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高校工程教育的改革培养现代工程技术人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程论文,技术人才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之际,我国的工程教育应从终身教育和大工程教育的新观点出发,构建一个高校工程教育和继续工程教育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现代工程教育体系,实行系统整合,致力于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高质量的宏大的工程技术队伍。在这一体系中,高校工程教育是培养现代工程师“毛坯”的主要基础,是未来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中肩负着十分重大的责任。院校工程教育既有一般教育的共性,又有其显著的工程特性。小平同志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指明了现代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特征,而其中工程技术的作用则更加直接,更显重要。有鉴于此,在世纪之交,西方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高校工程教育的改革,目标是要培养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工程技术人才,作为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的一项战略措施,这种动向是十分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工程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体系,而且在规模上已基本满足了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的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已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到来,经济的全球化合作与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实施两项根本性转变等一系列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就日益突显,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除了一般教育所存在的共有性问题(如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亟待提高等等)外,还有其特有的一些问题,主要是:
1.在办学方向上面向工程不够。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工程师“毛坯”,表面上看似乎并无异议,但实际上却没有去深入研究与真正认识清楚什么是一名现代工程师所需的知识基础与能力训练所包含的内涵,在学校教育阶段这二者究竟应做到什么程度。所以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突出工程特色不够,重视了基础科学与技术课程学习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却严重地忽视了工程实践训练和知识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科研与生产的结合日益削弱,重理论轻实际的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企业界的关注与忧虑。
2.在教学体系与方法上,一向以“教”为中心,以灌输式地传授已有知识为主,不重视培养学生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的能力;模式单一,要求划一,“大机器生产方式”的教学,不重视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挥;体制死板,不能互相转轨,转校、转学、转专业等几乎不可能;囿于主观认识及客观条件,并未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学生自己选择的机会太少。凡此种种,又怎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优秀人才呢?
3.工科院校结构上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几十年工业部门办学的模式下,单科性院校所占比重过大,不利于培养高质量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不利于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成长,不利于传统专业的改造,不利于提高办学效益。另一方面,又出现了攀高成风的弊病,专科纷纷向本科看齐,专科教学变成了本科教学的浓缩,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企业不欢迎。一般院校则与重点大学攀比,单科性院校又不问自身条件如何而盲目向综合性大学发展。这些现象导致学校的办学模式和培养规格出现新的趋同,不适应我国产业、经济结构多样性和地区发展不平衡性的需要,还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工程技术队伍总体水平的滑坡。
考虑到教育的滞后性和改革的复杂和长期性,若再不抓紧时机,看准方向,加快改革,必将贻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为此,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总思路,即面向工程,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具体的改革建议归纳起来有如下四大方面:
1.稳定规模,调整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程教育发展速度较高,1996年我国工科类的招生人数已达36.7万人,毕业人数已达31.5万人,为美国的两倍,居世界第一位,而我国的GNP数却只有美国的1/10。当然,要准确地提出并预测我国未来工程技术人才的实际需要是困难的,因为影响工程技术人员需求的因素众多,诸如:生产规模、职工与人口的比例、国家工业化及产业技术水平等等。在经过了社会调查和资料分析,对比了若干国家的经济、产业与科技等状况后,我们认为: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不同于医生、中小学教师等与人口基数密切相关的人才,它是和一国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所以从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现实来看,我国高校工程教育的规模已经很大,总体数量上已能满足国内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建议:
(1)工科类的招生总规模要稳定,要致力于调整其内部结构。 可逐步提高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新兴学科的比重,适度加强那些与我国资源和人口特点密切有关的学科。要根据我国产业发展的需求,在专科办出自己特色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地调整好专科与本科的比例。
(2)办学模式要多样化,要给学校以更多的自主权。 我国目前及相当一段时期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与生产方式都在转变之中,而且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再加上东西部地区间的差别,这就决定了我国对于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必然是多样化的与多层次的。为此要求我国的工程教育的体制与模式也要灵活、多样。在培养人才方面,应侧重于培养研究与开发、工程设计、生产技术与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人才。对现有学校应分出不同的层次,要鼓励在各自层次上办出特色,办出声誉,坚决反对盲目攀比追求升级。教育部门要制定有利于分出层次办学的新政策,积极引导。要鼓励与引导通过“共建、调整、联合、合并”等多样方式,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办学效益与水平。
(3)在本科学制方面, 目前的四年制要完成现代社会对未来工程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是有困难的,但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把目前重点院校都改成五年制也不现实。为此建议;暂时可不做大的变动,少数学校已实行五年制的仍可执行;少数条件好的学校或专业若要改五年制也应鼓励;少数条件更好的学校也可在原来四年制的基础上,试行4+2的本硕贯通学制。
2.要坚持面向工程的办学方向,大力推进产学合作,全面提高培养质量
许多实践已证明:工程实践训练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全面素质与能力的十分重要的环节。如果学校教育中只有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训练,则学生的基本工程综合与设计能力是不可能培养出来的,尤其是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也必将落空,毕业出去的学生就很难适应当今迅速变化着的科技与生产发展形势,更谈不上在国际上有竞争力了。许多发达国家对此都十分重视,美国许多著名的大学都面临着40年代以来最大的调整。正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院长所说:“在40年代,MIT 引导美国的工程教育从经验向科学的转变,现在MIT又要引导美国的工程教育从科学向工程的回归”。 他们在一份《Made in America 》的报告中认为:当前工业界对工程教育的主要意见就是工程实践及开发能力削弱了。所以他们提出了一个新变革思路,就是“在不削弱基础科学的前提下,加强大工程概念下的工程实践”,并分别在几个系内实施“本硕贯通”、“校厂合作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这些见解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所以我们认为要切实加强工程实践训练,必须充分利用学校教学与生产实践这两种育人环境的协调结合,改革现有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大力推进产业界与高校在育人与科研方面的全方位密切合作。近几年来,不少高校在这方面已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如本科层次上的3-1-1教育模式,厂校合作的工、学交替模式等;研究生层次上的联合培养工程型硕士生,在大学内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工程研究中心”等。现在的问题是要进一步在“院校面向企业,企业依靠教育与科技”上取得积极的共识;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大力支持与引导,认真组织试点和及时总结,逐步推广这些好经验。我们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还建议:(1 )地方政府和产业部门应采取某种行政立法手段,选择一批效益尚好的大、中型企业,集中投入一定资金,或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建设好一批“生产实习与工程实践基地”,切实改善工程教育所需的外围环境。(2 )国家可设立“工程教育改革基金”,积极支持符合国家目标的若干改革试点。也可试行某种优惠政策,对国家确定的试点企业,在税收方面或财务管理方面给予一定优惠,鼓励他们为国家的总体长远利益多作贡献。(3 )各类高等工科院校或学科要根据自身条件及地区情况,统筹规划,与学校的各项改革相结合,选择多样方式开展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由点到面,持之以恒,逐步深入,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路子,提高学校的整体水平。
3.全面改革教学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精神
面对21世纪的时代特征,如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合作与竞争的激烈、资源与环境的严重挑战等等,提高工程教育质量需要重点抓好两个问题,一个是切实加强工程实践训练,一个是给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此,要打破一些束缚我们改革的旧的教育观点,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改革。这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成,须看准方向、抓好试点、逐步推进。针对当前现实,我们提出如下五点具体建议:
(1)建立课程或学分认可制度,使不同的专业、 学校和类别教育之间的学生有转轨和学制贯通的可能,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加强对教学质量的控制,实行适度的淘汰制,改变目前的严进宽出状态。
(2)在拓宽专业的基础上,改革教学计划,使专业课程模块化。高年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志趣从多个模块中选择,以形成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以机械工程专业为例,可分为:动力机械、机床设备、制造、精密仪表、自动控制、技术科学、企业管理等若干个模块。在作业中也要有若干个不同方向的题目供学生选择。这样,再配合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就可以改变目前模式单一、要求划一的弊病,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必然是多种多样的,较能满足我国不同产业和地区的需要。
(3)现代工程要求工程师掌握的知识与具备的能力更加宽广, 不仅仅是科学基础与专业知识,还应包括与工程相关的经济、管理、法律、人文、环境等方面的知识,所以要调整现有“窄于专业”的课程体系,将这些内容适度地有机地融合进来。当然,拓宽知识结构和加强工程实践训练,都需要占用课时,与学制不变就产生了矛盾,所以必须改造旧的课程体系,不是用简单加法,而是用相关课程有机融合等办法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4)要改革政治理论与思想道德课程,针对当前的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5 )要在教学中积极采用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方法与新工具,改革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与讨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提高我国工程教育的最关键措施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当前工程教育中教师队伍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多数缺乏工程实践,二是优秀教师的流失。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1 )在教授和副教授层次,可试行在社会上公开招聘,通过严格的竞选办法,聘请有多年工程实践经验的人才到学校任教。(2 )通过“产学合作”有计划地派出青年教师轮流到有关企业去挂职锻炼一个时期(半年或一年),参加企业的产品开发、设计以及技术改造,同时也可为企业内的继续工程教育承担些任务。应逐步规定工科类专业教师具备工程实践的最少年限。(3)聘请企业内水平较高的工程师到学校任兼职教师, 讲授一些工程色彩强的课程,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等等。(4 )要继续努力改善青年教师的工作及住房条件,提高其待遇,稳定一批骨干队伍。同时可适当延长具有真才实学的老教师的退休年龄,充分发挥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