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融资方式对中小企业适用性的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适用性论文,评价论文,融资方式论文,对中小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各种融资方式的评价
1.信用贷款。指企业以自身信用获得贷款,是标准的债务合约。在此模式下,企业和银行共同承担企业项目失败的风险。而除了企业经营风险,中小企业信贷的高认知风险也是阻碍银行为之贷款的重要原因。但在该标准债务合约下,无法降低认知风险,经营风险则只在企业和银行之间分担。
2.抵押担保贷款。本文将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归为一类。在此类贷款模式中,抵押和担保都为银行提供了贷款违约时的追偿机会,当企业无力偿还贷款时,银行获得抵押物作为受偿,或者向担保方追偿,可以弥补银行的贷款资产损失。对于能提供抵押或担保的中小企业,其认知风险也无关紧要,银行可以通过较低的抵押率或者要求信誉更高的第三方担保来实现对认知风险的规避。因此银行没有承担企业贷款的风险,企业以其提供的抵押物或担保作为其项目失败无法偿还贷款时对银行的补偿。
但在实践中,更多的中小企业是无法提供符合银行要求的抵押物。对于担保方式的贷款,实际上是把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转嫁给担保机构,使其承担了较大的风险,因此对担保机构的要求很高。
3.团体贷款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应用。团体贷款是向一个团体发放贷款的联合债务合约,团体成员间互相担保,当团体内的成员违约时,其他成员要承担偿还债务的责任。团体贷款的关键特征是贷款者之间负有连带责任,其创立的目的,在于满足那些没有能力提供抵押的贷款者的资金需求(章元,李全,2004)。其主要优点可以归纳为通过利用贷款者之间所存在的私有信息建立横向监督机制,缓解银行与中小企业间信息不对称,有效地解决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时所面临的四大问题,即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审计成本和执行成本。
图1 团体贷款的风险分担形式
图2 贷款平台的风险分担形式
与标准债务合约相比,团体贷款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在于,企业自发组成团体,团体成员间彼此了解互相信任,基于这种信息优势,企业间自我筛选、横向监督并督促合约的执行,代替较高成本的银行对借款者进行筛选和监督。在团体贷款方式下,多个中小企业共同组建贷款团体,以群体担保来代替抵押,就意味着如果团体中有一个成员违约,影响到整个团体的还款以及未来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因此其他成员会对违约企业采取措施,证实违约企业的项目结果,对于欺诈行为的企业施以惩罚,大大降低了企业欠款的可能性,而对于项目失败的企业,其他成员则为其承担偿还责任。在这种模式下,企业间团体成员的信息优势降低了传统贷款模式下的中小企业信贷认知风险,而联合债务的形式则将多个企业的经营风险在多个企业和银行之间进行了分担。
团体贷款在解决贫困的贷款者缺乏资产抵押,只能以个人信用作为担保的实践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世界范围内,虽然它产生还不到半个世纪,但因其骄人的还贷率,已被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所效仿。而团体贷款的创始人,孟加拉国的穆罕默德·尤纳斯教授(Professor Muhammad Yunus)及其所创立的孟加拉乡村银行(也称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也因此获得了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目前,我国也正在积极地进行试点和推广团体贷款工作。但是,团体贷款对团体组成的要求较高,团体内部要求信息比较对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长期的互相信任。因此,具体的团体贷款业务开展上,我国尚需要多做理论的探索和实践的检验。
4.中小企业贷款平台。所谓中小企业贷款平台,是由政府牵头,以政府承诺、政府信用和政府协调来弥补信用缺失和建设市场,防范长期风险,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开发性金融机构,再联合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等,提供风险分散机制。
目前,贷款平台的模式在各地都有一定的推广,典型模式如陈晓红(2007)的“鸟巢模式”。虽然各地贷款平台的具体形式有所不同,但是其基本模式是:地方政府通过与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签订协议确定合作关系,建立一家具有政府背景的借款平台机构,统一向开发银行打捆贷款,平台机构承担对中小企业借款申请的审查、核实,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提供担保(条件具备的可由借款企业联保互保),开发银行通过商业银行委托贷款,将资金发放至各用款企业。
贷款平台的运行,将中小企业的风险在政府、担保机构、平台机构和银行之间分担,化解了由单个担保机构或者单个金融机构承担全部风险的问题,而平台机构则代替银行承担了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责任。
虽然贷款平台的构建具有风险在多方机构之间进行分担的优势,但是它存在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1)政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从而造成了大量的隐性财务负担。在目前各级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政府能提供的补偿基金往往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从而制约了贷款平台的运行。(2)在贷款平台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政府负责建立融资平台,由融资平台负责开发、筛选中小企业项目和向开发银行推荐,并且负责组织贷款申请的上报和贷款的统借统还。这一机制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政府与贷款平台机构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使后者无法完全在市场机制下进行运作。如何激励贷款平台发挥本地信息优势,按照市场机制选择借款企业,是该模式下亟待解决的难题。
可见,这种自上而下的贷款模式在运营过程中自身存在着风险,且诸多方面的局限性使得这种模式并不能惠及更多的中小企业。
5.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Asset Se curitilization)是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某种结构上的安排,将资产重新包装为新的流动性债务证券,并施以信用增级(Credit Enhancement),对资产中风险和收益要素进分离和重组,进而转换成在金融市场上可转让金融工具的过程。资产证券化具有信用风险转移创新,提高流动性创新和信用创造创新的作用。
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散涉及更多的参与主体,使风险在不同市场主体之间进行分配,以便释放以前集中在银行或发行贷款的金融机构中的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将风险和收益分散并转嫁给最适合吸收相应风险的市场参与者。
图3 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担形式
然而,针对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目前我国还没有起步,学界对此的研究也还很欠缺。资产证券化的优点是可以大规模吸引外部投资者,充分分担贷款风险。对于出售方式的资产证券化能最大限度地分担贷款风险,但同时也造成了资产证券化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尤其当证券化的标的资产是中小企业信贷时,由于标的资产自身的风险较大,证券化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也会更大。因此证券化的方式对信用环境要求更为严格,且需要对中小企业贷款资产的信用风险合理量化,对资产出售中介的资产分档和定价要求较高,一般都为较大的金融机构,因此在缓解中小企业信贷的认知风险方面没有任何优势。可以说,证券化的方式对于分担经营风险能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在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过程中,对于减少认知风险降低信息不对称从而获得优质信贷资产方面没有优势。因此,对于中小企业贷款资产证券化的方式目前还有很大争议。
本文结论
本文从风险分担的角度,探讨了我国目前存在的各种融资方式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适用性。抵押和担保是传统的债务合约,为大部分中小企业融资设置了明显的障碍。团体贷款的信息优势,对于缓解那些缺乏资产抵押的贷款者只能以个人信用作为担保的贷款困境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团体贷款对团体组成的要求较高,团体内部要求信息比较对称,因此具体的团体贷款业务开展上,我国尚需要多做理论的探索和实践的检验。对于贷款平台的方式,虽然能将风险在诸多机构之间分担,但这种自上而下的贷款模式在运营过程中自身存在着风险,如委托代理的问题,且诸多方面的局限性使得这种模式难以惠及更多的中小企业。而对于资产证券化的方式,研究已表明存在着资产出售过程中的效率损失,尤其对于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资产出售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更为显著。
可见,中小企业融资的难题急需要创造新的融资机制,而这需要从中小企业的根本问题入手,研究能降低认知风险和分散经营风险的创新融资机制,为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提供政策依据。
标签:银行论文; 中小企业贷款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 银行资产论文; 融资论文; 资产证券化论文; 金融论文; 企业资产论文; 逆向选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