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现状及调整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状及论文,策略论文,结构论文,中国出口商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3)02-0166-04
一、近年来对外贸易发展的进展分析
(一)总量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经济与政治环境相当复杂,既有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所产生的震荡对传统出口产业的影响,又有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出口市场所面临的巨大竞争压力;同时,我国加入WTO,逐步扩大市场准入,对外贸易的发展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机遇。进出口总额从1997年底的3252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6200亿美元,年均增长13.8%,分别高于同期国内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增长的6.2和11.8个百分点。我国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97年底的2.9%上升到2001年的4.3%,2005年将达到6.5%左右。另外,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2000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2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占世界服务出口的2.1%,居世界第12位;服务贸易进口额为3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占世界服务进口的2.5%,居世界第10位。
(二)结构分析
首先,近几年来出口商品结构继续改善。从大类商品来看,初级产品出口比重继续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继续上升。2001年上述比重分别为9.89%和90.11%,首次进入10:90状态,2002年初级产品出口比重更降至9%以下。在初级产品中,食品及活动物出口在近5年中比重持续下降,但占初级产品出口一半的格局没有改变;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出口比重则有所上升;其它类初级产品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规模和比重。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增长最快的是机械及运输设备。近5年间在全部商品出口比重中增加了11个百分点,成为我国外贸出口最活跃的部门,也是近几年我国外贸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化学品及相关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杂项制品的出口则保持稳定增长,相对比重有所下降。
我国传统大宗商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稳定增长,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7年的32.5%和8.9%上升到2002年底的50.2%和20.5%。
其次,从所有制经济结构来看,外商投资企业继续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点。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从1998年的886亿美元增长到2001年的1332亿美元,出口额占中国出口总额比重也由48.2%增加到50.1%,首次超过50%,并继续成为最主要的出口部门。
第三,从市场分布结构来看,中国对外贸易市场多元化继续发展。2001年,与中国开展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共有228个。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仍然比较集中。2001年,日本、美国和欧盟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7.2%、15.8%和14.5%。这三大贸易伙伴的总份额将近50%。拉美、非洲和大洋州地区与我国的贸易总额在上升,但份额维持在2%~3%之间。
表1 1998年~2002年中国出口商品构成比重变化 单位:%
第四,加工贸易、边境小额贸易大幅度增加,已形成一般贸易、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料加工贸易、边境小额贸易竞相发展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国际化分工的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加工贸易得以快速发展。2000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48.5%,其中加工贸易出口总额占出口总额的55%。
(三)出口竞争力分析
1.出口实绩比率测算法。测算工业及其产品的竞争能力有许多指标,诸如产品的质量、性能、花色品种、外观、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价格、成本、劳动生产率、技术装备、技术水平、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以及一国的关税、汇率和其它非关税措施和政策等,都对竞争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测算结果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可比性,一种被广泛用来测算比较优势的指数,即出口实绩比率测算法,或叫已显露的比较优势指数,可以用来进行量化分析,测算中国主要工业部门的竞争力。其方法是将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与相应的世界贸易产品结构相比较。也就是把中国某种或几种产品出口份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类产品进口额占世界进口额的份额相比较。
在某国某类产品情形中,如RCA>1时,即表示某国某类产品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其出口规模相对大于某类产品世界平均进口规模,因此,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RCA指数越大,说明其竞争能力也越大。反之,如RCA<1时,即表示该类产品不具备比较优势,其数字越小,竞争力也越小。一般认为,RCA是反映贸易结构和贸易依存状况的指标。当RCA>2.5时,表明产品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当RCA<0.8时,则表明该产品的竞争力较弱。
2.关贸总协定(GATT)1994制订的出口竞争力标准。GATT(1994)测算产品出口竞争能力的标准,是根据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达成的“补贴与反补贴协议”的规定而制定出来的。根据GATT1994,发展中国家对达到出口竞争性标准的产品,在两年内逐步取消补贴。出口竞争性指标是该产品连续两年在世界出口贸易中达到占3.25%的份额(协议第27条第5款)。这个标准虽用于反补贴措施,但是具有普遍意义,可引申作为出口竞争力的标准。以3.25%的占有率为分界线,3.25%以上可视为具有竞争力,3.25%以下不具备竞争力。其中1994年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前一年中国大类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分别为:食品2.43%,钢铁2.13%,机电产品1.65%,纺织品6.26%,服装13.76。根据上述测算方法得出的结果如下:
第一,两种标准测量的结果显示,多数指标基本上一致。即属于中国有出口优势的产品,主要是国内出口的大类产品,同时也在中国的出口总额中占有较高的比重。
第二,以RCA法测算,中国主要工业的大类出口产品的出口竞争力较低。我国外贸出口商品的份额虽然有所提高,但就整体而言,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却有所下降。
根据RCA方法计算,大于1的产品有纺织、服装、轻工消费品、食品和原料,小于1的产品有机电产品、化工产品、钢铁和有色金属。根据RCA标准的计算,在世界贸易的份额中达到3.25%的出口产品包括纺织品、服装和轻工消费品(其中2000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占世界纺织品出口的比重达到14%左右,但加入WTO后20%的纺织品出口仍要受到发达国家的配额限制),而食品和原料未达到标准,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和有色金属产品的份额最大。纺织、服装和轻工消费品具有一定的出口竞争力,其中以服装最具竞争力;其次是钢铁、食品和原料;出口竞争力最弱的是机电产品、化工品和有色金属。
2001年,我国食品和纺织品出口额分别为104.13亿美元和498.38亿美元,占我国商品出口的比重分别为3.9%和18.7%;化工品出口321.06美元,占比为12.1%。与1993年相比,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比重进一步上升,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食品及机电产品的竞争力有所改善。根据韩国贸易协会最近对中国、日本和韩国50种主要出口商品的分析资料显示,中国整体保持了国际市场占有率的稳步增长。中低技术密集的通信设备零部件、电子机械零部件、集成电路、汽车零部件和热处理及冷却设备,日本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正在被中韩挤占。高档和中低挡的音箱产品和显示装置,中国几乎和日本在“平分天下”。生产成本竞争激烈的人造织物和发电机设备,中国逐渐将日、韩挤出市场。根据2002年9月29日新华社发布的经济信息,我国已有100多种制造产品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其中集装箱和拖拉机的产量占全球份额达到83%,丝的世界份额为70%,显示器、电话机、空调、电冰箱、洗衣机和彩电的世界份额分别为42%、50%、30%、24%和29%。
二、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商品的要素禀赋并没有实质性改变
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虽然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已经超过了初级产品,但是仍然以“杂项制品”和中低技术的“机械运输设备”为主。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尚处于较低层次,基本上是“以量取胜”,即通过增加出口商品的数量来扩大出口。另外初级产品出口的绝对数量的持续增长,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的产业结构低级化,另一方面则反映出了初级产品的加工深度不够。其结果是,在制成品方面,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价格指数有所上升,而对发达国家出口的价格指数有所下降。
(二)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密集型产品或是粗加工品占了较大的比重
到90年代,我国出口商品列前几位的主要集中在服装、家用电器、通讯设备、玩具、钢材等,而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是:要素禀赋特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在世界出口总量中,纺织品与服装所占的比重自7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发达国家的纺织品与服装出口比重在4.5%左右,发展中国家在11%左右。而1996年我国纺织品与服装出口比重为23.1%,这一比重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光学、计量、检验、医疗、精密仪器和设备的出口额所占比重很小。
(三)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层次较低
据海关统计,1999年我国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1545.7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2.9%,2000年也维持在42%的比例。但就机电产品而言,发达国家均以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的“高、精、尖”机械设备为主,机电产品中九成以上是机械设备。我国机、电、仪设备在机电产品中所占比重虽然也上升到90%左右,但是其中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都较国外有较大的差距。
(四)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近十多年以来,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年均增长率11%,而同期货物贸易年增长率仅为8%。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值一般都在60%以上,中等收入国家达到50%左右。中国的服务业存在着供给不足、比重偏低、结构不当、竞争力差等问题。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相当低,近几年来的比重一直在31%左右波动,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2001年,我国服务出口333.61亿美元,进口392.7亿美元,贸易逆差59.3亿美元。其中新兴服务业的出口竞争力明显不足,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广告宣传等年出口额分别都在4亿美元以下。
(五)我国出口商品中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偏低
目前OECD国家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其出口的比重平均达到40%,而我国2000年仅为15%。我国每年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率约为20%,其中形成规模效益的只占15%,仅占成果总量的3%。据统计,我国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仅为30%,是发达国家的一半。另外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范围狭窄,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通讯设备、电子产品等少数类别,高科技的缓慢发展严重阻碍了我国贸易强国的进程。
三、调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策略
一国出口商品结构从根本上说是由该国的产业结构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决定的。因此,改善出口商品结构不仅要依赖于国内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而且还要顺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加入WTO后,我国的产业结构如何进一步调整、优化是实现我国出口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一)促进经营主体结构的优化
加快对国有外贸企业的战略性改组,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增强我国出口部门的国际竞争力。要加快向外贸经营权登记制度的过渡,把外贸经营主体再造工作放在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大背景下来考虑。打破所有制的界限,实现在资产和国际竞争力平台上的融合。
(二)强化外贸企业的组织功能
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是决定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需要打破地区、部门界限,鼓励跨地区、跨部门的企业联合,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企业集团主业低成本扩张,充分利用外国资本、资源、技术。
(三)创造提升产业结构的环境
出口商品结构是国内产业结构的延伸和反映,出口商品结构不尽合理,根本原因还在于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上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发展新的产业,有利于加快传统产业改造的步伐,促进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
(四)扩大服务贸易出口
要把发展对外服务贸易作为优化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一个重要内容。尽管总体上我国服务贸易不发达,在金融、保险、咨询、律师等方面还很落后,没有出口优势,但在对外劳务输出包括工程和国际旅游方面还有相当的优势,理应作为扩大服务贸易出口的主攻方向。
(五)完善出口促进措施
在制度创新方面,积极推进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实现专业化和多元化,推进工贸结合、贸技结合。进一步加大出口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对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产业的扶持。既要落实已有的各项贸易扶持措施,又要充分履行对WTO的承诺,让国内出口部门尽快在生产出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之前适应规范化的国际竞争环境。
收稿日期:2002-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