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土木工程对景观审美环境的影响研究_视觉文化论文

大型土建工程对景观美学环境的影响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土建论文,美学论文,景观论文,环境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3.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42X(2003)02-0145-08

一、背景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老年化社会的到来,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也使得旅游业迅猛发展。各种自然的、人文的景观资源成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境资本。在开发建设与规划设计中切实保护各地的景观风貌与特色资源,为市民创造有个性特色、视觉愉悦的人文环境及与自然山水协调的城市美学环境成为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的当务之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2年在巴黎召开的第十二届会议上通过了“关于保护景观和遗址的风貌与特性的建议”,提出了保护景观及文化遗址的号召。其中指出:人类在各个时期不断与自然环境共同构成的组合景观和遗址的风貌特征正在遭到损坏,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甚至极重要的遗产濒于枯竭;土地开发与城市中心盲目的发展,以及各种巨大工程和庞大建设规划的实施,使现代文明加速了这种趋势;景观和遗址的风貌与特征对人类生活必不可少,对人类而言,它们代表一种有力的物质、道德和精神的再生影响,正如无数事实所证明的也有利于人类文化和艺术生活;……且有助于其居民的心理健康。”近年来世界各国加强了对视觉美学环境及景观资源的保护,强化对城市历史延续演变的文脉保护控制管理,确保城市建设与环境景观相协调。从景观的空间结构、用途功能及其场所因子出发,提出把生态特性、景观特质与地质、地貌、构筑物等场所因子联系起来,从其内在本质去理解区域景观的文化内涵与属性;从保护土地及其景观资源为目的,把景观美学环境也列入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的法定程序之内,通过城市设计与景观特征要素限制等手段,调整不合理的土地使用方式与工程设施规模、形式等,强化对工程建设的景观协调性控制与保护管理。

二、土建工程的景观特点

所谓景观是指由我们人类(景观主体)所感受到的物质形态的、空间氛围的综合构成体对象,即,不仅包括地形、树、建筑构造物等自然、人工的形态物元素,同时也包括了人类活动的内容与含义。所以,景观是被眺望的对象物群体,并由此使人类心理产生各种情感反映的现象[1](p.168)。

凡开发、建设都会涉及土木、建筑工程,其大部分是以建筑物或人类活动的使用方式、空间形态确定下来的,因而,都有可能改变原有地形、地貌,使物的空间形态发生变化。这里涉及的土建工程包括:各种大型构筑物、道路、桥梁,及坝、堤等水利设施,还包括与公园、广场等组合在一起的各种工程设施及其可视空间。在城市景观场中,最具视觉影响力的除了地形、水、植物等固定自然要素外,人工物中就要算是土建设施了。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2](pp.185-186):

(1)公共性:除地下设施外,大多数土建工程公开设置在人们活动的空间中,暴露在人们的视线范围内,体现出时代的文明程度,具有公众性。因而,其景观影响的涉及面大。

(2)大规模:土建工程特别是城市公共设施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大,很容易被视线捕捉;往往会使原有空间结构形态发生巨大变化,所以极易造成对周围视觉美学环境与景观资源的破坏。

(3)长久性:土建工程大部分是钢筋混凝土材料构成,功能要求坚固耐用,寿命长是它的又一特点,所以,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力也大。一些形态优美的建筑构造物虽然失去了使用功能,但是仍然可以保留着成为历史遗物(文物),记载、延续历史的文脉,成为地方旅游的资源。

(4)基础性:土建设施大部分是基础性设施。如:道路、桥梁等都是人们首先进驻场所从事各种活动的最基本条件;在该基础上建设起住房、商店,形成一个个住区,构筑人们生活、工作的活动空间;所以,街路是城市景观的基础要素,是牵动其他要素组成群体景观的先导者,往往也是欣赏重要景观的视觉廊道轴线。因而,街路的场所选择、形态尺度等都给原有的或以后的景观文化特征带来历史性意义,并为将来的景观发展、甚至场所的功能效果奠定潜在的影响。

土建设施的以上四个特点反映了工程景观的“实用性、空间性、时间性、以及潜在性”,尤其对原始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的干扰、影响最大。

三、土建工程对城市景观美学环境影响的事例研究

在我国,长期来城建者对土建工程偏重于其功能结构与单体美学,而轻视对宏观的生态与视觉美学环境的保护;在现代主义的强烈影响下,由于缺乏对土地及其景观资源使用的控制与保护,致使各种道路、桥梁、城市公共设施等大型建设项目对景观美学、文化环境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许多传统景观特色在大规模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被严重破坏。

为了研究城市建设中因大型土建工程引起的视觉景观破坏问题,探讨保护、协调的技术方法,本研究以杭州市的城市建设为例,从市民及来杭旅游者对视觉景观的心理感受性调查着手,利用工程景观学、景观规划的理论,对城市立交桥及滨江大道(防洪堤)建设对景观美学环境的破坏及人们的心理感受机理作了科学分析与研究。

1.高架立交桥对城市景观的影响研究

杭州是一个历史悠久、自然景观得天独厚、闻名国内外的天堂都市、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历史景观与自然相融合是杭州的一大特色,是我国山水城市的典范。中河高架桥穿越在杭州南北向的文化中心轴上,市民最熟悉的城中河边,充满杭州市井文化的传统居住区与典型历史商业街中山中路近在咫尺,是杭州历史文脉的展现区,拥有众多的名街名巷及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陆游绝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中曾引得无数读者寻觅的“深巷”与戴望舒《雨巷》所描绘的诗一般的景观情感意境,均来源于该地区;各种体态小巧、秀丽的明清建筑、欧风商业建筑以及中西合璧的住宅建筑以某种排列韵律与联系手法与狭小秀气的中河自然环境要素连成一个整体,尺度和谐宜人,小桥、流水、人家是该地区独特的景观风貌;所以,是被人们广泛关注、内聚人文活力的景观敏感场所。

为了了解高架桥对当地景观价值与视觉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我们对中河高架桥附近居民(共200户,)进行了视觉景观的心理感受影响调查。调查内容:

1)中河立交桥与当地历史文化氛围是否和谐;

2)立交桥对周围小桥流水的景观特色是否有影响,影响程度怎佯;

3)立交桥有否造成环境压抑感。

调查的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立交桥的视觉感受影响调查

从以上视觉感受影响调查的结果中可以反映出高架桥建设对当地的视觉环境及景观美学质量确实已产生了较严重的不利影响。从景观整体性的概念来看,高架桥的建设不仅破坏了整个历史街区原有的空间结构形态,削弱了居住与商业功能,而且,庞大、粗糙的外观形态所形成的现代气息与周围传统街区的历史氛围、建筑形式严重不协调。尤其在尺度比例上,根据景观学的感受心理错觉原理(图2)[2](p.106),河边的大型高架桥使原有河道看起来变成了“小沟渠”,严重破坏了自然水环境要素与城市居民间的情感交流空间,丧失了小桥流水的景观美学特色(见图3)。

图2 错觉原理图

2.滨江大道建设对风景区景观质量的影响调查

钱塘江一桥地区是杭州的重要入口处,是钱塘江北岸与西湖自然风景区六和塔景点的连接之地。六和塔历史悠久,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历史价值极高;近观之,以其孤高耸天,静穆安闲的势态,给人以威严、崇高、神圣的美感升华;无论在体量、形态、色彩上都与宽大、奔腾的钱塘江、岿然屹立的大华山背景等自然空间要素十分协调、融合;体现出“压波临江,巍然作镇”的壮观景色,强烈的独立性和空间结构整体的有机统一和谐感,成为杭州南入口的标志性地区,同样也是景观敏感场所。所以,对它的开发建设务必注意保护原有的景观特质,以自然山水为主题,融入重要人文历史要素的景观属性,确保人、建筑、桥梁、河堤等人文要素与自然山、水的整体组合达到景观结构的最优化。

图3 立交桥的视觉景观影响调查

滨江大道是近年里建成的城市设施,主要功能目标是改善交通与防洪。滨江大道建设使景点六和塔正前的街路向江边拓宽了近80米,景区门前马路变得很开阔,也使原有的视点场向江边转移;原先大片绿林几近消失,自然江岸堤坡成为混凝土垂直堤岸,沿江边建起了一米高的防洪墙护栏。

为了了解该大型工程对该区景观质量的影响程度,我们同样采用问卷方式对六和塔景区游客与附近居民进行了视觉景观的心理感受性调查(调查对象共200名,男女性别比例分别为3:2,知识、年龄等结构适当)。调查的内容及结果见图4所示:

图4 滨江大道建设对六和塔景区的景观影响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了工程建设项目对本地区景观已经产生了比较严重的不利影响。通过景观构成元素的分析可发现:混凝土堤坝过于人工化,失去了原有水际线的自然柔性美,也割断了水体与山体的有机联系;缺乏艺术性的防洪墙截断了游人对江水的观赏视线;加上景点门口杂乱无章的广告牌与停车场,使庄严、肃穆的历史氛围被破坏殆尽;由于人工化公园代替了原有大量茂密的自然植被,整个景区变成一览无遗的开敞空间,加上建筑形态(如纪念碑与塔)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使得与景区环境氛围、风貌特色不协调;原先那融合于自然天地之中整体统一、和谐的协调性被严重损害(见图5(b))。

图5 六和塔景区的整体景观特质变化

与此同时,由于观望人群主要向江边集中(见图5(b)),视点方式发生改变,人们观望六和塔的视距变大,使原有威严、崇高、神圣的景观氛围与特质从感官上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大量景观学家对“视点方式与景观感受效果”的研究结果[2](p.38)(见图6)来分析本案例可知:由于道路向江边拓宽,使观望方式发生改变,视距变大,从原来(塔前小道为主视点)的近观仰视转化为中观眺望,仰视角变小,原本崇敬、威严、神圣型的景观特质(近景,图7(a))变成眺望、欣赏型风景(中观,图7(b))。而这并不是六和塔的主题形象,只有站在西湖白堤上观望保俶塔时,才会感受到这种观赏性景观的独特魅力,可以看到“中景”视距产生的塔、山、水域空间整体构成的整体秀丽美感,即宝石流霞景观(见图7(c))。此外,原本绿荫葱翠的景区林荫小道变成为开阔大马路,塔下的景点入口处变成大型交通广场,整个视觉空间结构形态与尺度比例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人们的视觉感受发生错位,使塔体的视觉高度、体量变小,整个地区的景观特质与人文品位价值均受到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图6 不同视点方式产生的景观感受效果

图7 不同景区的优势特征

四、结束语

从上可知,地域景观的视觉特质、形象主要取决于物的组成元素及其相互之间整体的空间(尺度、规模)结构方式;同时,还要通过特定视点场所将观赏到的景观总体意象表达出来;它反映了自然元素和文化空间的融合特征与多样性,以及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长时期互相作用形成的美学特质;这是评价某场所景观美学品质及对景观进行分类的最重要的标准。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所在地域大环境的景观特征,作为可持续的自然和景观保护的目标。为了评价对原有景观形象的损害情况,同时需要检查原有景观与其特定视点场(视点、视线、视距、视界与可视空间)之间的独特关系,通过观赏者主体的整体视觉感受效果和景观客体的结构形态特质来分析由于视点场的改变对景观质产生的影响。

学者克劳斯(Krause)也指出:景观是人类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具体的和有特色的产物;景观特征可被识别为具有特定区域元素、对象和过程的空间单元,它们反映了固定的空间结构和有典型改变的生物原动力(人的凝聚力、生产力)的生态系统;然而,景观特征会随着景观组成元素(单元)的变化而改变[3]。对于那些被市民关注、颇具生命活力的敏感景观来说,通常是一个城市的传统景观,具有独特的和易被识别的结构,并且构成其基础、和自然、文化及美学价值有着重大联系的景观。在城市建设规划中,不仅要注意对象景观物整体的组成元素(特别是自然元素和文化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形态的特征变化,更要注重景观场所在特定结构形态下形成的个性化美学空间所潜在的功能,以及对市民产生的精神动力和文化生态价值的变化趋势。

我国历史上的风水学就十分讲究建筑与环境相协调的理论,如“形”与“势”的学说等都是强调“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许多历史城镇至今还保留着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景观结构空间与建筑特色风貌,遗留下来的街区景观都蕴涵着地域丰富的历史文脉与独具个性的景观(自然、人文)特质,是十分宝贵的地域资源,值得我们研究、珍惜、与爱护。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文化体系自身在变迁,人们的价值观和活动方式(人文、功能)也在变迁,这是引起城市景观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对城市景观来说也是必要的,因为在景观的物质形态与文化内涵方面存在着一个双向反馈的传递回路:文化构筑景观,景观也能影响文化[4]。在城市景观整体观的含义中包括了物理空间范围内景观特征的多样、连续和整体的一致(同质)性;不仅要分析元素的构成,而且要考虑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特别是自然元素和人文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在历史发展的时间空间中不断变迁、发展与同化、组合的动态延续特性。这就意味着城市的视觉景观特质不光是自然生态的遗产也是连续不断的文化生态遗产。今天的景观是历史文化价值的积累,同样,未来的景观也会折射出我们对于环境的共同价值观念和信仰[4]。为人类社会和环境共同体规划景观,需要我们历史地理解人类文化的变迁,寻找和发掘作为城市的“根”的历史文化渊源,从保护城市的景观风貌特质,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着手,努力探讨和研究作为城市“灵魂”[5]的景观特质的评价、保护、控制与延续的方法。保障城市建设中的各土建工程与场所、地域景观的特质相协调,是健全城市景观文化生态系统的需要,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

面对城市化的快速进展,我国必须尽快建立起健全的景观控制系统;加强对工程建设的控制管理,提高土建工程师们对环境景观资源保护的高度自律性。加强对城市规划、土建工程的景观美学教学与景观资源保护的方法论研究,努力建立起我国健全的工程建设规划与设计管理的软科学体系,为维护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健全城市文化生态系统作贡献。

[收稿日期]2002-08-12

标签:;  ;  ;  ;  

大型土木工程对景观审美环境的影响研究_视觉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