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要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要领论文,课堂教学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些年在听课、评课学习中渐渐地悟出一堂好的思想政治课,应具备“围绕主题、思路清晰、材料贴切、参与到位、‘三基’落实”的要领。本文试对“二十字”要领作出解释、指出作用,提出运作要求,恳切同仁斧正。
围绕主题——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前提
主题是指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它应与教学目标相吻合,与教学重点相一致,并常常反映在一堂课的课题上。围绕主题是突出重点的要求,达成目标的保证,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前提。一堂偏离主题的课如同一篇偏离主题的议论文,即使词藻华美、语句通顺,也难成佳作。
围绕主题的运作,首先是确定主题要有依据。依据之一是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依据之二是教材内容及其思考题;依据之三是教学对象的认知水平和思想实际。确定主题的困难者主要是新教师,也有首次执教新教材的老教师,这需要通过以老带新、能者为师和集体备课来克服。
其次是教学要有的放矢。即教学过程的一切因素,诸如确定的论据、选择的素材都要围绕主题;采用的形式、手段和方式方法都要服从主题。教学中偏离主题常有两种情况:一是教师个人生活经历丰富,又采用现身说法者,他们一激动,就容易脱离“轨道”,大开“无轨车”,学生得到的仅仅是一堆零碎信息。一位在“文革”中曾遭磨难的老师,整整讲了一堂课的“文革怪事”,最终却来不及剖析“文化大革命不是一场任何意义的革命”这一观点。二是上岗不久的执教者,往往会把从大学里学到的知识统统搬上讲台,结果学生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甚至晕头转向,得益甚少。这需要我们深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知无不言”非益事,“言不中的”有危害。我们应在课题下列一串能正确反映主题的关键词,这既利于学生思维有方向,又能防止教师讲课跑题。
思路清晰——上好思想政治的基础
思路清晰是指教学过程脉络清楚,教学内容表达明白。它的外在形式是对教材处理合清合理,论证推导顺畅无阻,重点敲打有板有眼。思路清晰的课,给听课教师的感觉是科学严密、纲举目张,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虽只有寥寥数笔,却抓住了要害特征的一幅“漫画”之印象。
思路清晰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基础。只有思路清晰,才能详略有度,语言精炼,清除废话;才能简明通俗地讲授教学内容的来龙去脉;才能高屋建瓴地解答学生的困惑。思路清晰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否则如同“粗放型增长方式”那样,不仅增加无效劳动,而且还会误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在分析统测统考成绩优劣的原因时,其中一条重要的轨迹是“教师上课思路清晰与否同任教班级均分高低成正比例”。
思路清晰的运作,从隐性要求讲主要是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那些专业知识扎实者,在备课中不仅能吃透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而且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重新排列组合,引起“化学反应”,达到教学质变。反之,只能浅层次地作出“物理变化”,甚至机械地照本宣科。平时经常能听到“教过高中,再教初中就得心应手了”的说法,究其道理就在于此。可见,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业余进修十分必要。
思路清晰的运作,从显性的角度讲主要有二:一是教学板书中的逻辑关系要顺畅。任何形式的教学板书,其内在必有一个逻辑关系存在,顺畅的逻辑关系绝不允许混淆其内在的级差等第。如“一”、“1 ”、“(1)”这三级板书,其等第关系依次为“老子”、 “儿子”和“孙子”,后者由前者派生和“管辖”,无前便无后,无后仍有前;而“一、二、三”或“1、2、3”或“(1)(2)(3)”各自内部之间只能是“兄弟姐妹”的关系。如果出现了用“一”、“1”与“(1)”表述相同内涵或相同外延的板书,便是一种思路不清的典型表现。可是,这种现象在听课中屡见不鲜,有些教参也犯这样的毛病。我们务必切记,这是教学之大忌,今后要万万警惕这种错误的出现。
二是教学中的衔接语合理顺畅。衔接语在教学环节转换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合理顺畅的衔接语能点拨疏通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这样”等层层推进的知识体系,进而信服理论。有经验的教师十分重视衔接语的设计,巧妙的衔接语具有自然流畅、简明扼要、画龙点睛、设疑激疑等特点。有些节目主持人的衔接语短小精焊、妙趣横生、应变力强,值得学习借鉴。
材料贴切——上好思想政治课的途径
材料是指用来印证理论观点,或用来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观点进行分析说明的素材例子,它的外延相当广泛,如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件等一切人们能够感知到的古今中外的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材料。材料贴切包括材料必须与教材内容相关联,切中教学目标;材料必须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等。
材料贴切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操作,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观点属于理性认识范畴,具有抽象概括的特点,是事物的共性。教学中如果不以丰富的感性材料来铺垫引证,必然使学生感到深奥难懂,枯燥无味;教学中如果材料丰富,但不贴切,其结果是在鲜活之感下导出并非必然的理论观点,误导学生,有害无益。可见,材料贴切至关重要。然而,事实告诉我们材料不贴切的现象并非少数,突出表现有三:一是喧宾夺主。材料介绍中或急急巴巴、不深不透、多而杂乱;或有头有尾、点滴不漏、节外生枝,到应该导出理论观点时却一笔带过,点到即止。二是缺乏信度。教师引进连自己也没有弄懂弄通的深奥材料,结果漏洞百出,解除不了学生的疑惑。三是得不偿失。反证法中运用的材料,负效应大于正效应,违背思想政治课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原则的要求。材料贴切的运作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材料精而管用。材料要典型、精炼, 要符合学生的“可接受性”原则,既能说明问题又能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简言之,材料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二材”优势互补。 “二材”指编者提供的材料(写进教材、教参的材料)和教师自选的材料。前者强烈反映了编者意图,经过审定,其科学性、典型性较强,用足用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鉴于编者受时空条件的制约,不可能预见国家大政方针的演进和社会热点的转移及变化发展了的教育对象的情况,教师必须充实新、近、活的材料。
(3)“二法”均不偏废。 “二法”一是指由特殊到一般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的归纳法;二是从一般到特殊用观点去合理分析材料的演绎法。“二法”同属人类认识方法。运用好“二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以及深入研究、严密论证、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4)一例纵贯始终。整堂课主要运用一则材料,一例到底, 贯穿始终,层层剖析,逐步递进。它虽然起点高,难度大,而且不宜作为划一的要求,但对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意义重大。高中教师在理性认知的新课教学中积极尝试十分必要。
(5)一点辐射一片。“一点”指某一社会热点, “一片”指与该社会热点相联系的相关政治理论体系。如从事物的普遍联系、规律客观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等角度剖析98年洪灾的成因;从我国的国家性质和职能,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宗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民族团结、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科学技术的作用等角度分析98年抗洪的胜利原因;从全面、发展、本质等辩证思维角度推论98年洪灾的启示和反思就是一点辐射一片的典例。一点辐身一片的教学特别适宜单元性的专题复习。
参与到位——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关键
所谓参与到位,简单说就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而收获,详细讲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时,不图表面的、浅层的热闹场景,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率领全体学生积极思考有益问题和自觉自愿去努力达到教师提出的要求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同时也指学生对所授的教学内容入耳入脑、深信不疑、付之行动。
参与到位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关键。教育的方针、任务和目的落实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是使学生对所授的理论观点“懂、信、用”。“懂”需要通过学生的参与,入理之后才能达成;“信”需要通过学生的参与,入情之后才能实现;“用”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参与活动。参与之重要并不为教师们所怀疑,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在实际操作中不得要领,造成参与不到位。如,教师一提出问题即让学生作答或摆出问题后略作停顿再让学作答,都属提问式参与,但其参与到位的程度后者明显优于前者。再如,凡令全体学生闭目齐声可答的问题,均不属参与到位之列。经常性的参与不到位便会形成这样的等式:学生参与不到位=学生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围绕主题少配合+思路清晰无反馈+材料贴切无共鸣)=“三基”落实成空文。
参与到位的运作侧重于课堂提问有技巧,以下六法有助于参与到位。
(1)设问用语简明扼要。教师设计的问题是让学生作答的, 其用语应通俗易懂、准确简明、切忌啰嗦,这样才不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歧义,导致答非所问,影响参与到位。
(2)设问难度灵活升降。 设问难度主要反映于设问角度和设问口子两个方面,设问角度和设问口子不同,其问题的难度也就不同。一般而言,立体型角度的设问和口子大的设问,作答范围广,涉及知识多,较适合优秀学生作答;反之,平面型角度和口子小的设问比较容易答全答好,较适合基础差的学生作答。因此,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应该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其回答,对同一个学生可要求回答难度各异的一连串问题,这样可以避免出现一问三不知和闭目可答的两种参与不到位现象。运用此法,教师应在事先设计好若干同质不同类的有难易梯度的变化题。
(3)设问指向灵活有变。设问指向全班学生,参与面广, 但缺乏针对性,并会使部分同学蒙混过关;设问指向个体学生,虽有针对性,但又会使另一部分学生得益甚少;设问指向小组,特别是配以小组讨论、派代表作答、集体计分等措施,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但仍反映不了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各种设问指向宜交叉实施、经常变化,这样便能达到扬长避短、全员参与的效果。
(4)适度停顿留有余地。教师在提问前略作停顿, 使学生做好作答的心理和知识准备;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又作适当停顿,以给学生思考问题和组织答案的时间;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与教师作出评析之前,再作停顿,以给学生自评和补充的机会。这三次“停顿”的背后是学生高密度思维和积极参与的时刻。
(5)恰当提示铺设台阶。每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 答错问题及答不全问题时,教师都宜给予恰到好处的提示。提示可以是原意不变、表述用语发生变化的重复提问;也可以是提供与答题有关的旧知识或相关情景;又可以是将较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甚至可以导出部分答案。凡些种种提示无疑也属促成参与到位之法。
(6)巧妙反问设法转向。反问指学生向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却要求学生自己作答;转问指某学生问教师的问题,教师却要求其他同学作答。青年学生好胜性强,并存在战胜教师的心理倾向,在教学民主下,这种心理得到积极发展,总有一些学生会绞尽脑汁提出自认为可以难到教师的问题。从参与到位角度讲,教师能尽善尽美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仅仅是中策,何况教师不一定能答好学生的提问,上策应该是巧妙的反问或设法转问。如,对提问者说:我想先听听你的看法;或对其他学生说:某同学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对此谁有高见。这样教师既能为自己留下思考问题的时间,又能从学生作答中得到启发,进而完善自己最终要作出的解答。而且极有可能将问题引入辩论和争论,使参与进一步到位。这种一举多得之法,参与到位在其中,且又是主要的。
提问式参与并不只有以上六法,参与到位的运作也并非仅提问式一环。其他有关教学的民主化、学生内驱力的激发、教师爱心、高尚师德的感化等等都有利于参与到位。参与到位追求的直接目标是,使学生认同、接受和信服思想政治课中的理论观点。笔者曾听得参与到位的妙课无数,每每回味起来皆感甜密无比,不妨简介其中二三。
一位青年女教师,在上“尊敬父母”时,设计了“读信回信”的场景。即课堂上让每位学生读由教师转交的父母来信,写一封由教师转寄的给父母的回信。整个过程20余分钟,开始教室里鸦雀无声,渐渐有了小声哭泣,到高潮顶点时有近三分之一同学声泪俱下,剩下同学都严肃庄严,想必在此场景中的每一个学生对“尊敬父母”的理解不再是空洞无物了。一位特级教师,在“处理好人际关系重要意义”的执教中,整整45分钟,一言贯始终,学生津津有味地听了上句,企盼下句,不时发出心领神会的笑声,偶尔出现感到困惑的窃窃私语,最后是较长时间的鼓掌示好,想必不大会有学生在怀疑、否定教师所言了。一位青年男教师在借班上课结束时,一大群学生围着他,要其签名留念,想必这群学生对教师之语已句句入耳了。
“三基”落实——上好思想政治课的目标
“三基”从宏观上讲是指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觉悟;从微观上讲是指基本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本文所言是从微观上讲的“三基”,它是思想政治课知识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觉悟的载体。只有目标达成的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课,否则一切都将成为泡影。
在“三基”目标的达成教学中,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纯碎的死记硬背替代正常的教学。如,用全班齐读齐背、小组轮读轮背、学生个体抽读抽背的办法来落实重点教学内容,用反复低层次的循环操练、循环讲评的办法来代替复习课教学;用教师做好试题答案,由学生抄写几遍、默写数遍的猜题押题式的办法去迎接对付统测统考。这种典型死读书、读死书的做法只能增加学生负担,降低教学实效,并没有为广大政治教师所认同,但仍有一些教师在我素我行。
“三基”落实的运作可分为务虚和务实两个方面,务虚的运作隐含在前面阐述的“十六字”之中,同行之间通过听课和思考,便能推断出“三基”落实情况的正确结论。
务实的运作是对学生进行五项检测。一是检测学生能否清楚地复述所授的概念、原理和观点。二是检测学生能否对重点的概念、原理和观点进行分析综合,达到全方位的正确理解和表现。三是检测学生能否疏理教材的知识体系和揭示重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四是检测学生能否比较、分析同类型知识的异同之处。五是检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五项检测,教师可以教会学生自测;也可以在新课巩固中选用少而精的习题对学生进行抽测;也可以在复习迎考中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测定。
为了把“二十字”要阐述得清楚一些,采取了分层说明的方法而成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而存在的。详见下图:
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20字要领运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