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第三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 根据是否采取早期心理护理,对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93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6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47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和抑郁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总有效率的比较中,观察组患者的结果(93.6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结果(73.91%),P<0.05。结论 早期心理护理可显著改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协同提高临床疗效均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老年慢性心衰;早期心理护理;心理状态
慢性心衰作为心肌失代偿期终末阶段的心脏循环障碍综合症,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慢性心衰的高危人群[1]。此外,由于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对病情的认知程度普遍不高,生理、心理适应能力有所下降,从而导致患者所出现较多的负性情绪。同时,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心理状态作为影响疗效、预后的重要因素,不良心理状态严重降低患者接受治疗护理的积极性。对此,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作为急需心理护理的人群,给予早期心理护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因此,本研究主要针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实施不同方法进行护理干预,对比结果差异性,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是否采取早期心理护理,对我院于2014年8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93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男患24例、女患22例;年龄范围62.7~78.6岁、平均年龄(73.4±4.7)岁;基本性疾病:冠心病18例、高血压15例、心肌病7例、瓣膜病6例;观察组47例,男患25例、女患22例;年龄范围62.2~78.7岁、平均年龄(73.5±4.2)岁;基本性疾病:冠心病18例、高血压15例、心肌病8例、瓣膜病6例;将2组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P>0.05。
1.2 研究方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危险因素,给予利尿剂、硝酸酯和强心剂等改善症状,监测药物反应,定期复诊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心理护理,
①患者在住院的时候,护理人员可以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指导,告知患者关于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后期的护理干预手段等,发放关于慢性心衰相关知识的宣传小册子,明确告知患者自身的病情及治疗方案,讲解治疗的重要性,鼓励患者积极提出问题,并向患者详细解答,加强交流;
②护理人员同时应加强心理疏导,根据患者的具体心理状态进行适当的评估,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指导,让患者能够将心中的担忧、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的倾诉,适当地给予心理安慰,明确告知并让患者了解该病是可治、可控制的,需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另外,介绍一些治疗成功的病例,现身说法,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③护理人员可以告知患者关于锻炼的重要性,从而通过一对一指导的方法,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以及放松训练,即选择一个较为安静的环境下,让患者能够保持一个较为舒适的体位,使得患者的全身能够逐渐的放松,安静的端坐,持续10min左右,保持被动的状态;
④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进行适当的随访,针对患者在出院后所出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解答,并提供一定的干预等,观察患者潜在的不良情绪,以便能够及时的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综合评价临床疗效,并作对比分析;其中显效:慢性心衰症状基本控制或NYHA心功能分级提高2级以上;有效:NYHA心功能分级提高1级,但不足2级;无效:NYHA心功能分级提高不足1级[2]。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其中计量、计数资料表示为(±s)和率(n/%)的形式,分别进行t/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在临床上,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病因较为复杂,伴有不同程度的基础性心血管疾病,病程较长,在病情的影响下,丧失劳动能力及承受较高的医疗费用,导致患者的心理状态较差。此外,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不利于改善心功能,如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显著增大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作为影响生活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3]。曾秋容[4]等研究认为,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SAS、SDS评分普遍高于全国常模水平,严重影响患者接受治疗的积极性,不利于治疗护理方案的顺利开展,导致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临床普遍认为,早期心理护理与老年慢性心衰的治疗措施是相辅相成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结合早期心理护理,可显著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心理状态,协同提高临床效果。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心理护理,由表1可知,护理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本文研究结果与曾利娅[5]等的研究相似。在早期心理护理中,包括健康宣教、心理支持、放松训练及临床随访,旨在纠正患者关于慢性心衰的错误观点,提高对病情的认知程度,消除不良心理因素,提高患者心理适应能力,并通过持续定期随访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性地给予干预处理,效果显著。而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62%,显著大于对照组的73.91%;亦进一步佐证早期心理护理可显著改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心理状态这一观点。
综上所述,早期心理护理可显著改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协同提高临床疗效均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徐钦娟.分阶段心理护理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4,07(18):132-135.
[2]吴慧萍,刘艳梅.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遵医行为、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3):126-128.
[3]尤春梅,孙艳玲.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及心功能影响的研究[J].医学信息,2015,12(30):209-209.
[4]曾秋容.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绪及心功能影响的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6(28):57.
[5]曾利娅,秦银波.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2):128-129.
论文作者:詹凌丽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0
标签:患者论文; 心衰论文; 心理论文; 老年论文; 对照组论文; 状态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