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 辽宁大连 116033;2 大连医科大学病理学与法医学教研室 辽宁大连 116044
摘要:目的 术前行C-反应蛋白及血常规检查与阑尾炎症术后的病理类型进行相关分析。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6月行阑尾切除手术患者92例,术前全部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血常规检查,手术后将患者按照病理类型分组,将C-反应蛋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三种检测结果在单纯性阑尾炎,蜂窝织炎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的患者中呈逐渐递增趋势。坏疽性阑尾炎的危险因素为C反应蛋白及中性粒细胞比例,而C反应蛋白的敏感性要高于中性粒细胞比例。结论 术前行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检测对判断急性阑尾炎的病理类型能起到较大作用,可作为是否选择手术治疗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C-反应蛋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阑尾炎;手术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6月在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急性阑尾炎并手术治疗的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并排除近期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脏、肾脏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急性阑尾炎。根据病理类型分为3组:1.单纯性阑尾炎2.蜂窝织炎性阑尾炎3.坏疽性阑尾炎。年龄14-77岁。男性52例,女性40例。其中单纯性阑尾炎,共有24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41.20±13.65)岁。蜂窝织炎性阑尾炎,共有54例,男性29例,女性25例,年龄(36.87±10.24)岁。坏疽性阑尾炎,共有14例,男性6例,女性8例,年龄(45.67±16.85)岁。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抽取外周静脉血,进行血常规、血凝、生化、C-反应蛋白、腹部CT等检查。血常规使用Sysmex XE2000i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C-反应蛋白使用Omlipo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系统进行检测。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在三种不同病理类型阑尾炎中有无统计学差异。并探讨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对坏疽性阑尾炎的预测价值,从而选出一两项重要指标,以指导临床是否对急性阑尾炎行手术治疗。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算。对三组患者资料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年龄、性别、体重六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P<0.05者进入Logistic多变量回归分析。
2.结果
从表1中可以发现三种检测结果在单纯性阑尾炎,蜂窝织炎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的患者中呈逐渐递增趋势。
为分析众多因素在治疗阑尾炎中所起到的作用。我们将单纯性阑尾炎和蜂窝织炎性阑尾炎归为非必须手术治疗组;将坏疽性阑尾炎归为必须手术治疗组。因为单纯性阑尾炎如果及早给予抗生素治疗后,多数患者病情可得到控制。蜂窝织炎性阑尾炎经抗炎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病情会得到缓解,部分患者可能会转化为坏疽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因其病情本身较重,如果行保守治疗,可能会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如弥漫性腹膜炎、阑尾周围脓肿等,所以一般外科医师都建议立即手术治疗。
从表2中可以发现坏疽性阑尾炎的危险因素为C反应蛋白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其中C反应蛋白的敏感性要高于中性粒细胞比例。这项研究结果与张波〔1〕的研究报告类似。
3.讨论
急性阑尾炎是普外科常见疾病,但术前无法准确判断其病理类型,所以多数外科医师建议手术治疗。因阑尾炎的病理变化是一个渐进过程。于病变早期单纯性阑尾炎阶段,炎症局限于粘膜和粘膜下层,阑尾轻度肿胀、充血。此时使用较强效抗生素(三代头孢+甲硝唑),炎症可以得到控制。若患者未及时干预治疗,将会转变为蜂窝织炎性阑尾炎,此时炎症浸润阑尾各层,阑尾肿胀明显、浆膜高度充血,其表面常有多量纤维素和脓性渗出物。此种阑尾炎多数外科医师建议积极手术治疗。若不手术治疗,则有可能发展为坏疽性阑尾炎,此时阑尾全层坏死,坏死部分常呈紫黑色,可能已并发穿孔,粘膜大部分已糜烂,管腔内充满血性脓液。阑尾周围也有脓性渗出和大网膜包裹现象。如果行保守治疗,可能会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如弥漫性腹膜炎、阑尾周围脓肿等,所以一般外科医师都建议手术治疗,可能会行阑尾切除手术或腹腔引流手术等,所以术前若能明确患者阑尾炎所在的病期是至关重要的。本项研究通过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与急性阑尾炎病理类型的关系,从中寻找一两种客观指标来指导临床手术治疗。
C反应蛋白是由1930年被Tillet和Fancis发现的,它是一种由肝细胞合成的非特异的急性时相蛋白。C反应蛋白具有重要的调理素作用,能加强吞噬细胞的活动,促进对细菌和异物的吞噬。当组织创伤、感染和炎症是,刺激肝细胞加快合成C反应蛋白,其升高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一旦感染得到控制,其浓度迅速恢复正常。因C反应蛋白不受常用的抗炎和免疫抑制剂的直接影响,也不受发热、红细胞沉降率和白细胞增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可作为预示感染和观察疗效的客观指标。但C反应蛋白并不是急性阑尾炎的特异性指标,使用时应排除有无其他部位的感染,如胆系感染、泌尿系感染等。
本实验研究发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和C反应蛋白在三种不同类型的阑尾炎当中呈逐渐递增趋势。通过Logistic变量回归分析,结果提示C反应蛋白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是坏疽性阑尾炎的危险因素。其中C反应蛋白的敏感性要高于中性粒细胞比例。坏疽性阑尾炎C反应蛋白水平大多50mg/L以上,中性粒细胞比例在80%以上。通过分析,C反应蛋白在判断坏疽性阑尾炎的敏感性上优于中性粒细胞比例。而白细胞对坏疽性阑尾炎的判定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一些年老体弱,免疫力低下的急性阑尾炎患者,即使腹部体征不重,白细胞升高不明显,体温不高而当C反应蛋白超过50mg/L及中性粒细胞比例超过80%时,提示坏疽性阑尾炎可能性较大,应尽早手术治疗,以免延误病情。而对于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比例不高的的患者,可在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腹部体征的情况下,使用适合抗生素保守对症治疗。
参考文献:
[1]张波.C反应蛋白检测在急性阑尾炎手术时机选择中的作用探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21):9510-9513
论文作者:赵宏升,潘吉勇,王梅(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4年2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8
标签:阑尾炎论文; 蛋白论文; 坏疽论文; 粒细胞论文; 患者论文; 阑尾论文; 比例论文; 《健康世界》2014年2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