荷兰都发生过 规模巨大的战争。战争以商业领先者的胜利告终,同时又极大地巩固了这种商业优势, 使之成为不折不扣的商业霸权。利用这种商业霸权,英国获取了比其他任何国家都要高 的利润。例如,19世纪初,英国利用印度对中国出口鸦片,在1840年前的40年中对中国 出口了几十万箱鸦片,“几乎使天朝帝国的银源有枯竭的危险”(注:《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2版第1卷第691页。)。美国追求霸权的历史也是一部商业利润的追逐史。几乎 从独立的那一天起,美国便投入到发展对外贸易的热潮中,尤其是对华贸易中。
其三,对于海洋霸权的追逐。这是500年来所有成为霸权国家的一个必经之道。早在公 元前2000年,古希腊的克里特就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海上霸权。海洋文明有两大特点: 一是信奉“强权即公理”的海洋秩序规则;二是总是与商业、寻求新的市场联系在一起 。为了商业和开拓新市场的目的,在公元前11世纪—前6世纪左右,古希腊人向地中海 沿岸进行了长达500年的海外移民运动,建立了几十个海外殖民地。后来,地中海的制 海权转入罗马人手中,罗马成为世界的霸权。到了中世纪,阿拉伯人封锁了地中海的大 部分地区,但意大利人竭尽一切力量发展它的海上贸易,并在公元9世纪在亚得里亚海 整个东岸树立了牢固的霸权。从此,意大利成为中世纪的经济中心。
可以说,每一个成为近代霸权的国家,无一例外都与一支强大的海军相联系。为了维 护自己的殖民扩张利益,西班牙在16世纪末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1571年西 班牙舰队在勒潘多海战中打败土耳其舰队,赢得“无敌舰队”的称号。1588年该舰队与 英国舰队发生大战,无敌舰队几乎全被歼灭,西班牙从此以后丧失了海上霸权。恩格斯 在《海军》一文中写道,17世纪,作为“展现在一切海洋国家面前的殖民事业的时代, 也就是建立庞大的海军来保护刚刚开辟的殖民地以及殖民地的贸易的时代,从此便开始 了一个海战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频繁、海军武器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效的时期”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起而问鼎政权。革命后的英国,作为资产阶级首脑的克伦威尔 十分注重海军力量。他讲,“军舰最能显示以国的军力及对利益的关切。军舰可以采取 主动或有利的行动,没有其他的军事力量可以提供这种机动和弹性”。他成立了专业性 的海军委员会,建设了一支装备精良的专业化海军。有了这支海军,英国在1652—1654 年与荷兰人发生战争,迫使荷兰人承认了《航海条例》;1665—1667年,英国海军再次 与荷兰海军发生战争,后来在1672—1674年第三次与荷兰海军发生战争。最后,荷兰的 海上力量被击溃,荷兰的霸权地位随之消失了。之后是英国与法国海军的较量。1756— 1763年,英国与法国进行了长达7年的战争。在这次战争中,法国的海上力量被英国击 溃。1805年法国和西班牙组成的联合舰队与英国皇家海军在西班牙的特拉法尔加海面上 进行决战,最后英国海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海战结束了英法长达一个世纪的争夺 海洋控制权的斗争,标志着英国彻底战胜了法国,确立了对海洋的世界性控制权。到了 19世纪末,日本大力发展海军,在1895年甲午海战中击败中国的北洋水师,开始走上东 方霸权主义的道路。德国也不示弱,1898年,德国议会通过了海军法,要求大力发展德 国的海军,德国的海上力量急剧扩张。美国霸权的兴起也是以海上霸权的扩张为基础的 。到1908年,美国已经建成一支拥有29艘新型战列舰,总吨位达61万吨,仅次于英国, 居世界第二位的海军。到1939年,海军的总排水量达到124万吨,与英国不相上下。这 支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击败了希特勒的海军舰队和日本的海军力量,在二战后成为 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成为美国霸权最重要的依靠力量。
总的来看,500年来崛起的几个主要霸权国家,其共同性就是以上三个方面。美国哈佛 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2002年发表《处于十字路口的美国巨人》,对过去 500年的实力资源演变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描述:
主要国家及其实力资源(1500—2000年)③
时期
国家 主要资源
16世纪西班牙
黄金、殖民地、雇佣军、王朝纽带
17世纪荷兰 贸易、资本市场、海军
18世纪法国 人口、农业、公共管理、军队、文化(软实力)
工业、政治凝聚力、金融和信贷、
19世纪英国 海军、自由准则(软实力)、岛屿位置(易于防守)
经济规模、科技领先地位、地理位置、
20世纪美国 军事力量和盟国、普及的文化和自由的国际机制(软实力)
21世纪美国 技术领先地位、军事和经济规模、较实力、跨国通信的中心
注释:
③见胡鞍钢、门洪华主编《解读美国大战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当然,在其共同性的背后也存在着差异,其差异可以简单地概括如下:
西班牙崛起的模式:
海权(海军 + 海洋法律) + 殖民扩张
荷兰崛起的模式:
海权(海军 + 海洋法律) + 殖民扩张 + 暴利的商业贸易
英国崛起的模式:
海权(海军 + 海洋法律) + 殖民扩张 + 暴利的商业贸易 + 工业革命
美国崛起的模式:
海权(海军 + 海洋法律 + 海洋秩序) + 殖民扩张 + 暴利的商业贸易 + 工业革命 +
技术创新 + 软实力
可以说,这就是迄今为止主要国家崛起的模式。对照这一模式,我们看到,在当今世
界格局下,对中国而言,传统崛起的前三个因素都已经不复存在:海上争霸的条件已经 没有了,中国可以保护自己的海洋利益,但不可能建立霸权式的海军进行海上扩张;殖 民扩张的基础也已经不存在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成员,深受殖民主义的压榨,中国 不会走压榨别人的老路;暴利的商业贸易时代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的发展只能靠 公平合理的市场交易来完成。从这三个方面可以看出,中国的崛起不会是战争崛起的传 统模式,而是一条新路,一条和平崛起的新路。
二、挑战国家的范式分析
在西方国家崛起的模式中,要成为一个霸权国家,首先要成为一个挑战国家。挑战国 家反复与霸权国家进行较量,最后获得新的霸主地位。那么,挑战国家的范式是什么呢 ?
其一,挑战国家具有长期的扩张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在知识界、政界都成为普遍流行 的思想。我们以德国在19世纪末的崛起和美国在20世纪的崛起为例进行分析。
德国在其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带有霸权色彩的民族主义就开始出现。黑格尔在其1 830年—1831年发表的《历史哲学》中就提出,日耳曼世界是世界历史的归宿,是精神 的“老年时代”。在他看来,精神的老年时代是完满的成熟和力量,它和自己又重新回 到统一。其言外之意就是,只有日耳曼民族才能成为人类的领导民族。19世纪德国经济 学家李斯特将德意志的民族精神与国民经济联系起来,认为只有运用国家力量才能促进 生产力的发展。他呼吁大力拓展德国的民族经济。到了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宰相俾斯 麦在对议会议员发表演说时讲:“关于时局的许多重大问题,并不是靠演说与大多数的 议案就决定了(这原是1848年与1849年的大错),惟有用铁血政策方能解决。”威廉二世 的好战心被俾斯麦激发出来,从此以后几十年中他都致力于扩张。1897年德国派遣舰队 侵略中国,临行前,威廉二世对海军作了“竖起德意志帝国之鹰盾牌”的讲演。整个讲 演充满扩张主义的基调:“只有在帝国权力的庇护下,德意志商业才有安全感,才能稳 固地发展和繁荣起来。”这种霸权主义的野心已经极其明显。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韦伯 也极力鼓吹强权政治思想。他在1896年举行的第五届福音社会大会的发言中讲:“我们 需要更多的国外地盘,我们需要通过扩大市场获得更多经济机会,而在当今这最终有赖 于我们向国外扩大政治势力。在东亚沿海部署一打船只在一定时刻比掌握一打可以废止 的贸易协定更有价值。保证我国大众在国内生计持久并且有可能不断改善提高的惟一途 径就是扩大德国的势力范围,对此我国大众应该开始有清醒的认识。”(注:[英]比瑟 姆《马克斯·韦伯与现代政治思想》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6页,第147页。)189 7年秋天,德国《慕尼黑大众报》就建立德国舰队进行民意测验,韦伯的回答再次强调 要把加剧民族间的经济冲突当作中心思考点。他写到,只有盲目乐观才会认识不到扩展 贸易范围对民族工业是必不可少的,经过一段貌似和平的竞争时期,现在已到关键时刻 ,“只有最强国能够决定各国在地球上享有多大经济领地,以及各国人口,尤其是工人 阶级可得到多少经济机会。”(注:[英]比瑟姆《马克斯·韦伯与现代政治思想》浙江 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6页,第147页。)正是这种绵延七八十年的扩张主义思想,使 德国在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年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挑战霸权国 家的挑战国家。
而美国成为挑战国家后,其扩张主义思想200年来一直不断流行和发展着,并成为国家 的主流意识形态。几乎从立国之日起,美国就把自己当作“自由的灯塔”、“民主的象 征”,坚信自己的“天定命运”是安排整个世界,把人类引向“新的耶路撒冷”。19世 纪末,当美国的力量还远远没有跨出北美大陆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像马汉的“海权论” 这样的以世界霸权为目标的扩张主义思想。马汉在其《海军战略论》一书中曾经分析, 美国拥有全球性海上强国所需要的一切基本条件,美国政府只需要提供领导、战略、意 志和能力,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进入20世纪,美国总统西奥 多·罗斯福的“大棒加胡萝卜”政策、塔夫托的“金元外交”政策、威尔逊的“十四点 政策”等都显示出了美国霸权的基本战略轮廓。西奥多·罗斯福在1904年狂妄地说到: “我们属地的范围已经很大,我们势力所及的范围还要大。美国在太平洋方面的地理位 置,将使它能取得这个大洋上未来的世界霸权,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决心去利用这一位置 的优越性的话。”如何来实现美国的世界霸权的目标呢?那就是采取明目张胆的弱肉强 食的侵略政策。他说:“所有伟大的爱统治别人的种族都是好战的民族”,美国应当去 教化“落后民族”,用他的话讲就是大棒政策,即“说话温和,大棒在手”。威尔逊则 强烈主张要把“美国商人的事业推向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主张“美国应该是世界的领 袖,而不仅仅是世界的主人”,世界应该“皈依美国的原则”。这种霸权思想可谓源远 流长。时至今日,美国的这种霸权主义思想愈演愈烈。克林顿在1994年提出“新干预主 义”,小布什提出“进攻现实主义”。2002年9月,布什政府提出了《美国国家安全战 略》报告,报告中不仅提出了“先发制人”,还要在全世界推行西方民主价值观。
反观我们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的外交思想就是提倡和平外交。毛泽东 多次强调:“我们现在需要几十年的和平,至少几十年的和平,以便开发国内的生产, 改善人民的生活。”“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来防止战争,争取持久和平。”(注:《毛泽 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周恩来代表中国 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率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特别强调和平共处、相互尊重的思 想。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作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更是强调和平的国 际环境的重要性,并把和平与发展作为世界的两大主题。他在1984年5月讲:“中国的 对外政策,主要是两句话。一句话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另一句话是中国永 远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 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 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6—57页,第288页。)1989年3月,邓小平指出,“中国革命胜利 后,一直奉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支持一切被压迫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的政 策。这个任务还没有结束,可能至少还要进行一个世纪的斗争。”(注:《邓小平文选 》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6—57页,第288页。)
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也特别强调和平与发展、相互依存的国际关系理念。199 1年7月,他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1992年 10月讲:“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 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28页。)2002年11月他在中共十六大报 告中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 福祉,是各国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 导集体更是把和平发展上升为一个国家理念、一个国家战略,从而把内政与外交在科学 发展观的基础上加以融合,和平不仅是一个外交政策,还是一个发展战略,和平崛起是 势所必然。
其二,挑战国家一般是“不满现状的国家”。它们对于现存的国际秩序心存不满,特 别是对于自己在世界格局中所占的利益分配份额感到不满。对于“不满现状的大国”的 特点,黄仁伟在其《中国崛起的时间和空间》一书中有比较系统的介绍:一是它们都在 较短的时间(20—30年)内上升为全球性或地区性大国,其力量往往达到仅次于原来的头 号大国即霸权国家的地位。但是,它们又很难取代原来的霸权国家和霸权主导下的国际 体系。因此,它们不满于国际秩序现状并竭力挑战和改变现状。二是由于“维持现状的 大国”即霸权国家担心后起的大国取而代之,通过组织盟国体系或军事集团,对后者进 行牵制和围堵,限制其发展空间,从而加剧了“不满现状的大国”的不满。两种力量之 间的矛盾逐渐走向对抗,导致世界大战或冷战。三是后起的大国虽然力量上升很快,但 是其综合实力仍与“维持现状的大国”有较大差距。为了对抗霸权国家,后起的大国一 般急剧扩充军事力量,并在本国周围构筑安全带。这种军事竞赛造成世界范围的紧张局 势,并且在一些战略要地和内乱不断的小国引发局部战争,成为世界大战或冷战的前奏 。四是后起的大国都有不可克服的制度缺陷,如德国的帝制和纳粹独裁体制、日本的天 皇制和军部体制等。(注:黄仁伟《中国崛起的时间和空间》上海社会科学院2002年版 第4—5页。)
对比之下,中国无论从哪一个意义上讲,都不是“不满现状的大国”,而是一个国际 关系秩序的建设性大国。这种建设性体现在:
1.它不为自己谋求私利,它谋求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是有利于各个国家,特别是有利 于发展中国家的。它是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批评现有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存在的问题 ,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主张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各国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 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文化上应相 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 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 武力相威胁。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我们倡导的秩序是一种所有国家 都能接受、都有利的秩序,不是“不满现状的大国”所谋求的只对自己有利的秩序。
2.中国的发展主要立足于国内,没有对外部世界提出资源分配的要求。现在中国的发 展越来越多地依靠世界的能源,这不是对世界的威胁,而是一种贡献。中国不是从世界 上抢占资源,而是拿货真价实的硬通货购买,而且是在高价位上购买。中国的发展为世 界提供了巨大的购买力,这是对世界经济的一种建设性贡献。
3.中国强调与各国的合作关系,特别是建设性合作关系。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中美两 国之间能够建立一种稳定的、建设性的关系;中俄两国正在致力于建立和发展平等信任 、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欧之间积极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日之间要 建立面向21世纪的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这些都是建设性的,不是破 坏性的。
中国是一个建设性的大国,不是不满现状的大国,这决定了中国的崛起不是霸权性的 ,而是和平方式的。
标签:和平与发展论文; 中国崛起论文; 德国海军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西班牙帝国论文; 美国政治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英国政治论文; 海洋强国论文; 海军论文; 经济学论文; 英国皇家海军论文; 商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