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我国国有企业的产业定位与布局调整_国企论文

转型期我国国有企业的产业定位与布局调整_国企论文

转型期我国国有企业的产业定位和布局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型期论文,国有企业论文,我国论文,布局调整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始终是我国转型期的一个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首先,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看。

⒈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直接关系着“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成败,搞好国有企业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基础。这个基础不搞好,两个根本性转变就是一句空话。

⒉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尽管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近年来有所下降(据统计,1994年国有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降至45%左右,国有工业比重降至约42%),但国有企业仍在国民经济的重要和关键行业与领域居绝对的支配地位。据统计,在全部大中型企业中,国有大中型企业仍占绝对优势比重,其中工业总产值占67%,销售收入占73%,实现利税和利润总额分别占74%和59%。国有企业始终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不解决好国有企业问题,“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难以实现。

⒊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还直接关系着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截至1995年第三季度末,我国共有国有工业企业7.9万多家,职工4、5千万人。去年为冗员支付的工资额便达1000多亿元,为离退休职工支付保险福利费用600多亿元。国有单位职工总数超过1亿人。国有企业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工人阶级主体的切身利益,影响到亿万家庭的生活安定,进而影响到社会稳定。

⒋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我国国有经济的发展,既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体现。搞好国有经济,正是贯彻社会主义本质的制度前提和物质基础。所以,这不仅是关系整个经济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也是关系社会主义制度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解决不好这个问题,谈不到改革的成功。

其次,从国有企业和发展的现状看。

⒈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在某些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已全面展开,并取得初步成效;在调整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实行兼并、破产,减轻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分流富裕人员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有所进展;在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国有经济的新优势上有所成就,出现了一批有活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⒉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目前比较突出的是:有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经营困难,资产负债率偏高,产成品积压增多,产销率下降,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加,亏损状况继续加剧。特别是众多的国有小企业,日子很不好过。

一方面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特别重要性,另一方面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现状还相当严峻,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并非易事,而其影响却非常大。这就决定了它始终是我国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刻。党中央在通观改革和发展全局、分析经济工作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作出了要在今年切实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重要决策,国企改革被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二、我国国有经济布局同“转型”的矛盾

⒈国有经济产生的一般轨迹

在当今世界,国有企业是各国普遍存在的经济制度,虽然,国有经济的成长、发展和规模,在各国有很大差异,但其产生和布局的形成,却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有一般的轨迹。

从国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看,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它主要是克服市场失灵或弥补市场不足的产物。在历史上,西方国有企业的出现是19世纪产业革命的结果。产业革命引起的对公共产品的重大需求,特别是对各种基础设施、共用事业和基础产业部门的急迫需要,而这些部门大都是投资大、周期长、微利或无利可图的领域,市场机制作用失灵,私人资本不愿也无力进入,客观上只能由、也必须由国家来投资创办。对此,马克思曾指出:“在资本还没有采取股份公司形式的时候,它总是寻求自己价值增值的特殊条件,而把共同的条件作为全国需要推给整个国家。”(《马恩全集》第46卷(下)第24页)因此,国有企业最初一般都产生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基础产业部门(包括铁路、港口、机场、水陆运输、交通、煤炭、供水、供电、供气和电讯等事业)。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一些高科技新兴产业部门涌现,而其中许多产业规模巨大、资本密集,它们所需投入的巨额资金、大量资源、高新技术以及高风险成本,也大都是私人企业所无力承受的。但这些产业对一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关系很大。不少西方国家的国有企业就是最先进入这些领域的,像微机处理、生物技术、机器人、节能设备和高技术通讯等部门,还有宇航、空间技术等。

国有企业也经常作为实施国家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最有效手段加以运用,目的在于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在欧洲,几乎所有先导部门,像计算机、电子、核电、航空技术等,都有许多国家企业进入。法国密特朗政府还通过国有化进行工业重组,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

国有企业的发展,还是国家介入国际竞争的客观需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家是私有企业的强有力后盾。通过建立国有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在西欧二战后很为典型。为了在国际市场上对付新兴工业国的挑战和威胁,西欧许多国家都建立了一批国有企业与之抗衡。

在发展中国家,国有企业的产生,除了有与发达国家大致相同的轨迹外,还有其特殊的方面。这就是对殖民统治者占有的财产实行国有化;并致力于国家经济独立所需要的缺门产业。

可以看到,在市场经济国家,因克服市场失灵或弥补市场不足而产生和发展的国有经济,其自然形成的布局是:主要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部门。这些领域在相当时期内,一般说较少竞争性,或具有自然垄断性、非赢利性和较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度、外部经济、规模经济和高风险性。这些特点,使私人资本较少进入,而比较适合于发挥国有经济的固有优势——实力雄厚,能集中调配全国生产资源,高风险承受力以及规模经济优势和高新技术优势。无疑,国有经济的产业布局并非固定不变的。在同一国家(地区)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或由于一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或由于经济发展、科技革命带来的某些产业的垄断性、非竞争性、风险性以及资本高密集度等等发生变化;或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支柱产业转移引起的对国有经济要求的变化;或由于某些产业国有经济制度效率的变化,等等,都会引起国有经济产业分布的变动,进入或加强某些部门,退出或减弱另一些部门。其中,也有一定的轨迹可寻,呈现出排序的变化规律。

⒉我国国有经济产生的轨迹

我国国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它是革命胜利、夺取政权后没收旧中国官僚资本的产物。通过没收。当时官僚资本所掌握的旧中国全部工业资本的大约2/3和全国工矿业、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的80%,还有大银行、邮政以及十几个垄断性贸易公司等,都收归国有,成为最初的国有经济。

其次是通过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形成。这个改造,第一步是变私人资本主义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变国家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国有经济。这样,占全国全部工业生产总值60%以上的12万多户私人工业企业、占全国商业总户数98%、销售额85%的400余万户私营商业企业,都很快转变为国有企业。

第三则是通过国家投资新建的国有经济。这部分新建国有经济,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为我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必须看到,国有经济在改变我国经济畸形、落后面貌中的历史功绩是极其巨大的。

到60年代,我国工业基本上成为国有经济的一统天下,国有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高达90%以上。另10%不到为集体经济。国有经济不仅基本占领了工业各部门、各行业和金融业,而且遍布其他所有产业,包括商业、服务业,成为无所不包、无处不在的经济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种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进入,国有经济在各产业、各部门的比重有所下降(有的下降较明显)。但国有经济的产业布局并无明显变化。这就同“转型”产生了矛盾。

⒊我国国有经济布局同“转型”的矛盾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不能适应这一转变,虽说政府一再号召、一再使力,要将国有企业推向市场,使之成为“四自”的市场竞争主体,但迄今情况并不尽人意。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还未能成为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微观基础,向市场经济转型自然受到牵制。国有企业的困难和问题由来已久,有历史、社会、体制等种种原因,但极为重要的还有一个产业分布和企业组织结构问题。这个问题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已暴露得越来越明显。就现有产业布局说:

其一,国有经济产业布局同发挥国有经济总体优势相违。我国国有经济战线过长,进入领域过宽,布局战略重点不突出。据了解,在我国39个工业行业中,1993年统计资料表明,国有企业产值占行业产值50%以上的行业有21个,即在近60%的行业中国有经济比重超过一半。即使比重最低的服装行业也达到8%。在商品零售总额中,国有商业比重也高达39%,接近在工业中的比重。其结果是:在应该形成强大优势的产业中,国有经济布局分散,远未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和技术经济优势,而未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在不必进入或应避开的相对弱势的产业,许多国有企业虽长期扭亏乏力,却硬着头皮顶着,而深陷困境。这就同从总体上搞活、搞好国有经济,着眼于发挥国有经济总体优势发生了矛盾。

其二,国有经济产业布局同国有企业特性、功能相违。国有企业既有一般企业的属性,又有自身的特性,即具有赢利性和公益性两重属性,企业经济目标和政府社会目标两重目标。而且,就国有企业的本质说,公益性和政府社会目标应是第一位的,赢利性和企业经济目标只能放在第二位,服从于前者。由此决定的,国有企业的功能,在市场经济国家,它主要是克服市场失灵、弥补市场不足;在转型期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除以上一般功能外,它还是政府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强化宏观调控、对市场进行导航、确保国民经济命脉掌握在自己手里以实现社会目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共性、特性和功能,决定了它的产业定位,既应符合市场经济国家的一般规律,又应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特色。但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产业布局现状是与此不完全相符的。

三、国有企业的产业定位与布局调整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属性和功能决定了它的产业定位,主要应分布在以下领域:市场机制一般尚不能到达的或作用失灵的自然垄断性、公益性、基础性产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要害产业;关系人民生活基本需要的薄弱产业;关系经济腾飞、增强综合国力的支柱性、先导性产业等等。至于那些竞争性很强、市场机制作用很充分、企业规模一般较小而分散的领域,或者一时价高利大的部门,国有企业就大可不必去同非国有企业争市场、争利润,以致造成过度竞争、资源浪费的结果。何况,在这些领域,若国有企业也以企业盈利为最高目标,“唯利是图”,那就既背离了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性质和功能,也同它的优势相违,倒恰恰使它呈现出自己的弱点。例如在一般性加工工业、零售商业和服务业等领域里,要国有企业同非国有企业一争高低,既无必要,也难以成功,扭亏转盈更非易事。所以,必须摆正国有企业的产业定位,对现有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

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布局调整,首先要突出战略重点,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即要集中物力财力大大加强必须由国家控制和发展的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机械、电子、石化、汽车等支柱产业以及高技术产业。使国有企业在这些举足轻重的产业部门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充分的主导作用。与此同时,要逐步解决国有经济战线过长,力量分散的问题。要逐步从分散的、小型的、竞争性的一般加工工业、零售商业、服务业等领域部分退出或全部退出。也就是说,该加强的必须大力加强,该紧缩的可紧缩,该退出的便退出。国有企业产业布局的这个调整,一是通过增量资产的战略性调整,即通过投资结构的调整来实现;二是通过存量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即通过破产、兼并、联合等方式,盘活庞大的国有存量资产(据某大城市调查,国有企业中搁置的、不能发挥作用的存量资产约有1/5,估计在全国,这个比重也不会低。按此比重计算,全国不能发挥作用的国有存量资产便有6千亿之巨),优化资源配置,让劣势企业获得重组与新生,让优势企业迅速扩张,以形成国有经济新优势。

因此,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进行投资结构调整和存量资产有效流动和重组,还必须同调整国有企业组织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国有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要抓大放小,择优扶强,集中资金保证优势企业的发展,使优者更优,强者更强。通过加大改组和改造力度,明显提高优势企业的水平。同时要重点抓好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资产重组并以资产为纽带,连结和带动一批企业的改组和发展,实现结构优化,形成规模经济。

标签:;  ;  ;  ;  ;  ;  ;  ;  

转型期我国国有企业的产业定位与布局调整_国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