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对话,许多人就自然而然联想到课堂上的师生问答,以为那就是对话。但作为教学状态的对话,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课堂上的问答。发生在课堂上的有些问答,其实并非真正的教学对话。真正的对话,指的是蕴涵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在构建高效课堂工作中,我校坚持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方向,以导学案为载体,以构建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为突破,进行不断的学习与实践,逐步形成了“对话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师与学生搭建了一个平等、轻松的对话平台。“对话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流程如下:
一、课前对话
这一环节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当天晚上预习第二天要学的新课,清楚明天要学什么。告知目标要求简洁明了,让学生非常清楚本节课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从思想上、知识上做好准备,提出问题(每人至少要提出两个问题)。
2.学生依据导学案中的预习要求预习教材、搜集资料、整理信息,为新课做好准备。
二、课中对话
第一步:生本对话,自主学习。
在出示课题、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后,在学案的引领下单独自学教材,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同化”教材的知识。这一过程是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独立思考阶段。让学生清楚本节课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在自学教材的过程中注意对教材内容的体会和感悟,划出重点并进行必要的记忆或理解,对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疑点做好标注,同时做好预习笔记,把未解决的问题找出来,便于留在后边的学习环节。这一学习过程属于思维的最佳状态,教师一般不打断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静思中根据学案中的导学问题或提供的实验器材,自己动脑动手获取知识、发现问题。教师可巡视,督促自学,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发现学生思维中的薄弱环节,为下一步搜集素材。
第二步:生生对话,互助学习。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对一知半解与疑难困惑的问题进行相互讨论,特别是自学能力较强、领悟能力较快的学生对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指导,使学生在互相帮助的良好心理氛围中完成学习内容,共同达成学习目标。
(1)在组长的组织下,小组成员有序地把个人的见解在小组内交流,共享彼此的思考过程、思考方法及思考结果。
(2)提出自主学习中的疑惑,在同伴的帮助下解决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合理分配小组成员,达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指一个小组内有不同层面的成员组成;“组间同质”指各小组之间成员的构成水平是相同的。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在合作学习时,有对学,有群学,能对学的不群学。小组内分工明确,要清楚自己在合作学习中做什么。
(3)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其进行自评。小组自评侧重于组内个体之间的互评。小组自评初期,老师可以明确一个自评的结构,使学生的评价可以参照一定的程序、围绕一个中心或突出一个重点。同时还要提醒学生运用他们的合作技能来进行自评,以促进学生参与小组学习的深度。
第三步:师生对话,生成学习。
这一步属于班内大展示:一要有展示,二要有点评。
(1)展示时小组选派代表在班内展示带有共性的问题、易错的问题。教师要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对课堂进行调控。在展示中,我们常用的展示形式有口头展示、书面展示、表演肢体语言展示。其他组展示过的内容,以后就不再重复展示。
(2)组间互评。点评时,点评的内容应该是具有针对性、拓展补充性。对展示组的人员参与度、精彩度、准确度、团结协作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进行点评。
(3)教师引导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记忆。
第四步:能力培养,提升学习。
根据学习内容,教师设计有利于学生能力拓展的问题或环节,数学学科可以是拓展题,语文学科可以是写作方法指导、阅读能力训练等。
第五步:当堂检测,目标达成。
通过课堂测试,检测学习目标是否达成。检测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基础题为主,题型多样,最后可设计一道略有难度的选做题。评价时以小组得分来计算。
三、课后对话,拓展实践
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要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适时地拓宽学习资源,可布置探究性作业和联系生活实际应用等。
通过摸索和实践,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厘清了自己的身份,以组织者、指导者形象出现,不再满堂灌,学会了组织、驾驭课堂,以各种评价手段激励学生,尝试将游戏带入课堂、将竞争引入课堂、用合作激活课堂;为了编写导学案,认真钻研课标、教材,多方查找资料,加强了集体备课;为了上好课,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相互借鉴,较好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的成长。课堂上既有学生个人的主动探究、生生之间的合作,也有师生之间的合作;既有小组内的合作,也有全班范围内的合作;既体现了自主探究,又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理念。教师变教为启、变教为导,学生变学为思、变学为悟,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知识的认知过程,更重要的是成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情感交融、思维碰撞的生命历程。
论文作者:孙淑华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2月总第2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4
标签:小组论文; 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高效论文; 目标论文; 这一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12月总第2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