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失业者重新就业——记香港的雇员再培训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失业者论文,香港论文,雇员论文,培训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失业后的再培训
44岁的张娟女从年轻时起便一直在香港一家制衣厂做车衣工,她熟悉制衣车间的一切:机器的轰鸣声、姐妹们的笑声、甚至当阳光投入厂房时清晰可见的尘埃。她希望就这样安安稳稳地做下去,不要有改变。
可是五年前的一天,制衣厂突然北移内地,张娟女和厂里百余名女工失业了,瘦弱的张娟女彷徨无助,一下离开了自己熟悉的操作台,真不知除了制衣她还能做什么。
偶然,她从报纸上看到了“雇员再培训”五个字,眼睛亮了,往下又看到了开设的许多课程。张娟女形容当时的心情如同在汪洋中碰到了一条船。她衡量了自己的能力,慎重地选择了“起居照顾员”课程。
这是张娟女进入中年后进行的一次很重要的学习。她接受了“一把年纪还要重头来过”的现实,暂时放下挫败和失落感,投入学习。课时共四个星期。张娟女认识了起居照顾员的角色、责任及工作范围,还学习了如何了解老人的需要及心理、照顾老人的基本知识。与她一起学习的同学过去大多数从事制造业,从面对不同类型的机器转为面对不同的人,所以课程中她们还要着重学习社交技巧,学会如何与人打交道。
张娟女成为九龙一家安老苑的起居照顾员。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她要面对一群在人生最后旅途上行走的人。在老人面前,她发现自己充满爱心,老人与她讲身世时,她常常热泪沾襟。在窗明几净的安老苑,张娟女面带淳朴的笑容穿梭于老人之间,动作轻柔,她的笑容和动作都令老人安宁。一位双目失明、不能讲话、四肢也不能活动的老人,儿孙都去国外定居了,在安老苑,她整天只能坐在轮椅上无声度日。张娟女每天来到她的身旁,为她活动四肢,在她耳边讲话,老人看不到张娟女的模样,也无法表达内心的感情,但张娟女能感觉到:“看,老婆婆在笑呢。”
张娟女感谢职业培训,珍惜现在的工作,她尽心尽力,敬业乐业。1996年,她成为香港12名“杰出职业再培训计划学员”之一。
在香港,有12.5万余名曾和张娟女面临同样困境的失业人士是在“雇员再培训局”的帮助下开始新的生活的。
多姿多彩的再培训课程
自70年代后期起,香港经济逐步由以制造业为主发展为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模式。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工厂大量北移,从事制造业的人数骤然下降。加之80年代末,港府允许雇主输入外地劳工,香港工人失业率逐年上升,1995年达3.5%,创下十年来最高纪录。
1993年初,为适应香港经济结构转型,“雇员再培训局”成立。它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为受经济结构转型影响的本地雇员提供再培训,协助其转业或就业,并藉此舒缓雇主们所面临的劳工短缺压力。
“雇员再培训”的对象包括:30岁以上的香港永久居民;因服务机构倒闭或迁移以至开工不足、失业或将会失业的人;离开劳动市场已有一段时间,而现在欲重投社会工作的家庭主妇;50岁以上的年长人士;因职业意外而导致永久丧失部分工作能力的雇员;新移民;残疾人士;弱智人士;需要在工余进修的在职基层雇员。
再培训计划提供了192项课程及训练,这些课程可分为五大类。转业技巧课程:内容包括怎样寻找适应自己的工作,面试要诀,一般服务性工作行业所需礼貌、工作态度、应付技巧等。职业技术课程:提供多项实用兼适合市场需要的技术课程,提供不同行业所需的职业技术培训,如酒店业、饮食业、建造业、一般文职、警卫、物业管理等。基本技术课程:为协助受经济转型影响的雇员提高市场竞争力,为其提供现代商业社会所必需的多项实用语文及电脑课程。技术提升课程:为在所属行业内已服务了一段时间的雇员提高现有技术水平,免遭淘汰。特别再培训课程:为帮助年长、弱能、工伤康复者、边缘青少年等重新投入社会工作,自力更生,提供度身订造的课程。
然而,职业再培训不单单是为失业或转业人士提供培训和就业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让学员在培训的过程中认识社会变化,了解市场需要,从而发掘自我潜能,建立信心,重新适应工作、投入社会。
聪慧能干的李玉芬因为生孩子而放弃了电子厂的工作,孩子长大了一些后,李玉芬想重新回到社会,她对自己很有信心,因为她自认为与社会没有距离,而且依然有工作的热情和干劲。可当她兴冲冲地去求职时,却没有得到聘用。李玉芬这才发现,自己离开社会几年,社会发生了变化,劳工市场也发生了变化,她已不适应这些变化。
李玉芬成为香港再培训大军中的一员,她选择的课程是“酒店服务”。培训的过程,也是李玉芬重新认识社会、重新评估自己的期望值与能力的过程。因为在课程中,除技术培训外,失业人士的心理培训占了很重要的成分。
如今,李玉芬已是“酒店服务”课程的导师,她也是第一届“杰出再培训计划学员”。在面对困难、寻求出路、争取机会的过程中,她感谢再培训课程使她重获信心,并很快适应了新的社会环境。和很多参加过培训的人一样,李玉芬日后还会修读其它培训课程,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
香港特色的再培训计划
香港雇员再培训局行政总监周东山先生在香港大学时学的专业是哲学。周东山理念清晰、思维敏捷、广交朋友、意志力强。在接受承办雇员再培训局前,40多岁的他已是香港劳工处助理处长。在创办雇员再培训局的过程中,周东山先后到过新加坡、法国、德国等国家进行考察。90年代初期,这些国家的雇员再培训工作已开展了很长时间并积累了许多经验。而香港刚刚起步。
在吸取国外雇员再培训先进经验的同时,周东山根据香港的特点,提出了市场推动的原则。同样是在经济与市场的转变中提供职业再培训,协助就业,但国外基本上是专家推动,重视培训过程,不大重视就业数据。而香港面临着一方面劳工短缺,另一方面熟练工人失业,社会已出现了不稳定的局面,市场需要、成功就业成为再培训工作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香港雇员再培训局一开始运作,就显出自己的特色。再培训局保留了传统的技术课程,压缩不必要的课程,与企业、雇主的合作加强,增加了有针对性的过渡性培训,注重雇主和学员两方面的回应,培训计划灵活而且实际。
关于雇员再培训,周东山有自己的哲学:失业和濒于失业的人最大的困难不是技术,而是自信心。香港雇员再培训工作就是要让这些人恢复自信心。所以雇员再培训的课程中增加了许多心理培训的内容。
短短三年时间,遍布港岛、九龙、新界的职业再培训中心已有129所,接受再培训的学员人次近14万。因为失业首当其冲是女性,所以参加培训的约八成为女性,其中一半以上曾从事制造业工作。在年龄方面,30—49岁者占九成。
虽然参加再培训的人士大多数学历不高(中三左右),但阅历较深,素以忠诚可靠、工作投入、稳定勤奋、富有责任心而受到雇主欢迎。
由于香港政府鼓励从业,再培训计划中除技术提升课程外,所有的课程均属免费,完成全日制课程的学员还可获培训津贴。
在香港,再培训学员每月达5000多人次,被视为“庞大的基层人材库”。多所培训机构的就业辅导组为学员提供就业辅导和转介服务,根据雇主提供的职位空缺资料,向雇主介绍合适的再培训学员。
香港雇员再培训局主办的课程,原规定参加资格均为“香港永久居民”。“1997年雇员再培训(修订)条例”则决定,所有的课程均会开放给居港未满7年的新移民报读。除此之外,最近雇员再培训局又推出首个特别为新移民开办的“求职锦囊”课程。为期一周的课程,专门协助新移民了解香港的劳动市场、工作文化、雇佣要求、劳工条例及面试态度等,以帮助新移民尽快融入香港社会。
标签:李玉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