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拉西坦氯化钠治疗脑血管病出血所致颅内压增高患者对其疗效和不良反应临床观察论文_赵莹

(吉林省通化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吉林通化 134000)

【摘要】目的:研究吡拉西坦氯化钠治疗脑血管病出血所致颅内压增高患者对其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00例脑血管病出血所致颅内压增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甘露醇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吡拉西坦氯化钠治疗,对比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4%,两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相对于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后一小时、治疗后两小时的24h尿量与颅内压得到明显改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2%。结论:吡拉西坦氯化钠治疗脑血管病出血所致颅内压增高的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吡拉西坦氯化钠;脑血管病出血;颅内压增高;疗效;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5-0123-02

临床上,脑血管病出血所致颅内压增高属于危急重症的一种,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健康[1]。现阶段,临床上对脑血管病出血所致颅内压增高的治疗进行了高度重视[2]。脑血管病出血所致颅内压增高这一疾病不仅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将家庭经济负担增加,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亟需对患者采用一种有效方式进行治疗,以此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显示,吡拉西坦氯化钠治疗脑血管病出血所致颅内压增高的效果显著,能够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本研究对此也进行了探究,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4年2月-2015年1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脑血管病出血所致颅内压增高患者中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例数50,平均年龄(46.21±6.26)岁,39例男患者,11例女患者。对照组患者例数50,平均年龄(46.05±6.12)岁,38例男患者,12例女患者。2组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排除标准:哺乳期妇女;孕妇;不愿参与研究者;合并有严重电解质紊乱者;合并肺淤血者;合并有急性肺水肿者;存在荨麻疹、哮喘等过敏体质者;对本研究中所用药物不存在禁忌症者。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甘露醇):给予患者甘露醇静脉滴注治疗,在静脉滴注的十分钟之内,将患者的体重作为依据,给予其静脉滴注1g/kg甘露醇,每隔六到八个小时进行一次静脉滴注,一个疗程为七天。

观察组(吡拉西坦氯化钠):给予患者100ml20%的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并且在十分钟之内静脉滴注完,每隔六到八个小时进行一次静脉滴注,一个疗程为七天。

1.3 观察指标

疗效评定:患者体征与临床症状相对于治疗前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颅内压降低10%以下为无效;患者体征与临床症状相对于治疗前有所好转,颅内压降低10%~30%之间为有效;患者体征与临床症状相对于治疗前得到明显好转,颅内压降低30%~60%之间为显效;患者体征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颅内压降低60%以上为治愈。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有效率、显效率与治愈率之和。

其次,要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一小时、治疗后两小时的24h尿量与颅内压进行对比分析。

对观察与对照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将本研究中相关数据录入之后,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其进行处理,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表计数资料。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对照组5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其中无效患者2例,所占比重为4%,有效患者10例,所占比重为20%,显效19例,所占比重为38%,治愈患者19例,所占比重为38%;观察组5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其中无效患者1例,所占比重为2%,有效患者12例,所占比重为22%,显效18例,所占比重为36%,治愈患者19例,所占比重为38%。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4%,两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尿量与颅内压对比分析

相对于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后一小时、治疗后两小时的24h尿量与颅内压得到明显改善(P<0.05)。观察与对照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一小时、治疗后两小时的24h尿量与颅内压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尿量与颅内压对比分析(x-±s)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50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出现了电解质紊乱现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对照组50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出现了电解质紊乱现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2%(P<0.05)。

3.讨论

脑出血疾病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脑血管病出血所致颅内压增高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对该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重点在于有效控制其颅内压,将其脑水肿症状减轻[3]。现阶段,临床上通常会采用甘露醇对脑血管病出血所致颅内压增高患者进行治疗,以此来起到降低颅内压的效果,但是该药物较容易促使患者出现渗透性肾病、血容量增多以及细胞外蓄积等不良反应的出现,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会受到较大限制[4]。本研究主要采用吡拉西坦氯化钠对脑血管病出血所致颅内压增高患者进行治疗。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属于高渗溶液的一种,有着和甘露醇相似的脱水降颅内压作用机制,都是通过对渗透压差进行利用,进而发挥出脱水效果。但是甘露醇具有较大的分子量,很容易对患者的血脑屏障进行损伤,。进入到水肿区,在较长一段时间之后,很容易出现局部蓄积现象。相对于治疗时患者血液中的甘露醇浓度,病灶中脑组织浓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升高,促使逆向渗透压梯度产生,加重局部水肿,将水肿期延长,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5]。而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则能够对这种现象进行有效避免。

本研究结果显示,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4%,两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2%。由此可知,吡拉西坦氯化钠治疗脑血管病出血所致颅内压增高的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志雄.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22(13):1958-1960.

[2]王明达.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0):152-153.

[3]熊弟.用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124-125.

[4]郝井兰.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医药前沿,2016,6(20):124-125.

[5]周曦明.脑出血采用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的临床体会[J].海峡药学,2015,27(6):232-233.

论文作者:赵莹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9

标签:;  ;  ;  ;  ;  ;  ;  ;  

吡拉西坦氯化钠治疗脑血管病出血所致颅内压增高患者对其疗效和不良反应临床观察论文_赵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