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还是“优化”?——英语语法教学改革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教学改革论文,英语语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教学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淡化语法教学的呼声有日益高涨之势,主张淡化语法学习重要性的文章不时见诸于各类相关学术报刊。因此,如何用辨证的观点去看待语法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语法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
语言学家认为,语法是语言发生作用的框架;没有语法,人们交流思想的公认形式就没有一致性,就无法构成语言。语法能力是掌握语言形式的知识体系,是言语实践能力的前提。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认为,语言不仅是一套习惯的体系,更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交际教学法的主要奠基人威尔金斯在《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一书中明确指出:语法是学习的中心,是保证表意的必需手段。此外,D.H.Hymes,Canale,Swain,D.Pietor,Littlewood,S.J.Savigron等众多语言学家所论述的语言交际能力也都包括了语法能力,并将其放在首位。语言既是交际工具,又是思维工具;既具有交际属性,又具有认知属性;既是行为习惯,又是结构模式;既是功能系统,又是规则和知识系统。实践性强的语言知识,特别是语法知识,可使学生越学越明白,越学越聪明,越学越容易,越学越轻松,从而能激发学生深层的和持久的学习兴趣。语法教学在任何时候、任何阶段、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淡化(胡春洞,2002)。
国内外一些学者的研究也表明:①正式场合的言语精确率仅依靠交际实践难以达到较高的程度,需要进行语法讲授;②伴有语法讲授的学习效果优于仅靠交际式的学习效果;③讲授语法对特殊语言特征的习得有直接作用。
对于课堂是唯一的语言学习环境,且难以得到足够的有意义的、可理解的输入和社会交际机会的中国学生来说,外语不能只靠习得,还必须依靠学习。语法教学的实质是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类,掌握其规律,训练学生正确和熟练地运用语言。
但是,为什么受到众多语言学家首肯的语法教学现在会遭到冷落甚至排斥?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对以往的外语教学实践作一简要回顾。
二、语法教学的现状
语法教学曾经在我国的外语教学大纲中举足轻重。例如,1987年原国家教委制定的《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文规定“……精讲语言基础知识,着重培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但总体上说,近十几年来,经数次修订后的教学大纲对语法的要求逐次降低。
从大的方面看,1993年后的教学大纲及其配套教材相对于1993年以前的大纲与教材变动较大,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1993年以前沿用的是结构型教学大纲,其教学理念为:语言是一种有形代码,因此语言学习就是获取一系列语法规则和结构的过程。教材采用语法结构的编写体系,呈现方式是中英结合,语法内容呈现有序;课堂模式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方法以语法翻译法为主,重视系统语法教学,侧重语言形式和演绎方式。教材中语法知识的系统化和条理化使语法教学相对容易组织。结构型教学大纲重视的是语言的准确度,而不是语言的流利程度。
1993年以后的教学大纲则偏重于功能型教学大纲,它打破了把语言只看成是语言形式的观点,摒弃了语言教学只是教授一系列语法规则的传统观念,认为即使掌握了结构型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语言学习也并未完成;学习语法形式不能保证掌握语法意义(Melrose,1991);掌握了语言的正确形式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功能型教学大纲坚持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语言交际的能力,而不是语法能力,语言形式仅是达成目标的一种手段。按功能型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材主要依据交际功能项目来编写,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侧重于归纳法。
从理论上看,功能型教学大纲更趋于实用、合理,理应更受欢迎。但是,基于功能型教学大纲理念编写的教材在淡化语法的同时并没有给语法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其结果是语法教学淡化不成,教学效果却受到了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法单一、陈旧,缺乏趣味性
尽管教材一变再变,但教师的教学观念却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大多数教师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在教学设计和策略上仍不能摆脱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例如,脱离现行教材,不仅阅读课上讲语法,在口语课和听力课上也大讲语法;语法课上更是实施“灌注式”教学,绝大部分时间教师“唱独角戏”,不重视学生的口头交际,更忽视对其语言运用技能的训练。在这种教学中,学生的许多需要都得不到满足,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2.忽略了语法知识结构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训练方法机械、落后
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教材主要是根据交际功能的理念来编写的。尽管教材编写者注意了语言知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却忽视了语法知识结构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比如,一个语法项目常被分成若干子项目分散在几册书中教授,内容过于分散,配套练习又缺乏针对性,达不到精讲精练和突破难点的目的。这不仅加重了学生记忆的负担,导致学习时间和精力的大量浪费,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学习动机受到挫伤。
例如,SEFC 2B Units 21~24的语法内容是"-ing"的用法,编者却在中间23单元插进了名词性从句的语法内容,破坏了"-ing"语法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并且教材的课后练习以英译汉为主,训练方式机械、单一,不利于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归纳和总结语言规律的能力。记忆规律告诉我们,当把一个新的语法项目与已学过的语法项目联系起来时,就会对教学产生积极的正迁移作用。比如,如果将"-ing"形式作宾语补足语、定语和状语的练习设计成与宾语从句、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进行句型转换的方式,利用学生已学过的从句知识来促进其知识迁移,那么要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ing"形式这一新的语法知识框架就会容易得多。当学生把握了"-ing"形式与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后,他们对该语法现象就不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3.语法课堂教学改革乏人问津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高中英语阅读课和对话课成为改革研究的重点,并探索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高中英语语法教学改革却乏人问津。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的刊物上有关语法教学新思路和新方法的文章匮乏。市场上流通的CAI课件都是资料性的,既未考虑教师的“教”,更没考虑学生的“学”,缺乏实用价值。
三、语法教学改革的建议
针对目前高中语法教学的现状,优化语法教学,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迫在眉睫。为此,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在教材与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以优化教学设计来达到优化语法教学的目的。
1.加强语法与语篇的联系
人们交流思想和获取信息都是在一定语境中进行的,没有语境就没有言语交际活动。语言的最大构成单位不是传统语法所说的句子,而是语篇。语法教学内容与语篇教学相结合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法运用能力,又有利于发展其言语交际能力。因此,结合语篇和语境进行语法教学应该是语法教学设计的最优选择。
在SEFC教材中,语法教学也不是孤立的,其语法内容是通过语篇呈现的,语法讲解采用归纳法,即先举例说明,后讲清规则,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但是由于呈现的语法现象零星地分散在不同的课文中,给学生的记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2.加强语法与会话的联系
语篇既可以是书面的,又可以是口头的语言形式。语法教学之所以乏味,关键是缺乏能引起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交流,而会话最能满足这种交流的需要。
在传统的语法课堂上,句型操练是最常见的练习形式。在句型操练中,练习的内容绝大部分是已知的信息,练习双方没有传递和获取信息的意图,也不存在要填补的信息差,学生是在无交际愿望的状态下通过机械的重复来掌握语法知识的。这种缺乏信息差的句型操练极易挫伤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设计有一定信息差的会话练习,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会话操练语法结构,努力做到形为意用,为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打好基础。
3.加强语法教学与多媒体运用的联系
多媒体的显著优势是能够把文字、图形、影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多种媒介信息合成和综合,极大地扩展非语言教学媒体的范围,为教学实践添加许多有价值的特征。例如,它通过场景的快速切换形成不寻常的视觉和听觉刺激,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记忆编码和存贮,生成学生可提取的具体表象。教师应该把教学中的重难点和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作为选择使用多媒体的依据。
四、语法教学实例
语法教学与语篇或会话教学相结合,选好话题是关键。以下两个课例借助于多媒体技术较好地解决了这个核心问题,为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法教学提供了范例。
Sample A:Indirect Speech
Step 1.Show the students a film Three Monks.
Step 2.Get the students to focus their attention on a short dialogue in the film.
Step 3.Ask the students to repeat what one of the speakers in the film says and write down the sentences below.Tell the students that the se sentences are direct speech.
"The film is very interesting."
"Have you ever seen it?"
"When did you see it?"
"Go and see it this weekend(if you want to see it once more)."
Step 4.Ask the students this question:"What did the speaker sya/ask?"Then write down the following words.
He said that the film...
He asked if/whether she...
He told her to go and see...
Point out to the students that the underlined parts are indirect speech and that the tenses in the object clause must agree with the one in the main clause if the main clause uses past tenses.
Step 5.Sum up
Step 6.Play a chain game.
Divide the students into groups Of three.The first student tells the 2nd student something.When the 3rd student asks"What did he say?"the 2nd student answers,using indirect speech.
Step 7.Teach the changes of the tenses,wordorder,pronouns and other words in indirect speech.
整节课的基本流程如下:学生通过电影和对话感知语言材料→机械训练→归纳语法规则→活用规则再实践。
这节课以电影画面和电影话题导入教学内容,自然流畅;利用图表归纳语法一目了然,重点突出,教学效果良好,学生普遍反映印象深刻。
Sample B:Present Perfect Passive Voice
(After studying the present perfect passive voice in Lesson 35 Unit 9,SEFC Book 1A.)
Step 1.Show the students Picture A and ask the students this question.
"What can you see in this picture?"
Step 2.Show the students Picture B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pictures.
Step 3.Design a guessing game"What has been changed?"between groups.
Step 4.Ask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the topic"What has been changed?"
Step 5.Ask the students to tell what happened to ×××'s house based on the pictures,using the past passive voice.
Step 6.Discuss the topic "What should be done to the city?",using the future passive voice.
在B课例中,教师用幽默风趣的三维动画图片作为视觉刺激,有效地调动和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结构、情景(图片、语篇)和交际的有机结合,高效地完成了现在完成时被动语态的教学任务,并不失时机地复习了过去时和将来时的被动语态。
在以上两个课例中,教师将语法知识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在情境中加入了动画和图片,容易使学生在电影与间接引语、强盗入室与被动语态之间产生联想,从而强化了学生对所学语法知识的记忆和运用。
五、结束语
“淡化”语法的倡导者避难趋易,不敢用改革教学方法的途径来解决现实矛盾,势必阻碍学生对语言的深层学习和理解。语法教学应该综合运用演绎法、归纳法或图表法等方法,将语法教学与阅读、听力、口语和写作等技能训练融合起来,让语法内容自然地渗透其中,使结构与功能相互依存。只有好教材和好教法才能保证学生在语法学习上不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