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地理试题统计分析与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统计分析论文,评价论文,地理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高考地理试题概况
(一)按地域类型分
1.全国统一命题的省份有11个省区。其中使用文科综合卷Ⅰ的有河北、河南、山西、广西等4个省区;使用文科综合卷Ⅱ的有内蒙古、云南、贵州、甘肃、青海、西藏和新疆等7个省区。
2.自主命题的省份共有20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新课标自主命题的省份有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江苏、浙江、安徽、辽宁、福建、天津、北京、湖南、吉林、陕西、黑龙江、上海等16个省区;大纲自主命题的省份有湖北、江西、四川、重庆等4个省区。
(二)按学科类别分
1.使用文科综合试卷的有:湖北、湖南、陕西、福建、辽宁、江西、河北、河南、山西、广西、内蒙古、云南、贵州、甘肃、青海、西藏、新疆、黑龙江、吉林、宁夏、北京、上海、广东、山东、四川、天津、重庆、安徽和浙江等29个省级行政区。
2.使用地理单科试卷的有:江苏、海南和上海等3个省级行政区。
3.有些省区既有单科地理卷又有综合卷。如上海,既有地理单科试卷又有文科使用的综合卷(满分150分。第Ⅰ卷为选择题共21道,每小题3分,共63分,其中地理部分有8道,共24分,比2009年多了一倍。第Ⅱ卷中既有选择题也有综合题,共87分,其中地理部分占16分,比2009年多了2分)和理科使用的综合卷(满分150分。第Ⅰ卷为选择题共21道,每小题3分,共63分,其中地理部分有2道,共6分。第Ⅱ卷中有选择题也有综合题,共87分,其中地理部分占16分)。
另外,山东除了文科综合卷(满分240分,其中地理部分占78分)外,还有基本能力测试的试卷(满分100分,按60%计入总分),其中地理部分占12分(比2009年多2分)。
总体上与2009年相比的变化:(1)自主命题的省份越来越多,新课标自主命题的省份在去年的基础上又多了5个(北京、黑龙江、吉林、陕西、湖南)。(2)广东试卷由原来的多种设计(地理单科、理科基础、文科基础)变为只有一种设计(文科综合),这是今年的一大变化。(3)新课标全国高考卷的出现也是另外一大变化,6个省份(黑龙江、吉林、宁夏、湖南、辽宁、陕西)共用一套全国命题文综试卷,能体现竞争的公平性、合理性。(4)浙江还有一套自选模块卷,9科共18题,满分60分,考生在18道试题中任选6道题作答,多选无效。其中地理部分有两道综合题(11题和12题),共占20分。
二、考点分布
(一)按考点、图表呈现方式、考查能力统计(略,省略内容见原刊第4~21页)
(二)地理图表数量统计
三、试题评价
(一)试题基本特点
1.试卷结构保持稳定,全国各地试卷结构不尽相同,总体上看都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部分
(1)文综卷
①大部分省区综合题都是必做题,有的省区设置有必做部分和选做部分两大块。如全国新课标卷第41~44题作为选考题。
②题目的数量不尽相同。文科综合试题中大部分省区地理选择题为11道、综合题2道。
(2)地理单科卷
除广东取消了单科卷外,江苏卷、海南卷和上海卷题型设置与2009年保持一致。
2.分值设定不尽相同
(1)文综卷
全国大部分省区的文科综合卷地理试题都是100分,而山东文科综合卷的地理部分为78分,每道选择题的分值同为4分。今年新出现的新课标卷地理试题也是100分,其中选择题11道,共44分;综合题中必做题两道共46分,选做题两道任选一道做答,分值是10分。
(2)地理单科卷广东取消了地理单科卷,江苏卷、海南卷和上海卷与2009年分数设置相同。
3.文科综合中综合题的“组合”程度不同
(1)天津卷还是去年的特点,虽说是文科综合,其实政治、历史、地理各一张卷,三科同时下发,在规定的时间完成。
(2)山东卷、全国卷、重庆卷、四川卷、北京卷做得很好,山东卷综合题中第29题以及全国卷、重庆卷、四川卷、北京卷中的第39题都是在同一个背景材料下考查政史地的主干知识,真正体现了综合考查学生能力的目的。
(3)综合题只是把政史地三科分别单列来考查孤立的政史地知识,如新课标高考卷、福建卷、浙江卷、广东卷、安徽卷、海南卷(文综)。
4.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考查侧重不同
5.选修模块
(1)试题结构及分值设定特点。
在高考形式上很多省区采用必做与选做相结合的考查方式、分值也不尽相同:
①选修模块单独设为选做内容,例如山东卷、福建卷、江苏卷、新课标卷等,大部分的分值是10分,而福建的分值为15分。
②某些试卷的选修模块是穿插在必做内容之中,例如北京卷第36题中有关旅游资源开发优势的考查(分值8分)、天津卷第12题中从旅游景区三要素简要评价在景区提供望远镜以及修建浮桥等的做法(分值9分), 四川卷第39题第(1)问评价杭州作为现代旅游城市的旅游资源集群状况和铁路交通条件(分值10分)。
③浙江高考自选模块试题,是另外一套试卷单独命题,分值是每题10分。
(2)各省区在高考中对选修模块考查的内容不尽相同。
(二)突出的优点
1.力求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新课程标准的原则要求
纵观2010年与地理有关的19套试卷,尤其是新课标的15套试卷,都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考生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坚持知识考查、能力考查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查的有机统一,课改实验区的命题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导向作用。而4套大纲试卷也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
不少试卷题目中发掘乡土地理资源,体现地方区域特色。如山东卷第7~8题,黄河三角洲;北京文综第1~2题,八达岭长城;上海地理第(十五)“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安徽文综第23~24题,安徽气候变化,第33题,产业转移及人口迁移;天津文综第7~8题,天津滨海地区工业地域集聚及天津滨海地理景观;四川文综第1~2题,四川等四省能源生产问题等。
有些试题设计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山东卷第30题(2)“采取哪些防范措施保护游客安全?”江苏地理第12题,“小亮设计参观世博园合理的路线”;全国文综I第3题,“王女士网上购物”;上海文综第14题,我国北方地区的“倒春寒”等。
2.适应国家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从学科角度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各套试卷的题目在现实性、灵活性、探究性、创新性上比往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让敢于创新、善于思考、平时注重知识积累的学生在选拔中脱颖而出。试题将课本上的多个知识点融汇到一个较为典型的社会现实问题中,考查学生对分散知识点的综合驾驭能力。
3.学科特色体现充分
(1)地域性。各套试题图文并茂,绝大多数题目都与图表有关,还有一些无图考图题。图表是地理知识、思维和能力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有效载体,通过典型、新颖、多样的图表材料,为考生判断、分析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考生创设了内容丰富的信息平台。
(2)综合性。注重学科内综合,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必修地理与选修地理整合较好;各种地理图表的解读、分析、判断及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加强。学科板块间的界限更加趋于模糊。此外,全国和有些省区的文综试卷,政、史、地三科之间的综合体现较好。
(3)应用性。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关注自己的发展,关注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倡导学以致用。试题多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和热点为背景,挖掘社会热点问题中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体现地理学科强大的应用价值。
4.关注社会热点,体现时代特色
试题的取材更加贴近生产和生活,凸显人与环境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这一主线,从地理的角度关注重大社会问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关注自己的发展,关注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大多数试题对热点的考查主要分为三种情况:
(1)直面热点,不回避热点。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上海世博会、冰岛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灰、近期发生的地震、西南大旱、墨西哥湾漏油等,在多套试卷中都有体现。如北京文综第39题、广东文综第40题、天津文综第13题都涉及了碳排放及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上海地理第(十一)、第(十六)48题“世博园场馆太阳能利用”;山东基本能力第8题皮纳图博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导致气温下降等等。
(2)隐含考查热点。如安徽文综第34题,全国文综Ⅱ第4~5题,黄河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福建文综第7~8题,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形成及利用;山东文综第7~8题等,都隐含考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3)冷却热点重新考,素材设问新视角。山东卷第26题,鲁尔工业区和沪宁杭工业区发展比较;山东基本能力第36题(1),江苏地理第27题(3)的三江源;上海地理第26~29题的“中华水塔”;全国文综新课程标准卷第43题的民勤沙尘暴;广东文综第9题“华北地区沙尘暴降尘的影响”。
今年高考试题对热点的考查给我们教学、备考的启示:一是不过分关注热点,教材的主干知识才是我们关注的永恒“热点”;二是要学会从地理的视角去看待热点;三是既要关注即时性的热点,又要关注长效、稳定性的热点;四是对热点问题要找到与教材主干知识的“融点”、与考点的“结合点”、命制试题的“切入点”;热点问题要“试题化”,试题设问要“标准化”,试题答案要“规范化”。老师们应该从今年对热点考查的试题命制中得到一些启发,关注什么样的热点,选取哪些素材,从素材中挖掘哪些设问,如何组织好问题的答案,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及备考会有很大的帮助。
5.数据处理能力仍受重视,动手能力有所体现
今年的试题除了设计大量的统计图表外,考生做题时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而且多套试卷当中仍关注了一些地理的计算问题。如山东卷第4题A项时间计算;上海地理第23题计算水汽量与气温,第24题计算相对湿度与温度;全国文综Ⅱ第9、10题,时差计算和日期推算;全国文综Ⅱ第39题(3)计算天然气管道长度;浙江文综第11题计算M点的纬度范围。
高考在考查学生读图、识图、析图能力的同时,也关注动手绘图或绘图方法的考查,今年有3套试卷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山东卷第26题(2),试绘出冷锋剖面示意图;天津文综第4题,绘制地形剖面图应采用的做法;四川文综第36题(5),画水循环的环节名称。
6.新课标试卷某些试题的设计,体现了一定的探究性和开放性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探究性和开放性试题的设计,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参与实践的能力。如全国文综新课程标准卷第37题(3)“广西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学生可以赞成也可以不赞成,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7.选修试题命制较好,落实、体现新课改要求的选择性
今年多份新课标试卷命制的选修模块试题选材精当,思维层次相似,各模块试题容量和难度相对均衡,难易程度相当,从而确保了对选做不同模块考生的公平性。
总体来看,涉及对选修模块的试题命制以山东卷较好。
(三)几点不成熟的浅见
1.有些试卷的试题分值设定依然过于夸张。例如,新课标卷第36题第(1)问:分析MN一线地形分布特点。该题难度并不大,因为学生只要判读出这是东北地区区域图,分析地形分布特点就很容易,可是分值设置了12分;再如,重庆卷36题第(1)小问: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该省的主要气候特征。该题难度也不大,而赋分16分。
2.某些试卷的试题设计中,一道综合题所设计的问题只有一问,这无形当中增加了学生的失分机率。例如,全国新课标卷第41题——旅游地理提供一幅插图,设计一道问题:该岛屿成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的优势条件(10分);第42题——自然灾害与防治提供一小段文字、一幅插图,只设计了一道问题,分值10分。
3.虽然近几年高考命题越来越成熟,题目设计越来越新颖,但是也出现了个别试题选择的素材与教辅资料上成品题非常接近。如江苏地理D“环境保护”图21“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示意图”;上海地理(十)“单位体积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与气温的关系”;上海地理A组(十七)“2010年以来全球发生的部分地震”;上海地理B组(二十)“我国油菜开花日期等值线示意图”;安徽文综第34题“某区域不同时期海岸线位置示意图”等。
4.绝大部分试题的题目设计以及提供的答案精确到位,但是个别题目设问及答案有尚存在争议或者似是而非的现象。分值设定不具体,个别设问语言表述不太规范。
四、教学备考建议
(一)重视对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学习研究,准确把握高考动向
试题制作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富含大量的思维成果。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高考试题是《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具体化表现。我们要认真研究高考试题的思路、结构、题型、取材方法等等,认真进行试卷的比较研究,从其“连续变化”的轨迹中悟出规律性的东西,用来指导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二)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
1.从考点分布的整体上看,2010年19套高考试题,几乎没有出现超出考纲的偏题和怪题,考查的绝大多数都是主干知识、基础知识: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7套);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2套);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0套)、天气系统(4套);工业(11套)、区域可持续发展(13套)、世界气候(11套)、中国气候(7套)、流域开发及其治理(5套)等。
某一套文综试卷中考点分布,由于受考试时间与试卷容量限制,考查的知识点不可能覆盖到考纲中所列出的全部考试内容,但仍是有所选择地体现重点知识的考查。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备考时,一定要善于归类、比较、整合,找出地理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分解细化复杂的知识点,构建出知识网络,打好章节过关的基础;要很好地把握主干知识,把重点讲透,难点讲清,使学生更集中时间和精力,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
2.从统计看,高考不回避已经考过的知识点,某些考点的重复率极高,但呈现形式却年年不同,年年出新题,即知识重组线索新,情境设置创意新,设问角度思路新。以新的情境设计,新的知识组合给人以新的印象。说明今后教学和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训练根据资料、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思维能力;教师要跳出教材,广泛联系,教师“举一”,学生“反三”,让学生能触类旁通,解决问题。
(三)重视地理图表的教学,培养地理基本思维方法
从统计看出,高考地理题不离图,今年图表的类型多了、比重上升了、考查方式多样化了、学生动手绘制能力更加关注了。
1.试题中的图表不但形式多样,而且注重图表信息的组合(例如区域图与局部图的组合、景观图与文字材料的组合等)。例如福建卷第37题就是由“西非区域环境示意图”“甲地降水量月份分配图”“乙地降水量月份分配图”和 “尼日利亚主要粮食作物构成表”等三幅图和一个表组合起来考查学生相关的问题。
面对纷繁复杂的图表,考生要从“读会图”转变到“会读图”,掌握好读图方法,这就要求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及时对各种地图、图表运用的特点、规律和方法进行归纳,养成以地理图表辅助记忆进行思维的习惯,学会图文互换、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从图表上准确、全面、有效地提取显性和隐性的信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综合运用地图能力;引导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进行学科内知识综合,将不同章节的材料、图表、知识点进行前后联系或合并重组,使知识在迁移过程中自然延伸。
2.2010年高考图表形式虽然多样化,但占分值最大的当数区域地图,主要分布在第Ⅱ卷综合题中,可以看出区域地理在现今地理高考中的地位。切勿把初中地理复习成简单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初中地理部分是区域开发整治或地理现象发生的载体,高考试题往往以区域地理为载体考查相关的知识。要妥善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知识间的关系,在理论上以高中地理为线索,结合复习初中地理的相关区域,从而在复习时纲目分明,纲举目张。
(四)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每年试题的设计离不开热点问题,几乎每年、每套试卷都会或多或少涉及。以热点材料为背景考查所学知识点,今年的试题也不例外(参阅上述表格材料)。
最近几年热点问题的呈现形式多由显性向隐性转变,比较巧妙地将热点问题冷处理,考查角度比较隐蔽,重点考查主干知识,考查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为热点而热点,不能忽视了全面夯实双基,不能忽视了基本技能的培养。在处理教材知识点与社会热点的关系时,应该把热点、焦点的问题回归于教材中,重心应放在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上,适当关心社会热点问题,学会运用教材主干知识分析热点问题,而不是盲目地阅读众多的资料和阅览纷繁的新闻。
(五)重视区域地理的教学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特点之一,高考区域地理试题一般多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局部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记的地图、地理图表、资料、文字说明等为“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设问,提出选择和回答的相应要求。应以区域(尤其是热点区域)为中心,把相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加以整合。重视以区域为基本单元的地理分析方法,学会用基本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原理和方法来认识区域,比较区域差异,评价区域发展条件,突出可持续发展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
(六)重视选修模块的教学
1.模块的选择要恰当
在指导学生选择课题时,要从实际出发,从学校现有条件出发(当然也不排除争取更好的条件),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赶时髦。有些模块的实践性很强,尽量采用它,使学生在学习中受益。
2.教师的指导要到位
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选择、学习探究,而不是讲授。在指导过程中,应当尽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他们较充分的自主发挥的空间。对学生的探究成果,教师要给予客观的评价。
3.教学的目的要现实
模块是为文科学生或直接就业的学生设计的,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地理科学在社会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讨论科学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知识的教学宜广不宜深。对教材中“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现实中的问题”等与社会联系紧密的内容,既应当充分利用,又不要拘泥于教材,还应当广泛搜集当地当前的有关信息,补充到教学中去。
4.内容的处理要合理
切不能将模块教学变成泛泛的科普介绍。模块中有些内容较深,如何将这些内容深入浅出、通俗生动地呈现给学生,仍是教学中要把握的课题。把握好主干知识,关注适度热点,适当关注开放性、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5.答案的组织要力求模式化
注重引导学生解题思路与方法的进一步归纳和概括,尽量形成地理思维“建模”,也就是形成探究和论证地理问题的套路、途径和模式。地理思维“建模”有助于提高学生举一反三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充分引导好学生的“建模”习惯,灵活掌握,创新运用,是走向高考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