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戏剧”为例探讨文学作品的确定性教学_社戏论文

以“社会戏剧”为例探讨文学作品的确定性教学_社戏论文

以《社戏》为例谈文学作品的定篇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戏论文,为例论文,文学作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定篇”

王荣生教授将语文教材的选文类型分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1]定篇的特点是选取经典性的文本,让学生全面、彻底、深刻、清晰地理解作品,培养学生鉴赏美的意识和鉴赏美的能力,其功用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就是让人见识一番经典,这是对定篇类选文教学最直白的表述,这也正是定篇和其他类型选文的根本区别:其他类型的选文多多少少都在于不同目的的“用”,如例文是用文本来学习语文知识,样本是用文本来学习语文学习的方法,用件则直接学习文本所讲的内容。定篇类文本的教学中,文本本身就是教学目的,强调深刻地理解文本本身的意蕴。一般来说,定篇类文本的教学要经过选取经典文本、对文本的典型美学表现进行鉴赏、通过相关阅读加以强化等几个层次和步骤。

首先是经典文本的选取。就我国目前来说,这主要是教材层面研究的问题。经典文本的选择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经典。经典是指第一流的、优秀的、不朽的作品,经典往往代表了某一个文学时期的最高成就,并且是其他作品竞相效仿的对象、依据和目标。[2]如在我国现当代文学中有较高地位,且已形成定论的“鲁(迅)巴(金)茅(盾)”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应被视为经典而作为定篇来教。二是选择什么样的经典。相对第一个问题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经典的选择受到审美观、文学观、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学生理解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为鲁迅名篇,《社戏》可以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而《伤逝》由于表达的爱情主题过于沉重,则不太适合中学生学习。另外,经典的地位虽然具有权威性和连续性,但美学标准的变迁也会导致经典的变迁。如关汉卿在明代追求“整丽”风尚的语境下,仅被视为“可上可下之才”。建国后,由于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盛行,则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其代表作《窦娥冤》一直作为语文教材戏曲必选文本。而在今天一些崇尚永恒之“情”的语文教材中,其地位已经岌岌可危,《窦娥冤》甚至被一些版本的语文教材删除。一定的美学标准决定了一定的经典书目,反之,“确认一部作品的经典地位,就是在确认一种文学标准和文学法则,提供一个努力的方向和目标”,[3]因此,对文学鉴赏教学而言,确定何为经典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审美趣味和欣赏水平,经典的调整和修正已成为文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其次是对作品中最典型的美进行鉴赏。语文教师要具有研究意识,而作为研究型的教师,首先思考的是“教什么”,然后才是“怎么教”。一篇经典对鉴赏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果要对其进行分析,可以有无穷无尽的角度。但这些角度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全部开发为课程内容,而只能选择其中的某些角度。那么究竟从何种角度出发就需要慎重考虑。有时我们选择的角度,的确是它的优点,但并不比其他有相同优点的作品的表现更突出更典型,而且这一优点也未必是它的最典型的美学表现。如《社戏》,很多教师将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作为教学的重点,虽然未尝不可,但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并不比其他作家或鲁迅的其他作品更为出色,且几乎每一篇小说都可以从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着手,这样教学势必会造成文章分析千篇一律,其结果不仅是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且经典的“经典性”也在我们平庸的教学中被颠覆。所以在鉴赏教学中,对一篇作品的鉴赏内化,不能随意为之,而是要根据文学、文化等专门研究者对该作品的权威解读,对其最典型的美学表现加以体会。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4]强化阅读是中国鉴赏理论中一个鲜明的导向,是获得和提高鉴别力的基础。定篇教学不是一种让学生学会模仿与复制现成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也不是传授规定的知识和固定的技巧的过程,而是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的手段。因此,学生在典型鉴赏中,通过经典作品和权威解读获得的鉴赏趣味和能力,也需要通过同类作品的阅读加以强化。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可以获得独立鉴赏、选择和判断的能力,可以获得自我实现的喜悦。

二、《社戏》作为定篇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鲁迅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毋庸置疑的经典地位,“文革”后从各种角度展开的“重读”并没有动摇其地位。鲁迅小说及杂文的风格和主题影响了无数的作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学语文课本一直拥有相当数量的鲁迅作品,《社戏》就是其中一篇。

但是不同的教材对《社戏》的诠释并不相同。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选编了《社戏》,同时还选编了《安塞腰鼓》《竹影》《观舞记》《口技》,单元导读是:“‘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单元选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单元最后的综合性学习,确定的主题是“戏曲大舞台”。

苏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俗风情”的主题下选编了《社戏》,同时还有《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对联六副》。单元导读是:“民俗文化是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写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对人们来说是很平常的,却平中有奇,闪耀着传统文化的熠熠光辉。读读这些课文,结合调查,了解家乡的民俗风情,你就会对民俗文化有更深的感受。”

不难看出,这两种教材都淡化甚至否定了传统的从阶级的角度看《社戏》,而选择了文化和民俗的角度。如人教版的“教学建议”指出:“这个单元重点是文化生活,要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二册教参)这种阐释的导向,带来的结果是,鲁迅作品中对生活的诗意描写能够成为学生直接欣赏和体味的对象,成为学生的个人体验的基础,学生对《社戏》一文的艺术魅力的欣赏不至于僵化和空洞。

但从文化或民俗的角度来教《社戏》是否就教对了呢?这也是值得商榷的。虽然从建构主义的阅读理论出发,我们承认每一种理解的“合法性”,但对文学欣赏而言,判断的标准则应该掌握在学术权威手中。“也就是说,作为‘定篇’的选文,课程的内容,既不是学生对这一‘定篇’的感知,也不是教师对这一‘定篇’的理解,按照现在职业的分工状况,也不是教材编撰者(语文教材专家)‘个人对这些作品的把握’,而是文化、文学等专门研究者对该作品的权威解说。”[5]那么,权威解说如何?茅盾这样评价鲁迅:“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而这些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以极大的影响,欣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6]从形式上看,《社戏》采取的是对称结构,《一件小事》采取的是闭锁结构,而《孔乙己》则采用第三视角“小伙计”来叙事。因此从定篇的角度,了解鲁迅《社戏》的形式特点应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社戏》形式上的特点是采取对称对比的手法,如未删节版京城看戏和乡村看戏对比、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对比、情感喜忧起伏对比等。而把《社戏》作为文化或民俗来教则教错了方向。可以说,从文化或民俗角度来看,要了解绍兴的风情,周作人的若干散文更具有典范性,更何况《社戏》谈的根本就不是社戏,作为文化或民俗的“社戏”在文中仅仅是个引子。

另外,鲁迅的小说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含有丰富的、深刻的意蕴,因此建议鲁迅作品放在初中高年级或高中阶段进行教学,避免因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原因而对鲁迅的作品只作粗浅的解读。

教学目标:

1.了解《社戏》对称对比的写作手法。

2.体会《社戏》包含的深层意蕴,并能欣赏和借鉴其传达意蕴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社戏》形式上对称对比的写作手法是教学重点,其深层意蕴的理解是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学生自己先阅读《社戏》,解决基本字词问题。回忆以前学过的鲁迅小说篇目。有条件的同学可以翻阅一下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想童年:学生畅所欲言,谈童年最喜欢去的地方、最喜欢做的事情。

师:大家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社戏》,看看鲁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画卷。

(二)整体感知

1.课件播放有关社戏的图片,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社戏。

2.学生浏览课文后,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讨论:戏好看吗?文章为什么以“社戏”为题目?

教师点拨:戏并不好看,并没有铁头老生像白天那样翻筋斗,只有一个小旦咿咿呀呀地唱;“我”最喜欢看的“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并没有出来;我最怕的老旦终于出来了,我尤其怕他坐下了唱,但老旦踱来踱去之后还是坐下了。小孩子看戏看的是热闹,但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看,最后只好扫兴而归。但令人高兴的却是看戏来去途中发生的一些事情,由此可看出《社戏》并不是真写社戏,作为文章题目的社戏仅仅是一个引子,“戏”不在戏中,而在戏外。

(三)研讨探究,体会文章对称对比的写作手法

1.情感喜忧起伏对比

找出情感起伏的相关语句,仔细揣摩,如看戏之前:“我”很想到赵庄看戏,但找不到船,“我”很沮丧,突然双喜说八叔的航船回来了,于是“我”高兴,但外祖母又担心都是孩子们,不可靠,似乎又去不成了,可双喜又打包票,于是看戏能够成行。看戏:“我”最愿意看的等了多时都不见,渐已疲倦,然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止,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于是大家又振作精神看;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而且是坐着唱,于是又感到没劲,“打起哈欠”,以致“回转船头”。归途:“偷”罗汉豆是有趣的,却又担心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会挨骂,而第二天并没有听到八公公盐柴事情的纠葛,却又有六一公公的质问,幸有双喜“请客”的说辞以及“我”的回答,“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

仔细品味、诵读、揣摩“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一节。

教师点拨:这一节写船、写人,船也好,人也好,都反映了“我”快乐的心情。

2.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对比

(1)找出描写小伙伴特点的句子,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看这些描写写出了平桥村的小伙伴们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小伙伴们热情好客(如小伙伴们白天已经看过戏了,但仍然陪我一起去,双喜更是积极踊跃),以儿童的眼光来看我(如放牛时我不敢靠近黄牛水牛,“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嘲笑起来了”),小伙伴们天真单纯(如偷豆,阿发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由此可见,平桥村的小伙伴们大都自然、率性、明朗。

(2)成人世界以六一公公为代表。引导性的问题:六一公公为什么喜欢“我”?

教师引导:找出关于描写六一公公的语句,不难看出六一公公喜欢我的原因有两个——是我是从大市镇来的,二是我读过书。而这两点正是“我”想疏离的,且在小伙伴们那里,这也的确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我害怕牛时,他们仍然嘲笑我。

结论:《社戏》通过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儿童世界的向往。[7]

(3)分角色朗读月下归航部分,体会表现人物形象的个性化语言。圈出动词,揣摩语言的准确。

3.京城看戏和乡村看戏对比

(1)提供未删节版《社戏》,学生阅读,讨论全本《社戏》的结构和我们学过的鲁迅的哪篇文章比较相似。

教师点拨:在乡村看戏之前还在京城看过两回戏,两次看戏都如受罪一般,所以没有看完就出来了,而且两次看戏都使“我”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这两次看戏和乡村看戏形成对比,以京城看戏的苦来衬托出乡村看戏的乐。从结构上来看,全本采取的是对称对比的结构,之前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采取了这种结构。

(2)讨论京城看戏和乡村看戏分别是什么心情。

学生找出能反映京城看戏和乡村看戏心情的语句,讨论“我”在京城看戏和在乡村看戏分别是什么心情。

教师点拨:两次京城看戏——焦躁、烦乱、不安。乡村看戏——虽然戏并不好看,但整个看戏的过程轻松、舒展、自由。反映了作者逃避城市,向往乡村的生活态度。

(3)配乐舒缓朗读并仔细揣摩:“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教师引导:这种诗情画意的景色描写在鲁迅的作品里很少见。揣摩时注意作者是怎样表现“我”快乐而又迫切的心情的。如“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一段,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着笔,反映了“我”心情很轻松、愉快。尤其用得好的是“水气”一词,它写出了江南水乡独特的美: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月色朦胧在水气,一切都离不开水,一切都弥漫在水气中。[8]

4.讨论如何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教师点拨:通过此句的分析,可以对全文的解读做一个总结。“好戏”“好豆”不能只从表面上来理解,全文通过京城看戏和乡村看戏的对比,表现了城市的紧张、不安、压抑、恐惧,乡村的清新、自然、友善、快乐。所以“好戏”“好豆”具有某种象征意义:轻松而舒展、自由,沉静而柔和,和谐而充满情趣。这正是鲁迅曾经有过,并且心向往之的。这也是鲁迅心灵世界的一个方面,却往往为人们所忽略。这一面与小说前半部所展示的紧张而压抑,焦躁而粗糙,被扭曲、受伤的,充满了痛苦的灵魂,同属于鲁迅。[9]

(四)拓展延伸

1.学习《社戏》之后,学生应阅读《呐喊》全集,体会每篇小说在形式上的不同之处,通过这一阅读,学生可以认识鲁迅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中的地位。同时,阅读鲁迅描写儿童的作品,体会鲁迅对儿童和成人的不同态度。

2.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在小说形式上有所突破的当代作家的作品,如王安忆、史铁生、韩少功的一些作品,进一步体会文学作品中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

标签:;  ;  ;  ;  ;  ;  ;  ;  

以“社会戏剧”为例探讨文学作品的确定性教学_社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